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检测(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18年5月9日,列宁给苏俄各地发电报称:“彼得格勒处于空前的危机境地,没有粮食。只能把剩余的土豆粉、面包干发给居民。红色首都因饥荒而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毫不迟疑地支援彼得格勒。”在这种形势下,俄国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21年,美国人哈默大学毕业后到俄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饥荒,也看到蕴藏着巨大宝藏。他用易货贸易的方式为俄国购买了价值100万美元的小麦。后来列宁特地接见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油的特许权。上述材料表明 ( )
A.美国政府派哈默对苏俄进行经济援助
B.苏俄政府开始以出卖国家主权的方式换取外来援助
C.苏俄政府开始与美国同流合污,利益一致
D.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企业经营方式上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下图是“俄共(布)十大”召开时的一幅抗议图片,抗议者提出:“新经济政策是恢复资本主义。”下列哪些内容属于抗议者反对的范畴 ( )
①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和买卖 ②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③恢复外资和私营企业 ④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平息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供应,物价也随之下降了。”这一现象说明新经济政策 ( )
A.解决了反动势力制造的混乱
B.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
C.适应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D.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5.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6.据统计,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推行后,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苏联农村中的牲畜,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国际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敌视
B.当时自然灾害相当严重
C.农民对农业集体化消极抵制
D.被推翻的阶级敌人的破坏
7.观察下图,二者的本质相同点是 ( )
苏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 B.改变分配的方式
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 D.改变所有制性质
8.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二、非选择题(第9题18分)
9.下列五位历史人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列宁 图二 斯大林
图三 赫鲁晓夫 图四 勃列日涅夫 图五 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在苏联(俄)历史上图一人物曾采取不同的措施领导苏联(俄)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主要措施有哪些?(2分)
(2)图二人物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有何影响?在经济政策上如何认识图二和图一人物的关系?(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图三、四、五三位人物是怎样试图改变图二人物的经济模式的。
(8分)
(4)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教训和启示?(4分)
答案
1.A 2.D 3.A 4.C 5.B 6.C 7.D 8.D
9.(1)主要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影响: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对苏联影响深远。关系:斯大林领导地位确立后,苏联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取消。
(3)①赫鲁晓夫统治时期: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同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②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经营管理。③戈尔巴乔夫时期: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4)教训和启示:①经济改革要与国情相适应;②经济改革要在稳步中进行;③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