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课件(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课件(共5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2 21:1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解读这两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宦海浮沉 乱世抉择——《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贬: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褒: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爱才如命
政治措施: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
一代枭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军事功绩: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文学成就:“建安风骨”的领袖,三曹之一
曹 操 之 最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
最受肯定的是:
最受指责的是:
最有争议的是:
最没有争议的是:
曹 操 之 最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赤壁之战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一、知作者
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________《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等,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曹操
曹操(155—220),字____,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_____,史称“_________”,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__-——”,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一、知作者
陶渊明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晚年更名为潜,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开创了田园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共传世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东晋时局动荡,陶渊明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首次出仕做官,到义熙二年(406年)彻底告别仕途,其间一共十三年,有“五进五出”的经历:
⑴公元393年,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辞职;
⑵公元398年,35岁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次年冬以母丧辞职;
⑶公元404年,40岁离家,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不久隐居;
⑷公元405年,41岁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随刘敬宣离职而离职;
⑸同年秋再度出仕,任彭泽县令,81天后辞职归隐。
《短歌行》
题解: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jīn
wèi
yōu

duō



思考:通过诵读,用文中的一个字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二、读诗歌
短歌行
二、读诗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思考:思考:通过诵读,用文中的一个字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归园田居(其一)
二、读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思考:通过诵读,用文中的一个字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思考:思考:通过诵读,用文中的一个字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找出“忧”的诗句。

三、析诗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添加标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一忧人生短暂
将人生比作“朝露”,一会儿就干了,极言人生的短促,感叹时光易逝。
比喻
三、析诗歌
曹操人生苦短的感慨是否消极?
1.感慨原因:年华易逝,功业未建紧迫感;
2.感慨情绪:慷慨高歌;
3.感慨之后:珍惜时光,广纳贤才,一统天下雄才大略。
添加标题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思慕贤才情怀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贤才难得忧伤
二忧求贤难得
借《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地萦回在我的心里,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回音?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用典
三、析诗歌
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作用: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史以言志或抒情
有据可依,生动形象,含蓄简洁
用典
添加标题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思慕贤才情怀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用典
三、析诗歌
二忧求贤难得
添加标题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求贤难得惶恐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二忧求贤难得
将贤才比作碧空中的皓月,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表现了诗人求贤不得的心情。
比喻、疑问
三、析诗歌
添加标题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访求贤才态度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想象贤才归己欢快场面
二忧求贤难得
三、析诗歌
添加标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难觅贤才的孤独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二忧求贤难得
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比喻……设问
三、析诗歌
讨论: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描写了什么环境?
1、自然环境描写。相传这首诗写于曹操与孙权对战前夕,曹操在长江边宴请诸将,其实月近中天,使诗人豪兴大发。
2、这同时也是社会环境描写。可理解为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也可理解为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3、似乎后者更贴切一些,因为诗歌最后四句又一次吐露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 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令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添加标题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广纳贤才的真诚
诗人借用《管子 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
用典
三、析诗歌
二忧求贤难得
添加标题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爱才之情的殷勤
借用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诚。
用典
三、析诗歌
二忧求贤难得
思考:思考:通过诵读,用文中的一个字分别概括两位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小结:
诗歌紧扣一个“忧”字,微吟低徊,娓娓道来:人生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诗人的人生短暂之叹;人才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能臣的渴求贤才之叹;天下之忧,写曹操作为一个雄主的渴望建功伟业之叹。
三、析诗歌
找出与“归”有关的诗句

三、析诗歌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归园田居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园田居(其一)
二、读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从何而归?
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
比喻 ——官场
衬托
对勾心斗角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返回园田的原因)
为何而归?
1.尘网樊笼 对勾心斗角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2.少无适俗韵 ——缺乏官场应酬的品性
不同流合污
3.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对田园的向往、眷恋
析诗歌
思考:作者“归”园田,除了对官场的厌恶,还有其他原因吗?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1)比喻和拟人。
(2)诗人以“羁鸟”和“池鱼” 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与向往之情。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返回园田的乐趣)
归向何处?
园田 —— 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园田”有什么,作者必须要归向“园田”?请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返回园田的乐趣)
归向何处?
园田 —— 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园田”有什么,作者必须要归向“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1.远近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纵横交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情景交融
近景
生活简朴清雅
远景
平静安详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皆静态。
鸡犬之声最富有农村环境特征,让景象多了一些生气,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3.视听(声色)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前六句绘形,后两句绘声,恰似电影镜头。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4.白描法、融情于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粗线条勾勒,淳朴宁静而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析诗歌
思考:“园田”有什么,作者必须要归向“园田”?
手法: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返回园田的乐趣)
归向何处?
园田 —— 居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园田”有什么,作者必须要归向“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1.远近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纵横交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情景交融
近景
生活简朴清雅
远景
平静安详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皆静态。
鸡犬之声最富有农村环境特征,让景象多了一些生气,画面更加和谐统一。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3.视听(声色)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前六句绘形,后两句绘声,恰似电影镜头。
表现手法
用什么手法表现田园之美?
4.白描法、融情于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粗线条勾勒,淳朴宁静而充满情趣的村居图。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析诗歌
思考:“园田”有什么,作者必须要归向“园田”?
手法:白描、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融情于景
宁静、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寄寓了诗人的美好情操和快慰心情
(返回园田的感受)
归去之后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自由、安逸、喜悦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构谨严
1-8 弃官归隐
9-16 园田美景
17-20 归田感受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
陶:丞相所言自有道理。奈何我生性拙朴,只爱丘山悠游,不善官场周旋。况且群雄纷争,多半只是争权夺利,有谁是为苍生百姓?如果自以为是人才而加入争斗,即使青史留名,即使功成身退,这种“名”与“功”,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又有什么意义呢?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
曹:先生久居山林,对当前形势有所不知。如今群雄割据,相互攻伐,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要结束这种混乱,必须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如果没有我,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而我凭一己之力难当重任,必得天下贤才相助才能扫灭群雄。所以我才多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各路人才纷纷响应,而独缺先生这样的道德标杆。我急需先生相助,先生还观望什么呢?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
陶:蒙丞相抬爱,陶某感激不尽。只是丞相吐哺招揽人才又能怎样?争强斗胜只会让百姓更加痛苦。即使一统天下,他们又将在官场尔虞我诈,又有谁关心百姓生活?况且丞相未必真正爱惜人才。杀孔融,斩杨修,毒荀彧,逐弥衡,哪像个容人的明主?而我一向口无遮拦,只怕在丞相帐下也活不了几天。
忧与归
话不投机——
曹操渴望建功立业,心忧天下,渴望得贤才一统天下。
陶渊明鄙弃官场,渴望回归田园。
陶渊明身处老庄哲学思潮抬升的乱世,常常陷于入与出、忧与游的精神纠葛中。
他归田后不善耕作,生活贫困,多病体弱,然而其志不改,足见向往自然精神可贵。也反衬官场污浊。
字词
譬pì如 呦yōu呦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dù阡qiān 三匝zā 吐tǔ哺 bǔ
当(对着)歌 几何(多少) 苦(苦于)多
何以(用什么) 悠悠(长久) 可掇(采取)
契阔(久别重逢) 谈讌(通“宴”,欢宴)
三匝(周) 厌(满足)深 相存(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