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同步训练: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2 19:15:17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这是一道历史开心辞典题,题中显示材料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英国另一经济学家凯恩斯”,“看得见的手”,“大规模干预经济”。 对此正确的理解应该是 (  )
A.二者看似互相对立但目的一致
B.货币供应学派学说广泛盛行
C.英国撒切尔夫人推行经济改革
D.克林顿实行第三条道路改革
2.生活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某公民,他 (  )
①亲眼目睹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对美国的影响 ②生活深受通货膨胀和生产停滞的困扰 ③始终不会受到来自失业的威胁 ④品尝了“新经济”改变美国的成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据报道,到2000年12月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引发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  )
①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②充分利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 ③采取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政策 ④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示意图,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  )
5.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二战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主要表现有 (  )
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普遍推行“人民资本主义” ③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④实行“经营者革命”,扩大“新中间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下表反映的是1960年以来高收入国家、中收入国家及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的变化。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战后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比高收入国家快
B.高收入国家的综合国力逐渐下降
C.有力地证明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D.高收入国家逐步进入知识型社会实现产业升级
7.20世纪80年代,有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
A.社会保障政策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 D.发展农业生产
8.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破产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废除
D.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二、非选择题
9.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变化。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摇篮到坟墓”——瑞典的国家福利体系
养老金:65岁以上的瑞典公民享受养老金,金额以其一生收入的多少和纳税情况评算。养老金的来源则由雇主和雇员各支付一半。 父母保险及儿童护理:产妇休假可领取产假补贴,孩子入托费90%由国家负担,16周岁前可领取儿童补贴。
医疗保险:瑞典公民都享受公费医疗,超出规定金额部分可享受50%~90%的补贴。
失业补贴:瑞典失业者都可以领取失业救济。金额为原工资的75%。
材料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说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是建立在怎样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3)“福利国家”建成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看法。
答案
1.A 2.A 3.C 4.A 5.C 6.D 7.A 8.D 
9.(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2)高财政支出。
(3)缓解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险解决了温饱问题。财政支出扩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滞胀”现象的出现。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训练2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1933年,罗斯福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唯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这表明罗斯福总统 (  )
A.具有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B.对美国前景没有充分把握
C.基本安于美国的社会现状
D.要对美国进行彻底的改造
2.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银行法”,规定拥有100万美元以上资金的银行必须加入联邦储备银行,实行存款保险。其初衷在于 (  )
A.维护公民利益,缓和社会矛盾
B.吸收社会存款,拉动内部需求
C.保障银行信用,刺激经济恢复
D.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
3.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签署《农业调整法》,该法出台后,有1 000多万亩棉花田被耕掉,另外还屠宰了22万头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实行这些措施的本质目的是(  )
A.提高美国消费能力以促进市场恢复
B.增强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C.保障美国农民的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D.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4.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规,该法规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规划,遵守该法规的企业或公司可以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徽章(见下图),这一法规是 (  )
A.《紧急银行法》 B.《全国工业复兴法》
C.《联邦紧急救济法》 D.《社会保险法》
5.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得到发展。经济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就是经济活动要为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在总崩溃的大潮流中,各国都采取了诸如更严格的进口限额和双边贸易协定等形式的自卫措施,以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美国在当时采取的政策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  )
A.调整农业,扭转危局 B.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以工代赈,扩大内需 D.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6.罗斯福在新政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这段话表明 (  )
A.新政一直遭到资产阶级强烈反对
B.美国30年代的大危机具有偶然性
C.新政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D.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7.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是在 (  )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8.2010年2月3日,法律界网站登载题为“罗斯福新政时期,是总统权力扩张最迅猛的时期。事实上,新政期间,总统权力的转型,也是社会治理方式转型的一个后果。”这里所说的“社会治理方式转型”指的是 (  )
A.向分权制衡型转变 B.向总统权力型转变
C.向社会福利型转变 D.向国家干预型转变
二、非选择题
9.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失业者  经济萧条中    罗斯福与煤矿
饥饿的母亲   工人在一起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也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A 2.C 3.D 4.B 5.B 6.C 7.D 8.D 
9.(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 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济金、实行紧急救助制度和失业制度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训练1 “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选择题
1.据可靠统计,在1929年,1 548 707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账户。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积极参与股市交易,有100万投资者可以被称为投机者。这种情况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
A.股价被大幅度哄抬,造成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B.使很多美国人一夜暴富,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C.全民皆股,造就了美国人拥有丰厚的经济学知识
D.使美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2.下列图片能说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的是 (  )
A.黑色星期四时的华尔街 B.美国失业者在焦急等待
C.资本家倾倒剩余的牛奶  D.廉价卖车
3.1930年华纳公司赔本800万美元、雷电华影业公司赔本550万美元。……美国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越来越低,从1929年的每周800万人次一下子落到1931年的每周500万人次以下。为了保持平衡,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和少拍影片。导致这一现象的大环境是 (  )
A.互联网的发展 B.经济危机
C.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 D.经济“滞胀”
4.有人认为下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情况。它主要说明这次经济危机的(  )
A.时间长 B.范围广
C.危害大 D.发展快
5.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
C.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发展
D.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制造“华北事变”
6.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 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  )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7.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据此,他实行的是 (  )
A.自由放任政策 B.市场经济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重农抑商政策
8.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从侧面反映了美国
(  )
A.经济危机来势猛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长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胡佛总统(1929~1933年3月在任)的前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社会制度在根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策。萨缪尔森则强调危机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促成的,胡佛始终强调危机起源于欧洲,而欧洲学者强调美国对欧洲的冲击。 ——卢文璞《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 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危机期间下降40%,1932年相当于1900年的水平,20年代曾获得经济大师称号的胡佛这时被人们称作“饥饿总统”。在美国当时流行一首歌谣:“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据材料归纳美国人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基本论点。
(2)材料一、二反映出当时美国人对危机的看法在什么方面达成共识?有何共同缺陷?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和前两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
1.A 2.C 3.B 4.B 5.A 6.B 7.A 8.B 
9.(1)梅隆认为经济危机无法遏制,它的发生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弗里德曼认为美国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萨缪尔森则强调危机是偶然事件引起的。胡佛认为欧洲的危机影响了美国。
(2)在经济危机的严重危害问题上达成共识。都没有认识到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3)正如三则材料所反映的那样,对经济危机缺乏本质的认识加剧了经济危机的危害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