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1.材料:选必上教材、笔记本、双色笔。
2.请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大声背诵《大学之道》,读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2022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堂复习练习课件
1.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今义:现指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古义:到
今义: 表示事情达到某种程度。2、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2.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 (形作动,彰明)
(2)则近道矣(形作动,接近)
(3)先齐其家 (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在止于至善 (形作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
(5)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使动用法,使……端正,使……真诚)
3.特殊句式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3 一词多义
明:
(1)在明明德(彰明)
(2)在明明德(美好的)
道:
(1)大学之道(宗旨) (2)则近道矣(宗旨)
(3)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6)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原因)
(7)策之不以其道(方法,策略)
(8)师道之不存(风尚) (9)朝闻道,夕死可矣(道理,真理)
修:
(1)先修其身 (修养)
(2)修守战之具 (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高)
(4)乃重修岳阳楼(修建、建造)
(5)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
得:
(1)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
(2)谁得而族灭也(能够)
(3)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4)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5)此言得之(适宜,恰当)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诚:
(1)欲正心者,先诚其意(使……真诚)
(2)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如果)
(3)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4)帝感其诚(诚心)
(5)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6)知至而后意诚(真诚)
四、文化常识
1.《礼记》是( 儒 )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的《 仪礼 》和记载周代官制及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 周礼 》。
2.《礼记》是(先秦 )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3.“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 》《 中庸 》两篇,和《 论语 》《 孟子 》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4.六艺,指( 礼 )( 乐 )( 射 )( 御 )( 书 )( 数 )六种技能,也指《 诗 》《 书 》《 礼 》《 易 》《 乐 》《 春秋 》六部经书。
课堂练习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列对“止于至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
B.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D.只有做大事,才能达到至善
1.D
课堂练习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A西周时期中国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周礼》,与后世编撰的《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
课堂练习
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3.A
B止:到
C安:本指安定、平静,这里指性情安和
D知:知识。
课堂练习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对于学习这事,我们一直提倡刻苦钻研,浅尝辄止是学不到东西的。
②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③张老师因淋了雨,周身湿透,毫发不爽,应赶快吃点预防感冒的药。
④近年来流行的“自由移民”一词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并非如此。
⑤我的态度是对任何邪教的言论都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
⑥我白花了一上午时间跟新来的男同学谈电影艺术,简直是对牛弹琴。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D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目无全牛:形容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毫发不爽:形容一点不差。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体面的样子(含贬义)。不赞一词: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也指一言不发。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能 理解的人白费口舌、力气。有看不起对方的意思。
课堂练习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牛何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欲治其国者 其“恕”乎
A项,①助词,的;②动词,到……去、往。
B项,均为介词,在。
C项,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
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表推测,大概。
B
课堂练习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
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
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
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
D项,“虑”,意思是“思虑周详”。
D
课堂练习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先正其心
A.见贤思齐焉 B.在明明德 C.朝闻道 D.先诚其意
A项,“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
B项,“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
C项,“朝闻道”中“朝”是名词活用为状语,在早上;
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
D
课堂练习
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指周天子的辖区。天下分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广州。
B.天子,是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敬称谓,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庶人,指平民百姓。古代表示平民的称呼有百姓、民、匹夫、布衣、黎民、氓隶、白丁、黔首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项,“天下分九州……广州”错,应该将“广州”改为“雍州”。
课堂练习
9.下列各句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
7、答案:B
解析: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课堂练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作《师说》以贻之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B项,均为介词,在。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课堂练习
11.(选出画线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A.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亲近;在于使人停止“至善”。
B.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C.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明白德育;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
D.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于到达善良之地。
【答案】B
解析:“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引申为弘扬;第二个“明”形容词,光明正大的。“德”在这里是品德,故排除C项。“在亲民”中的“亲”通“新”,是使动用法,“使民新”引申为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在于使人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据此可知B正确。故选:B。
课堂练习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__________________
②巨身修尾,青项金翅__________________
③乃重修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
(2)治
①先治其国__________________
②国治而后天下平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__________________
(3)得
①虑而后能得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神明自得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修养;②长;③修建
(2)①治理;②治理得好,安定太平;③惩治,治罪
(3)①处事合宜;②同“德”,感恩、感激;③能够;④获得,得到
课堂练习
13.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在明明德 明:__________________
(2)在止于至善 善:__________________
(3)先齐其家 齐:__________________
(4)先诚其意 诚: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2)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课堂练习
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定而后能静 静:__________________
(2)静而后能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
(3)安而后能虑 虑:__________________
(4)致知在格物 格物:__________________
(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本: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不妄动
(2)性情安和
(3)思虑精详
(4)推究事物的原理
(5)根本
课堂练习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5)《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中,阐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者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4)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致知在格物(6)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