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图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图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5:3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心里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阿根廷)博尔赫斯《关于天赐的诗》
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书籍。其他工具都是人体的延伸。显微镜、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电话是嗓音的延伸;我们又有犁和剑,它们是手臂的延伸。但书籍是另一回事:书籍是记忆和想象的延伸。——博尔赫斯
新知导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培根《论读书》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作者:黑塞 王佐良
部编教材备课·必修上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赫尔曼·黑塞(Hesse Hermann,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以后长期在瑞士隐居乡间。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
代表作品:《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黑塞迁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方面来探索人性。他认为通过读书能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一篇鼓励人们读书的杰作。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汉字的字音,识记字形。
闲暇( ) 丰盈( ) 卷帙( )
逊色( ) 消磨( ) 公爵( )
帐幕( ) 苍穹( ) 慰藉( )
麻痹( ) 臻( ) 胥( )
xiá yíng zhì
xùn mó jué
mù qióng jiè
bì zhēn xū
预习检测
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望洋兴叹:
一劳永逸:
心驰神往:
豁然开朗:
牵强附会:
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文体特征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不受字数限制。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与感悟。
黑塞从切身体会出发,思考读书的意义。文章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黑塞读中国古代论著的感受,以及他关于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等看法,都发人深思。王佐良回顾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那种氛围与乐趣,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对图书馆的礼赞,体现出作者对知识的崇敬。
初读课文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读书:目的和前提》
2.《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第2段):获得教养的途径是研读世界文学。
第三部分(第3-7段):读书要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第四部分(第8段):号召人们阅读杰作。
《上图书馆》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3段):由波伏瓦的话引出“我”的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9段):回顾上图书馆之乐。
第一层(4-5段):回忆在“公书林”的收获。
第二层(6-7段):回忆在清华图书馆的收获。
第三层(8-9段):回忆留英期间在图书馆的情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新知讲解
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的插图的《鲁滨逊飘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孜孜不倦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一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
举例,读西方经典的感受。
新知讲解
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我大失所望。我所期待的……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举例,进一步说明阅读经典的前提和作用。
新知讲解
……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头一本是孔子的《论语》;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地惊异和心驰神往……《论语》之后又出了《道德经》、《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和《中国民间童话》……几十年来,我对这些中国典籍的喜爱有增无已……
读诸子百家的作品、童话、诗歌、小说等东方经典著作的经历、感受和意义。
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人物 阅读经历 感受 读书的收获和启发
黑 塞 读书选择
《鲁滨逊漂流记》
《一千零一夜》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
巴尔扎克的作品
读前:期待
读后:大失所望、厌烦
再读:重新发现
《老子》《论语》《道德经》等中国经典著作和中国抒情诗及通俗小说
满足、惊异、心驰神往
收获:
1.激发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2. 获取新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
启发:
1. 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2. 阅历的增长和阅读的不断深入会使读书兴趣发生改变,要顺其自然。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
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读书:目的和前提
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
第3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
第4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
然后作者用第5、6 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这样,作者先讲道理后摆事实,深入论证了“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
读书:目的和前提
5.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 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
② 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
③ 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
读书:目的和前提
6.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① 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
② 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
③ 要认真阅读杰作,花力气、下功夫。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因为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上图书馆
思考,全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述自己去过的这几座图书馆的?
答案 是从建筑特点、书籍特色、自身感受、自身收获这几个角度进行描述的。
上图书馆
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合作探究
上图书馆给王佐良带来了哪些有益的收益?请大家再次阅读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简单概括信息。
①获得了比来自中外老师还要多的知识。
②产生了读小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③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④丰富了有关历史、哲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和情感。
⑤认识到了人类的高贵和伟大。
上图书馆
作者在记述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时,多次写到自己因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的不同心情。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也有人认为读书就应该心无旁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示例)其实“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并不矛盾。读圣贤书时就专心致志,心无旁骛。闲暇之时就了解社会:浏览新闻,把握时代脉搏;天文地理,军事政治;各地风土人情,民俗特色,逐一品味这一道道文化大餐。把“读圣贤书”与“闻窗外事”结合起来,让圣贤书的理论开启我们的智慧,引领我们去深刻认识社会,练就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能力,然后以我们的能力再去丰富圣贤的理论,让圣贤之书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比较两篇文本
1、内容上
相同点:两者都属于随笔,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
不同点:《读》一文从作者自身体会出发,重点谈论读书的作用、意义和读书的方法;《上》一文重在回顾个人上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
2、结构上:
相同点:整体而言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不同点:《读》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组织材料;《上》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个人上图书馆阅读的经历和感受。
3、写作手法上:
相同点: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大量的记叙段落;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点:《读》在记叙时,有着很多的议论,充满着理性的思考,通过对比论证讨论读书的意义和作用;《上》主要以叙述为主,谈个人经历和感受,运用对比、比喻和引用的修辞方法。
1.《读书:目的和前提》与《上图书馆》两篇文章都与读书有关,它们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主要论述的是阅读经典是获得真正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并点明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意义,提出正确的读书观。
《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在不同图书馆读书的几段经历,从而表明了读书之乐。
2.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在记叙侧重点上,二者有什么异同?
答案 相同点:二者都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记述的,都写到了自己在不同时期读到的书籍及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不同点:《读书:目的和前提》描写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比较详细具体,《上图书馆》一文在记述中则还写到了各个图书馆的建筑特点。
在黑塞和王佐良的启发下,你认为应该具备怎样健康的阅读观。
(1)为什么要读书?
获得鲜活的知识、意识和理解,由此获得满足和幸福。
促使我们思考并获得意义
增强自我意识
追求真正的修养。
(2)读什么书?
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书
真正的杰作,而不是报纸或者粗浅的流行文学
在黑塞和王佐良的启发下,你认为应该具备怎样健康的阅读观。
(3)如何读书
态度端正
花力气、下功夫
认识自己,不盲从不教条
培养有教养的人格
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应精读,也有人认为应泛读。你认为呢
观点一 应精读。世界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与文化的结晶,是滋润灵魂的甘泉,是滋养精神的养料。如果不精细深入地阅读,就不能领悟其精髓,吸收其养分,也就不能起到提升、完善自我的作用。这样一来,即使读再多的书,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
观点二 应泛读。世界文学经典浩如烟海,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采用精读的方法,那么所获得的知识将会十分有限;如果采用泛读的方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博采众长”,获得更多的知识。
观点三 我认为应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精深必须以博大为基础,经典之作、重点之书,必然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如果没有通过泛读获得广博的知识,就难以理解经典之作的精神实质;博大应该以精深为归宿,只有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帮助的书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才能真正让书籍为我所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师都采用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最终使自己的学问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精读重“质”,泛读重“量”,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思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