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练(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 〔唐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注: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末年,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五十多岁的李白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
1.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发之长,人的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文,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三千丈”之长即是愁之深重。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秋霜色白,诗人将白发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头发之白。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更显忧伤憔悴。(答“设问”亦可得分。)
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忧愁;见证唐王朝政治腐败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无奈;被压抑排挤的愤懑(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满头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是因为忧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愁”是全诗之眼。一二句与三四句倒装。正常的语序应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经过倒装,诗人形象更加突出鲜明。修辞上还用了夸张、设问、比喻】
诗歌鉴赏专题练(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唐代〕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B.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
C.诗人直抒心中所想,用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心情,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D.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2.从全诗来看,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
2.①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表达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目力有限,朋友远去,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抒发了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
③“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④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答出两点即可)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诗歌鉴赏专题练(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除夜作
高适 〔唐代〕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形式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除夕本应是欢欢喜喜的,可是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却与“独在异乡”的诗人毫不相干。
B.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将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曲折含蕴。这三、四两句是对一、二两句的回答,说明了“独不眠”和“转凄然”的原因。
C.这首诗的诗风不同于边塞诗的浑厚雄放,而是典雅自然,全诗没有一句生僻字句和华丽词藻,也没有塞外风景和异城奇观,都是浅近的口语。
D.这首诗将诗人他乡游子真实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就这首诗的高度概括和精炼含蓄的特色而言,达到了“意尽”和“添著一语不得”的艺术效果。
2.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C(诗风“典雅”错误,本诗的诗风平易自然。典雅:谓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
作者单身一人的孤苦;对千里之外故乡亲人的思念;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译文
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
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
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
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
诗歌鉴赏专题练(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苏轼 〔宋代〕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①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②,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①媚:美好。此处是使动用法。②午盏:午茶。③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当年三月,苏轼在黄州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团练副使。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最困顿的黄州时期终于脱离了。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首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纪游词。词的上片写早春的景象,下片写诗人与同游者游山时的野餐风味。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视为“晓寒”,与“万水千山只等闲”一样,显现出一种鄙夷一切的态度。
这首词在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
诗人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是其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2.结合诗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体现了什么样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诗人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而非鄙夷一切,且“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表现出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示①:此句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提示②:“清欢”是历经劫波之后,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上云卷云舒。或者说“清欢”是人生迟暮仍能松花酿酒,春水煎茶。或者看透繁华之后回归朴素自然。
(此题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要结合诗句)
译文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诗歌鉴赏专题练(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题。
送皇甫别驾往开州
李攀龙 〔明代〕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①。
吴下诗名诸弟②少,天涯宦迹左迁多。
人家夜雨黎阳树,客渡秋风瓠(hù)子河。
自有吕虔刀③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
①玉珂:马勒上的饰品,此借指将上马出行的皇甫汸。②诸弟:指皇甫四兄弟。③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相士说佩此刀者可为三公。④诗人任京官时,朋友皇甫别驾遭贬赴开州同知,诗人为他饯行。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首联紧扣诗眼“愁”之一字,渲染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奠下感情基调。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寓情至深。
“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概括了皇甫汸的诗名籍甚和仕途偃蹇。诗人故作轻描淡写,希望以自己之旷达来以减少友人心中的怨尤。
颈联写想象中友人行路的艰辛和一路的凄凉景象这两句,词语俊美,对仗工整,轻淡中寓浓情,创造了很好的意境。
从布局上看,这首诗与一般送别诗无二致,也是入题点送别,宽慰颂扬对方,然后转写行程,展望未来。
诗人在颈联处把人、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一幅画面,开阔而具动态美和立体感。
“衔杯昨日夏云过,愁向燕山送玉珂”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以“自有吕虔刀可赠,开州别驾岂蹉跎”表达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皇甫别驾遭贬谪的同情,但更多的是诗人对朋友安慰和鼓励。全诗基调高亢,雄浑沉雄,词语俊美)
树、雨、风、水
①第一句“夏云”既点出时令,又与下文“秋风”、“夜雨”暗合,遥相衬托,相映生辉。
②第二句“玉柯”交待了人物皇甫别驾,此句着一“愁”字,依恋之情毕见。
③两句扣紧“送别”的题意,以“昨夜衔杯”,今朝送别,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诗人以吕虔赠刀的典故来勉励友人,表示相信友人定能再振宏图而不会蹉跎岁月,浪费时光,无所作为。因此,今日的开州别驾、颠沛流离算不了什么。诗人引此典入诗,贴切恰当地表达了对朋友安慰和鼓励。
译文
夏天已经过去,我设酒为您饯行,想到你即将上马从燕山出发,心中难免悲愁万分。
皇甫四兄弟,诗名才气都很高,为吴中少有。可是进入仕途却不顺利,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您孤身赴任,渡过黄河,道经黎阳、瓠子口。耳听夜雨滴树,目视秋风动水,一路艰辛。
您定会受到开州知府的倚重,像当年吕虔倚重王祥一样,别嫌别驾官小而虚度岁月。
诗歌鉴赏专题练(6)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完成小题。
紫骝马
杨炯 〔唐代〕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①赤茸秋②。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①鹤辔:白色的缰绳。②秋:络于马股后的革带
这首诗刻画了什么样的侠客形象 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_______(填表现手法),表明“侠客”此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骑着紫骝马即将奔赴战场参加征战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形象,表现了当时少见的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与理想,抒发了诗人积极进取,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情感。
2.直抒胸臆;报效国家,封侯授爵。
译文
抑强扶弱的侠客喜欢四处游历,手持金鞭驾驭紫骝骏马在驰骋。
猿臂拉动蛇弓搭上白羽箭,鹤羽般的缰绳扬起红色的秋带。
为建功立业来到南部边疆,放声长啸奔向北部边地斩杀敌寇。
如今国家边境有敌人骚扰,正是立功求裂地封侯的好时候。
诗歌鉴赏专题练(7)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完成1-2题。
山中雪后
郑燮 〔清代〕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所表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略
2.“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译文
清晨起,打开门看到的是满山的皑皑白雪。
雪后初晴,白云淡薄,连日光都变得寒冷。
房檐的积雪未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凝冻。
这样清高坚韧的性格,是多么不寻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