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1张PPT)
第二单元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人文主题】
苦难与新生
体会革命志士的革命精神和伟大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获得崇高的体验以及革命传统的浸润;了解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思考革命的意义,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树立文化自信、道路
自信。
主 题 诵 读
百年流光 苦难辉煌
李争平
抚今追昔,岁月的尘埃锁住了往事。物是人非,世事变迁,亘古的是那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中国共产党。一块长满青苔的碑石,一部镌刻着永恒的诗史,一种穿越时空的辩证,深沉地述说着生命的蓬勃与强劲。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1921年到2022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挺过了血雨腥风,渡过了急流险滩,创造了无数奇迹,铸就了太多辉煌。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
主 题 诵 读
主 题 诵 读
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
忆往昔岁月峥嵘。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抢杀掳掠无恶不作,中华大地风雨飘摇,中华儿女痛苦煎熬,中华民族悲惨屈辱。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
1921年,死寂的中华大地在历经漫长的严冬后,一记响亮的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希望。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几天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
主 题 诵 读
主 题 诵 读
上结束,尔后一个红色巨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让危难中的人民看到了生的希望和黎明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用他有力的臂膀承托起民族的重量,用他笔直的腰杆挺起民族的脊梁、扛起民族的荣辱、承托百姓的得失。
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正值国家四分五裂,党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但经过审时度势,团结在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旗帜下,勇敢投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并派出优秀分子参加北伐。国共两党并肩作战,最终消灭各路军阀,统一了全中国!然而,在大革命进行得轰轰烈烈、北
主 题 诵 读
主 题 诵 读
伐战争捷报频传时,蒋介石公然发动震惊中外的“4·12”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的鲜血染红了南方大地。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伟大的党没有消沉、没有退缩,毅然决然地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我党在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中获胜并使井冈山根据地日益壮大。可是以王明为首的“左倾”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主席对红军的指挥权,危急关头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共产党,红军历经血雨腥风,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
主 题 诵 读
主 题 诵 读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遍中国大半河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识大体、顾大局,捐弃前嫌,积极配合国民党的正面抗日作战,充当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一寸河山一寸血”,十四年抗战,千千万万党的优秀儿女带领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将侵略者驱逐出中华大地,完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抗击外侮的首次胜利。
革命战争期间,无数共产党员彰显自身对党的忠诚和信念,书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杨靖宇同日寇作战,在最后弹尽粮绝孤身一人时,面对他人的劝降,掷地有声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年仅14岁的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她从容不
主 题 诵 读
主 题 诵 读
迫地走到铡刀下,用自己短暂的青春年华,书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永恒诗篇;战斗英雄董存瑞,为了开辟祖国的胜利道路,用身体做支撑点,炸毁敌人的暗堡,同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黄继光为占领敌人阵地,在自身多处负伤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用胸膛堵住枪口,英勇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全国牺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有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他们用生命书写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曾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主 题 诵 读
主 题 诵 读
28年的筚路蓝缕和血雨腥风,理想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在反复淬炼中浴血重生,于铮铮誓言里披荆斩棘,终于让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彻中国上空,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此站了起来。
…………
中国共产党立志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回顾历史,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引领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再谱华章、创造辉煌。到本世纪中叶,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惊天动地,梦寐以求的强国大业必定得以实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 题 诵 读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语文素养】
1.深刻认识中国革命传统,了解旧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历程,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和广大群众为国家解放、民族新生而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
2.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把握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析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欣赏作家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的深厚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3.从艺术形象中获得熏陶和感染,汲取人生营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坚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一 不能忘却的纪念
学习内容 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学习活动二 积贫积弱的年代
学习内容 7 包身工
学习活动三 不一样的战斗
学习内容 8 荷花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党费
6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学习任务一 单文欣赏与阅读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与探究
学习任务三 拓展阅读,了解背景
学习任务四 表达与交流
学习任务一 单文欣赏与阅读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学习任务一
记念刘和珍君
【追溯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八国驻京公使,借口维护1901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群众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下
学习任务一
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害的。
“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人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引入“死地”。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于被残害的爱国青年学生,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菲薄( ) 踌躇( )( ) 桀骜( )( )
黯然( ) 尸骸( ) 转辗( )
浸渍( ) 不恤( )
fěi
chóu chú
jié ào
·
·
·
·
hái
àn
zhǎn
·
·
·
·
学习任务一
xù
zì
luò
·
·
·
luō
lào
·
·
zǎn
cuán
·
·
2.认清字形
辑
葺
缉
揖
学习任务一
惮
殚
掸
蔼
谒
霭
喋
蝶
牒
谍
戮
戳
殒
陨
3.根据词义,补充词语
(1) :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
(2) :形容性情倔强。
(3)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长歌当哭
桀骜
惊心动魄
殒身不恤
学习任务一
相同 都是副词,都表示由于事情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期相反而感到意外的语气。
不同 竟然:侧重表示“不该这样而这样”,语气较重。居然:可以表示“不应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成为事实”,也可以表示“不容易这样而竟能这样”。用于前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轻,用于后一种情况时语气比“竟然”重。“竟然”多为书面语,“居然”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辨析 小练 ①这么宏伟的建筑, 只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
②我真没想到他 做出这种事来。
4.词语辨析
(1)居然·竟然
竟然
居然
学习任务一
相同 都用来形容“悲惨”“凄惨”。
不同 适用对象不同。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
辨析 小练 ①这篇文章短短数语,便把大灾过后人间地狱般的悲惨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 。
②邻邦遭受的宛如末日般的灾难图景令善良的人们 。
(2)目不忍视·不忍卒读
不忍卒读
目不忍视
学习任务一
相同 二者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
不同 爆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突出效果,强调因爆炸(或像爆炸)而迅猛发生,往往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而引发的质的变化。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火山;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暴发:①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②突然发作。强调事物发生的突然性,突出的是声势较大,速度快,让人难以琢磨原因,或没有必要去琢磨原因。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3)爆发·暴发
学习任务一
辨析 小练 ①威尔逊总统希望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结束战争的战争”,然而这一希望不久就因为欧洲新战事的 而破灭。
②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涨……特大型城市集中 的“城市病”,让越来越多的人发觉,城市似乎并没有那么美好,一些人甚至开始逃离“北上广”。
(续表)
爆发
暴发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一 梳理思路,理解内容
1.《记念刘和珍君》共七节,第一、二节说明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第三、四、五节是“记念”的主体,记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六、七节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力地抨击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赞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并热情地激励革命者更加有力地战斗,更加奋勇地前进。
学习任务一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的经过
这次请愿对于将来的意义
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
走狗文人
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
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
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
学习任务一
2.文章第一、二节为“写作缘起”,试分析作者为什么就缘起展开详细的
叙述。
[答案] ①写作缘起中含有两个思路,一个是纪念死难者,一个是唤醒庸人,使他们不忘却,这也是作者以文唤醒并疗救民众的一贯理念,体现作者思想的深刻性。②写作缘起中交代当时的政治形势。惨案发生后,进步力量方面,学校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从未屈服于段祺瑞政府的淫威;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于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况。“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是作者
学习任务一
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③缘起中也把作者两周来的感情历程——大悲、大哀、大愤、大怒,坦陈在读者面前,“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进而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学习任务一
【图解课文】
微任务二 赏析形象,明确用意
3.本文题目是“记念刘和珍君”,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刘和珍的 这样描写有何用意 请结合文中语句作答。
[答案] 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望真理,追求进步,疾恶如仇,勇于反抗。①对于刘和珍这一人物形象,作者是以片段式的白描,围绕自己与刘和珍的相识、交往,以点带面,勾勒出爱国青年的生平,再进一步叙述其遇害的过程,进而形成一种波澜起伏、生动感人的叙述效果。如“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虽然“生活艰难”,但“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从侧面说明她是一个追求真理、自强上进的
学习任务一
青年人;她是学生自治会职员,敢于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为后面写她勇毅奋斗、壮烈牺牲做铺垫。②描写她的神态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描写她遇害时的情景是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二者形成巨大的反差,一边是温暖、年轻、美好的女性形象,一边是被屠戮的尸骸,二者构成暖与冷、美与丑、生与死的强烈反差,让人在震撼中愤怒悲恸
不已。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4.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除了写刘和珍外,还写了哪几类人 他们在“三一八”惨案后有什么表现 作者的态度和感情是怎样的
[答案]
人物类型 表现 作者态度 作者感情
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励 悲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学习任务一
5.研读文本,分析“真的猛士”“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哀痛者”“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答案] “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斗士,与“庸人”相对,他们要承担超乎寻常的苦痛,带领中国走上希望的道路。
“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还包括一般的中国人。
学习任务一
“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苟活者”是作者自指,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借以凸显刘和珍等勇士的英勇形象。
“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
微任务三 赏析句子,品鉴情感
6.在文章第一、二节中,有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一处还提到“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同时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应怎样理解这种矛盾的说法
[答案] 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向他人所倾诉不了的,只能用文字的形式来纪念。这种反复回荡的语言,正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
学习任务一
第二处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对黑暗社会下还活着的人来说的,是为了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是为了让国人不忘记这血的教训。所以,第二节结尾再次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激愤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重压在他的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所谓学者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和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在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感到无语,因此“出离愤怒”,以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则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7.品读文中具有深刻哲理的句子。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案] “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八国联军”是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两句互文见义,形神妙合,言简义丰。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伟大精神的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这里运用反语,反话正说,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学习任务一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答案] 作者将人类前行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大量的木材”比喻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木材变成煤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那么人类前进也需要付出很大牺牲。“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表明向反动派请愿难以换来人类历史的前进,请愿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斗争方式,不用为请愿流血。在作者看来,应当集中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更大的胜利,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为了忘却的记念
【追溯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五位革命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然而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
学习任务一
知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纪念文章。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2卷第6期。
学习任务一
【文学知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3月2日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左联”一成立,立即遭到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镇压,如取缔“左联”组织,通缉“左联”盟员,颁布各种法令条例,封闭书店,查禁刊物和书籍,检查稿件,拘捕刑讯,秘密杀戮革命文艺工作者,等等。人们习惯称为“左联五烈士”的李伟森、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左联”在国民党政府残酷压迫下顽强战斗了6个年头,粉碎了国民党当局的文化“围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军事上的反“围剿”斗争,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习任务一
【人物介绍】
柔石:1902年生于浙江省宁海,原名赵平复。几代读书,传至其父亲时,家景不支,为小商。柔石至9岁入学,后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五四”影响,走上文学之路。曾为北京大学旁听生,听鲁迅所授《中国小说史》等课程,与鲁迅创立朝花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参与编务左联刊物《萌芽》月刊。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
白莽:1909年生于浙江象山,又名殷夫,原名徐祖华。1927年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积极投身反帝爱国斗争运动,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殷夫
学习任务一
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第五军参谋处处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有诗集《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
冯铿:1907年生于广东潮州,原名冯岭梅。五卅时期在潮州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左联。《新女性》是三十年代风靡一时的一首歌:“真正的妇女是洗掉她们唇上的胭脂,作为一个铿铿锵锵,推进时代进展的整个集团的一分子——烈火中的斗士,来寻找她们真正的出路!”这或是其名由来。有短篇小说集《铁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说《重新起来》。
学习任务一
李伟森:1903年8月生于湖北武昌,原名李国纬,又名李求实。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领导了武汉学生运动。1922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任中央宣传部秘书。有《小品文杂感集》,译著《朵思退夫斯基》。
胡也频:1903年生于福建福州,原名胡崇轩。少年当过学徒,后求学于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1928年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出版工作。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联”执行委员,兼工农文学委员会主席。有中篇小说《到莫斯科去》《一幕悲剧的写实》等。
学习任务一
【基础梳理】
1.读准字音
竦身( ) 戳穿( ) 偈子( )
涅槃( ) 挈妇将雏( ) 缁衣( )
sǒng
chuō
jì
pán
·
·
·
·
qiè
mú
zī
mó
·
·
·
·
学习任务一
tà
tuò
·
·
2.认清字形
抵
诋
砥
学习任务一
焰
谄
陷
账
帐
胀
3.根据词义,补充词语
(1) :形容说话或写文章躲躲闪闪,故意不明说。
(2) :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3) :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隐约其辞
明珠投暗
情随事迁
学习任务一
相同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形容做事缺乏思考,粗心大意。
不同 轻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用来形容说话、行动以及对人的态度。如:我也没有这么高慢,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轻率的写信去叫他。草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如:草率不仅是一时的毛病,也是轻视工作的坏习惯。
4.词语辨析
(1)轻率·草率
学习任务一
辨析 小练 ①他同人相处总是关系紧张,主要是说话 ,很少经过考虑,而他竟然还有点自我欣赏呢。
②管理者切不能盲目“平息事态”,迫于非理性的压力 处理这起事故。
(续表)
轻率
草率
学习任务一
相同 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简单”的意思。
不同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如:他的稿件篇幅不长,文笔简洁。简捷: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如:他说话一向是简捷了当的。②简便快捷。如:他发明了一种更简捷的操作方法。
辨析 小练 ①海明威以 的“电报体”结束了19世纪雨果、巴尔扎克等辞藻繁复的文风。
②现在他要用最 的方法,坚决说服王小龙回去。
(2)简洁·简捷
简洁
简捷
学习任务一
微任务一 梳理思路,明确主旨
1.概括文章五个部分的大意,并且拟写小标题。
[答案] (1)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的经过、狱中情况和最后的牺牲,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小标题示例:纪念白莽;纪念柔石;再忆白莽;又念柔石;无法忘却。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2.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案] 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生平、遇难情况的回忆,高度赞扬了烈士们善良、执着、坚韧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无限尊敬之情,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革命作家的卑劣行径,表达了化悲痛为力量、与黑暗势力不懈斗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学习任务一
【图解课文】
微任务二 分析形象,概括特点
3.梳理文本内容,概括白莽的形象特点。
[答案] 作者通过白莽翻译《彼得斐传》及有意曲译,与鲁迅初次见面后来信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出狱后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4.作者运用哪些材料、抓住什么特点来刻画柔石的
[答案] 有关柔石的材料主要见于第二、四部分。概括起来,有这样一些:①听讲义,②托送书,③名字风波,④弄文学,⑤借钱印书,⑥拼命译书,⑦与人走路,⑧改变创作风格,⑨狱中写信。
这些材料主要扣住柔石“台州式的硬气”和“颇有点迂”的性格特点。表现了柔石的质朴、忠厚、任劳任怨、损己利人、埋头苦干,为信仰而坚持不懈,但是又对恶势力缺乏认识,缺少经验。
微任务三 赏析语言,品味情感
5.文中第二节倒数第二段中的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答案]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义,而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是有缺点的,正如柔石不相信人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
学习任务一
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谛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6.对第五节中的“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段话应怎样
理解
[答案] “夜”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漫漫长夜,“路”指与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之路。“我不如忘却”与开头照应,要摆脱悲哀,继续战斗;“记起”“再说”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彻底的革命精神。文末的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没有写出来的话,发人深思。
微任务四 探究标题意蕴
7.文章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记念”,请问为什么要“忘却” “忘却”和“记念”在这里矛盾吗 为什么
[答案]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于心中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
学习任务一
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对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克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忘却”和“记念”并不矛盾。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
学习任务一
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可见,与其说“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 群文整合与探究
1.《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同为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二者在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学习任务二
主题
情感
表现手法
两文都是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
感情真挚,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
两文都善于选取零散的片段勾勒人物画像,并呈现出记叙、议论、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点
2.请阅读两文中摘取的语句,探究两文表达方式的差异,并结合背景资料,探究差异的原因。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
[答案] 虽然两文都带有很强的抒情性,但前者抒情显豁,情感浓厚炽烈,后者则内敛深沉,使用了不少曲折隐晦的笔法。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的第14天,作者参加完刘和珍的追悼会的第7天,
学习任务二
正处于事件当下,悲愤难抑,不能自已,所以抒情浓烈直露,字字血泪,用“真的猛士”“敢于”直抒胸臆,抒发作者的悲愤之情;后者写于五烈士遇害两周年之际,激烈的感情已经沉淀到内心深处,故而感情不激烈波动。而且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20世纪30年代前期,国民党反动派倾力“围剿”革命,大肆逮捕、杀害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方面,比段祺瑞执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环境下,作者只能压抑内心的情感,用“在悲愤中沉静下去”等字眼曲折隐晦地表现其内心的痛与悲、爱与恨。
学习任务二
学习任务三 拓展阅读,了解背景
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
许广平
女师大事件发生的经过以及有关情节,我们倘一翻阅《华盖集》的正续编,对于当时的一些人物,如杨荫榆、陈西滢、章士钊之流,以及这个事件的真相,大抵可以了然。
鲁迅在这一次,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使敌人望风披靡,弃甲曳兵而走,遭到了彻底的失败,翻不过身来。
女师大事件,就是当时北京的革命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卖国的军阀政府之间斗争的一个环节。学生们其实不过想对自己的学业有所提高,对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三
学校措施有些不满;倘使接受这些正确的要求,风潮本可避免。但既属于反动一面,它就会产生出一套反动的办法:唆使貌作旁观、置身事外、其实是同伙的一批人,在外大说“闲话”,如陈西滢;大放流言,如现代评论派;颠倒黑白,如《甲寅》周刊与老虎总长章士钊。鲁迅在旁随时看出敌人的弱点,立即给以抨击,不使敌人野心得逞。
5月7日是日本军国主义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二十一条”的一天,杨荫榆利用人们必然踊跃参加国耻纪念大会的爱国热情,企图偷梁换柱,把国耻纪念大会变为替她洗涤污垢的场所,从而达到回校办事的目的。同学们有所违抗,即加以捣乱国耻纪念会的罪名,于是着令其私党历史教员(亦在教育部
学习任务三
供职),威胁刘和珍和我代表大家向杨认错,否则有几个人要被开除学籍。我们秉全体同学之命,且以手加颈表示:宁死不屈,决不认错。这个毒计未能使坚持正义的学生屈服,于是杨荫榆躲在校外写出开除六个学生的布告,清晨挂在墙上。大众看见,知是预为布置的阴谋,更加愤不可遏。学生会决定不承认这个非法开除,就把这个布告牌取下来丢在教室讲台里的地板内。杨荫榆四处搜索无着,不好再发布告,我们便照样上课。
……发生了堂堂教育总长下令其司长刘百昭,公然引领警察及打手,雇用流氓和三河老妈子(身体特别高大)殴打学生,并驱逐出校,禁闭在女师大附设的补习学校空屋内的事件。记得那时,我眼看着同学们像货物一样被拖走,像
学习任务三
罪犯一样被毒打,痛哭失声,惨无人道的这一幕活剧之后,当即离开女师大,跑到学生联合会告急。连夜开紧急会议,向各界呼吁。当时,章(士钊)杨(荫榆)不顾青年学生离乡来京远道求学的渴望,唯恐拔不掉这几根眼中钉,唯恐学生“啸聚学校”(他们的话),不易达到解散学校的目的,于是又设法叫两个警察押一个。押解被开除的六个学生回籍的计划传出。试想:这六个学生,为了学校之事,却要活演“林冲押配沧州”的一幕!如果真个实现出来,乡亲和家长们,还以为她们想是犯了什么滔天罪行呢!在旧社会内,遭到这种不平的待遇,能设想它的后果吗 这种倒行逆施,怎能不叫稍有正义感的人气愤 !
本来,女师大风潮不是单纯的一个学校的事情。因为女师大的国文系,也就是我选课的一系,六位教员都是在北大国文系任教的,且又多是反对胡适的,
学习任务三
所以斗争又牵涉到北京大学内部。这个斗争,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之后,走向分化的具体反映。
当时的斗争,是相当尖锐的。敌人大权在握,就不惜使用武力制造流血事件以泄愤恨。所以“三一八”惨案又继之起来了。可以说:女师大事件是“三一八”运动的一个序幕。
在“三一八”前后,我们看到鲁迅怎样以大无畏的精神,投身于这个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行列里,鼓舞着大众,使每个真的勇士,更加勇猛直前。
鲁迅最富有革命文学者的热情。虽然鲁迅比较能克制些,但他的悲愤却埋得更加深沉。常常因为得不到进步青年们的消息而使得他烦恼的情形,使
学习任务三
我每每为之不安。尤其读到他的《记念刘和珍君》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哀痛,表达了革命者至情的文字。这流露于作者和读者的同声一哭,正是不甘屈服起而抗争的呼声,是唤起“中国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知道死尸的沉重”急起奋斗的宣言!
为了聚积革命力量,以有限的代价换取更大的胜利,鲁迅有时是不主张请愿的。他曾经说过:“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因为“知道他们(指反动派作者)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这些话是鲁迅在“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以压抑不住的悲愤写出了他对革命青年的热爱、对反动派的无比憎恨。我还记得“三一八”那天清早,我把手头
学习任务三
抄完的《小说旧闻钞》送到鲁迅先生寓处去。我知道鲁迅的脾气,是要用最短的时间做好预定的工作的。在大队集合前还有些许时间,所以就赶着给他送去。放下了抄稿,连忙转身要走。鲁迅问我:“为什么这样匆促 ”我说:“要去请愿!”鲁迅听了以后就说:“请愿请愿,天天请愿,我还有些东西等着要抄呢。”那明明是先生挽留的话,学生不好执拗,于是我只得在故居的南屋里抄起来。写着写着,到十点多钟的时候,就有人来报讯,说铁狮子胡同段执政命令军警关起两扇铁门拿机关枪向群众扫射,死伤多少还不知道。我立刻放下笔,跑回学校。第二天,我们同甘苦、共患难的斗士刘和珍和杨德群活生生地被打成僵死的尸体,鲜血淋漓地被抬了回来。请愿群众的愤激情绪,达
学习任务三
于极点。鲁迅在这个“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里,写下了如下不寻常的语句:“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正如鲁迅所说:
实弹打出来的却是青年的血。血不但不掩于墨写的谎语,不醉于墨写的挽歌;威力也压它不住,因为它已经骗不过,打不死了。(摘自《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
[文章点评] 文章条理清楚,立场鲜明,对正义学生充满爱的情感,对反动文人和罪恶的当权者充满愤恨,对鲁迅的战斗精神表达了敬佩。
【思悟拓展】
1.作者认为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有怎样的联系 试简要分析。
[答案] ①女师大事件是“三一八”运动的一个序幕。②女师大风潮已经露出执政者、反动文人沆瀣一气的端倪,他们强行、无端地处罚女师大的学生。③“三一八”惨案更进一步暴露他们对正义学生的残酷镇压的丑恶面目。(意思对即可)
学习任务三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①
鲁 迅
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今天和明天之交发生,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终于在最黑暗里,用我们的同志的鲜血写了第一篇文章。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繁难的象形字,又使他们不能有自修的机会。智识的青年们意识到自己的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这战叫和劳苦大众自己的反叛的叫声一样地使统治者恐怖,走狗的文人即群起进攻,或者制造谣言,或者亲作侦探,然而都是暗做,都是匿名,不过证明了他们自己是黑暗的动物。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三
统治者也知道走狗的文人不能抵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于是一面禁止书报,封闭书店,颁布恶出版法,通缉著作家,一面用最末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以死刑,至今并未宣布。这一面固然在证明他们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一面也在证实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阵营的力量,因为如传略②所罗列,我们的几个遇害的同志的年龄、勇气,尤其是平日的作品的成绩,已足使全队走狗不敢狂吠。然而我们的这几个同志已被暗杀了,这自然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若干的损失,我们的很大的悲痛。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却仍然滋长,因为这是属于革命的广大劳苦群众的,大众存在一日,壮大一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就滋长一日。我们的同志的血,已经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命运,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
学习任务三
现在,军阀的报告,已说虽是六十岁老妇,也为“邪说”所中,租界的巡捕,虽对于小学儿童,也时时加以检查,他们除从帝国主义得来的枪炮和几条走狗之外,已将一无所有了,所有的只是老老小小——青年不必说——的敌人。而他们的这些敌人,便都在我们的这一面。
我们现在以十分的哀悼和铭记,纪念我们的战死者,也就是要牢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同志的鲜血所记录,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注]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前哨》(纪念战死者专号),署名L.S.。②传略:指刊登在《前哨》上的“左联”五烈士的小传。
【思悟拓展】
2.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对文化战线逝去烈士的悼念之情。②对反动军阀统治者镇压、屠杀正义之士的憎恨。③对反动文人造谣诬蔑的揭露和谴责。④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壮大充满期待和信心。(意思对即可)
学习任务三
学习任务四 表达与交流
【素材积累】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刻画了革命者在黑暗世界里勇于承担责任的光辉形象。国民党反动派“禁止书报,通缉作家,封闭书店”,实行疯狂的血腥统治,但是,一大部分革命青年仍在热烈地拥护和发展左翼文艺,积极地进行革命活动。白莽翻译《彼得斐传》,呼唤真正的“自由”;即使两次被捕仍然敢于为革命事业献身。柔石等人设立朝华社,出版进步刊物,介绍进步文化……1931年1月17日,五位“左联”的革命作家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鲁迅先生等“左联”作家特地发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国民党屠杀大批
学习任务四
学习任务四
革命作家宣言》,控诉反动派的罪恶暴行,指出这种虐杀手段决然不可能消灭左翼作家文化运动,并坚决表示要继续反对“国民党在末日之前的黑暗的乱舞”。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
“左联”五烈士中,年长者为柔石,年仅29岁,年幼者为白莽,年仅22岁,正值青春年少,而他们为了反抗强暴的行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假如清明节学校组织去五烈士的陵园扫墓,请你以团支书的名义,就“新时代的青年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表一篇演讲。
[答案] 略
学习任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