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最后一课》精品课件+精品教案+精品朗读+精品素材(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3-03 10:10:18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最后一课》类文阅读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周惠斌
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射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
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了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之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中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鉴赏要点
课文与选文都是以外族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堂课上,学生努力地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视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问题探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暨南( ) 愤懑( ) 神色黯然( ) 紧蹙( )
步履( ) 抽噎( ) 嚣张( ) 啜泣( )
2.解释下列词语。
(1)踌躇:
(2)盛气凌人:
(3)鸦雀无声:
3.试比较本文中的郑振铎先生和《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有哪些相同之处
4.本文的主题是否与《最后一课》主题相同 谈谈理由。
附:参考答案
1.jì mèn àn cù lǚ yē xiāo chuò 
2.(1)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2)骄傲自大,气焰逼人。(3)形容非常安静。
3.处境相同:他们都是亡国之民。身份相同:都是教师。他们对祖国语言的珍视相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生眼中的形象也相同。韩麦尔先生“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郑振铎“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他们的爱国精神相同。
4.相同。两篇文章都足以外族的入侵、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为背景,通过描写在最后一堂课上,学生努力地学习本国语言,老师格外珍视这一堂课,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9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教学目标 】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①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②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 —1897) 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 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 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 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掌握下面字的读音:
踱来踱去 郝 叟 懊悔
惩罚 钥 匙 祈 祷 哽
督学 膝头 小 弗 郎 士
duó hǎo sǒu ào
chéng yào shi q d o g ng
dū xī fú láng
征发:
祈祷:
思量:
喧闹:
懊悔:
惨白:
诧异:
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喧哗热闹。
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心里想。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面容)苍白。
觉得十分奇怪。
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 )宁可
( )安宁
nìng
níng

( )字帖
( )请帖
( )妥帖

( )强迫
( )强劲
( )倔强
tiè
tiě
tiē
qiáng
qi ng
jiàng
小说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故事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③小说文体简介:
检查预习情况
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上学路上 (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上课之前 (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上课之中 (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宣布散学 (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②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请同学们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1 “我想就别上学了” 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2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3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请完成下面表格。

对比内容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学 生


后排
板凳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
◎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请找出有关语句。
◎1 “我这些课本,法语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2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 4 “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5“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为什么会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总结人物小弗郎士
(5)归纳小结: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1.
小弗郎士心理变化原因探究
“害怕法语”
“热爱法语”
心智成长
2.
韩麦尔先生
小镇上居民
心灵感染
总结人物小弗郎士
板书设计:
情节 人 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
(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描写方法 心理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
小弗郎士形象——概括
心理描写
3.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幼稚
疑惑
诧异
懊悔
难受
悲愤
懂事
2.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韩麦尔先生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在文中找出来。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分析人物韩麦尔先生
外貌描写:
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分析人物韩麦尔先生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分析人物韩麦尔先生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
声音的延长;
意思的递进。
◎完成课后练习二。 题目详见课本P54~55 。
课后练习二 参考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分析人物韩麦尔先生

◎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总结人物韩麦尔先生
板书设计:
情节 人 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
(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
◎1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 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明确: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分析环境描写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问题探究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问题探究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
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作者简介及文体知识。
①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②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 —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③小说文体简介: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故事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
3、检查预习。
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第一个阶段:上学路上
(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上课之前
(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第三个阶段:上课之中
(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第四个阶段:宣布散学
(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②本篇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谁是主要人物?。(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4、分析人物小弗郎士。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请完成下面表格。
对比内容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板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请找出有关语句。
◎1“我这些课本,法语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
◎4“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5"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为什么会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
(5)归纳小结: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
5、板书设计:
◎1完成表格。
情节 人 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描写方法 心理
◎2词语积累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2、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写。表现了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他是在万分悲痛之际,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表现韩麦尔先生是一位平时严厉,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是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
②可能在想:“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③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悲壮和不屈的精神。。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
形成板书:
情节 人 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描写方法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④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5、问题探究
◎1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2小男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男孩我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6、 拓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民族气节是陆游“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操!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凛然不惧!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豪情壮志!
【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