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之“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4课水墨交融写青山之“树”》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1-23 12: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墨交融写青山之“树”
教材分析: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树木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元代达到顶峰,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在山水画中,树被视为山之衣,是山水画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山水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画山水必先学画树。
首先,树是山水画的构图的必要元素、有山必有树,无论大小、多少,树作为山的基本元素必然存在着;其次,树作为山水画的一部分,为体现构图中其他物象远近、高低、大小起到一定参照作用;还有,树可以起到前后、上下景物的遮掩作用,营造“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另外,树可以表现地理生态,丝丝杨柳可以衬出江南的柔美、苍翠松柏可以突出北国山河的壮丽;再者,树可以传递四季的更替,树叶染红夹杂秋的诗意、枯树孤立散发出冬的荒寒;当然,在文化意蕴上树也寄托着画家的情感、个人品质以及时代特征。
《芥子园画谱》中有云:“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干立加点则成茂林,增枝则为枯树,下手数笔最难,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或繁处增繁,或简而益简。故古人作画,千言万壑不难一挥而就,独于看家本树大费经营。”在《芥子园画谱》中,《树谱》和其它画谱一样,作为一个谱系单独存在,并置诸谱之前。
本课从山水画中树这一角度切入,感受并学习山水画中树的笔墨意趣和表现方法,更深一步理解树在中国山水画发生、发展中的本体地位,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深刻内涵。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半学期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作品及笔墨表现技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笔法、墨法)在概念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探究和实践性理解。对于树的形态(结构规律)表现,学生之前有了铅笔的临摹和写生的经验,问题不会很大,但运用毛笔通过一定的笔法和墨法来呈现,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小学美术中相关的中国水墨的练习也蛮多的,但那时以游戏体验为主,技法要求不高,初中阶段再次拿起毛笔,且审美水平和要求在提高,所以必须要有个适应过程,上本节课之前,要有一节课的笔法墨法复习和重拾的过程,为本节课作一个技术铺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并感受山水画中树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
技能目标:学习山水画中树的笔墨表现方法,尝试完成一幅以树为题材的有一定意趣的山水画作品。
情感目标:感受树对山水画水墨交融的意境营造的本体地位,理解树在山水画中以及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探究、实践,在理解树的结构的基础上掌握树的运笔、用墨及不同形态的表现技法。
教学难点:
掌握树的作画步骤,运用合适的笔墨和不同形态树木的表现技法进行有一定自我意识和相当意趣的作品创作。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示范画稿、毛笔、墨、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笔洗。
学生:毛笔、墨、生宣纸、中国画颜料、笔洗。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展示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董源《潇湘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倪瓒《六君子图》。
复习:看作品说一说作者,回顾山水画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的风格特征。
导入:再次欣赏作品,留意山水画中的树,导入树。
设计意图:
从学过的山水画入手,是复习也是唤醒,自然导向以树为研究载体的深度学习。
欣赏感悟
欣赏山水画作品中的树,感悟树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展示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江帆楼阁图》、马远《山径春行》、董源《潇湘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赵孟頫《鹊华秋色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倪瓒《六君子图》、齐白石《甘吉藏书图》。(引导学生从全图到局部欣赏;对比欣赏)
2、引导感悟树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树是山水画的构图的必要元素、有山必有树,无论大小、多少,树作为山的基本元素必然存在着(《游春图》);其次,树作为山水画的一部分,为体现构图中其他物象远近、高低、大小起到一定参照作用(《千里江山图》、《潇湘图》、《富春山居图》);还有,树可以起到前后、上下景物的遮掩作用,营造“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江帆楼阁图》、《溪山行旅图》);另外,树可以表现地理生态,丝丝杨柳可以衬出江南的柔美、苍翠松柏可以突出北国山河的壮丽(《江帆楼阁图》、《山径春行》);再者,树可以传递四季的更替,树叶染红夹杂秋的诗意、枯树孤立散发出冬的荒寒(《鹊华秋色图》、齐白石《甘吉藏书图》);当然,在文化意蕴上树也寄托着画家的情感、个人品质以及时代特征(倪瓒《六君子图》)。
设计意图:
对熟悉的山水画再欣赏,把欣赏点放在画中的“树”,通过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比对,通过不同画家不同作品的比对,品出树在山水画中的本体性,悟出树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尝试体验
1、拿出《芥子园画谱》,幻灯展示一段文字,引导学生理解:“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干立加点则成茂林,增枝则为枯树,下手数笔最难,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或繁处增繁,或简而益简。故古人作画,千言万壑不难一挥而就,独于看家本树大费经营。”
2、示范【起手四岐法】用笔可自上而下,亦可自下而上。当熟四岐,后观诸法。四岐者,即画家所谓石分三,而树分四枝也,然不曰面而曰岐者,以见此法,参伍变幻,直若路之分歧。熟之,则四岐之中,面面有眼;四岐之外,头头是道,千头万绪,皆由此出。
老师:拿出毛笔,自下而上,先画主干,加点成林(图片拓展:茂林点叶);再画主干,生出侧枝,鹿角枯枝拓展(示范拓展:蟹爪枯枝)。(注意用笔:中锋侧峰相辅;用墨:中等墨色;用笔速度:时急时缓)
学生:摹画、体会、理解。
3、示范【二株画法】二株分形、二株交形、大小二株法,前面一株先画。二株有两法:一大加小是为负老,一小加大是为携幼。老树须婆娑多情,幼树须窈窕有致。如人之聚立,互相顾盼。
老师:拿出毛笔,示范二株画法:一大加小(负老),在之前练习的作品之上;拓展欣赏一小加大(携幼)
学生:摹画、体会、理解。
4、欣赏理解体会:【三株画法】三株对立法,虽属雁行,最息根顶具齐,状如束薪,必须左右互让,穿插自然;【五株画法】不画四株,竟作五株者,以五株既熟,则千株万株,可以类推,交搭巧妙,在此转关,故古人多作五株,而云林更有五株烟树图。若四株,则分三株而加一,加两株而叠画即是,故不必更立。
设计意图:
从《芥子园画谱》自然导向以树为研究载体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从解读到浅层理解,从浅层理解到临摹,从临摹到深入理解,从深入理解到举一反三拓展理解。
实践创作
布置作业:完成一张以树为主的山水画,三株或五株,注意树与树之间对的穿插与互让,可以茂林,可以枯树。
老师:回顾第一课时所学,拿出第一课时学生作品,引导自评、互评和老师补充性、完善性、拓展性评价;顺势展示不同点叶、夹叶范画,示范加讲解,分析笔法和墨法以及不同树枝间夹叶点叶的布局技巧;拓展用色。
学生:评价、理解、创作、体验。(创作前可以参照之前铅笔写生稿,用铅笔勾勒树木间的布局)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课时的技法学习和理解,学生在第二课时进入创作阶段,在创作前,由于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时隔一周,所以有必要通过评价作业对之前的树的笔墨技法有个回顾和熟悉的过程;上半学期的铅笔的临摹树和校园写生的树为水墨树的创作提供了最好的素材;再添加点叶夹叶的知识,可以让创作更加丰富。学生可以枯树,也可以茂林,按照能力去实践。
欣赏评述
作业过程中的评价。
老师:巡回指导,发现布局、笔法、墨法优秀者适时评价;引导同伴间作业间补充性评价;添添画画,学生作品上完善性评价。
学生:互相学习,补充评价,完善评价。
完整作业的评价。
老师:黑板展示或幻灯照片式展示,引导评价重点:构图、笔法、墨法、色彩等。
学生:欣赏、理解、评价。
设计意图:
评价是一个技法再次回顾体验的过程,不能马虎;评价一定要渗透在创作体验的全过程;评价一定要围绕重点和难点,一定要立足学科性。
教学反思:
选择“树”为山水画技法的一个载体,一是因为它本身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位,是深度教学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更重要的是之前学生对“树”已有铅笔临摹和写生的经验,学生上手不会觉得很难,有一定的自信心,导向更进一步笔墨的表现,使深度教学方向上顺理成章。
借助《芥子园画谱——树谱》课徒文言文理解,学生临摹过程就是理解性临摹,学习印象更深刻。
老师的示范和参照性临摹稿的原创性,科学性,让学生更接近地气,模仿难度不会很大,创作自信心增强。
评价过程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赏析理解,到临摹体验,到实践创作,到展示作品,老师要时刻关注,适时评价,尤其学生同伴小组间,可以是纠正式、可以是理解式、可以是对比式、可以是个性式,鼓励为主,婉转完善为辅。
本课内容由于知识点比较多,也比较散,但教材给的课时又有限,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的完整性,很多过程借用了拓展延伸,这需要老师对知识点的深度认识,并理清关系,归理取舍,这节课巧妙利用一张图片、一张范作或是巧妙示范,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许我们还可以有新的方式方法,这需要老师的学的执着,教的聪慧。
画“树”之后,要引出山水画最重要的山石画法,从“树分四枝”过渡到“石分三面”,如何自然而然,关键还是“树分四枝”的模式要组织好,之后便有好的参照,学生也更是能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