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5: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一段佳话 一种文体
苏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 “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吞并六国
一段佳话 一种文体
六国论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一段佳话 一种文体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好文章都与评述历史有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则提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同样是秦灭六国的历史事实,不同的人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段佳话 一种文体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解题: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听朗读,划出生字新词,将课文分成四部分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注意以下字音
六国互丧 sàng 暴pù霜露
洎jì 草芥jiè
与嬴 yǔ 下咽 yàn
胜负之数shù 当与秦相较t ng
听朗读,划出生字新词,将课文分成四部分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出论题、主论点:弊在赂秦。
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第一分论点——赂秦力亏,分析六国破灭直接原因赂秦导致力亏的结果。
第三部分,第三段,论证第二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论证不赂者因孤立失去援助而破灭,深入论证不赂者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六国灭亡原因,并借古讽今,警告宋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第一组: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第二组: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第三组: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组: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兵器 道:原因
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率:全,都,副词
以:因为,表因果连词 完:保全,形做动
盖: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凭借,介词 得:得到
其实:古今异义,古:它的实际数量,今:事实上,表转折副词
亡:丧失、丢失,动词 固:本来,副词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之)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厥:相当“其” 祖父:祖辈和父辈
暴:暴露,动词 举:全,副词
以:把,介词 兵:军队
厌:通“餍”,满足
至于:古:表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译为“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
颠覆:古——国家灭亡,今——政权的反复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第二段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个方面来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守住自己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为这个缘故燕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被灭,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对秦国五次作战。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的时候,(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和力量都很单薄,战败了因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假若与秦国相比,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呢。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为计速祸

诛良将,用武
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分封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吞食六国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叹啊!有这样有利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因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被他国的积威胁迫啊!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用不赂秦的手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着这样大的国家,跟随六国灭亡的老路(旧事),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
第五段------
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合作探究
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阅读检测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无”通“毋”,读 wù 不,不要。
(D)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阅读检测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阅读检测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阅读检测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欲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阅读检测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介词结构后置
阅读检测
一段文字 一个问题
深入思考
秦灭六国实现于哪一年?攻克的先后顺序?
秦统一天下的蓝图始于秦哪一位君主?从计划到成功经历的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
秦灭六国的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
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一段历史 一种感叹
问题探讨:你认为作者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正确吗?他的论据能经的住推敲吗?
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些涉及这一段史实?
一段历史 一种感叹
在掌握的新的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段,结合全文,对有关史实和观点进行质疑。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一句不符合实情。根据史实,赵是六国中第二个灭亡的。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说法不妥当。从《荆轲刺秦王》一课得知,荆轲之所以要行动,是因为“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秦兵旦幕渡易水”,兵临城下,不得已采取的应急措施,课文颠倒了因果。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评价不当。如果他们真有远略的话,应该知道必须在韩魏受敌时齐心相助。光守自己的国土,那是万万守不住的。秦国意在吞并各诸侯国,等秦灭了其他几国之后,其实力、地盘大大增加,到那时,燕赵即使再强上十倍,也只能落个亡国的下场。
“燕虽小国而后亡”,不见得是“用兵之效”。燕的地理位置距离秦国最远,根据秦“远交近攻”的战略,在灭亡的时间上要推后一些。
深入思考
一段历史 一种感叹
在掌握的新的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段,结合全文,对有关史实和观点进行质疑。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一句不合清理。再笨的统治者也知道土地对王权的重要性,绝不会轻易丢弃,即使割地求和,一定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作者引古(六国破亡)的目的在于讽今(在六国下),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才特意出现了不尽符合史实的论据。
苏洵是社会问题的专家,他的笔下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尽符合史实的叙述和议论呢?是作者对历史无知,还是用心良苦?
深入思考
苏洵为什么要写《六国论》?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贞观政要》:“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时代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以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思考:秦是怎么灭亡六国的?六国又是怎样被灭的?而北宋又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所以,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一个教训 一种责任
《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请从中思考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层次布局有什么启发。
一种写法 一点启示
提出论点要有论敌意识;论点要态度鲜明、见解独到。效果:这样才能有力地振起全篇。
阐发论点要抓住核心概念;抓住核心概念的矛盾对立面去阐释;确立论点:总—分—总。效果:这样能使中心论点表述显得更加严密。
《六国论》是一篇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佳作,请从中思考对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层次布局有什么启发。
一种写法 一点启示
要紧扣分论点按顺序展开论证;分论点要分层次多角度探求原因;起始句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分论点可先举例直接论证,后反面假设论证;另外,论证方法要灵活多样。效果:这样能使论证过程布局合理,逻辑严密,深刻而有说服力。
结尾应当具有明确的联系现实的写作意识;学会篇末深化论点,首尾呼应。效果:这样结尾才有针对性,深刻有力。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种阅读 一种分析
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
文章的结构基本相似,都是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生发议论,做到叙议结合。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种阅读 一种分析
从文体上看 《六国论》是史论,是篇议论文;《阿房宫赋》是文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而靠近散文的一种体裁。
在“喻今”的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也即文章的立意存在差异。杜牧旨在以秦王朝奢侈速亡为戒给唐敬宗李湛敲警钟,因而提出了“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结论。而苏洵意在批评北宋对契丹和西夏供奉不当,因而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引述史料,各有侧重。文章虽然都是引述的秦国由兴到亡这段历史时期的史料,但由于立意的不同,因此在史料的引述上各有侧重。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种阅读 一种分析
叙、议安排,各有特点。
《阿房宫赋》是在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议论部分先概括了秦朝统治者穷奢极欲、骄横贪暴造成的恶果,再进一步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最后提出后人应以秦为鉴的忠告,有振聋发聩之效。《六国论》是篇史论,但更是一篇典型的策论,侧重于从政策和策略得失方面分析其利弊,以供最高统治者采用,因此在结构安排上是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用史实作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样安排结构,使文章观点显豁,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种阅读 一种分析
文章语言,各具风采。
《阿房宫赋》的语言特色主要是辞采华丽,铺陈夸张。阿房宫的雄伟瑰丽,宫中美女之盛、珍宝之多,大都通过铺陈夸张的手法写出,加上丰富的想象、美妙的比喻,将阿房宫的形势、规模、构造及宫内生活的奢靡,全都表现得生动逼真。全篇还很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辞采华美,抑扬铿锵,摇曳多姿。
《六国论》是一篇典范的政论文,多用简洁明快的语句,表意准确精当;同时又间用比喻、对比、夸张等手法,使文章显得缜密准确而又形象生动。。
比较《阿房宫赋》《六国论》在写法上的异同。
一种阅读 一种分析
从议论方法看两篇文章虽然都运用对比,但方式不同。
《六国论》是横式对比,“赂者”与“不赂者”虽同不免灭亡,但情况有别。《阿房宫赋》中的对比是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
从作者的见解和局限看。
苏洵看到了六国失败的原因在于没能力抗外侮而割地苟安,但他没看到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循保守,不重视改革;他也没看到秦统一的意义。杜牧认为封建暴君荒淫奢靡必然自取灭亡,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没有看到人民的力量。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