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3 18:3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教案
一、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能启发学生思考读书的意义。
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会比较陌生,课前应要求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在教学中,教师应介绍必要的社会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周恩来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严肃”等15个词语。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文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
能归纳课文描写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文回顾: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学过的《难忘的泼水节》,唤起学生的回忆,再引出本文主人公:周恩来。
点明:描写了周恩来总理跟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情景。
2.理解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知道“中华”“崛起”的意思,明白课题的含义。
(2)了解课题的这句话的出处。
3.人物介绍:周恩来。
(二)字词积累
1.朗读欣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和认识。
2.预习检查:
(1)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什么事情?
(2)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是因为……
(3)和同学交流故事中最触动你的情节。
(4)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交流吧。(思考方向:主题、内容、写法……)
(三)掌握生字
1.我会读:出示本课会读生字,并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标示。
2.我会认:出示本课会写生字,引导学生识记和书写。
3.重点字指导:
肃:横折的折笔取斜势,中竖要长。
晰:“日”窄短;“木”撇、点协调,“斤”横短竖长。
赞:上部左边末笔为竖提;下部“贝”竖撇斜伸。
凡:撇为竖撇,横折弯钩横短,弯钩舒展。
4.分类学习:
三拼音节——胸、怀、效、惑。
5.词语积累:出示本课词语表,积累词语。
(四)把握内容
1.时代背景:辛亥革命爆发后,少年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其眼界随之拓宽,思想随之升华,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的深重,他强烈期望振兴中华。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内容梳理:阅读课文,概括文中讲了几件事。
事件一:立志“振兴中华”。
事件二:耳闻“中华不振”。
事件三:目睹国民受欺凌。
3.主要内容:把文中的三件串联起来说一说。
课文主要写的是周恩来之所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在奉天读书时,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负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立志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五)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
(1)字词方面:崛起、占据、中华不振、屈辱……
(2)课文讲了三件事:①立志“振兴中华”;②耳闻“中华不振”;③目睹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
(3)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因为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欺凌。
(六)素养提升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一共写了少年周恩来的三件事:
①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②耳闻“中华不振”,
③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负而无处说理。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