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0:0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体架构
一、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隶属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人文主题编排了《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由此可见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物抒情”,而编排的四篇课文也都是很经典的借物抒情的文章,包括日积月累的《蝉》,诗人借蝉抒发高洁的志向。
四篇课文文质兼美,令人回味。《白鹭》开篇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细细品读文字,读者会发现,不仅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篇文字也是一首精巧的诗。《落花生》语言最是朴实,字里行间都氤氲着暖意,父亲告诉我们的做人道理,因为温暖的家庭氛围而显得更加真诚、亲切、深入人心。《桂花雨》里,那迷人的香气,那摇落花雨的欢乐,让读者也不知不觉陪着“我”和“母亲”一起思念起家乡了。《珍珠鸟》里,作者的那份人替鸟着想的小心和用心,终于赢得了小鸟的信赖,创造出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令人赞叹,也启人深思。
作者描写的是事物,抒发的是心中最真最切的情感,真情流露笔端,文字就令人回味。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沉浸文字,细细品出个中滋味,读懂作者的心思,也就读懂了文章借物抒情的表达秘密。借物抒情,可以像郭沫若的《白鹭》那样,抓住意象特点,着力描摹和渲染,抒发的是情志;也可以像许地山的《落花生》、琦君的《桂花雨》那样,把与落花生、桂花雨有关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着力于叙事,抒发的是情思;也可以像冯骥才的《珍珠鸟》,在描述了作者与珍珠鸟独特而难得的生活细节和经历后,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点睛之笔升华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尝试“用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成为本单元“以读促写,学以致用”的合理而自然的目标选择。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定位,是与阅读训练要素的定位密切相关的。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也是围绕单元读写训练要素编排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课文借物抒情的写法,词句段运用聚焦了突出事物特点时的对比写法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意思。“日积月累”是虞世南的《蝉》,诗人借蝉抒发了自己追求高洁的志向。
二、情景创设
这一单元的大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主要体现在课文阅读、习作和语文园地三项内容的整合上。本单元与语文要素相关联的目标提炼为:
1.了解借物抒情的方法。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撰写文章。
2.明白事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作者建立联结,并能说出课文中作者寄托在具体事物上的情感。
3.理解作者表发情感的方法:通过描述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以及与事物之间的故事来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
其他基础性目标为:
1.认识24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5个词语,掌握本单元的重点新词,能通过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课文中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并深入体会。
4.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要真正得到落实,并促成学生从元认知上理解目标,就要努力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来帮助学生形成理解。结合单元内容、学生实际、情境创设,将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学生将在学习课文作者如何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思想感情的同时,联结自己的心爱之物和故事,学习运用借物抒情的方式撰写自己的作品,作为心爱之物展览分享时的解说词。创办童年博物馆,在“博物馆”中展示每个人的心爱之物,每个班都是一个子馆,整个年级可以互相参观。
三、活动设计及评价
这个核心学习任务需要分解为三个子任务来落实。
子任务一:精心挑选心爱之物(1课时)
任务说明:“你有没有非常珍爱的东西?”以此问题进行话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发布单元核心任务“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通过讨论如何展览和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发布核心学习任务成功标准。课下精心挑选2-3件自己的心爱之物,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每件心爱之物的名字、特点、来历、故事等等,为博物馆展览和介绍做准备,布置单元主题墙。
子任务二:探寻借物抒情的表达秘密(7课时)
任务说明:品读《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四篇课文,学习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联结自己的心爱之物,为讲述自己心爱之物的故事选择自己喜欢的写法,进行构思。
子任务三:童年博物馆开馆展览(3课时)
任务说明:从2-3件自己的心爱之物中选定一件,从样子、来历、故事等角度,写出自己的心爱之情。布置童年博物馆,每人展出2-3件心爱之物,制作简介标签。以自己的文章为基础,为其中一件心爱之物准备“解说词”。讨论开馆前的准备工作和展览当天的分工,举行开馆仪式。组织参观和解说(只有一个班,就分组进行参观和解说;如果有平行班级,就分班进行参观和解说),根据评比量表评选“最佳解说员”。针对“借物抒情”写法的运用进行复盘总结。
最佳解说员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抓特点,介绍清楚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以及喜欢的理由,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语言生动,介绍时语句流利、声情并茂。
介绍清楚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以及喜欢的理由,表达清楚自己的喜爱之情,介绍时语句通顺。
能基本介绍清楚心爱之物的样子和自己的喜欢之情,介绍时声音响亮。
单元启动(20分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话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布单元核心任务“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
2.通过讨论确定如何展览和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明确成功标准。
3.精心挑选2-3件自己的心爱之物,运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每件心爱之物的名字、特点、来历、故事等等,为博物馆展览和介绍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1.篇章页导入
出示篇章页:世间万物皆有灵,一花一鸟总关情,今天我们要走进第一单元的学习。
出示本单元课题,猜猜在作者心中,让他们魂牵梦萦,久久难忘的是什么?(郭沫若——白鹭,许地山——落花生,琦君——家乡的桂花,冯骥才——珍珠鸟)
这些或许是我们眼中的普通之物,为什么成为作者心中的珍爱之物呢?请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细读,从字里行间找找原因。
交流反馈:
白鹭:外形美,活动美,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桂花:摇桂花时的激动、开心。
珍珠鸟:珍珠鸟的可爱,人与珍珠鸟因信赖创造出的和谐、温馨的画面。
小结:正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寄托了作者别样的情感,因此成为了他们的心爱之物。
2.你有没有非常心爱的东西?你和它有什么故事?
(1)全班反馈 (2)同桌之间相互聊一聊
3.明确单元核心任务。
一张卡片、一块奖牌、一串风铃……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让他们在你们的心中变得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心爱之物放入我们的童年博物馆中吧!
出示主题:创办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
精心挑选2-3件自己的心爱之物,把它画下来,并写写它的特点、来历、故事等等,为博物馆展览介绍做准备。
讨论:大家都有去博物馆参观的经历,如何让大家对展出之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呢?(明确为心爱之物配上解说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产生学习期待:在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把对一件事物的喜爱之情写出来。能够在童年博物馆的展览中展出、解说自己的心爱之物,并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讲述进行评价,评选“最佳解说员”。
5.出示评价量表
最佳解说员评价量表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抓特点,介绍清楚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以及喜欢的理由,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语言生动,介绍时语句流利、声情并茂。
介绍清楚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以及喜欢的理由,表达清楚自己的喜爱之情,介绍时语句通顺。
能基本介绍清楚心爱之物的样子和自己的喜欢之情,介绍时声音响亮。
1.白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白鹭的画面。
3.通过借助关键语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体会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外形之美,体会它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气韵之美,进而感悟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来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4.感受课文句句含情、凝练淡雅的语言,进行背诵积累。学习在写一种事物时,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状写中的。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精巧”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借助关键词句,想象画面、感情朗读体会白鹭“一切都很适宜”的外形之美,初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1—5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联系诗词,导入新课
1.出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渔歌子》
齐读 (2)说说这两句诗都写了什么鸟?
(3)说说自己对白鹭的了解。
2.小结:这两句诗将白鹭融入了一个诗画般的境界中,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郭沫若的《白鹭》,看看在现代文学家心中的白鹭。
3.板书课题,一起书空,齐读。
4.简介作者:说说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补充信息:
郭沫若 (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四川乐山人,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白鹭》是一首散文诗。
第二板块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句子多读几遍。
(2)找到作者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并用~~~画下来。
2.检查预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重点正音 “匣”“嗜”。
(2)同桌互读,反馈疑难。
(3)齐读巩固
3.整体感知,自主交流
(1)指名回答课文中对白鹭总体评价的句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说说“精巧”的意思。
(2)说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板书:外形美 不同场景中的美
第三板块 深入体会,品味白鹭外形美
1.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并说说白鹭的外形精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色素 身段
2.按照“学习小贴士”,感受白鹭的外形“精巧”。
3.交流反馈
四人小组交流:轮流阅读组内同学的批注,值得学习的打“★”,有疑问的打“?”,可以提问请教,自我修正批注。
集体交流:
(1)体会“恰当好处”之精巧。出示: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预设一: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①引导学生关注颜色词和白鹭身段部位,感受白鹭的外形美。
②指导学生关注4个“那”,感受作者观察细致,读来朗朗上口。
预设二:……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① 理解“一忽”
“忽”是一种计量单位的名称,10忽才等于一丝,十丝才一毫,(1忽 等于0.01毫米)这里的“忽”是极其微小,小到极致。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黑一点就太黑了。
对比理解:素——白;黛——黑
③拓展比较阅读(出示《登徒子好色赋》中的语句)
借助注释,读懂句子。引导学生发现句子句式工整,结构相似,美得恰当好处。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用诗的形式排列句子,练习朗读,体会白鹭如诗一般的精巧美。
(3)体会“大小适宜”之精巧。
出示图片,通过对比,突出白鹭的大小适宜,表达了对白鹭的偏爱。
第四板块 积累背诵
1.感情朗读1—5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注意节奏,再次感受白鹭巧夺天工、恰当好处的美。
2.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自主练习——挑战背诵
第五板块 指导书写
1.简单分析“嫌”、“鹤”字形特点,注意穿插避让。
2.自行书写,反馈展示。
板书: 色素
外形
精巧的诗 身段 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活动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11自然段。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想象和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通过借助关键语句、给画面命名、感情朗读体会白鹭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气韵之美,进而感悟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体会抓住事物特点来借物抒情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复习回顾,明确目标
1.回顾上节课所学第 1~5 自然段内容,回忆白鹭外形适宜、精巧如诗的特点,初步领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第二板块 深入体会,品味白鹭的动态美
1.依据提示自主学习
①想:默读课文第 6—8自然段,想想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合相关语句,想象画面,体会写法。
②写:找找下面的图片对应的自然段,并给每幅图取一个名字。(语文作业本第5题)
③读: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画面,通过朗读,表达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2.四人小组交流图片名字,结合相关语句,说说命名的理由,小组内达成共识,将组内命名写于磁性贴上,展示。
3.集体交流命名。
命名评价:结合文意★ 体现美感★ 简洁明了★
在交流中随机抓住关键词句,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合相关语句,想象画面,体会写法。
(1)第6自然段:
①读句子,抓关键词:白鹭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想象画面:一只白鹭站在水田里,不急不躁,静静等待鱼儿游过来,像一位很有经验的渔翁,悠然地在水中“垂钓”。
②取名预设:闲适钓青田(水田钓鱼、悠闲垂钓、白鹭垂钓……)
抓住“钓”:悠闲、不急不躁。“嵌”:画面精美、珍贵。
(2)第7自然段:
①读句子,抓关键词:白鹭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②重点讨论第到底是“枝头望哨”,还是“枝头闲立”?
③完成《语文作业本》
④想象:清晨,白鹭立于小树的绝顶,或许在期待远方的风景,或许在思念就别的朋友,或许在等待觅食的同伴……
⑤取名预设:悠然立绝顶(枝头闲立、悠然望哨、白鹭独立……)
(3)第8自然段:
①读句子,抓关键词,想象画面: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起舞,清纯美丽,宛若仙子。
②取名预设:清澄旋低空(黄昏低飞、空中低飞、白鹭起舞……)
③抓住“恩惠”:乡居特有、难能可贵。“澄澈”:纯洁、淡雅。
④小结:白鹭黄昏低飞的画面把人们向往的安定、纯洁、恬静的境界形象化地展示出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恩惠。
4.回顾三幅优美的画面。
(1)仔细观察表格,白鹭美在哪?(生交流,板书:时时见美、处处见美)
(2)引读:这都是白鹭的生活习性,可作者却能从中发现美,难怪他说:白鹭因为它的常见……后来作者说白鹭是……写到最后他又说……
5.配音展示。
选择一个画面,同桌合作进行配音展示。
第三板块 了解结构,由情入理
1.品读结尾:齐读课文第9-11段,已经很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把歌改成诗?(歌太铿锵高昂,诗更悠然而有独特韵味)
2.品读“韵”
(1)“韵”让你想到哪些词?
(2)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韵”在工具书里常用名词,这里用作动词。“韵”里面包含着什么?(内在美、自然天然)
(3)小结:白鹭美体现在“一切都很适宜”的外形之美,更体现在它在不同场景中展现的气韵之美。
3.课前,我们曾读过两首带有白鹭的诗句,要说真正能展示白鹭风韵的还要数杜牧的《鹭鸶》。
课件出示: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杜牧
自由读
全诗没有一个字点明白鹭,却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白鹭,对照课文,你找到哪些两位作者的心意相通之处吗?(颜色、捕食、飞行、静立)
齐读。
第四板块 总结写法,布置作业
1.默读全文,发现全文结构特点:总分总结构,由静态美到动态美,首尾呼应。
2.小结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散文诗全文未见喜爱二字,但通过对白鹭的外形和活动的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赞美了白鹭像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我们也应该学习作家那样,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在具体的事物描写中。
3.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全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完成作业本中剩余练习。
板书:
白鹭
对比
白鹭 喜爱
闲适钓青田 优雅
悠然立绝顶 悠然
清澄旋低空 生机勃勃
时时见美、处处见美
2.落花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亩、播”等5个这个生字,会写“亩、播”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便”,理解“播种”“浇水”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找出花生具有哪些特点。
3.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道理。
4.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写法:借物喻人。
5.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道理。
2.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写法:借物喻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亩、播”等5个这个生字,会写“亩、播”等9个生字,认识多音字“便”,理解“播种”“浇水”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区分详略。
3.学习“种花生”和“收花生”两部分,感受惊喜。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科普导入,了解落花生
1.学生交流花生的副产品,图片展示。
介绍落花生名字由来,揭示其最大特点:地上开花,地下结果。
2.呈现花生的生长过程,了解落花生
3. 了解作者
由笔名“落花生”引出作者介绍。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写了很多作品《花》《空山灵雨》《落花生》,他写了很多文章,把自己的笔名叫作落华生。
板块二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初读课文,学生交流预习中出现的难字。
2.交流正音。
半亩 吩咐 榨油 石榴 便宜 居然 爱慕
板块三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作者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事?完成作业本第4题并交流反馈
2.区分详略
(1)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这四块内容中,重点写什么,为什么?
(2)学生交流讨论。重点写了议花生部分,因为这部分最详细,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3)质疑:种花生、收花生需要几个月,可作者只用了一段话,却用很大的篇幅来写父亲和“我们”一起谈论花生,这是为什么?
(4)小结。围绕落花生,作者详细写了“议花生”,略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这样恰当地安排,使得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板书: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3.看板书,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块四 走进“种花生”部分,聚焦“居然”
出示: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正音释义
(1)指生读。读准“种”
种:表示植物的种子读三声;表示把种子埋入土中生长读四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
(2)出示“亩”的象形字,用比较法理解字义。
文中的半亩空地大约有我们8个教室这么大。我们家有一个8间教室大的后园,所以可以种不少花生!
2.体会“居然”带来的意外之喜
经过“买种、翻地、播种、浇水”理所当然接着就应该收获了,而作者却用了“居然”,为什么是“居然”收获了呢?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你会用居然?(出乎意料,意想不到。没想到结了果实。)
3.交流:
预设:A因为没过几个月就收获了,这个时间比他们想象的要短。
B 荒地,空地,将无用之地变为有用之地。
C 姐弟几个第一次种。
4.指导朗读:读出种花生、收花生的幸福快乐。
板块五 精读 “收获节”,感受隆重和喜悦
1.读课文,找一找从哪里看到了他们收获花生的特别隆重的感觉?划出有关词语。
预设:收获节 ;好几样食品;不在家里而是在后园的茅亭 ;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2.重点交流
出示:“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补充材料理解:父亲许南英,爱国志士,日军占领台湾后,举家牵回大陆,是当时的广州知县,一个大官,平日为百姓的大小事奔走,难得回家。
3.小结:这样忙碌称职的父亲也参加了许地山的收获节,难怪他会觉得隆重,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和爱戴一起读读这两段话。
在这样难忘的父亲也参加的收获节,他们一家人团座在一起聊了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块六 作业
1.指导生字,重点指导:播、浇、幕、矮
2.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板书: 落花生
种花生
(略) 收花生 详略得当
尝花生 主次分明
(详) 议花生
第 二 课 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习“议花生”部分,认识花生的特点,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道理。
2.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例抒发感情的写法:借物喻人。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品读 “议花生”部分,概括花生特点。
1.读课文第4-1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圈出我们认为花生的好处和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出示学习要求)
2.完成作业本第5题第(2)题。
(2)课文片段主要写 。交谈时,我们认为花生的好处是: , , 。
父亲认为花生有一样最可贵: 。
3.读读第10自然段,借助表格梳理信息,小组合作讨论:花生与其他果实有什么不同?
位置 外表 印象
花生 埋在地里 矮矮地长在地上 挖起来才知道
桃、石榴、苹果 高高挂在枝头 鲜红嫩绿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4.讨论花生的内在可贵之处:
A果实埋在地里——他不在表面,从不做表面文章就深深地埋藏在黑黑地土壤中,不出声——默默无闻(板书)
B矮矮地长在地上——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饱满的果实,外表朴实却很有内涵不浮华,这是——朴实无华(板书)。
C挖起来才知道——花生不需要别人的称赞,却为别人付出了那么多——不慕虚荣(板书)
5.思考:谈花生,为什么要说到桃子、石榴、苹果呢?
引导:苹果桃子石榴也是果实,父亲为了让我们明白,借了它们说明花生虽然没有那么美好、没有那么漂亮的外表,但依然有饱满的果实,依然是有用的,仍然能给人们奉献出许许多多。
小结提炼概括父亲所说的花生的特点:果实埋在地里;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6.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
读出各角色的特点:父亲的语重心长,姐弟们的喜悦以及母亲的亲切和蔼。组员自评,他组点评。
板块二 深入解读,体味道理
1.关注单元导语:一花一鸟总关情→理!
读一读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结合花生的特点,来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出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小结写法:板书“借物喻人
2.思维辨析,多元解读。
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它虽然很好看,可是没有用。
它不但很好看,而且很有用。
它不但不好看,而且没有用。
这四句话,哪几句值得赞赏?最关键的是哪个词?(有用)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话?
3.完成作业本第5题第(3)小题。
4.指导朗读:读出父亲话中有话、谆谆教诲的感觉。
总结全文:落花生的精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对我们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板块三 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1.梳理课文,引出古诗。(课件)
花生中藏着这样一个道理,其实很多的事物里也藏有很多道理。我们来读几首古诗。(课件出示“借物喻人”的三首古诗)
2.联系生活,联想人物。
读了古诗,你会联想到哪些默默无闻的人呢?
课件出示照片:电线工、快递员、消防员(普通人),袁隆平、邓稼先(名人)……
3.出示《语文作业本》第6题: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写一段话。要求事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相互对应。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灯
4.范例引领,写后互相交流,比一比谁说出的启示或道理更有意味,让人深信。
5.链接生活,布置主题墙。
(1)优秀练笔展示在主题墙上
(2)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事物让你想到了我们生活中默默无闻的人,还有哪些事物让你想到了哪些人?可以以图片,或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在主题墙上。
板书设计: 落花生 借物喻人
味道美
可榨油
价便宜
最可贵 虽然不好看 但却很实用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不慕虚荣
3.桂花雨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图片等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充分感受桂花给童年时代的我和全家带来的欢乐。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母亲与我的思乡情感,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感受桂花香,体会对桂花的喜爱。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扣题导入,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曾走进过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出示:
琦君,现代女作家,浙江温州人,十二岁随父亲到杭州,三十二岁去了台湾,六十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但文字却从不曾离开过故乡半步。2001年10月,八十四岁的琦君曾回故乡寻根问祖。
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久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这篇文章是她1976年定居台湾时所作。
2.板书课题:桂花雨。
3.引导学生:“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说说你有没有感受过桂花雨,是什么样的?
(2)找出文中直接写桂花雨的句子,朗读。
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桂花给文中的“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完成作业本第4题。
2.全班交流
(1)检查字词
懂得 姿态 几大箩 糕饼 香飘十里 邻居 浸透 茶叶 杭州
关注前鼻音“邻,浸” 后鼻音“饼”“杭” 图片认识“箩”
(2)反馈第4题:投影几个同学的,交流统整,赏桂花,摇桂花
(有困难时提示:①找找做桂花食品是在哪一自然段 ②想想2—5自然段写了哪两件事:儿时在故乡与父亲一起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感受摇桂花的乐趣③试着用小标题概括)
板块三 感情朗读,感受花香
1.学习一部分,感受作者情感
出示句子:桂花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花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是,只见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1)找句子,说体会: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赏桂花,找找写桂花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想法。板书:赏桂花——香
(2)对比朗读: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小结:第二句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小小的逗号,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更浓厚的香气,感受到了作者对这香气的喜爱,我们平时用标点也要仔细斟酌。
2.交流其余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1)文中还有哪些描写故乡的桂花香的句子,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来,并与同桌交流补充。
(2)投影出示一位同学划找的句子,交流补充: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3)读读这些句子,作者透过哪些词语让你也闻到了那股香气,说说你的理解。预设:
预设1:至少前后十几家浸在桂花香里,至少说明可能比十几家还多,二十几家,三十几家都有,桂花盛开时香气实在是浓郁迷人,令人沉醉,从而表达了我对桂花的喜爱,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
预设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说明桂花香一直弥漫了一年。
追问:桂花明明是八九月份盛开的,为什么说是全年都浸在桂花香里呢?
(4)语言训练:春季,吃上一块桂花饼,我们浸在( );夏季,泡上一杯桂花茶,我们浸在( );过年时,吃上一口桂花糕,我们浸在( )。所以,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 )。
(5)朗读:男女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3.小结: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难怪每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对桂花的记忆,这份记忆是香香的、甜甜的。
板块四 指导书写,作业布置
1.指导书写“缠,茶”
2.完成作业本1.2.3题
3.搜索并阅读琦君的其他作品《春酒》《水是故乡甜》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充分感受桂花给童年时代的我和全家带来的欢乐。
2.联系上下文,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
1.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琦君最爱的是桂花的香气,在她的原文中曾这样写道:桂花,真叫人魂牵梦萦。理解魂牵梦萦。
2.桂花的香气,让作者魂牵梦萦,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让琦君魂牵梦萦的?板书:摇桂花——乐
板块二 感受“摇花乐”
1.自学5自然段,感受“摇花乐”。
出示要求:
(1)自学:默读第5自然段,划出与“摇花乐”有关的句子,圈圈关键词语,写写批注,说说你的体会。
(2)组学: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说体会
(1)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
①学生结合“大事,总是,缠,怎么还不”谈体会,这些说明作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摇桂花。
②想一想,作者当时会怎么缠着妈妈,表演一下
③朗读,读出“缠”的味道
(2)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哇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①学生结合动作词“抱,摇,喊”,说体会
② 结合满头满身想象: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纷纷扬扬的桂花落在了(头发上),落在了(肩上),落在了(颈上)(手上),这就是落得我们(满头满身)。采访学生,心情怎样?
③师生加上动作合作表演读。
④补充琦君父亲的诗: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纷纷入梦甜。
3.说一说:作者把“摇桂花”写得这么快乐,有趣,心情是如此的迫切,兴奋和喜悦,想表达什么情感呢?(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思念)
4.朗读:一起再快快乐乐地读一读摇桂花的场景吧,配乐朗读第五段
5.小结: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原来借助事物表达情感不仅可以写这个事物的特点,也可以写与之相关的具体的事例。作者就是通过写“摇桂花”这个具体事例借以表达了对桂花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6.想象:再看看插图,结合我们童年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作者可能还会在桂花树下做些什么?
预设:在桂花树下读书、玩游戏、喂小鸡,清晨迎着花香去上学,晚上坐在门前数星星、听长辈讲故事……
是的,桂花浸润了作者的整个童年,而有桂花的童年又怎能不使人留恋与怀念呢?
板块三 品悟桂花情
1.过渡:如今,全家到了杭州,杭州也有桂花,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课件出示)
2.找联系:母亲为什么这样说? 找找母亲与桂花之间有联系的句子。
(1)出示句子,指名读:
A.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箩。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B.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挂花。
C.桂花摇落以后,挑去小枝小叶,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
3.再次默读,你体会到母亲这样说的原因了吗?
预设1:母亲闻着桂花香,想着的是故乡和故乡的亲人,觉得故乡的景物是最好的。
预设2:学生有困难,出示《作业本》6(2)进行选择。
板书:思桂花──情
4.朗读:现在,我们明白了,母亲对桂花的这份情,也就知道了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再读读母亲的这句话,想想神情,注意语速和语调(深沉的,缓慢的)
板块四 升华情感,链接生活
1.思念故乡的桂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只是母亲吗?
(1)出示最后一段
(2)出示“阅读链接”,男女生分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对师友,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所以母亲的话也是作者想说的话)
2.思考:课文结尾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预设:作者借桂花这一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正如单元篇章页中写的:一花一鸟总关情。
3.链接生活,布置主题墙
(1)交流: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远离过家乡的时刻?那时候,你会想念家里的什么?
(2)把你的这份心爱之物用图片或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上,并把你的这次经历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块五 作业布置
完成《语文作业本》5.6
附板书:
桂花雨
赏桂花——香 对故乡的思念
摇桂花——乐 对童年的怀念
思桂花——情
4*.珍珠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 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3.进一步体会人鸟相处的温馨画面,感受信赖创造的美好境界。
4.完成“心爱之物”分享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发兴趣,导课板题
1.介绍珍珠鸟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红嘴红脚,灰蓝色的羽毛,后背上还长有珍珠似的白点,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珍珠鸟。这种鸟,小巧玲珑,很讨人喜欢,可是它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胆小,特别怕人,人很难接近他。
2. 导课板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来齐读课题。
板块二 自主阅读 整体感知
1.教师明确要求:自主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初读体会
(1)检查生字
垂蔓 画框 细腻 趴着
瞅瞅 嚓嚓 咂咂 嗒嗒
雏儿 眼睑 眸子 挨近
a.个别读(重点正音“垂蔓 雏儿 眼睑 眸子 挨近(āi)”, 并借助图片理解“垂蔓”的意思,借助动作,请学生用手指指自己的“眼帘”“眸子”加深理解)
b.齐读
c.完成作业本第一题,并校对。
(2)交流体会
预设: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珍珠鸟在我的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下,从害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课文重点写的是小珍珠鸟的可爱。
课文写出了作者和小珍珠鸟的相处中获得的人生感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课文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动人的情谊。
板块三 理人鸟相处之景,品信赖创造之美
同学们,从课题的*号,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的?(读课前导语,明确学习任务)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前导语 ,划出课文对我们提出的学习要求。
1.学生读课前导语,自划
2.交流汇报学习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2)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一、默读课文7——13自然段,想一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借助学习单,圈一圈,划一划关键信息。
出示学习单:
“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小珍珠鸟的信赖的?
时间 小珍珠鸟 “我”
活动范围(“O”) 活动情况(“~~”) 做法(“──”)
起先 ( )-( )-( )
渐渐的 (书桌上)-( )-( )-( )
有一天 ( )
1.自主阅读,借助学习单,圈一圈,划一划。
2.小组合作,借助学习单,说说“我“是怎样逐渐得到小珍珠鸟的信赖的。
合作提示:
(1)三位组员按顺序轮说一处。
(2)第四位组员把内容整合起来说一说,准备展示。
两组展示交流学习单内容、师点评。
教师相机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珍珠鸟趴在作者肩头睡着”的温馨时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1)教师指导学生轻轻地读,不惊扰小珍珠鸟。(同桌互读)
(2)学生谈感受。可以谈自己读完的感受,或者小珍珠鸟的感受,或者作者的感受。(幸福、温馨……)
完成语文作业本第2题。
从小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可以发现 。
这是因为 。
5.小结提炼:小珍珠鸟对我越来越信赖都是源于“我”对鸟的——(呵护、关爱、尊重……)。
二、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珍珠鸟的可爱,找出这样的语句,体会“我”和珍珠鸟之间的情意,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生自主学习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完成语文作业本第3题)
(1)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2)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3)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
板块四 升华主题,对比阅读
1.出示语句 体会信赖
“散文,就是写平常生活中那些最值得写下来的东西。不使劲,不刻意,不矫情,不营造,更无须绞尽脑汁。散文最终只是写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罢了。” ——冯骥才
在课文中,作者的那一点感觉,一点情境,一点滋味都浓缩成了一句话,就是——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信赖到底是什么?欣赏图片,联系生活,用一句话写写对信赖的理解。
信赖,是
信赖,是
信赖,是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对比阅读 布置主题墙
(1)对比阅读,组内交流:同样是写动物,《白鹭》和《珍珠鸟》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小组交流,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表格图、鱼骨图、树形图等都可以。
(2)全班反馈,交流导图。
(3)把思维导图展示在主题墙上。
3.课外作业
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4*. 珍珠鸟
怕人 信赖人
尊重 呵护 关爱
口语交际 制定班级公约
一、教学目标
1.能就交流话题主动发表意见,学会合理控制发言时间。
2.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3.通过小组交流,了解在学习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纪律,养成自觉遵守公约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能尊重不同见解,梳理、总结大家的意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习单 小组评价表
布置学生留意近期班级内出现的突出问题,教师有意识地拍摄一些学生活动场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 发现问题 确订班级建设目标
(一)谈话导入 明确公约的重要性
班级公约是班级成员共同制订并遵守的约定,是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
1.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制订一份符合我们班级情况的公约。
2.观看在本班和其他班级拍摄到的场景。
3.引导学生交流观看后的感受,并思考:本班现状和你心中理想的班级有差距吗
(二)近期你在班里发现了哪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生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梳理、归类。
(1)学习方面: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写字不认真……
(2)卫生方面:课桌椅摆放不正,凳子归位不及时,随手扔废纸……
(3)纪律方面:上课爱搞小动作,讲悄悄话,下课追追闹闹……
2.全班交流:你心中理想的班级是什么样子的 (学习氛围好,环境干净整洁,人人文明守纪等。)
(三)筛选当前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列出最突出问题,小组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
(1)有的同学经常迟到。(经讨论后删去,因为这是个别同学存在的问题)
(2)最近部分同学课桌椅摆放不正,离开的时候凳子没有及时归位。随手扔废纸。
(3)最近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将废纸片随地乱丢。(经讨论后第二条可和第三条合并,都属于乱丢垃圾方面的问题)
(4)很多同学去操场做操时总是磨蹭(经讨论后决定暂时删除,因为不是班级亟待解决的问题)
2.筛选公认的最突出问题。
3.全班讨论,形成五至十条大家公认的最突出的问题。
板块二 小组讨论,初步拟订公约
(一)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申领两至三个问题
(二)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解决的方法,填写学习单。
“制订班级公约”学习单
班级: 组次: 姓名:
类别 小组申领问题 公约内容(我的解决方法)
卫生方面 问题:桌椅归位 下课时,放学前,桌椅沿线对对齐。
(三)组内讨论,轮流发言。
1.提示讨论要点
(1)公约是否合理。经讨论后删除不合理的内容
(2)合并重复的内容
(3)公约内容是否具体,是否便于落实
(4)经集体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5)留意不同意见,小组不能决定的留待全班讨论。
2.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注意以下问题。
(1)发言要简明扼要,说清楚班内出现的是什么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组长注意把控讨论时间。
(2)每位同学发言后,大家逐条表决。
(3)当与同学观点不同时,要耐心等同学说完后,再礼貌质疑,并说明理由;如发现自己的发言与前面同学的有类似的内容,就不要再重复表述。
(4)要尊重不同意见。
板块三 全班集体讨论,确定公约
(一)每个小组选择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发言。
(二)全班同学就公约内容逐条表决。
(三)教师及时点评,跟进指导。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对于“说”的要求:
(1)小组发言人要控制发言时间。
(2)发言后,既要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要把不同意见提请全班讨论表决。
2.对于“听”的要求
(1)认真聆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要等他人发言结束后,有礼貌地提出。
(2)小组意见不被其他组认同时,要陈述理由,并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意见不能达成统一时可暂时搁置。
(3)小组发言如与之前小组的有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不要重复展示。
板块四 实践应用,执行公约
(一)将公约张贴在教室内,提示大家自觉遵守。
(二)公约实施过程中,视具体情况,师生可约定一些监督措施
如:在操场上画几个小圈圈当岗亭,监督大家下课时不要追追打打;口吐脏话不应该,若是有人忍不住,可轻拍自己的嘴巴提醒他……
(三)班级公约实施一段时间后,根据履行情况,可适时进行调整。
习作:我的心爱之物
一、教学目标、
1在观察回忆、读写结合、习作修改等过程中,围绕习作要求,介绍自己的心爱之物,描述心爱之物的样子、来历、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
2.能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法,围绕自己的心爱之物写出喜爱之情。
3.办好“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专栏。
二、课前准备
1.自己心爱之物的实物或者照片。
2.布置“童年博物馆,展览心爱之物”习作专栏所需的材料。
三、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在主题墙的基础上,再聊心爱之物,选取一件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写清楚样子、来历和事例。
2.能借助“习作提示”和已有的学习经验把事例写具体,表达出对事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忆学习过程,引入课题
(展示单元主题墙图片)散文诗一般的白鹭,朴实无华的落花生,故乡的桂花,那只可爱的珍珠鸟,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作家笔下许许多多的心爱之物。不仅如此,我们还一起制作了心爱之物主题墙,你们看。
2.同学们的心爱之物有自己最爱的玩具,有亲手制作的陶罐,有养了几年的宠物,有爸爸买给自己的礼物,也有妈妈为自己织的毛衣。之前,我们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将它们记录了下来,今天我们的难度可要升级了——让我们像本单元课文的作者一样,把自己的心爱之物写下来,然后一起创办一个童年博物馆,解说心爱之物。
板块二 再聊“心爱”,完成思维导图
1.谁的作品出现在了我们的主题墙上?能来说说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吗?
2.学生畅所欲言,展示心爱之物。
预设;我的心爱之物是奖牌,这是我在学校运动会上得到的。
你介绍了心爱之物的来历(板书:来历)
我的心爱之物是布娃娃,她长得特别可爱,大大的眼睛很是让人喜欢。
原来我们还可以介绍了心爱之物的外形(板书:外形)
3.刚才听见同学们聊自己的心爱之物那么投入,让我也想起了我的心爱之物。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么一块普通的手表会成为我的心爱之物呢?(学生猜测,老师说和手表之间发生的故事)
4.听了老师介绍的心爱之物,你对“心爱之物”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预设:心爱之物就是这件物品对自己有特殊的意义,还可以介绍跟物品之间发生的特别的故事。(板书:故事)
5.请你选择一件心爱之物,可以是你之前贴在主题墙上的,也可以是你现在又想到的,按照思维导图上的提示,批注几个简单的词语。
6.请一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再说说自己的心爱之物。
板块三 文本对比,突出情感
1.有个同学写了它和闹钟之间发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片段1:我最不想扔掉它,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得可爱,更因为它是我的时间卫士,天天提醒我早起、做作业、睡觉。
片段2:我最不想扔掉它,不仅仅是因为它长得可爱,更因为它是我的时间卫士,天天提醒我早起、做作业、睡觉。有一天早上,我还在睡梦中,突然“嘀嘀嘀”的声音传来。我心里埋怨着:大清早的乱叫什么!等我把“叮当猫”拿过来一看,“呀”我大叫一声,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已经七点半啦!我赶紧起床洗脸刷牙,早饭都顾不得吃,背上书包就往学校飞跑。终于,我在上课前两分钟赶到了教室,还好有“叮当猫”呀!
2.你更喜欢哪一段描写呢?说说你的原因吧!
3.交流反馈,提炼要点:写一写自己与叮当猫之间亲密的、独有的故事,而且故事要具体,这样心爱之情才能凸显。
4.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一展身手吧。完成的习作也将成为你的心爱之物的解说词,在童年博物馆里进行展览。那怎样的解说词会受大家欢迎呢?一起看看评价要求吧!
评价要求 星级☆☆☆
认真筛选,定物品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仔细观察,写样子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三言两语,说来历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真实事例,表心意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真情实感,共分享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板块四 放胆试写,自主修改
1.根据思维导图和细作要求,学生独立习作。
2.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评价要求,自评,互评习作,并能自主修改习作,为制作童年博物馆
解说词做准备。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习作要求,自我评价
结合自评表格,回顾习作要求。
上节课,我们一起写了自己的心爱之物,请你自己读一读,结合评价要求给自己打打星吧!
评价要求 星级☆☆☆
认真筛选,定物品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仔细观察,写样子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三言两语,说来历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真实事例,表心意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真情实感,共分享 自评( )同桌评( )老师评( )
2.学生自主评价,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二 同桌互赏互评,共同进步
1.同桌互换作文,根据同伴评价表互评习作。
2.教师巡视,听取同桌互评,并择机指导
板块三 全班点评,继续修改
1.同桌推荐优秀片段,全班分享,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拨。
2.根据点评,完善习作,学生从增、删、调、改四个方面进行修改。
板块四 誊抄习作,为开办童年博物馆做准备
经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已经修改了自己的作文,现在请你将修改好后的作文誊抄在标签上,希望在明天的童年博物馆展览中看到更多优秀的解说词。
第三课时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童年博物馆展出、解说自己的心爱之物。
2.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乐于把自己的心爱之物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活动过程
板块一 布置博物馆
1.课前在钉钉班级圈里上将小组作品展示出来,每个小组成员给一个自己所在小组的最佳作品点赞。
2.将心爱之物的实物或者照片进行张贴展览,在物品旁边附上习作当做解说词。
3.进行博物馆环境布置
板块二 畅游博物馆,寻最佳心爱之物
1.出示要求:今天我们的博物馆正式开张了,请同学们拿着习作点评表,尽情畅游,找到你认为的最佳解说词,贴上五角星。
2.分组畅游:每个小组观看实物和解说词,根据点评表,选出一个最佳。
3.评选最佳心爱之物
(1)说说选择的理由
(2)为最佳解说词颁奖
板块三 本单元的心得交流
总结:这个单元我们一起布置博物馆,畅游博物馆,欣赏了名人笔下的心爱之物,写了自己的心爱之物,还知道了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愿每个孩子在文字中都能抒发心中最真切的感受,让真情流露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