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狄更斯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第一课时
《雾都孤儿》 《老古玩店》 《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 《荒凉山庄》
《小杜丽》 《双城记》 《远大前程》
……
狄更斯(1812—1870)
“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1850年)
选文前情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母亲生病去世,大卫又被继父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活动一:梳理情节
文中讲述了“我”的哪些经历和见闻?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1-5段 )“我”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 6-23段 )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52-54段)“我”有了新住所,米考伯先渡过危急关头。
《大卫·科波菲尔》一至十二章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请根据课文内容,参照本书其他章节小标题的拟写样式,
为本章拟写小标题。
独自谋生
《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 小说讲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如何从社会的最底层,通过自身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有成就的作家的故事。
(提示:瞻前顾后,注意已有的标题形式和内容特点)
成长路上遇到的人:继父谋得斯通
“……教育是很费钱的。而且即使不费钱,我能供得起,我也认为,继续上学对你毫无益处。你的前途是,自己到社会上去奋斗,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第十章·遭受遗弃》
文本分析之成长困境
(段1)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十岁
家产被占,遭继父遗弃
没有救助与关怀、社会的现实和冷漠
大卫被继父遗弃、被迫失学,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儿,成长遭遇困境
活动二:探究成长困境中大卫的形象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这样的困境对大卫产生了哪些影响?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文中展现 1. 2. 3. …… 1.
2.
3.
……
……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
身处困境1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又破又旧的房子
东奔西窜、吱吱乱叫的成群的灰色大老鼠
腐烂的地板和楼梯
到处的污垢和腐臭
(第2段)
身处困境2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第3段)
……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身处困境3
人与人的交往(也就是人际关系),构成了极为重要的人物生存的空间。
米克·沃克——破围裙、纸帽子
粉白·土豆——面色灰白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第4段)
心处困境1(内心感受)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第5段)
——内心世界的痛苦与绝望
残酷的现实却把他拉入社会的最底层,这些理想只能是幻想了
心处困境2(内心感受)(第52段)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心灵的孤寂。我们关注不应该、不结识、不交谈。“不应该”让我们读出了强烈的不甘,而不结识、不交谈同样也不是鄙视、瞧不起这些底层的,打工的或流浪的孩子,而是不甘心一辈子永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在人生低谷里滑向更低处。
在艰难的成长困境中,大卫又展现出了怎样的形象。
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
他在货行做童工,自食其力,尽管拿着微薄的薪水,但是他能尽力把事情做好。
在和米考伯一家的交往中,对这家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为米考伯的债务忧心;主动把剩下的两三先令送给米考伯夫人,并能帮助米考伯夫人去典当餐具;到监狱里去探望米考伯先生。
形 象
小 结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孤苦弱小、渴望梦想而痛苦寂寞,尽管身心皆处困境,但善良勤奋、重视友谊、渴望温情的人物。
活动二:探究成长困境中大卫的形象
(从绝望、迷惘到自食其力)
(从弱小无助到关心并帮助他人……)
将苦难熬成一剂解忧良方,内心越加强大,未来越加美好!
大卫自身的成长——心灵成长
谁在影响着大卫的成长?
谁同样陷入了困境?
……我现在还记得,这种买卖的结果之一是有了许多空瓶子。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古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出流水线的行为
成长困境: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狄更斯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第二课时
活动一:探究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人生困境:
负债破产的经济困境
面对经济困境,米考伯夫妇是怎样的表现?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你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一说。
(提示:圈划批注,可以对人物的外貌、习惯性的语言和动作等多加关注)
文本分析之人物形象
米考伯的衣着外貌:经济拮据,爱慕虚荣,装作文雅气派
……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外貌描写(容貌、衣着打扮)
(第8段)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
(第6段)
应对困境的表现——米考伯先生
米考伯的语言:爱拿腔调、热心善良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似乎还有困难,”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太好了。
语言描写
(第8、10、14、16、17段)
应对困境的表现——米考伯先生
侧面描写(“我”心理)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只曲子。
动作描写
米考伯的行为举止:装模作样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要儿在喂奶。
米考伯的居住环境:装作体面
(第21段)
(第24段)
应对困境的表现——米考伯先生
(第26段)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
(第28段)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夫唱妇随
应对困境的表现——米考伯太太
要面子,爱虚荣。
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
我曾见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算计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
米考伯的性格特点:乐观自在
应对困境的表现——米考伯先生
(第32段)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这种“债多不愁,乐知天命”成了文学中的典型。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Micawberism)被收进了英语词典,意为“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不仅存在于书里,更存在于当时的英国社会中,他们绝不仅仅是个例,也不会少见。经典的文学形象总能有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意义。
阿Q精神与米考伯(思考二者的异同)
当然,在困境下,我们有时是不是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米考伯哲学?所以,还有人说“人人心里都应该住着一个米考伯”你认同这句话的观点吗?看来米考伯主义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同处困境下,大卫与米考伯夫妇,谁更像是孩子?
10岁的大卫需要成长,你觉得米考伯夫妇需要成长吗?
大 卫——孩子——受困痛苦——认识清醒,自力更生
——寻求改变的强烈愿望。
米考伯——成人——受困痛苦——爱慕虚荣、挥霍享受
——乐天知命,幻想走运。
大卫的处境令人同情,米考伯夫妇俩不切实际的行为举止虽滑稽可笑,更令人心酸。
米考伯不仅存在于书里,更存在于当时的英国社会中,他们绝不仅仅是个例,也不会少见。他们是一类人的代表,具有超越个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我们还得知道,经典的文学形象总能有超越民族、超越时代的意义。他们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存在于诞生出他们的那个时代,他们还会从作品中走出来,从那个社会、那个时代走出来,穿越遥远的物理时空,来到我们这个时代,告诉我们他们并没有随着那个时代死去,他们分明还活着:你看,葛朗台们没有死去,阿Q们就在我们中间,奥楚蔑洛夫们也仍会在咱们身边溜达……
所以,请你想一想,我们今天还有米考伯式的人物吗?你都想到了谁?想想看(吃光、用光、花光的月光族们,信用卡的透支一族们,他们身上是否有那么一点儿米考伯的影子呢?你怎样看待这些当代米考伯们?)当然,在困境下,我们有时是不是还需要那么一点点米考伯哲学?所以,还有人说“人人心里都应该住着一个米考伯”你认同这句话的观点吗?看来米考伯主义的确值得我们深思。那我们课后就拿起笔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吧!
米考伯夫妇与大卫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卫虽为孩子,却深刻地感受到了成长环境的恶劣,对自己成长受困、受阻感到痛苦。不但对自身处境有清醒的认识(感到身心两伤),更有改变环境寻求成长的强烈愿望,并最终困境突围(改变处境,冲出困境,投奔贝特西姨婆);
米考伯夫妇虽为成人,却有着幼稚的表现:强烈的虚荣心——使他们在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上打肿脸充胖子。他们都不敢更不愿面对现实,夫妇俩也会痛苦,但他们的痛苦会瞬间化解,而化解的武器不是去寻求解决自身困境的办法,而是迅速适应降临在身上的一切困厄,只想当下,不虑明天。靠典当、借债度日,一卖再卖,一借再借,以幻想走运自我安慰。
大卫的处境令人同情,米考伯的处境也令人心酸,特别是他们处于困境下,还茫然不自知,还要虚荣一把,就更令人为之唏嘘了。
总沉浸在娘家辉煌里的米考伯太太,让人不禁联想到了谁?阿Q?(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呢!)!而娘家辉煌更可能是她的自欺欺人?这样看来,成人米考伯夫妇是不是也需要心灵上的成长呢?所以,会觉得夫妇俩没有现实感的行为举止虽滑稽可笑,但却是一种心酸的笑。
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可是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 这是为什么?
这世界已经够冷,
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善与爱
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会给深陷成长困境的大卫带来了哪些影响?
1. 乐 观
2.善与爱
3.理财观
4.婚恋观
……
精神上影响我:乐观
行动上帮助我:善良
怀有感恩
我
米考伯夫妇
同情遭遇
与虐待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毒打大卫的萨伦寄宿学校校长克里克尔等人相比,米考伯夫妇将大卫视同家人,给了孤苦伶仃的大卫如父亦友、如母亦友的温暖。在他们身上,有着善良与爱的光辉。这份患难与共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那句“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与虐待大卫的继父谋得斯通,毒打大卫的萨伦寄宿学校校长克里克尔等人相比,米考伯夫妇将大卫视同家人,给了孤苦伶仃的大卫如父亦友、如母亦友的温暖。在他们身上,有着善良与爱的光辉。这份患难与共不禁让我们想到了那句“这世界已经够冷,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小结形象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经济窘迫却又喜好享受、热心善良却却又爱慕虚荣、乐观自在却又不切实际、缺乏责任心、滑稽可笑的英国下层小人物的形象。也可以说,他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米考伯太太是个生活艰难、不切实际(不务实)、不懂持家、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但是善良,乐善好施,不贪小便宜,对米考伯不离不弃的下层小人物的形象。
活动二:探究主题
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
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
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处境
社 会
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世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
小说的自传性质
狄更斯经历 课文中叙写 相似点
1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2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3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米考伯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
米考伯欠债破产,被关进塞德克高等法院监狱
10岁的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给酒瓶封口和贴标签
负债入狱经历
童工经历
职业
小说的自传性质
小说的自传性质
我从来没有勇气回到我的奴役生活开始的地方去。我再也没有看见这个地方。我也不能忍受走近这个地方。多少年来,每当我来到这一带,我就绕路而行,以免闻到黑鞋油的瓶塞上加胶泥的那种气味,它使我想起我从前的经历……就是在我的大孩子能说话以后,我从区政府旁的老路走回家时还会落泪。 ——《自传》
在某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我去黑鞋油作坊,开始学做生意了。我的工作是给黑鞋油瓶子盖上封口:先在瓶口上盖一张油纸,然后加上一张蓝纸,再用细绳把纸捆住,把四周剪齐整,样子就像从药剂师那里买来的油膏一样好看。我这样完美无缺地包装完几罗黑鞋油瓶子以后,再朝每个瓶子上面粘贴一张印好的商标,接着又继续包装。 ——《自传》
活动二:探究主题
文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①小童工在货行劳作艰辛
②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窘
③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④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本文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底层、小人物的生活现状,触及了社会上很多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批判。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但社会繁荣下隐藏着 、 、 的问题……
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处境
社 会
贫富差距悬殊、腐朽落后的教育制度和司法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万能而又万恶的金钱、财产所引起的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失业问题……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双城记》
当时的英国社会更需改变与成长
狄更斯晚年回忆:我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史如此巨大,即便到了现在,我已出了名,受到别人敬爱,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仍然忘掉我有爱妻和娇女, 甚至忘掉自己已成人 ,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段岁月中了。
——约翰 福特《查尔斯 狄更斯传》
活动二:探究主题
(写出了周围的人和事对大卫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①对底层民众患难与共、善良真诚的优良品质的赞扬;
②对悲惨境遇却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希望、自强不息的赞美;
③对身处困境依然不失善良的生命底色的讴歌;
( ④对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
除了批判当时社会状况,狄更斯还想借《大卫 科波菲尔》传达什么?
小结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决不可卑鄙自私,
决不可弄虚作假,
决不可残酷无情。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良知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揭恶扬善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 ——托尔斯泰
狄更斯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
第三课时
茨威格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
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
他从物镜里把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
作者先捕捉人物的特有的外部特征:
第6段的外貌衣着打扮的描写。
第10段再次出现衬衣的硬领——说他“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
第14段,说“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
第21段写他“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
活动一:探究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
反复强化“米考伯式”乐观:
第32段遇到有人讨债的时候,前一刻米考伯先生还在伤心、羞愧、悲惨得不能自制,甚至以刀自刎,可是过后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又擦亮皮鞋,哼着小曲高贵地走出门去了以及米考伯太太的表现。
第34段星期六晚上谈起伤心话时米考伯先生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又唱起歌来。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可是到了睡觉时又在计算时来运转时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第45段米考伯先生被捕走出家门时说末日到了,可是那上午有人看到他正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
第47段“我”去监狱探望米考伯先生时他大哭了一场,之后考伯先生向“我”借了一先令后又变得高兴起来。
将人物特点反复强调,进行夸张化、漫画化的描摹,一个经济困窘,却喜欢装文雅气派,爱慕虚荣,债台高筑却乐观自在的米考伯的形象就凸显出来了。
文本分析之人物形象
人物塑造的技法
人物漫画法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
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张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张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才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作者一方面同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但又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温和的讽刺,用喜剧的方式巧妙地避免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文本分析之人物形象
了解“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对于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夸张,评论家褒贬不一。英国诗人艾略特认为,狄更斯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却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
文本分析之人物形象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你觉得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的吗?塑造“扁平人物”有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分类与价值的?请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你会想到谁?
如:别里科夫与林冲
扁平人物:真实?类型化?只有一种性格?简单?有深度?有价值?逊色于圆形人物?扁平、圆形划分合理?……
作者是怎样来讲故事的?(叙述特点、技巧)
1.叙述顺序、线索
(顺序:时间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线索:人、物、事 )
2.叙述人称与视角(叙述口吻、语调)
(人称:第一、二、三人称;
视角:全知视角、有限视角。以及某些特殊视角。)
3.叙述手法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情节布局等等)
活动二:探究小说叙述的特点
叙述人称 优点 缺点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局限于个人所见,造成叙述的主观性,且易局限于叙述的时态,不便于对广阔历史主题的叙述。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便于感情交流。
可能是强制性地把读者拉进了故事中,使读者觉得有点奇怪。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客观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预知和任意摆布,读者在阅读中只能被动地等待叙述者将自己还未知悉的一切讲述出来,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利。
作者是怎样来讲故事的?(叙述特点、技巧)
①按照时间以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叙述,文章思路清晰,方便读者理解内容。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②“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以“我”的见闻串联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③运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以“我”视角来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
④运用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好奇情节的发展走向。
活动二:探究小说叙述的特点
活动一:梳理情节
第一人称叙述虽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开头、结尾段进行思考。
①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社会现实,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活动二:探究小说叙述的特点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
(第54段)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
(第54段)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两个视角重叠起来叙述,使表达很丰富而且很巧妙,叙述中既有作家大卫成熟和智慧的声音,又有童年大卫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成长环境的观察,可以让人体会童年大卫的内心情感,看到他的发展变化,看到他“心灵的成长”,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
小说是在作家大卫的回顾中展开叙述的。
两个视角(第一人称):一个是成年大卫视角,一个是童年大卫视角。
童年大卫视角:孩子的视角对成长环境的观察,体察内心情感,发展变化。有着主观性、真实性。
作家大卫视角:成熟和智慧的声音,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活动一:梳理情节
第一人称叙述虽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开头、结尾段进行思考。
①作者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社会现实,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活动二:探究小说叙述的特点
运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作用
①小说是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联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活动二:探究小说叙述的特点
《老古玩店》(1841)
《雾都孤儿》(1838)
《双城记》(1859)
《艰难时代》(1854)
《远大前程》(1861)
《大卫·科波菲尔》(1850)
《董贝父子》(1848)
主要作品
故事梗概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艰苦环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大卫自幼丧父,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母亲改嫁后,大卫受到继父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受尽屈辱和摧残。母亲生病去世,大卫又被继父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因不堪忍受虐待和羞辱,他决计逃跑,去寻找住在多佛的贝特西姨婆。姨婆收养了他,并把他送进了坎特伯雷学校。毕业后,大卫决定做一个代诉人,进入斯潘洛-乔金斯事务所当学徒。可姨婆突然破产,为了减轻姨婆的经济负担,大卫找了个秘书工作,又学习速记,给一家《晨报》报道国会的辩论,同时开始写作。最后大卫成为一名杰出的作家,并和爱格妮斯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咄咄(duō) 污垢(gòu) 佣金(yònɡ) 诨名(hùn) 呜咽(yè)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放肆(sì) 纠葛(gé) 干酪(lào)
琢磨(zuó mo) 邋遢(lā ta) 慰藉(ji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