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1.2 作品鉴赏 祝酒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1.2 作品鉴赏 祝酒歌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1-23 15: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酒歌》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1课时
课型:唱歌综合课
设计理念:本堂课是一堂融唱歌、表演于一体的音乐综合课,为积极响应“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推动互联网教学,提升课堂效果,创新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翻转课堂,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充分领略课程“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对民族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对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歌曲选自凉山彝族地区流传较广的民间歌曲,其题材新颖、内容丰富、难易适中,歌曲为4/2拍,五声调式,由4个较为规整乐句加尾声组成,音乐旋律优美、歌唱性强,节奏轻快明朗,具有舞蹈律动感,适合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该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基本成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具有深入学习的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储备,但涉及音乐风格不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更多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学唱歌曲,把握歌曲节奏旋律特点,能用明亮、圆润,富有感情的表达歌曲内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感受中领悟作品情绪、情感、内涵,了解彝族音乐的特点,通过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增强集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尊重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培养学生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体验作品情绪内涵,把握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感受领略彝族的音乐特点、 彝族文化特征,即兴编创。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协作法、情景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体验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口弦、摇铃、沙锤、彝族手绘漆器酒碗
教 学 过 程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任 自务 主驱 学动 习 教师课前使用“蓝墨云班课”布置任务,推送学习视频:1.请学生分组合作,学唱歌曲《祝酒歌》,并在教学平台留言交流学习成果,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2.使用全民k歌录制演唱音频,分享到微信群,听学生录制的演唱音频,总结演唱问题。3.以小组为单位组,为歌曲进行创编表演动作。
学生活动:分组学唱歌曲《祝酒歌》,对所学歌曲进行资源收集,整理和学习,录制音频,为歌曲进行表演动作创编,思考并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激发学习主动性,提升集体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打破传统教学枯燥乏味、避免灌输式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实施】
一、 组织教学:师生结合简单声势律动,用音乐《欢乐颂》旋律进行师生问好。 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将声势律动融合于音乐发声中,有助于学生积极性、协调性的发展和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施,活跃课堂气氛。
二、情引景发导兴入趣 :
教师活动:教师穿着彝族特色服饰,出示酒碗引入课堂并提问(简单介绍彝族服饰和餐具): ①同学们知道老师今天穿的是那个民族的服装吗?-彝族。 ②那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什么了解呢?-热情好客,爱喝酒。
学生活动:学生直观感受欣赏彝族服饰与餐具,思考彝族服饰与餐具的特点,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欣赏彝族服饰与餐具,有利于营造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课检堂验展成示果 : 教师钢琴伴奏,检验学生课前学习成果,教师提问:①刚才的演唱中你的情绪是怎样的?—愉快、热情。②播放《祝酒歌》对比聆听感受播放音频与学生实际演唱存在什么不同?(情感不同播放情感更为丰富,表现力更强)。③请同学们聆听观察谱例,歌曲采用了中国调式/西洋调式?(中国五声调式)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歌曲,演唱展示歌曲,对比聆听,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情感,结合自身演唱体验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课堂检验,有利于直观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通过对比聆听培养学生感知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歌曲准备。
四、身临其境、感受体验: 播放音乐,结合4/2拍节奏特点、感受节奏律动,强弱规律和歌曲主题“酒”,使用彝族酒碗进行伴随音乐律动,强拍敬酒,弱拍喝酒。 学生使用彝族漆器酒碗跟随音乐进行节奏律动,进一步感受体验音乐节奏,深入领略彝族文化内涵。 通过运用彝族酒碗进行音乐律动,有利于直观感受音乐节奏律动,解决节奏难点,自然巧妙的将彝族“喝酒”的文化特征融合在音乐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体验感受彝族特色文化特征和音乐内涵。
五、演唱感知、深化体验:
师;钢琴伴奏,师生完整演唱歌曲。(声音圆润,自然)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用拍手跟随音乐律动。 通过完整演唱歌曲,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节奏律动的感知和音乐内涵的体验,深化歌曲印象。
六、歌舞齐鸣、多元表演:播放音乐,学生课堂展示课前彝族舞蹈创编动作,学习舞蹈律动;师生分组合作,第一组:演唱歌曲表演彝族达体舞,第二组:使用摇铃为歌曲进行简单的节奏伴奏,师生集体综合性艺术表演。 学生根据节奏型,即兴为歌曲进行节奏编创, 分组合作,参与音乐实践。 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将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表现欲望,提升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理解音乐多元化,感受彝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的魅力。
七、即兴编创、歌曲填词:师生分三组合作为歌曲创编填词:请同学们结合彝族特点,风俗,以汉彝友谊为主题,分组为歌曲创编填词,旋律节奏不变。(1组:师引导为歌曲1-2句填词;2组:生为歌曲3-4句填词;3组:生为歌曲尾声填词。)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音乐实践体验感受,为歌曲进行歌词创编,进一步升华歌曲内涵,体验创作的快乐。 引导学生为歌曲进行歌词编创,有利于发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进一步升华歌曲内涵,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
八、彝汉对唱:师生对唱,师唱彝语歌词,生唱创编汉语歌词,创设彝汉对唱的情景。 生完整有感情的演唱创编歌词,与老师互动进行对唱。 通过师生对唱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表现欲望与热情,通过彝汉对话,营造良好教学情景,升华歌曲精神内涵,促进彝汉友谊的交流,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意识。
【课后拓展】
九、拓展延伸、非物传承: 教师提问:①你们了解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口弦、月琴、火把节、朵乐荷)播放视屏欣赏讲解。出示口弦并提问:②请同学们观察,这件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弹拨)教师示范2-3片竹制/铜片口弦并提问:③请同学们对比聆听两种口弦的音色有什么不同?(竹制口弦:深厚、低沉;铜片口弦:清脆、秀丽),介绍示范彝族特色乐器“口弦”,引入非物质文化传承。④为什么口弦的音色不同?(材质不同,口弦的大小差异,和制作工艺也决定了口弦的音色) 观察思考口弦的发音原理,感受不同材质的两种口弦音色特点,了解彝族多样性,开拓文化视野,积极参与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激趣式提问,层层引入达到知识拓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涉及面,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自豪感,对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文明弘扬和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①从你们刚才的体验和感受中彝族是个怎样的民族?(善良淳朴、善良淳朴)②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喜爱美酒、能歌善舞、崇尚火)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课堂歌唱没体验、感受、参与、欣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积累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进一步领略彝族人民的特点和文化。
十一、课后任务: ①课后请同学们分组将口弦这件乐器加入到今天创编的歌词当中。②用彝族的达体舞为歌曲《七月火把节》进行创编。 学生课下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课堂有限时间教师教授的知识是有限的,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欲望和主观能动性。
十二情感升华: 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带我们领略到这个民族世代传承的文化硕果和魅力,善良淳朴的彝家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有责任和担当,尊重理解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继承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团结各民族同胞。 学生通过已有情感体验上,思考反思,结合教师总结,将情感体验内化,形成自我审美意思的提升和自我修养的塑造。教师通过课后反思、总结,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升华提升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对自身素质和审美情趣的提升,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对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三教学反思:本堂课的设计环节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策略通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将歌曲的音乐、文化、声音、情绪特点融入音乐实践体验式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感受彝族音乐文化的魅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整堂课主要呈现2大特色:1、运用“翻转课堂”,创设情境教学,提高课堂效率。2、音乐与舞蹈结合,丰富音乐多元化表现,营造“趣味化”课堂。教学改进: 1.加强音乐基础知识的提升,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2. 对性格内敛、涩于表演的同学给予更多关注指导,鼓励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增强自信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