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屈原列传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屈原列传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96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4:4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下面对联说的都是谁?
1)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 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 甫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佳联妙对,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充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之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不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格,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简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出生楚国贵族,知识渊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官职,参与国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j n)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85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名平,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代表作:《离骚》《九章》《天问》,创作以“楚国方言”为主的新诗体“楚辞”。
屈原列传
史记
目标引领: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
了解屈原生平,体会他的理想追求和高尚人格。
了解屈原由“任”到“疏”的原因。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评论《史记》中的不朽名言。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当成“同列之人”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的言辞。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
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梳理课文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上官大夫跟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贤能。
怀王让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它,屈平没有同意。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
“大王命令屈平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出法令了’。”
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痛心怀王听力不灵敏。进谗言和谄媚的人蒙蔽了君王的眼睛。
邪恶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朝廷容纳,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惫、困倦时没有不喊天的;
在疾病、疼痛、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屈平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小人离间他和楚怀王,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
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屈平创作《离骚》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吧。
他远古称颂帝喾,近代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来指责当世的政事。
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条理系统,没有不完全显现出来。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
他描述的文辞平常,但他的旨趣很大;他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描述的事物大都是美好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被世俗容纳。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保持洁白,染而不黑。
我们推断屈原的这种志向,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3):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屈平已经被免去官职,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这件事,就让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呈献厚礼作为见面礼,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抗秦,楚国果真能同齐国断绝交往,秦愿意奉献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地方。”
楚怀王贪心而听信了张仪的话,就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骗楚使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楚国的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国告诉怀王。怀王很气愤,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
秦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浙水一带把楚军打得大败,杀八万人,俘虏楚国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
楚怀王于是发动国家的全部军队,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田展开了激战。
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县一带,楚军惧怕,从秦国撤退回来。而齐国终究因为怨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地,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了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的土地,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候,屈平已被怀王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了齐国;回到楚国以后,进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追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杀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当时秦昭王同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晤。怀王想前往,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往,说:“为什么要断绝与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去了。
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到赵国,赵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终于死在秦国后运回楚国安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楚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
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回来。
屈平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恋楚国,惦记怀王,时刻不忘想返回朝廷,希望怀王能彻底醒悟,社会风气能完全改变。
他爱护国君,想振兴楚国并希望把楚国衰弱的国势改变过来,在《离骚》中多次表达这种志愿。
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最终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来为自己,推举贤臣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君主、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却没有出现,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
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啊。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痛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就放逐了屈原。
第二部分(4--10) :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聩腐朽,屈原被迁。
课文分析
明明是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这两个部分都在记叙楚国的命运?
  穿插的这么一大段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叹着。脸色憔悴,身体容貌消瘦。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渔父说:“圣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泥,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波逐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以致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躯,蒙受污浊的外物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并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说话得体,善于应酬,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课文分析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
   楚王的屡次疏远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脱。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热爱楚国,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他留恋生命,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惟有死亡。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惟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
主题思想
屈原的遭遇
任——疏——黜——迁——沉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文章写作特色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含蓄)。 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见上页) 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 ……)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
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屈平既绌
6.亡走赵,赵不内
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事楚。
(离,通“罹”,遭受。)
(反,通“返”,返回。)
(见,通“现”,显现。)
(指,通“旨”,旨趣。)
(绌,通“黜”,罢免。)
(内,通“纳”,使…进。)
(从,同“纵”,合纵 )
(质,通“贽”,见面礼)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欺诈的言论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
古义:返回〈楚国〉恢复〈国家〉.一说,反,覆转。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
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脸色。颜,颜面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容,容貌。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古义:此处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一 说,“从容”为举止行动之义。
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如成语“从容不迫”
1. 厚币委质事楚
2. 其后楚日以削
3. 内惑于郑袖
4. 短屈原于顷襄王 5.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6. 明道德之广崇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名作动,事奉
名作状,一天天
名作状,在朝内
形作动,诋毁
名作动,效法,模仿
听,动作名,听觉,亦指人的聪明智慧和判断力。
谗谄: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邪曲:形作名,邪恶小人,邪恶不正之徒。
方正: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
形作动,阐明
词类活用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9.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10.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
11.蝉蜕于浊秽
12.时秦昭王与楚婚 13.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名作动,怀抱
名作状,像蝉那样……
形作名,污浊环境。
名作动,结为婚姻
形作名,忠诚之士,贤能之士
使动,使国兴
使动,使国亡,使家破
1、博闻强志
2、聊斋志异
3、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寻向所志
5、其志洁,其行廉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8、项脊轩志


志气
标记
志趣
理想
意愿
名词,一种记事的文体
一词多义
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
3、初闻涕泪满衣裳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
名词,学识,见闻
动词,听见
动词,听说
使……听到
懂得,明白
名词,声望,声名
动词,闻名
动词,闻名,出名
1、争宠而心害其能
2、邪曲之害公也
3、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1、王怒而疏屈平
2、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3、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4、谏太宗十思疏
5、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嫉妒
使动用法,使…损害
名词,祸害
动词,疏远
形容词,稀疏
动词,陈述
名词,奏章,古代大臣向君主上书言事的文体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后秦欲伐齐
3、此五霸之伐也    
4、坎坎伐檀兮
1、父母者,人之本也
2、今背本而趋末
3、此之谓失其本心
4、本在冀州之南
夸耀
进攻,征伐
功绩,战功
砍,砍伐
来源
根本
原来的,固有的
本来,原来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3、有情人终成眷属
4、属予作文以记之
5、举酒属客
写作,撰著
连接
亲属
通“嘱”,嘱咐
劝请,邀请
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竟为秦所灭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闻秦王善为秦声
我为赵将
为刎颈之交
语气词,表反问
介词,被
变为,变作
介词,替,给
弹奏
表判断
成为
重要虚词
以: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以一仪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其后楚日以削
传以示美人
皆以美于徐公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无以,则王乎
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
连词,来
介词,拿,凭
因为
连词,状中之间,表修饰
动词,认为
连词,表并列
通“已”,停止
连词,表转折
介词,把
乃:
乃令张仪佯云秦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
于是

却,反而,竟然
副词,表肯定,就是
你的
初,始
这样,如此
焉: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姜氏欲之,焉辟害
而惴惴焉摩玩不已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语气词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什么
兼词,于此
1、无专门词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词“于” 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3、介词“见”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见……于”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介词“为”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为……所” 夫直议者 ,不为人所容。
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为所”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介词“被”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拓展探究
这篇课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第一次记下有关屈原的资料。而屈原是战国时代的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人,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两个人编在一起呢?
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自况《史记》之成,基于垢辱。他在最后的“太史公曰”中又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史记》中其他人物传记的地方。
这篇传记主要就是为人才的身世遭遇鸣不平,抒发一种忠心耿耿、才干卓荦,而却受打击、受压抑、报国无门,以致穷困潦倒抑郁而死的终天愤慨。
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被楚王排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
贾谊汉初最有才气,最有作为的政治家之一,但终未被重用,才能无从施展,终生郁郁不得志。
司马迁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李景星《四史评议》:
通篇多用虚笔,以抑郁难抑之气,写怀才不遇之感,岂独屈贾二人合传,直作屈贾司马三人合传读可也。
汨 罗 江 上 万 古 悲 风
深 思 高 举 洁 白 清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