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23 08:2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目录
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三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四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1、1912.3在北京宣誓就任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1912.9《整饬伦常令》尊孔复古
3、1913.3宋教仁案
4、1913.11解散国会
5、1914.5《中华民国约法》
6、1914底《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7、1915.5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8、1916袁世凯称帝
补充:“二十一条”与“中日民四条约”
“二十一条”分为五号,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在日本胁迫下签订的“中日民四条约”,由《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及其附件与《关于山东省之条约》及其附件组成,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多次谈判最终确定的修正案。
二、护国战争
1、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进程:
①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②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③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次革命又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等。1913年3月20日,当时的中华民国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订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①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②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性质,军阀身后有帝国主义的扶持。
一、军阀割据的形成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据有皖、浙、闽、鲁、陕各省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占据东北三省
二、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美日矛盾的激化
黎元洪
段祺瑞
三、张勋复辟
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于6月14日进北京。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拥戴已退位的清末代皇帝溥仪复辟。
探究:袁世凯和张勋在辛亥革命后先后出现两次复辟的原因是什么?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
复辟原因:
①辛亥革命不彻底,未能彻底实现反封建目的。
②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缺乏实行的基础。
失败原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恢复帝制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逆流而行必将失败。
四、护法运动
原因: 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五、参加一战
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过程: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
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等。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张謇弃政从商,他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短暂春天”的原因:
(1)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2)辛亥革命为民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3)政府也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
(5)以张謇为首的爱国人士开始“实业救国”。
“短暂”的原因: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
特点: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分布不均衡
②产业结构以轻工业和面粉业为主,分布不平衡。
③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受到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发展艰难。
影响:
发展实业过程中工人的增多促使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二、社会生活变迁
改用阳历;剪辫、易服、废缠足;称呼变化;婚礼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北洋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破坏共和。
(2)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①袁世凯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思想文化环境相对宽松。
③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开始标志: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资产阶级激进派)
核心内容:民主、科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运动中心:北大(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民主(德先生):不仅指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更强调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精神。
科学(赛先生):不仅指科学知识,更强调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
材料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1919年1月
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材料三:非谓孔教一无可取,惟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答读者信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政治革命)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革命)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性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的一场反封建斗争
积极:
①打击了专制主义和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
全面肯定西方文化,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动荡、曲折与新生,错综复杂的北洋社会
倒行逆施,复辟帝制
反袁斗争,此起彼伏
派系林立,军阀混战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社会生活,崭新变化
思想文化、孕育新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