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过 秦 论
贾谊
过 秦 论
解题: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论”,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心论点
不施行仁义,因而攻(胜)与守(败)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攻(胜)守(败)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攻(胜)守(败)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有余力而制其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有余力而制其蔽,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施仁义?
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赋税和兵徭役来源;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施仁义?
内立法度——商鞅变法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
施仁义?
六国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心论点
不施行仁义,因而攻(胜)与守(败)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史记·陆贾传》
得?——治?
此篇论秦取天下之势,守天下之道。其取之也虽不以仁义,而势则可凭,且谋武实过于六国,此所以幸而得也。乃既得而因用此以守之,则断无可久之道矣。此所以失之易也。秦始终仁义不施,而成败异势者,以攻守之势异也。
—— 清·方苞
……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过秦论·中篇》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胜 败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中心论点
不施行仁义,因而攻(胜)与守(败)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不施行仁义,但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戒汉
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