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7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时 2课时
授课老师 教龄
教材分析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中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现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本课在教学上继续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批注,并在批注问题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借助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 作为阅读策略“提问”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教学时,应当紧扣语文要素,结合课后习题,以“在读中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为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反复与文本对话中,质疑思考,进行分享交流,做到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迁移,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严谨,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思想。本课共有三个习题,习题的设计与前两课具有连费性,其中第一题在教学中在落实好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在授课当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借助提出的问题去理解课文。第二题对单元语文要素“便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的训练和落实。第三趣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在“领悟体会”方面要达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在反复品读中加深理解。
学情分析 已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三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预习和自读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且乐于表达和交流。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懂得在阅读中质疑提问,借助提问来理解课文,但提问的角度和提问的方法上仍有待提高。 未知:由于受学生年龄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四年级的学生,要让他们通过文字感受20世纪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联系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阅读体验。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尝试从多角度提问,鼓励学生表达交流,在丰富的阅读质疑和阅读感悟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从“阅读理解”到“阅读表达”的迁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单元目标 1.学会从内容、写法、得到的启示等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列出清单、学会分类整理,尝试着解决问题。 2.借助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4.喜欢提问,并综合运用提问方法,解决问题,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课时分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呼风唤雨、世纪、现代”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批注,将问题进行分类,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3.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学习文中的说明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并进行批注,将问题进行分类,借助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学习文中的说明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反映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1. 同学们,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今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本单元要求我们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在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 教师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 学生围绕课题,结合预习感受,充分质疑。 作为阅读策略 “提问”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教学时,应当紧扣语文要素,以“在读中产生疑问,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中有所感悟”为教学策略,在导入新课环节时,教师从提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把自己最先感知到的问题表达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随文识字 1.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 2.预习反馈,识字写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次。 2.通过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和个别读的形式进行识字和检测反馈。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 3.学习会写的字,正确书写“奥”和“益”字。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因此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多认少写,提高识字写字教学效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质疑,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批注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教师提问: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学贵质疑,一位同学读了这篇课文,提出一些问题,写在旁边和文后。2.小组交流,整理问题。 学习提示: (1)小组成员依次汇报自己的问题,小组长负责记录问题。 (2)保留有价值的提问,同时将意思相同的问题进行合并。 (3)根据提问的不同角度将小组问题进行分类,重新整理出一-份 “小组问题清单” (4)小组成员选择自已最感兴趣的课文内容,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将思考到的问题批注在课文旁边。 2.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问题清单,根据提问的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作为提问策略单位,本单元始终贯穿让学生学会借助问题阅读文章的方法,因此,在本环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提示给学生整理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学习提供支架,从而达到使此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二、汇报交流,品读梳理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重点词语读,对比句子读等形式,反复品读,让学生在文段中解疑;重点关注“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感受科普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2.学生品读课文第3、4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主题,让各小组成员提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进行小组研学。 3.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不同的句子,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预设: (1)古人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课文中引用这句话,表现现代科技成就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用在这里,十分形象。 (3)科学在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 4. 引导学生在自由交流中激发对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1.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各小组针对本段内容汇报问题。 2. 学生围绕“20世纪前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主题,小组成员提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进行小组研学。 3.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不同的句子,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自己了解到的、感兴趣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举例说说“科学在改变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4. 学生品读课文第5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句话的理解。 采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的策略,指导学生在交流汇报讨论过程中,多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并在一一次又一次的有感情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会,完成品读感悟和问题释疑的任务。
三、总结提升,启发思考 结合课后习题,带领学生总结本课学习收获,总结提问方法,并从提问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后阅读中继续运用提问策略来帮助阅读理解。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在课文品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习得方法,关注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下一课学习和单元总结做铺垫。
板书 设计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自主提问 问题分析 筛选问题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