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检测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版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检测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02 19: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检测(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图是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可见服饰变化 (  )
A.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薄
B.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C.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
D.展示中国服饰由开放到保守
2.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海上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 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3.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C.人们的思想解放 D.人们穿着的品味变化
4.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据此,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 (  )
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②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 ③引进了西方工业革命成果 ④对西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变化
6.辛亥革命前,男子没有发辫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男子留辫会被耻笑为“封建余孽”“猪尾巴”“满奴”。这一现象的变化不能说明 (  )
A.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
B.国人盲目模仿西方的生活习俗
C.民众的民主共和意识有所增强
D.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
7.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  )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8.1909年,有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里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媚外心理的驱使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生活水平的提高
9.“西洋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如不变通,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之。”上述这段文字,为清代哪一历史事件之背景描述 (  )
A.革命运动 B.保路运动
C.维新运动 D.洋务运动
10.民国时期,南京作为首都,市面较为繁荣,部分道路得到扩建,加上战乱和灾荒迫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该行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且数量逐年增加。文中的“该行业”最有可能是 (  )
A.人力车行业 B.汽车行业
C.自行车出租业 D.马车行业
11.19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根据材料分析有误的是 (  )
A.社会生活的西风东渐存在地区差异
B.上海是东西文化交汇的中心城市之一
C.中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D.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因素,重新焕发生机
12.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13.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研究 (  )
图一         图二
A.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B.工业化建设的过程
C.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 D.政治协商的历史作用
14.某传播学著作在叙述人类传播发展史时,认为先后经历了这些阶段:原始传播→口语传播→书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动传播。关于这一传播线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书写传播”现在已经被淘汰
B.“印刷传播”在近代中国包括报刊
C.“电子传播”不包括电影
D.“互动传播”出现后其他传播形式开始退出舞台
15.用QQ聊天、用E 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
A.邮电通信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2分,第17题18分,共40分)
16.大文豪雨果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祠,是供奉祖先、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明清两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祠堂逐渐成为各地民间建筑中的代表。
材料二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 118间,面积共45 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在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材料三
图一 近代中西合璧的大宅 图二 新农村的花园别墅
(1)宗祠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现象有何积极影响?(6分)
(2)晋商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的这一现象有何消极影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二中建筑的出现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
(4)有人认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拆除古建筑。也有人认为:古建筑是优秀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你认为应怎样合理对待古建筑?(4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摘要
序号 提问人 籍贯 提问内容 回答要点
27 某君 广州 请问照相新法 详细介绍
43 卓君 烟台 西人饮苦酒(啤酒),言能补身,不知用何料何法制成,能否多饮 发表专文详细介绍
83 友人 金华 西国如何治疗烧伤、烫伤 介绍具体方法
135 友人 上海 美国近有人以电线传声,数十里之远能闻知何人言语,此事甚奇而不可解,何理?中国人能造否 传声电器,新发明不久之新法,介绍原理
注:《格致汇编》是晚清最早的一份专门性的科学杂志,创刊于1898年。
材料二 
图一 1906年前后,中国  图二 清朝末年,西洋的
有人仿造了木制自行车,  自行车和东洋的黄包车先
这种自力更生的成果很快  后进入中国,当时的自行
就被引进的金属自行车   车只是达官贵人的奢侈品
淹没了
辛亥革命以后街头     孙中山给《铁道》
剪辫子的情景      杂志的题词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晚清到民国初年生活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不得摘抄原文)(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10分)
答案
1.B 2.A 3.C 4.D 5.C 6.B 7.B 8.B 9.D 10.A 11.C 12.D 13.A 14.B 15.C 
16.(1)因素:宗法制(宗法观念);农耕经济;儒家思想。(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凝聚宗族、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消极影响: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图一:近代外国侵略的影响;工业文明冲击,中西文化交融。图二: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生活巨变。
(4)既要保护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又要兼顾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
17.(1)社会现象: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社会时尚崇洋;开始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或交通工具)落后,只能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或交通工具)在生活中逐渐推广;旧的生活陋俗逐步革除。
(2)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先进思想、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②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科技;鼓吹“实业救国”,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传播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引起社会习俗的变化。③受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近代社会不断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