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题 古诗词鉴赏之描述画面,感悟意境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专题 古诗词鉴赏之描述画面,感悟意境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7:1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古诗词鉴赏
——描述画面,感悟意境
中国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含蓄地表达。而这些“景”和“物”最终在读者脑中化为“美的画面和意境”,由此读者便更为深刻地体会到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一般来说,诗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构成意境,意境表情达意。因此对诗歌意境的鉴赏应遵循意象(诗的基础)→意境(诗的画面)→诗情(诗的内涵)的思维流程进行。基础知识讲读目录
一、了解意象
二、理解意境
三、画面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四、对诗词画面美展开想象
五、古诗词鉴赏相关题型
六、作业讲解
一、了解意象
1、意象定义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多采用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即为主观的“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2、传统意象
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他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大致分为几类:
1送别类意象 2思乡类意象
3愁苦类意象 4抒怀类意象
5爱情类意象 6战争类意象
7闲适类意象
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杨柳
长亭
古道
南浦、津渡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月亮
鸿雁
双鲤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有“鱼传尺素”的成语。
莼羹鲈脍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捣衣
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落叶
梧桐
芭蕉
流水、雨
斜阳、晚霞
猿猴
杜鹃鸟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梅、兰、竹、菊
松柏
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 王风 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红豆
莲(怜爱)
连理枝、比翼鸟
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请缨
羌笛

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终南山
东篱
采菊
3、意象情感色彩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观物象原本是没有情感倾向的,诗人让客观事物“皆着我之色”后便蕴涵了丰富情感。诗人着我之色往往更鲜明体现在某些描写景物的修饰语上,使景物带有倾向色彩。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藤、树、鸦、桥、道、风、马,除鸦有特定意象外,其他看不出情感倾向,但分别用枯、老、昏、小、古、西、瘦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藤是干枯的毫无生气,树是衰朽残败,鸦是傍晚暮鸦,桥是狭小少人经过,道是荒凉古道。曲子通过描写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物象变为有倾向的意象,整个融入萧条荒寂之中,意境顿生,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二、理解意境
意象+意象=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简单的说,意境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意境: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例】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意象:意境: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如何体会画面、意境美古诗词中的画面美、意境美不在于画面意境中的景色本身的美,而在于其画面意境是否与诗人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美的)境界。因此体会“和谐、统一”的风格境界才是体会画面、意境美的关键。三、画面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例: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句诗。
诗中用夜色的天幕,星月,宽阔的原野,涌动的江水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夜晚天幕中星月低垂,原野广阔,月随江波涌动,大江东流的雄奇瑰丽的画面。我们可以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天地的壮阔和晚年杜甫孤独无依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画面与诗人所抒之情完美融合。
四、对诗词画面美展开想象。
想象是体会画面美、意境美的手段。
想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并创造的过程,是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对诗词画面展开想象,让画面在头脑中显现。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验到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进而更深刻感受认识诗词的思想情感
例: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夜幕中的月光是清冷的,渔火是昏暗的,岸边的枫树叶是火红的。触觉上的冰冷,视觉上色彩的强烈反差,再加上听到是乌鸦的哀啼,诗人当然无心入眠,而姑苏城外的钟声又隐约又响起,一声声敲击在诗人心头。通过调动触觉、听觉、视觉对诗词画面展开想象,再联系作品创作背景,作者张继科举落榜遭遇,我们就可以领悟诗人张继作为一个落魄士子孤独寂寥的羁旅哀愁
可从触觉、听觉、视觉几方面展开想象
五、古诗词鉴赏相关题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题 示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2.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意境内在的协调性(共同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答 题 示 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3.规范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总+分)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一 般 表 达 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 ,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六、作业讲解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重登云台山
【清】陶澍①
又踏金牛顶②上行,海凤飞舄③上蓬瀛。
蛟龙瀑外晴犹挂,鸡犬云中夜有声。
为访仙人④寻旧榻,喜偕词客证初盟。
长松迓⑤路三年别,却笑公髯雪已盈。
【注释】①陶澍,清朝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管盐政。数次亲临海州督办海运,整理淮北盐务。 ② 金牛顶:在云台山前顶(清风顶)之后,俗称后顶。顶有金牛洞,又名二仙洞,相传有金、牛二师修道于此。 ③飞舄(xì):会飞的仙鞋。④仙人:指三元宫山僧。⑤迓(yà):迎接。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 2 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 分)
(1)这首七言律诗的颔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 2 分)
【答案】描写云台山景色的优美。白日,晴天飞瀑,水花外溅,如同蛟龙飞挂;夜晚,云中传声,鸡鸣犬吠,打破夜的寂静。
【解析】从颔联的两句所描写的画面看,是写云台山的景色的。上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景的,从“晴犹挂”看出,上句写的是白天,且是晴天;“瀑”是看到的景物,根据“犹”(像)可知,“蛟龙”是用来比喻瀑布的形态的。下句重点从听觉的角度描景,“鸡犬”“有声”描写的是鸡鸣狗叫的情形,描述时,注意时间是“夜”,环境为“云中”。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①对云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再登云台山,所见之景,景色优美,宛如仙境;②初盟得以践行(友人重逄)的欣喜之情:诗人来到三元宫寻访山僧,以践前约;③时光易逝催人老的感慨:别后三年,云台山上长松依旧,自己却已胡须一片雪白。
【解析】从首联和颔联看出诗人对云台山景色的无比喜爱之情;从颈联看出诗人与朋友重逢时的欣喜(“喜”)之情;从尾联中的“三年”“髯雪已盈”看出诗人感叹岁月易逝的情感。
送凌十一⑨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食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分)
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4分)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 分)
【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概括能力。首联“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句中的关键词“微雨”“残秋”“落叶”,表现出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情景。然后结合诗歌的感情基调,可分析出句子给人以凄凉伤感的感受。再结合诗题“送凌十一归长沙”,可分析出作者的与友人的不舍之情。最后用简要的语言将这些内容归纳一下即可。
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4分)
【答案】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理解含义时,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根据诗歌的主题、作者的情感甚至写作背景来分析。“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句子字面的意思是劝君一杯酒,快乐起来吧,大丈夫历来都是看轻万里漂泊。“轻万里”,指对于四处漂泊的处境,应振作精神,坦然面对。由此延伸开去,可分析出大丈夫志在四方,以饱满的精神奔赴目的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这首词的作者是 。(1分)
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分)
7.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分)
6.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首先在心中先把这两句话翻译出来,然后加入合理的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切忌描绘的画面不能直白的翻译出来。注意词句中的意象“黄花”“秋容如拭”的描述
7.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分)
【答案}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示例二: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中名句赏析。解答此题,“青衫湿”借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典故,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在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