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了解表达技巧包含的内容。
(2)掌握诗歌赏析中表达技巧型的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有四个层面的内容
①表现手法
②表达方式
③修辞方法
④篇章结构
④篇章结构:铺垫、伏笔、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开门见山、逐层拓展、卒章显志、起承转合等。
①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结合、联想、白描、抑扬变化、用典、象征、比兴、以小见大等。
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 情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③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反复、夸张、对比、起兴、设问、反问、通感、借代、双关、叠字等。
表现手法 含义 举例 具体分析
白描 用极少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形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连用九个名词,九个意象构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淡淡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显露无遗。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物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提示:只呈现物象,而所象征的意思非常隐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渡黄河”、“登太行”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追求,而“冰塞川”、“雪满山”又象征诗人在追求过程中屡屡受挫.作者借此表达他英雄失路的悲愤。
表现手法 含义 举例 具体分析
烘托 以乐景写乐情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诗人策马奔腾在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
以哀景写哀情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十五从军征》 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边上生出了旅葵。烘托出老兵内心的悲凉。
以乐景写哀情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以这温馨恬静的景象反衬作者内心之悲
表现手法 含义 举例 具体分析
虚实结合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丰富了诗中意象,开拓了诗中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以小见大 利用小角度、小场面、小事件,来表现大主题和大道理,给人生动可感的形象。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二乔”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从反面落笔,假设周瑜的失败,认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史实表达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表达方式 含义 举例 需要分析
直接 抒情 指不借助任何事物,而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表达方式 含义 举例 需要分析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指作者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通过“落”“燕归”等自然景象变化的不可阻挡来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之中,借对它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情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人漂泊在外,看到归雁南飞这种悲凉之景,勾起了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借助落花这一景象,抒发报国之志。
注意:借物抒情抒发的是情感,而托物言志表达的是志向
修辞 例句 赏析示例
比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作者用梨花来比喻雪后的美景,将边塞下雪后的奇特风光描写得淋漓尽致。
拟人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赋予花和鸟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溅泪”表现出来。
修辞 例句 赏析示例
对偶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诗人运用对偶的手法,“大漠孤烟”对“长河落日”,“直”对“圆”,写出了一幅苍凉雄浑的塞外风光。
对比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将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与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照起来写,极大地增强了感染力。
修辞 例句 赏析示例
用典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运用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设问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巧用设问起句,自问自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作者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修辞 例句 赏析示例
借代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用“后庭花”借代亡国,表面上批评“商女”,实际上是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夸张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用“黑云欲将城压垮”成功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修辞 例句 赏析示例
反复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把四种景物“烟、水、月、沙”组成一幅幽静、淡雅、朦胧而又透着寒意的迷人图画。
双关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①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②星斗:特指北斗星。③阑干:横斜的样子。
1.二、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一)这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寂静。(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因出行之早,心中有孤独漂泊的寂寞之感。
秋海棠
【清】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步骤二)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三、四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步骤三)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答题三步走:
方法(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结合诗句分析)+情感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3.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手法)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效果)通过蚕妇夜以继日的劳作和歌女通宵达旦为官人表演的对比,(情感)表达了对为官者荒淫无耻生活的批判,对百姓艰难度日的同情。
绝 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①短篷:有篷的小船。②杖藜(lí):用藜做成的拐杖。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4.“杖藜扶我过桥东”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手法)拟人,(表达效果)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将杖藜人格化,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情感)表达了作者游玩的快乐之情。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5.“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步骤一)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 (步骤二)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步骤三)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雨后池上
刘攽(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这首诗用什么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示例一:(手法)比喻,(表达效果)水面好像轻轻磨过的镜面一样,形象生动地表现水面的清澈平静。(情感)表达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表达效果)“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是静态, “垂杨舞” “万点声”等是动态。本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了雨后池塘的平静。(情感)表现作者雨后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①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②银山:江中巨浪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运用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
示例一:(手法)虚实结合。(表达效果)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千峰、万壑都是虚写,渲染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感)表现作者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示例二:(手法)夸张,(表达效果)后两句“把江水夸张为“拍天浪”;突出了长江的汹涌澎湃,(情感)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襟和壮美的情感。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为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