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黄河颂》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3 11:00:5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黄河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诗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解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把握诗歌基调节奏。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一把黄土塑造了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它磅礴的气势,奔腾在祖国的大地上。它哺育、濡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它那发源,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下面,让我们随词作家光未然一起走进气宇轩昂的黄河,用我们的心声去抒发对它的赞美。
——《黄河颂》
二、解题
问:“黄河颂”这个题目中最关键的字眼是哪一个?是什么意思?
明确:关键字眼是“颂”,有赞颂、歌颂之意。
解读题目:黄河,自古以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母亲河”。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谁敢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中华民族”,可见黄河已经与我们祖国以及各族人民已经紧密相连了。既然黄河已经成为我们祖国息息相关的一个意象,那么这首诗赞颂黄河自然也就跟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有着必然的联系。
三、背景介绍
1、作者档案: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评论家。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0年代起从事进步话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到延安后创作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颂》,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光未然的著名论文集有《戏剧的现实主义为问题》、《文艺辩论集》、《风雨文谈》,其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激流。
2、《黄河大合唱》:是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由《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船夫曲》、《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三、读准字音
气魄 pò 哺育 bǔ 澎湃 péng pài 狂澜 lán 滋长 zī
山巅 diān 屏障 píng 摇篮 lán 宛转 wǎn 九曲连环 qū
曲 九曲连环qū 作曲qǔ
臂 臂膀bì 胳臂bei
劈 劈手pī 劈叉pǐ
强 坚强qiáng 强迫qiǎng 倔强jiàng
四、朗读训练
A、这是一首颂诗,对创作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全班人一起齐读这首诗,考察一下大家对这首节奏感的把握。
B、评并指点:首先要把握感情基调:豪放、悲壮(一首诗、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这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课后要独自仔细品味。);其次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即抑扬顿挫,和诗的标点和分行不完全一致。
C、播放《黄河颂》的音频,引导学生掌握整首诗的节奏和气势,力求从朗读中寻求诗中蕴含着的伟大的黄河精神和领悟诗人的写作意图。
D、播放完音频后,要求学生全班再次齐读全诗,做到真正掌握整首诗明快的节奏感和澎湃的激情,深刻体会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F、点评学生的第二次朗读。
五、整体感知
A、研读全诗
导入: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全诗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句结合,自由奔放而且错落有致,朗读起来是铿锵有力的。全诗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节,朗诵词直接开明见山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接下来针对歌词一起来探讨四个问题,就基本可以理顺全诗脉络了。
1、歌词中“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望”字统领全诗,表达诗人站在高山远望黄河的见闻、感受。“望”的内容既有写实,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晰,章法严谨,同时为下文“颂”黄河蓄势。)
析:这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而这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歌词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啊,黄河”?分别从哪三个角度写黄河?
(明确:分别从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这三个角度写,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析:“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着眼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在“你这儿发源”,从“实”的角度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实质就是介绍黄河的历史贡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第二层次将黄河比喻为一个屹立在亚洲平原上的“巨人”,同样从“实”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了“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第三层次写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它的保卫下发扬滋长,激励着中华民族发扬黄河精神,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比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析:略(可结合上题进行分析)
4、从诗歌中,你认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力量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析:要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了解了这首诗相关的创作背景之后可窥见一斑,其次通过对整首诗的研读可以轻易概括出诗人的写作意图,开篇朗诵词中诗人就以呼告(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简单了解即可)形式将读者亲切地称呼为“朋友”,直接点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歌词中先描绘了所“望”黄河澎湃的景象,进而分别写黄河的养育、保卫和激励作用,在结尾处诗人再次以呼告手法,将读者称为“祖国的英雄儿女”,也是全诗的高潮,号召“祖国的英雄儿女”学习黄河的榜样,“像你一样地伟大坚强”,以英勇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B、图析全诗
导入: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探讨研究,整首诗的结构脉络自然显现出来了。
(可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整首诗的掌握程度)
朗诵词(序曲) 为黄河唱赞歌
歌词(主体)
C、知识延伸(可结合综合性写作)
导入:黄河身上所寄托的人类文明、历史精华是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去学习的,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诗人经过黄河而引发了创作灵感,以激发人民与日寇抗战的决心,那么黄河是否只是现代诗人的写作题材,只是现代文人传颂的对象呢?
提问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文人有写了哪些诗来赞颂我们的“母亲河”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以下著名诗句: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万里触山动,波涛喷流射东海。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落天去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六、小结
导入:黄河一直被中国人视为母亲河,它奔流到海,激昂澎湃,它承载着千百年华夏子孙的根基血脉,见证着中华五千年的荣辱兴衰。远古时期,中华的先民在黄河的怀抱下繁衍生息,抗战期间,国家危亡战乱年代,它则以汹涌的波涛奋起怒吼,激励着无数英雄义士的爱国情怀,如今处于和平时期,我们更应该感激黄河曾经赐予我们华夏儿女无穷的力量,它的光芒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褪色,我们应该从黄河身上感悟这种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因此从这首诗中我们除了学习黄河精神,更要感悟到黄河赋予我们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豪,继往开来 ,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七、课后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深入体会。
2.掌握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3.欣赏并学唱《黄河颂》
学黄河
颂黄河
望黄河
黄河颂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黄河颂》类文阅读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如今的东北已沦亡了四年,
我们天天在痛苦中熬煎!
失掉自由也失掉了饭碗,
屈辱地忍受那无情的皮鞭!
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
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
“亲善”!“睦邻”!
啊!卑污的投降!
忘掉了国家更忘掉了我们!
再也忍不住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副歌)
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鉴赏要点
《五月的鲜花》与《黄河颂》在思想情感上是贯通的,读过这些诗,我们心潮里汹涌澎湃的韵律是一致的。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此诗的主题
2.你认为哪些句子是全诗的核心句
3.你还读过哪些爱国诗篇 试举一例。
附:参考答案
1.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
2.震天的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3.示例:岳飞的《满江红》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1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一把黄土塑造了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
古往今来,黄河以它磅礴的气势,奔腾在祖国的大地上。它哺育、濡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它那发源,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下面,让我们随词作家光未然一起走进气宇轩昂的黄河,用我们的心声去抒发对它的赞美。——《黄河颂》。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诗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解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了解作者及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黄河大合唱》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水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读准字音
气魄

澎湃
péng pài
滋长

屏障
píng
宛转
wǎn
哺育

狂澜
lán
山巅
diān
摇篮
lán
九曲连环

qū 九曲连环 bì 臂膀
曲 臂
qǔ 作曲 bei 胳臂

pī 劈手 qiáng 坚强
强 qiǎng 强迫
pǐ 劈叉 jiàng 倔强
朗读训练
1 .全班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 .评并指点:首先要把握感情基调:豪放、悲壮(一首诗、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统一的风格,这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课后要独自仔细品味。);其次要注意节奏和重音,即抑扬顿挫,和诗的标点和分行不完全一致。】
听读全诗后,全班朗读
整体感知
1、歌词中“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的“望”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望”字统领全诗,表达诗人站在高山远望黄河的见闻、感受。“望”的内容既有写实,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晰,章法严谨,同时为下文“颂”黄河蓄势。
研读全诗
2、歌词中一共出现了几个“啊,黄河”?分别从哪三个角度写黄河?
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
黄河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比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从诗歌中,你认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力量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图析全诗
黄河颂
朗诵词(序曲)
歌词(主体)
为黄河唱赞歌
(尾声)
学习黄河精神
望黄河
颂黄河
学黄河
课堂点拨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文人有写了哪些诗来赞颂我们的“母亲河”呢?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黄河万里触山动,波涛喷流射东海。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落天去东海, 万里写入胸怀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悠悠黄河,巍巍中华,我们的民族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这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豪,继往开来 ,建设祖国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小结
作业:
1.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深入体会。
2.掌握诗中的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字形。
3.欣赏并学唱《黄河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