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
王 安 石
01
位于广西桂林龙隐岩的宋代摩崖石刻“元祐党籍碑”上为什么会有王安石的名字?
元佑党籍碑 ,宋代摩崖石刻,现存二块,均在广西。一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山瑶光峰下的龙隐岩。北宋徽宗时蔡京专权,把元佑、元符间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后徽宗下诏毁其碑。现存碑刻为南宋庆元四年(1198)梁律据家藏旧本重刻。碑距地丈余,额有蔡京手书“元佑党籍”四字。久经风雨侵蚀,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尚可辨认。另一块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真仙岩,宋嘉定四年(1211)沈暐重刻。
原来石碑是新旧党争的结果。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逻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桂 枝 香
02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此调为北宋新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为创调之作。
词牌名“桂枝香”
据毛先舒《填词名解》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到长安参加殿试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时,有黄门来报喜说他高中状元,他欣喜作诗,诗歌里有“夜来新惹桂枝香”的句子。这一词牌的词作的代表作有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等。
王安石《桂枝香》
杨湜《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廿年仕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整 体 感 知
视频朗读
澄江( ) 如簇( )
去棹( ) 斜矗( )
鹭起( ) 漫嗟( )
整 体 感 知
chénɡ
cù
zhào
chù
lù
jiē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整 体 感 知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整 体 感 知
聚积
旧都城
来往船只
华美的船
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登上高楼纵目远眺,故都金陵正值晚秋时节,天气正变得清朗肃爽。
长江奔流千里澄净如白绢一般,青翠的山峰攒聚在一处。
斜阳里船只来来去去,西风吹着斜立的酒旗飞舞。
天际的彩船如在云里,白鹭纷纷似从天河飞起,如此胜景丹青也难以画出。
想当年这里一片繁华竞相追逐。可叹有人兵临城下有人醉饮楼头,六朝旧事悲恨相续不断。
千百年后登临时,对此空自嗟叹昔日的盛衰荣辱。
六朝旧事已随流水逝去,只剩下寒烟衰草凝成一片绿色。
到如今歌女还不知亡国之恨,时时唱着那只《后庭花》的曲子。
整 体 感 知
词的下阕怀古、抒情。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
读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词的上阕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山河图。
词眼叹
金 陵
03
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长江(橙江似练)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翠峰
船只(征帆去悼)
残阳
酒旗(酒家)
彩舟
星河(长江)
白鹭
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何理解?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情景是怎样结合的?
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
“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长江山水的什么特点?
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
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之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
运用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词人先写远景,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上阙写景,色彩鲜明、动静结合,通过水陆空三景,绘出一幅壮丽雄浑的金陵秋景图。
小结
怀 古
04
本词是如何从写景转入到抒情的?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以“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阙的秀丽江山美景,词人回忆过往,“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示了出来。
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当敌国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是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实则是“繁华竞逐” ,正是这种穷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后果!
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诫。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谈谈你对“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中历史兴衰之感的理解。
主要手法:用典(化用)。
下阙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色彩绚丽,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总结
怀古: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结合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诗词,总结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实为伤今
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
上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