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思、有机结合,教师要注意课外知识的拓展,情感的激发,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练写自己的读书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梳理文中三件事之间的联系。结合背景资料,理解立志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积累表达。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把理由写清楚。
四、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生字游戏:复习本课生字。
2.词语回顾:复习本课词语表,加深词语的记忆
3.结构划分:
师:你知道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吗?试着连连看。
出示课文层次和相关内容概括让学生连线,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走进文本
1.自主阅读:
(1)边读边思考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周恩来的志向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3)画出文中印象深刻的部分,说说感受。
2.对比理解:默读课文第1-10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读书的原因和其他人相比的不同之处。
众人: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而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
与国家联系起来。
总结:通过对周恩来和众人读书原因的对比,突出周恩来伟大的抱负。
3.词语解读: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问题。
(1)“若有所思”联系上下文,猜猜周恩来在想什么。
(2)“清晰、坚定”你从这两个词感受到了什么?
点拨:铿锵有力;认真、坚决。
4.阅读思考: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回答问题。
教师:课文为什么要写魏校长听到周恩来回答后的反应?
点拨:“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连声称赞”通过深套和语言描写,侧面表现周恩来的与众不同与远大志向。
5.写法探究:
文中语句:“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是谁呢”“他就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点拨:设问手法。
(2)介绍设问句及其作用。
(3)最后才指出这位同学是谁,有什么好处?
此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点拨:设置悬念、承上启下。
6.文段导读:阅读课文第11-14自然段,周恩来听伯父说了什么事?
点拨: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教师:第11自然段伯父告诉周恩来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做铺垫。
7.语言理解:默读第12-13自然段内容。
教师:你能解释周恩来的疑惑吗?伯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伯父心情:无奈)
背景链接:当时的清政府腐败,软弱无能,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8.资料补充:
租借: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地租借、上海地租借等。
9.思考交流:默读第14自然段内容。
教师:“难以忘怀”少年周恩来会想些什么呢?这段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10.文段阅读: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说一说周恩来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时的见闻。
11.文段解读:
文中语句: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1)周周恩来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对周恩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事情:国人受辱。
(2)文中的“谁知……反而”有什么作用?
点拨:写出意外之感,同时呼应伯父的话。
(3)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12.写法探究:
文中语句: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谁又敢怎么样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反问。作用是强调愤怒与无奈。
(2)文中“只能”表现出了人民怎样的心情?
点拨:无奈。
(3)为什么会这样?
点拨:中华不振。
13.小组交流:面对女人的哭诉,众人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中国巡警:训斥女人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不敢怎么样、只能劝慰女人
总结:究其原因是中华不振。
思考交流: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到这样的欺凌,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14.文段研读:
文中语句: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教师:看到这一切,12岁的周恩来有什么感受?
提问:“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周恩来什么情感?
点拨:这是比喻句,把这个问题比作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忧国忧民、胸怀天下。
15.写法探究:
文中语句: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点拨:照应开头、中华不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倒叙手法。
(2)介绍倒叙以及作用。
16.小组研讨: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点拨:课后练习题中的诗表现了周恩来青年时代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全诗感情强烈,气势豪迈。
17.思考探究: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三)课堂小结
1.主题解读:本文描写少年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2.我的收获:
(1)课文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这是倒叙的写法。
(2)我知道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为振兴中华我要这样做__________
(四)课外拓展
1.周总理事迹:通过讲述周总理的事迹,加深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感受周恩来的智慧。
2.观看视频:播放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在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之际创作的短片。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1.了解周恩来的事迹。同学间交流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写写你的计划。
2.完成课后练习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