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选择题
1.《中国各报馆始末》中说:“……除京报外,自始至今共有七十六种……十之六系教会报,有数月停止者,有数年停止者。”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
A.中国近代出现了大量的通俗性报刊
B.当时出现了中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高潮
C.在华传教士是当时办报的主力军
D.报刊的大量创办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带来的影响包括 (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 )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4.老报人张默在概括《申报》的内容时曾说:“一为谕旨宫门抄等,以备官场之浏览;一为大小考试文章题目,以备学子之揣摩;一为诗词歌曲,以备名流文士之推敲;一为各地盗命火警及一切狐怪异闻,以备一般人茶余酒后之谈助。”说明《申报》 ( )
①以奇技淫巧取胜 ②有稳定的读者群 ③功能趋于多样化 ④背后有政府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1896年8月11日,上海著名游乐场所之一——徐园在杂耍节目中穿插放映了“西洋影
戏”大受观众欢迎。这是电影在中国公众娱乐场所的第一次公开放映。由此可见电影发明后很快传入中国的原因不包括 ( )
A.电影作为艺术形式的新颖性
B.清政府笼络民心的需要
C.公众娱乐活动的进行
D.电影放映带来丰厚利润
6.1958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全国电视台基建工作座谈会,指出凭借已经开播的这个“点”为依托,由点到面地在全国各地建立电视台。这里的“点”指的是( )
A.北京电视台 B.中央人民广播台
C.上海电视台 D.中央电视台
7.“它是摩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它”是指 (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8.在中国大众传媒发展进程中,报纸总印数、广播节目制作时间、电视节目制作时间由
1985年的246.8亿份、280 799小时、38 056小时到2000年分别增长到329.3亿份、3 381 466小时、585 007小时。而互联网则从无到有,至2000年已发展到9 021 717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报纸业发展缓慢,呈现被其他大众传媒取代的趋势
B.广播业发展最快,广受人们欢迎
C.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D.互联网集前三者的优势于一身,但费用昂贵,因此发展受到制约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揽,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案
1.C 2.B 3.C 4.C 5.B 6.A 7.D 8.C
9.(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原因:政治: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使中国的印刷出版、大众传媒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训练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3.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4.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治观念 B.审美情趣
C.生活水平 D.国际潮流
5.“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6.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变化的原因是 ( )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追求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⑤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7.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8.“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造成民国时期婚姻变化的原因,包括 ( )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 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图一 清代的长袍马褂 图二 中山装与西装
图三 “文革”时期人们的衣着 图四 当代绚丽多彩的服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有何主张并说明其理由。
(2)材料二中图二与图一相比,图四与图三相比,说明图二、图四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因素。
(3)在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从图三到图四,你能看出中国服饰变化有什么趋势?从这种变化中,你能得出中华民族在不同阶段各有何精神追求?
答案
1.B 2.C 3.B 4.A 5.C 6.B 7.A 8.B
9.(1)主张:主张易服。
理由:①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②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2)图二:政治上: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图四:政治上:“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再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答民主政治得到发展);思想上:改革开放,打破个人崇拜,思想获得了解放,审美多元化。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精神追求:从图一到图二反映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从图三到图四反映的是追求富裕、发展、个性和文明。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选择题
1.黄遵宪(1848~1905年)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入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入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2.小说《京华烟云》的主人公姚木兰在民国六年从北京出发到上海、杭州游历,当时她不可能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
A.火车 B.轮船
C.飞机 D.汽车
3.“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喷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臣工且笔秃唇焦而言其不便。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 )
A.轮船与铁路开始出现时许多中国人无法适应
B.洋务运动遇到极大的阻力
C.轮船与铁路的优越性逐渐改变了国人的态度
D.近代机器工业不适合中国国情
4.近代中国的船运业在坎坷中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 ( )
A.列强的联合压价、排挤
B.清政府不重视发展
C.发展航运无利可图
D.中国科技落后
5.中国的火车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程,这说明了
( )
“0号”机车 1908年上海 世界上第一条投入
的有轨电车 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
车线路在上海开通
①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6.1881年底,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是针对津沪之间的 ( )
A.有线电报开通 B.无线电报开通
C.有线电话开通 D.无线电话开通
7.李鸿章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结合所学判断此项发明应为 ( )
A.火车 B.电话
C.轮船 D.电报
8.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近代化进程。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A 2.C 3.D 4.A 5.C 6.A 7.B 8.A
9.(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