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及作者创作背景。
2.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合唱作品。
3.通过感受作品情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认知《黄河大合唱》
教学难点:
二声部歌曲《黄水谣》的学习
教学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简介《黄河大合唱》 (展示ppt观看图片)
《黄河大合唱》创于1939年是冼星海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他反应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英雄史诗。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光荣的历史和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全曲分为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以及《黄水谣》。
2.作者简析
冼星海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祖籍广东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935年后回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歌曲。
二、发声训练
方法要求:发声训练要求声音圆润,气息流畅,吐字清晰,每一个字都要有气息的支撑。为后面的合唱做铺垫。
三、歌曲学习
1.学生初听《黄水谣》
师:带着问题聆听、感受音乐情绪,你们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探讨……
师:复听歌曲请同学们根据刚刚聆听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在演唱中应该带着怎样的情绪去表达歌曲呢?
2.歌曲简析
这是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的第四乐章。歌曲描绘了黄河两岸勤劳善良的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掠抢的野蛮行径,表现了人民心中燃烧着的怒火和蕴藏着的反抗力量。
这是一首叙事风格的三段体歌曲,第一乐章开始谣唱式的音调抒情而亲切,表现了在和平年代黄河两岸千里平壤,麦苗肥、豆花香的景象。第二乐章音乐突然转为缓慢而沉重的节奏,表达出了敌人侵犯国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充满着愤怒的控诉。第三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再现和延续,展现了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凄惨景象。
3.学生以班为单位分四个声部,首先分声部分段练习,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注意音高、音准的学习,最后各声部合音,注意声部之间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水谣》,了解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以及其他七个乐章。感受音乐情绪在合唱演唱时力求做到呼吸支持稳定,声音连贯,适度打开咽腔,增强声音力度、注意声音的统一及声部之间的协调。
五、教学反思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以黄河为背景,描述了人们保卫国家与外敌抗战的决心与情景。《黄水谣》是其第四乐章,歌曲描绘了黄河两岸勤劳善良的人民劳动、生活的情景,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烧杀掠抢的野蛮行径,表现了人民心中燃烧着的怒火和蕴藏着的反抗力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引导、聆听、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探讨、体会歌曲情感,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