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7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5:1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庄子·逍遥游》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这只鹏鸟啊,在海水运动的时候将要飞到南海去。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齐谐》记载说:“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中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探讨“逍遥”
同学们,这硕大无比、力大无穷的鹏到底逍不逍遥?请结合文句,展开论辩。
鲲鹏是逍遥自由的。大鱼鲲变换成大鹏鸟,大鹏鸟非常巨大,可以击水三千里,也可以飞上九万里的天空,随自己的心意从北冥迁徙到南冥,可以称得上自在逍遥的遨游。
鲲鹏并不算真正的逍遥自由。“抟扶摇而上”指的就是乘着旋风盘旋地飞,“去以六月息者也”指的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因此它并不是真正的逍遥。
作者想借鹏这一形象表达什么?
文章借鲲鹏奋飞必须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来说明万物有所待的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要有所凭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如何理解“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
本句可译为“天色深蓝,这是它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
表明大鹏鸟虽然如此强壮有力,但也不过如同人一样,有无法认识的世界,也是一个渺小的存在。
《庄子·逍遥游》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tiáo)、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大鹏形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大鹏赋》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岳飞,字鹏举。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庄子(约前369一前280),名 , 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约与孟子同时或稍晚,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战国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文章纵横开合,变化无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丰富而奇特,在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庄子》一书是 的著作,一书原书52篇,现存33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
道家
庄子及其后学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1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想一想:如果庄子要想从逻辑上取胜,可以怎么论辩?
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
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
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yǐng]人垩(è)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zhuó)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
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庄子,是道家的一代宗师;惠子,是名家学派的代表。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惠子贵为相国,却汲汲于富贵,不甘寂寞。两人的出身、个性与志趣截然不同,却结交成了朋友。他们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呢?那就是辩论。他们都很博学好辩。庄子常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重在分析事理意义的实在性,带有逻辑家的个性。一个超然物外,一个走向独我论。基本观点的差异,导致两种思路的对立,从而让两人在辩论中产生棋逢对手的快慰。
成语积累
濠梁观鱼:
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