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一、教学目标
1.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
2.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品析重难点语句。
4.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让学生明白本小说构思和语言上的特点,培养鉴赏小说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本小说清新俊逸的语言。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白本小说题目的含义和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小说中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高尚的人物美和人性美。
茹志鹃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曾四次年参加新四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当演员和创作干部。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初读效果检测
一、读准加点字的音。
撂( ) 讷( ) 憨( )
讪( ) 嬷( ) 砦( )
磕( ) 瞅( ) 拗( )
虔( ) 髻( )忸怩( )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niǔní
jì
二、掌握下列字词。
1、张皇:
2、忸怩:
3、憨憨:
4、执拗:
5、尴尬:
6:讪讪:
7、虔诚:
难为情的样子。
恐慌,慌张。
(神色、态度)不自然。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傻气,难为情。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恭敬有诚意。
初识花形——整体感知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事件
1946年中秋,打海岸总攻
前沿包扎所
文工团员“我” 小通讯员 新媳妇
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
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的故事。
再观花色——文本研习
文工团员“我”
和
小通讯员的故事
小通讯员
和
新媳妇的故事
“我”和小通讯员的故事——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说说在“我”的眼里,小通讯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
细腻地写出了他对护送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善解人意,对女同志的细心体贴,但腼腆和憨厚,怯于和女同志在一起。
小结这一部分小通讯员的形象
腼腆、淳朴、自尊、羞怯,热爱生活,对同志真诚细心,对上级的任务尽心竭力的年轻通讯员的形象。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故事——小说的发展、高潮和结局
找出有关百合花被的三处描写
1.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子,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2.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3.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子,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为什么小通讯员一开始没能借到被子。
1.这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她自然十分珍惜。
2.也许是小通讯员不会说话,新媳妇给了他气受,两人可能有争论。
为什么不实写借不到的过程?
让读者去想象,也为了让人物保持完美,虚实相生,不会单调。
2.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为下文小通讯员正好躺在这块门板上作铺垫。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媳妇这样做是有意识的,因为外面屋檐下比较冷,而百合花被是新的,相对暖和。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媳妇这样做是有意的,最初的动机并不崇高,因为屋里铺好的几十条被子、棉絮,相对陈旧、破烂,甚至可能会不太干净。她这样做,只是不想让她的新婚被子,和其他的被子搅在一起。
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无论哪种观点,都为了衬托新媳妇后来的献被,体现了人物的深明大义、朴实、善良。
3.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凡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关注“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气汹汹地嚷了半句”等细节描写,说说这里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
对人民战士的崇敬和沉痛的悼念,对小通讯员的歉意和痛惜。
小结这部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
执拗、淳朴
英勇顽强、舍己为人
新媳妇
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无比热爱、崇敬解放军,深明大义
为什么新媳妇会对小通讯员有歉意呢?
给他气受
没有替他补好衣服上的破洞
三闻花香——问题探讨
问题1:新媳妇明知没有用了,为什么一定要给已经牺牲的小通讯员缝破洞呢?
越没有实用价值,越体现了情感价值的动人。
问题2:为什么作者创作的时候要安排一个过门才三天的新媳妇,不能是大姑娘?也不是大嫂子?
引出了这条百合花被,凸显百合花被的珍贵, 百合花被是全文的线索。才有情节冲突,才有挂破衣服,才有后面的故事。
对比,新婚燕尔,沉醉在美好爱情里的新媳妇
富有朝气的、鲜活的蓬勃的生命力的小通讯员连美好的生活都没来得及憧憬一下,就牺牲了。
表达了对美好青春和生命逝去的无比沉痛之情。
四品花味——主题探讨
百合花是这篇小说的题目,百合花被子是小说重要的线索,作者在文末说百合花象征纯洁与感情,作者想要在这里传递什么主题?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歌颂英勇的人民战士
赞扬军民鱼水情深
讴歌青春与生命,赞美人情美与人性美
对战争发出的愤怒
怀念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系
作者小传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
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相关背景
因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长达十年之久的谪居生活。
柳宗元到这里后心情抑郁,常常探幽寻胜、徜徉山水来自我消遣。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的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八记中的第一篇。
文本学习
预习检查:读一读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之下 岈然 若垤若穴 攒蹙累积 遁隐 培娄 颢气 引觞满酌
诵读:
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始得”二字怎么理解?请带着问题诵读全文。
文章描写了几次宴游?
作者宴游诸山的情形是怎么样的?游览的心情如何,并说说你的理由。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
游览单调无味,心不在焉,并未投入其中,心情苦闷抑郁
被贬之后“恒惴栗”
诵读第二段,说说作者游览西山的经过是怎么样的?找出相关词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主动积极
作者站在山顶,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
悠悠乎与颢(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今昔
对比
宴游诸山 宴游西山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
后者意犹未尽,
不愿离去
宴游过程
情形
心情
前者借酒浇愁,
最后一切依旧
恒惴栗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放下了束缚,放松了心情,心胸开阔,心情豁达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句式
顶真句法,首尾字同,传出心不在焉的神韵,动宾搭配,节奏缓慢,体现心情郁闷。
短句排比,急促有力,体现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动迫切的情状,节奏紧凑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现在你能理解题目的含义了吗?
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地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之后有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以前没有的。“始得”是一个重要的标明,是游西山前和游西山后的分界。
从心境上看,游览之前,因游心境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拓展讨论
你有类似的游览经历吗?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当时情景,和大家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