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揭方晓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揭方晓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6: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揭方晓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镇堂之宝
揭方晓
①归源村,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村口有家药堂,名叫“德济堂”,在这里已传了三代,代代医术高超,又不欺穷谄富,村民们视之如亲似友,不当外来户看。
②德济堂现在这位掌柜名叫陈须浮,尽得祖辈真传,三根手指轻轻一搭,便知病人阴与晴、圆与缺,拣几样自己炮制的中药,吩咐病人拿水一煎,只几天必定药到病除。
③这德济堂有些古怪,至少在陈须浮儿子陈小浮看来是。古怪之处就在神龛上面不供奉黄帝、扁鹊、华佗、张仲景这样天下公认的中医祖师爷,也不供奉陈家列祖列宗,却只供奉一只白铁皮盒。铁盒还上了锁,黄铜钥匙一直挂在陈须浮腰上,无论寒暑、夜昼,须臾不离身,他人根本甭想摸一下。
④问及白铁皮盒里装了什么,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吝啬得要命。不过,若问起自家祖上从哪里来,这神一般的医术又打哪里起,陈须浮便慷慨多了,话匣子一打开,滔滔不绝。
⑤据陈须浮介绍,陈家祖上居住在遥远的建昌府,一个古老的地方。那里中药炮制技艺特别有名,上下游产业聚合而成的药帮,人称“建昌帮”,其源于东晋,兴于宋元,于明清鼎盛时成帮。药技流传赣闽四十余市县,在台、粤、港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影响。
⑥后来,由于战乱,建昌府老老少少,特别是药帮中人大都外出逃难。陈家祖先是建昌药帮中数得着的大户,遣散众婢仆及学徒,金银细软啥都没带,只带了豚刀和雷公刨这两样中药饮片加工工具,以及那个号称镇堂之宝的药,千里奔逃,来到归源村。从此世居于此,用祖上传下来的医术及中药炮制技艺,混口饭吃,转眼就是百十来年。
⑦豚刀及雷公刨,陈小浮再熟悉不过了,从小就跟它们打交道。豚刀亦称建刀,体重、把长、刀面阔大、刀口线直、刃深锋利,适合切制根及根茎、藤木、果实、全草等类药材,包括各种规格的片、段、丝、块。雷公刨又称药刨,适合刨制长、斜、直、圆各形薄片或厚片,刨片片形均匀美观,片张可大可小、可厚可薄,省时省力。
⑧用刀,是最考验药工手艺的。有一回,陈须浮酒后兴起,当众表演了一次“刀功”。只见他右手抓起一把硬如木柴般的中药,塞进豚刀之口,左手操刀,飞一般地上下切之。没几下,刀前的箩筐里便铺了一层薄薄的药片。陈须浮随手抓起一把,迎风扬去,那药片,竟如飞絮般,在空中飘飘扬扬,半天才堪堪落回箩筐里。
⑨陈小浮大惊失色,知道自己还差得很远,从此沉下心来,勤学苦练,寒来暑往间,各种技艺突飞猛进,隐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陈须浮打心眼里高兴。
⑩老人,仿佛都有预知百年之事的能力。这不,一天晚饭后,陈须浮突然叫住了陈小浮,告诉他说,自己腰上的这把黄铜钥匙,可以打开那神龛上的白铁皮盒。只是,须得等自己百年之后才能打开,历代陈家人都是这规矩,不可破。
陈小浮觉得好好地说这话太不吉利,将父亲好一通埋怨。不料第二天早上,陈须浮竟然真的没有醒过来,如同睡着般,无疾而终。含泪料理完父亲后事,陈小浮拿过父亲那把沉甸甸的黄铜钥匙,颤抖地打开那个白铁皮盒。里面无他,只一个鼓鼓囊囊的黄纸包,如寻常中药般。再打开那黄纸包,黑乎乎的一堆,鼻子凑上去一闻,土腥味扑鼻。
陈小浮瞬间明白,这肯定是自己祖上从建昌府向南奔逃时,从脚下抓的一把家乡的泥土啊。泥土如药,治相思。“家乡之土”不正是天底下最好的一味中药吗?
多年以后,当陈小浮躺在太师椅上,惬意地唱着戏曲段子,两岁大的孙子爬到他身上,指着神龛上那白铁皮盒,问那里装有什么时,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除此不再多说半个字,任宝贝孙子怎样撒娇,也缄口不语。
风,穿堂而过。陈小浮腰间那把黄铜钥匙碰到桌沿椅角,哔哗作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镇堂之宝”,不但被陈须浮上了锁,钥匙还从不离身,显得十分神秘,设置这样的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陈须浮的“吝啬”和“慷慨”形成对比,表现了他碍于家规对盒中之物保密,但对家族和手艺的来源却十分乐意细说。
C.陈小浮在看到父亲当众表演表演“刀功”后,不但感受到了老掌柜高超的制药专业技艺,也改变了自己原来轻视的态度。
D.文章结尾处的环境描写,颇具画面感,寥寥数字,渲染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也让结尾变得回味无穷。
2.文中第④段“陈须浮每回都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第 段“陈小浮也如父亲般微微一笑,说是药,是镇堂之宝。”相同的内容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方晓
范拾红是江城著名画家,善画虎,号称“江南虎王”。
他画虎,时而用笔繁多,细节明分;时而只寥寥几笔,意境卓然。可不管是用笔繁多,还是寥寥几笔,所画之虎皆毕肖,挂于家中厅堂之上,月明星稀时,仔细听,隐隐似有虎啸之声,仿佛画中虎欲挣脱笔墨的束缚,向山林遁去。如果是藏于画匣之中,便时有画纸振作之声,好似里面的老虎按捺不住,要跑出来似的。
当然,这只是传说,可却足见范拾红画虎技艺之精、之奇、之妙。
范拾红出名后,上门求画的人渐渐多了,特别是非富即贵者,往往承诺给丰厚的润笔费,眉头都不皱一下。不过,范拾红倔,头杯清茶待客,第二杯清茶送客,从不应允。
“虎者,带山林之风,挟王者之气,天地间非凡之物,非高贵之士莫能拥有。”有好事之人问及其中的缘故,范拾红总是高傲地抬起头,这样慨然作答。在他看来,俗人的精神世界往往不够丰盈,不够灵动,不配拥有他画的虎。
不过,万事总有例外。
东街的王木匠刚收工回家,还未歇片刻,范拾红就推门而入,送了他一幅“插翅虎”。王木匠的儿子马上要参加高考,近几次模拟考试成绩都不错,极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学,范拾红送他一只“插翅虎”,有预祝其子高飞之意。
北门的胡剃头,刚要挑着担子出门,范拾红已经候在门口,送了他一幅“跳涧虎”。胡剃头的女儿是长跑名将,在国内赛场摘金夺银是常有之事,人称“东方羚羊”。马上要参加国际大赛了,成为世界冠军,是她最大的梦想。范拾红送上这只“跳涧虎”,助其圆梦。
西巷的陈炊饼早上一碗稀饭才下肚,范拾红就蹲在了他跟前,送了他一幅“锦毛虎”。范拾红知道,陈炊饼这些年运势低了点儿,前年儿子出了车祸,撒手而去;去年老伴儿病重,卧床不起。陈炊饼起早贪黑卖些炊饼,挣不了几个钱,需要一只“锦毛虎”以壮底气,以增运势。
好事之人不解,问:“他们不是俗人吗 怎画虎送他们,还分文不取 ”
“他们凭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为人不欺不诈,处事不躲不藏,安身不卑不亢,立命不谄不媚,清清白白,是真正的高洁之士、清雅之辈,何来俗气 ”范拾红理直气壮地回答道。
王木匠、胡剃头、陈炊饼,都是范拾红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儿、发小,为人本分规矩。对于本分规矩之人,范拾红从来都是敬重有加。
这天,南关的彭建平前来求画,让范拾红好生为难。
本来,彭建平跟王木匠、胡剃头、陈炊饼他们一样,都是范拾红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儿、发小,送他一幅虎并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只是,这些年彭建平官运亨通,前些年升了副市长,在范拾红心里,早就不由自主地将其归为“俗人”之列,实在是不配拥有他画的虎。
人情大似天。思来想去,范拾红还是提起了笔,挥毫泼墨,画了一只“下山虎”,随手递给彭副市长。彭副市长非常尴尬,伸着手,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要知当地有一俗语:“宁要一只上山虎,莫要十只下山虎。”老虎下山,有走下坡路之意,有虎落平阳之意,不吉利。尤其是官场上,更忌讳这个。
范拾红呷了口茶,笑着对彭副市长说:“你也是这条街上的人,我们相识数十年,对你还是比较了解。你当镇长时,肯与老街坊光着膀子喝酒,听大家唠嗑儿,家长里短什么的都知道。你当县长时,虽说工作忙,可还是会抽空来这老街坐坐,东家阿婆大孙子、西家大爷二女婿,都叫得出名字。现在你成了副市长,扳着手指数数,这一年到头,来过老街几次 你再不来,这条街就要拆掉喽,到时亲朋故旧都不知哪里去找。你呀,也该从高高在上的衙门,下到民间走走喽!”
彭副市长脸一红,毅然接过那只“下山虎”,回去挂在了自家厅堂正中。
几年后,市里一弊案被揭开了盖子,成为轰动全省的大案、要案,市里好多领导都牵涉其中,彭副市长却独善其身。好事之人问其有什么守身秘诀,彭副市长指着家里厅堂正中挂着的那幅画,自嘲地说:“有这只‘下山虎’镇着,敢不勤勉 敢不自律 ”
从此,范拾红名气更盛。大家都说,他画的是真虎,虎气冲天,能涤荡人的性情呢。范拾红淡淡一笑,说:“真正的虎,从来都在大家心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写范拾红所画之虎的生动传神,突出了他画虎技巧的高超和所画之虎蕴含的威武精神。
B.文中多次穿插“好事之人”的问题,这一“好事之人”是作者虚构的,主要是通过他的问题丰富小说的内容,深化小说主旨。
C.彭副市长“脸一红”,是因为他听了范拾红的话后,意识到自己在官位升高时,渐渐脱离了民众,内心产生了愧疚感。
D.小说中范拾红所画的“虎”暗含着人们关于虎的传统观念和民间风俗意识,如他给彭副市长画的“下山虎”,体现了他对彭副市长的讽刺和嘲弄。
5.请简要分析小说的叙述特征。
6.怎样理解小说最后一句话“真正的虎,从来都在大家心里”?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酒监王伯杨
揭方晓
民国年间,西城青年王伯扬从初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家乡向梁镇当了一名高小教师。
向梁高小并不大,二三十位教师,三四百名学生。可在当时,“民国”才刚刚被小老百姓听闻,这儿应该算是整个黄土高原难得的新兴之地。以此学校为中心,几年间,陆续有了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许多商务、政务、军务机构,向梁便隐然是一座繁华的大城镇了。
王伯杨好酒。他喝酒非常豪爽,不扭捏,不做作,不矫情,更重要的是,从不作弊,酒品极佳。同事付好蝶、叶沉香也好酒,年龄相当,一来二去,就与王伯扬成了莫逆之交。没事时,去镇里的二马酒馆喝酒,那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候。
王伯杨他们,酒量好。商品交易所、镇公所、税务所、保安队等机构的人,有些不服,相约跟他们拼酒。按规矩,拼酒前双方各约定好一人监酒。所谓监酒,就是在拼酒时,叮着对方,不让对方出“千”,也就是作弊。这方的酒监当然是王伯杨了,因为三人中,他酒量最好,在醉得死去活来时,还能紧盯着对方,让人作不了弊。
起先是商品交易所的前来挑战,三人分别是盐官李、铁官陈、茶官彭,都是血性之人。桌上,菜极简单,只一碟花生米,一碟陈豆干,一碟酱牛肉,一碟小咸鱼,可酒却已经上了好多坛,一个个喝得眼珠子血红,脖子、脸都成了猪肝色,依旧不肯认输。茶官彭实在顶不住了,趁人不备,一碗酒偷偷顺着衣襟往地下洒了小半,自以为没人看到。不料,王伯杨眼尖,拎着茶官彭湿漉漉的衣襟,硬是逼着他补喝了一大碗酒。这碗酒下肚,茶官彭立即倒在了桌子底下,商品交易所只得告负,王伯杨他们凯旋。
税务所不服,约王伯扬他们拼酒。税务所的税官吴三味有个习惯,每喝一碗酒,就用随身携带的毛巾擦下嘴,说是莫让酒辱了做人的斯文。八碗酒过去了,吴三味习惯不改。王伯杨哈哈大笑,一把拽过吴三味的毛巾,从里面生生拧出了半碗酒;作弊者负,税务所仨好汉灰溜溜而去。保安队不服,约王伯扬他们拼酒。保安队队长姓范,号称“酒桶”,也是千杯不醉之徒。这天,双方喝得昏天黑地,范酒桶有些顶不住,似有意,也似无意,顺手倒了一碗浑浊的茶水,嚷嚷道:“再喝,再喝,谁怕谁啊!”王伯杨讥讽道:“这酒怎么淡如水啊?”范酒桶一时差涩,拉起俩同伴落荒而逃。
最后,镇公所出马了。镇公所是政务衙门,平日里迎来送往,大事小情都在酒桌上解决,所里一个个颇得后天锻炼,不是“酒仙”就是“酒神”,最不济也是“酒徒”。向梁镇的人说,要是有人能杀得了王伯杨他们在酒桌上的威风,非镇公所莫属了。这天,双方在二马酒馆拼上了。从小盅到大碗,从互敬到互拼,这一通比拼啊,真是棋逢对手、将遏良才,始终分不了胜负。
突然,王伯杨站了起来,一拍桌子,气愤说道:“我们中有人作弊!”镇公所的黄所长冷哼一声,发誓连:“若能抓得我们作弊的证据,我们立马认输,一辈子不赴酒局。”王伯杨脸露痛苦之色,尴尬说道:“不是你们,而是我们这边有人作弊。”原来,付好蝶喝糊涂了,到后来每碗酒下肚,都会下意识地往地上吐下口水。在眼里揉不得沙子的王伯杨看来,这与作弊无异:虽只是口水,可还有不少从舌尖上挤出来的酒呢。
王伯杨举手认输。可向梁镇的人都认为,王伯杨虽败犹荣。
从此,王伯扬这个酒监,既监对方也监己方的名声,一下子就传出去了。
五年后,王伯杨离开了向粱镇,在省城当了一名法官。向梁高小就只剩付好蝶、叶沉香两人喝酒取乐了。一次,酒酣耳热后,付好蝶趴桌上喃喃自语:“王伯杨会是一位好法官,他不作弊!”叶沉香也深以为是:“监人者不足为意,监己者难能可贵。”
又过了五年,秋风起时,付好蝶在镇上大染坊里,央人帮着染件棉布,以做秋衣之用。棉布还未进染缸,叶沉香就匆匆找来,脸色极是难看。他告诉付好蝶:“省城传来消息,王伯扬办案时原告、被告通吃,胡乱判断,落下把柄,被人告了,正革职反省。”
付好蝶一下子愣住了,手一松,原本紧攥着的那匹棉布滑进了染缸,白色的棉布瞬间成了如染缸里的颜料一般的青色,找不到一丝纯粹的白。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关于向梁高小及向梁镇的描写,为故事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同时为下文关于拼酒的描写创设了条件。
B.小说在描写拼酒场景时,塑造了如盐官李、铁官陈、茶官彭等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
C.文章为了突出王伯杨做酒监时刚直公正的特点,描述了四个拼酒场景,不断强化重复以加深读者印象,为后文人物形象的翻转蓄势。
D.文章结尾关于白色棉布染色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形象的转变相照应,含蓄委婉,富有深意。
8.本文是如何塑造王伯杨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文章塑造王伯杨这一形象,展示了“监督”应有的哪三重境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龙寺
揭方晓
西城乔先生,自幼饱读诗书,奈何屡试不中,心灰意冷之余,在私塾随意地教了几个弟子。没事时就去后山白龙寺,静听梵音、动观松涛,以为人生第一乐趣。间或与寺中长老觉空谈佛论经,下几盘闲散之棋。恍然间,已近饭点,觉空长老自然留他吃斋饭。
斋饭极其简单。一碟煎豆腐,素油细煎,两面金黄,外焦里嫩;一碟盐水花生,软糯清新,入口即化;一碟小白菜,油汪汪的,白的梗绿的叶,间杂铺开,令人食欲大开。饭只一碗,大锅蒸煮,沥汤为粥,剩米为饭,清香扑鼻。
乔先生每回吃罢,总是惬意地抹抹嘴,心满意足。觉空长老呢,每回都是微笑地看着他,好似比他还惬意,还心满意足。乔先生口袋里没钱,这斋饭钱自是不付;觉空长老心中无钱,这斋饭钱自是不向他讨要。
许多年以后,乔先生曾经的弟子纳兰,文才武略,扬名朝野,皇上使其经略西北。临行,纳兰将乔先生带上,以为幕僚。乔先生孤身一人,上没家眷之累,下无田宅之困,拍拍屁股就跟着去了。
纳兰经略西北,十余年间,整顿军备、奖励耕织,气象为之一新。北方诸游牧部落闻之胆寒,莫敢南侵。西北之民,也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一派祥和景象。西北这一苦寒之地,俨然已是塞外江南。这其中,乔先生出谋划策于内,奔波巡抚于外,功不可没。
皇上知纳兰干练,升其为宰辅。纳兰不肯贪乔先生之功,上奏皇上为乔先生谋了一份好差事,许多身有功名的人都为之眼热。可乔先生不愿在京城为官,觉得身在朝堂,一举一动都舒展不开,好似背着无形枷锁,不几天就辞官归隐。
隐到哪里去呢?俗话说“外面一幢屋,不如家里一片瓦”,乔先生回到了家乡西城。
才落定脚,乔先生就来到后山白龙寺。眼前的白龙寺哪里还是那座清冷的乡间小寺啊!经历次扩建,它的规模已是当初的数倍有余。进香之人、还愿之士,络绎不绝。所幸,梵音还在,松涛还在,觉空长老也还在。
棋盘,还是那样不经意地摆着,黑棋、白棋,各自分明。乔先生和觉空长老如多年前一般,你一手,我一式,闲散地下着。觉空长老不问这十余年间乔先生的蝇蝇苟苟,乔先生也不问这十余年间觉空长老的点点滴滴,仿佛这十余年的时间从来不曾有过,他们一直都在这下棋似的。只有鬓角轻扬的白发、唇上轻颤的白须,才知时光其实真的来过。
午时已至,这盘棋也堪堪下完,沙弥送上了斋饭。这斋饭,可与十余年前的大不相同,一盘红烧鱼,纹理分明,鲜活生动;一碗红烧肉,肥瘦相间,红亮诱人;一盆母鸡汤,母鸡全头全脚,配以香蕈野笋,风味醇厚。当然,这肯定不是真正的荤食,只是厨师手艺高超,用素材料巧夺天工,模仿荤食的样子罢了。
乔先生皱了下眉,知道寺里条件大为改善,斋饭丰盛些,也无可厚非。可本是豆腐、面粉之类的素食之物,偏偏要做成鸡鸭鱼肉之类的荤食之状,虽僧众、香客食来,没有犯半分口腹之戒,可心中却难免没有一点犯戒之念。
觉空长老仿佛知道乔先生心中所想,没等他开口,便轻声问道:“这寺庙大了,早已不复当年的样子,梵音可有丝毫走样?”
“没有!”乔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这松林大了,松涛可有丝毫懈怠?”觉空长老又问。
“没有!”乔先生肯定地回答道。
“这时间久了,棋盘可有丝毫世故?”觉空长老再问。
“没有!”乔先生断然回答道。
“梵音、松涛、棋盘都是本我,斋饭只是外相,只要本我不变,外相就由他去罢。”觉空长老声音虽小,却有如狮吼,乔先生一阵轻松。
乔先生吃罢斋饭,惬意地抹抹嘴,心满意足。觉空长老呢,微笑地看着他,好似比他还惬意,还心满意足。这回,乔先生口袋里有钱,这斋饭钱仍是不付;觉空长老心中无钱,这斋饭钱自是不向他讨要。
第二天,乔先生快马加鞭,上京去找纳兰,请求复职。他知道,只要本我守得住,朝堂之上又怎么会有枷锁呢?
(选自2019年第12期《小说选刊》)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把“一碟煎豆腐”、“一碟盐水花生”、一碟小白菜” 描绘得清香诱人,让人食欲大开。
B.小说写乔先生弟子纳兰的“文才武略”及“经略西北”的成就,是为了衬托乔先生的“饱读诗书”的满腹才情。
C.小说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乔先生两次吃的斋饭、乔先生和觉空长老的下棋以及白龙寺的两种境况,都写出了今昔已大不一样。
D.小说第五段整散句结合,使得本段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议论的气势。
11.文中两处写乔先生“惬意地抹抹嘴,心满意足”,请具体分析每次心满意足的原因。
12.有人认为小说题目“白龙寺”可以改为“枷锁”。你认为哪个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出你的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举人
揭方晓
晚清年间,河北小黄庄大户人家之子黄大虎,自幼习武,加之骨骼清奇、悟性颇高,一时进步神速,小小年纪便打遍四里八乡无敌手。其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锐、棍、槊、棒、拐、流星锤十八般兵器样样精熟,可最喜欢的,还是使唤双刀,据说手上双刀一旦使唤开来,方圆几丈之内,万物俱没,只有刀影重重,如披风护体,端的是水泼不进,针插不入。那年,承老佛爷开恩,武科重启。黄大虎心中一动,毅然进京赴考,不意在万千武林人士中脱颖而出,竟中了举,成为一名响当当的武举人。旋即被朝廷授予相应武职,入军中效力。不过,也有传说,说是黄大虎中武举,并不全是凭本事,而是其父变卖家产,四处打通关节所致。因此,私下里有人就把这事当成笑话,闲得无聊时搜刮出来取乐。
不几年,清朝去,民国来。黄大虎脑子一时转不过弯来,不愿为新军、新政府、新权贵们效力;又不至于完全不开窍,逆潮流而动,成为人人唾弃的清朝遗老遗少,遂慨然解甲归田,每日耕作,不问时事,与一般村民无异。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尽管中武举人那一段已成为故事,可还是经常被村民们抖落出来,笑话他。且每抖落一回,就有新料冒出,源源不断,处处都是包袱,让这故事愈发鲜活、生动。黄大虎每回都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辩解,说自己这个武举人货真价实,凭本事考取的。
大家自然不信,即便是相信的,这时也装着不信。黄大虎气恼不过,一阵风似的把挂在家墙壁上的双刀拿来,当众使唤,以证清白。一声嘶吼才罢了,霍霍刀风顿起,只见一刀横断大江,二刀划开天际,三刀惊落人魂,四刀退却三军,五刀顿灭心火,六刀收拾心境……一套“迷踪刀法”堪堪使罢,风收云歇后,黄大虎脸不红,气不喘,悠然而立。大家心里暗自叫好,明白这可是真本事呢。可嘴上不服输,下回照样笑话他。
平淡的生活,需要永恒的乐子。没有乐子,还叫生活么?
可是,这种平淡的生活,突有一日就被打破了。那天,随着一阵枪炮声,村子里来了一群身材矮小、粗壮,又毫无教养的日本兵,膏药旗满地飞,三八大盖上刺刀闪着寒光。日本兵在村里横行作恶,慑于枪炮的淫威,村民们都敢怒不敢言,看上去就是一群温顺的羔羊。舒服的日子才过了几天,日本兵就生气了。因为只要夜幕降临,总有那么一两个落单的日本兵,喉咙被利刃割断,见了阎王。害得日本兵连起夜小解,都得一群一群、一队一队地去,生怕一时不慎落了单,糊里糊涂成了刀下之鬼。起初,日本兵、汉奸队四处侦缉,时而怀疑是惹不起的“八哥”,时而怀疑是不敢惹的“四爷”,时而怀疑是残忍的“统字辈”或“中字辈”,压根儿就没往村民们这群温顺的羔羊那方向想。
一天夜里,一倒霉落单的日本兵正在草垛子边小解,一黑影倏地出现,手中大刀往这日本兵喉咙处轻轻一抹,日本兵顿时污血横飞,倒地身亡。可没想到的是,这是狡猾的日本兵设下的一个陷阱,顷刻间,大队日本兵就从埋伏的黑暗里“呼啦啦”地冲了出来,向着那黑影拼命地放枪。那黑影大惊之余,翻身飞奔,几个起落,就消失在山林尽头。日本兵眼看追不上,又胡乱地放了一顿枪,收兵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心中有数的村民们,在后山一个隐蔽的山洞里找到那个黑影,正是黄大虎。只是黄大虎身中四枪,早已奄奄一息。村民们含泪扶起黄大虎,急切地呼唤他的名字。黄大虎心头一热,艰难地睁开眼睛,一字一顿地问:“我,我,我是真武举人不?”“你当然是真武举人!”村民们齐齐地肯定道,没有丝毫犹豫。
黄大虎笑着吐尽了最后一缕气息,双手一撒,手中双刀跌落于地,铮铮作响。那声响,如万马奔腾,巨浪拍岸;又似虎啸山林,龙吟江海,响遍河南、河北。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黄大虎的介绍,颇有传奇色彩,能够很好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因为父亲打通关系让自己中举,所以面对村人的调笑,黄大虎只能“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辩解”。
C.小说第四段写黄大虎使“迷踪刀法”,手法夸张,用语简洁利落,但形象地展示出刀法的力量。
D.“你当然是真武举人”一句,通过村人的含泪肯定,突出黄大虎“武举人”的名副其实,呼应标题。
1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黄大虎的形象。
15.赏析小说最后画线句子。
【答案】
B“表现了他碍于家规对盒中之物保密”理解错误。原文是“只是,须得等自己百年之后才能打开,历代陈家人都是这规矩,不可破”,可见家规是老一辈掌柜去世后才能打开,并未要求保密。
重复部分描写了父子两代人回答“白铁皮盒里装有什么”时的神态和答案,无论是外人还是亲人,他们都守口如瓶。表现了父子一脉相承,对家族传统和乡土情结的默默坚守。在结构上形成呼应回环,强化了小说主题。
3.小说通过讲述了陈家几代人背井离乡来到归源村,坚持以中医药传统谋生,一直把“家乡之土”当作“镇堂之宝”传承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也寄托着前人对后代能牢记本源、传承家风的愿望。旨在引发读者对“乡土情结”“中医文化”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思。
4.D“体现了他对彭副市长的讽刺和嘲弄”错误。原文范拾红给彭市长画“下山虎”的意思并不是意味着彭市长事业要走下坡路,而是提醒彭市长要体恤民情,不可官越做越大偏离了原则,变成贪官。
5.①叙述结构上,以“画虎”为线索,善于铺垫。开头写范拾红是著名画家,善于画虎,但从不应允非富即贵者的求画,为后文主动给人送画作铺垫,这一安排又为后文彭建平求画作铺垫。
②叙述详略得当。详写给王木匠等人送画和彭建平求画的过程,略写“弊案”被揭开的过程,突出结果,凸显范拾红画虎的意义。
③叙述语言上,简洁有力,富有文化气息。范拾红的语言简练有内蕴,引人深思,且融入文言成分,增加了小说语言的文化韵味。
6.①真正的虎,在王木匠、胡剃头、陈炊饼这些靠双手养家糊口的人的心中。他们内心纯净、勤劳诚实、清白高洁,他们的精神世界丰盈,是配得上“虎”的。
②真正的虎,在彭副市长的心中。彭副市长把“下山虎”挂在自家厅堂中,作为对自己的警诫,勤勉自律,最终独善其身。
③真正的虎,在范拾红自己的心中。他秉性高傲,讲究原则,不阿谀富贵之人,爱憎分明,与“虎”的精神相通。
B“主要是为了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使小说更具生活气息”错误,文章塑造盐官李等人,主要是为了突出王伯杨监酒时的刚直公正。
8.(1)正面描写,如动作描写中的“拎着衣襟”“一把拽过毛巾”等,生动地写出了王伯杨监酒之严;语言描写中的“这酒怎么淡如水啊”“不是你们,而是我们这边有人作弊”等,体现了王伯杨监酒时不分彼此都能确保公正。
(2)侧面描写,通过王伯杨到省城做法官之后付好蝶、叶沉香对王伯杨的评价,突出王伯杨在向梁高小时真诚不作弊的性格特点。
(3)欲抑先扬,文章先塑造了王伯杨刚直公正不作弊的酒监形象,后又给出了其做法官被革职的结局,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也深化了小说主旨,突出了自我监督的重要意义。
9.(1)监督对手。文中前三次拼酒场景的描写,突出了王伯杨监督对手的严格。
(2)监督队友。文中第四次拼酒场景的描写,突出王伯杨不仅对拼酒的对手严格,对己方的队友也能严格要求。
(3)监督自我。文章最后王伯杨做法官贪赃枉法,是其自我监督放松,缺乏自律精神的体现。
10.C“都写出了今昔已大不一样”错误。从“棋盘,还是那样不经意地摆着,黑棋、白棋,各自分明。乔先生和觉空长老如多年前一般,你一手,我一式,闲散地下着”两次下棋,今昔都一样。
11.第一处:斋饭虽简单,却美味可口,不仅让乔先生食欲大开,也让乔先生有一种对眼前悠闲舒适生活的满足。第二处:乔先生悟出了“只要本我不变,外相就由他去吧”的内涵,所以心满意足。
12.“白龙寺”更好。①因为小说情节始于“白龙寺”,也终于“白龙寺”,情节的发展与“白龙寺”密切相关;②因为在“白龙寺”,借助觉空长老的点拨,乔先生的思想有了顿悟,丰富了乔先生的人物形象;③因为“白龙寺”这个特殊场所,便于突出小说的主旨:只要“本我”不变,就无需注重“外相”。(只要有内心的坚持,就无惧外界的变化。)“枷锁”更好。①以“枷锁”为题,可以形象地体现出乔先生的思想顾虑,丰富了乔先生的人物形象;②以“枷锁”为题,能更好地彰显主旨:只要“本我”不变,任何“外相”都不会是一种枷锁;③以“枷锁”为题,更含蓄蕴藉,能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3.B“因为父亲打通关系让自己中举,所以面对村人的调笑,黄大虎只能‘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辩解’”错误,由原文“也有传说,说是黄大虎中武举,并不全是凭本事,而是其父变卖家产,四处打通关节所致”“黄大虎每回都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辩解,说自己这个武举人货真价实,凭本事考取的”“大家自然不信,即便是相信的,这时也装着不信。黄大虎气恼不过,一阵风似的把挂在家墙壁上的双刀拿来……”“黄大虎心头一热,艰难地睁开眼睛,一字一顿地问:‘我,我,我是真武举人不?’‘你当然是真武举人!’村民们齐齐地肯定道,没有丝毫犹豫”几处可以看出,黄大虎中举是凭真本事,“涨红了脸”是因为气恼所致,也是因为他憨厚的性格。
14.①有习武天赋,武艺高强:黄大虎自小精通十八般兵器;参考武科,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②耿直憨厚,有自尊:面对村人的调侃、笑话,黄大虎“涨红了脸”“结结巴巴地辩解”;为证明自己是真武举人,当众展示刀法,以证清白。③勇猛,有侠义之心:面对横行作恶的日本兵,用自己的方式反抗。
15.①夸张地写双刀跌落于地的铮铮声响,突出黄大虎的行为在村人心中产生的巨大震动,让黄大虎这一耿直勇猛,富有侠义的武举人形象更丰满。②暗示村人心中反抗的勇气被激发,且终将成为燎原之势。③增添故事的感染力和悲壮色彩,引发读者内心激荡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