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2 17: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963年5月,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发布前,毛泽东在修改这个文件时,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写作背景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运动。
【“五反”——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
◆知识拓展
★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宋代的陆九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标题是一个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深思。
★标题用语通俗易懂,有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涉及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题目解读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文朗读录音
◆宏观把握 课文结构层次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微观分析 第一部分
★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 三个问题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正误对照,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关系:第一个问题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题的内容。
这两种说法实质都是唯心主义的。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还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
★“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层次 具体文段 论证思路
总写: 社会存在→思想(认识从实践中来) 正确思想→物质(认识指导实践)
分写: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实践→认识(手段)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认识→实践(目的)
总写: 实践→认识→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微观分析 第二部分 层次结构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定义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了许多感觉,在头脑中生起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现象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中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复了许多次,经过大脑的思考,把认识推进了一大步,形成了思想。这样就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事物的本质有了认识,这就是理性认识。
本质
特点
内容
◆微观分析 第二部分 概念解读
◆微观分析 第二部分 问题解答
★P13“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①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现在说来,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不言自明的。
②强调正确思想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用正确的思想来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③要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就要依靠掌握正确思想的群众。
④说明群众只有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正确的思想。离开了正确的思想也就谈不上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⑤更明确地指出,正确思想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问题 解答
(1)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2)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
(3)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为什么必须“多次的反复”?
◆微观分析 第二部分 问题解答
P13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请从准确严密的角度品味这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一般的说来”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在语法上为状语,在句子前头起评注作用,避免了一概而论;
→“特别是”则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
→“有时候”专指敌强我弱的时候;
→“有些”指即使这种时候的失败也不能一概而论。
→“并”加强否定语气,略带反驳意味,因为人们总以为既然失败就不能说明指导思想正确;
→“暂时”说明特殊情况并不是长期存在的。
这些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微观分析 第二部分 语言赏析
P13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何作用
文章最后毛泽东同志联系在现实工作中党内同志的“盲目性”和“本本主义”,把理论的认知转到了实际的工作上,向党内同志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党内同志的问题,指出了本文的针对性,以及提出了今后应进行的辩证唯物论的要求和希冀。
★毛泽东向党内同志提出了哪些具体的要求
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微观分析 第三部分 内容分析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
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
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总结归纳 严密的逻辑性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总结归纳 写作特点
①语言通俗而严谨。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①语言通俗而严谨。
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时,为使说理准确、严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这里用了两个“只能”,说明人的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
◆总结归纳 写作特点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运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层层深入地论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论点。就是在内部层次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在论证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时,紧紧扣住认识怎样从实践开始,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来谈。
①语言通俗而严谨。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总结归纳 写作特点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两个疑问,结尾部分以“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与之呼应。
开头阐述“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结尾部分说,这些同志对于这一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与之呼应。
①语言通俗而严谨。
②事理论证,层层深入。
③首尾呼应,全篇论述贯通一体。
◆总结归纳 比较阅读 背景与意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针对抗日战争时期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文章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针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这个问题,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论证结构 提出主张—阐述理由—提出建议 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
◆总结归纳 比较阅读 论证
◆总结归纳 比较阅读 语言
《改造我们的学习》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通俗性
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