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匆匆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匆匆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0:2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8匆匆 课时安排 2课时
主备人 课 型 精读引领课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1.有较强的的独立识字能力。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1.会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到什么程度: 1.正确读出和书写“藏、挪”等6个字,会写“确乎、空虚”等11个词语,知道词语的意思。 2.“了解”是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初步体会”是指体会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怎样学: 1.通过预习和观察字的结构特点,正确读一读和写一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说一说字词的意思。 2.小组学习,总结课文内容,分享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重点读关键句段,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材 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重在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方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围绕这一主题,教材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匆匆》更侧重把感情直接表达出来。本篇课文是为了交给孩子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为单元习作做准备。
学情 分析 已知: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困难和障碍: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措施: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在读中去感悟和体会,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目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日子匆匆流逝的?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
学习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4.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时光飞逝,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树立时光飞逝的意识。
评价 任务 1.能够根据读音正确书写11个词语,在预习单中结合具体语境书写词语。(指向目标一)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够通过声调的起伏、情感的变化表达情感。同桌或是小组间合作,背一背课文。(指向目标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尝试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具体的。(指向目标三) 4.小组间内互相讨论,说一说“时光的流逝本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得如此感人”。(指向目标三) 5.试一试能用上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写写生活中其他的场景。(指向目标四)
第 1 课时
侧重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评价 任务 1.能够根据读音正确书写11个词语,在预习单中结合具体语境书写词语。(指向目标一)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够通过声调的起伏、情感的变化表达情感。同桌或是小组间合作,背一背课文。 (指向目标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1)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 (2)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遮挽 徘徊 (1)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2)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 一去不复返 (时间特点) 挪移 跨过 溜走 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头涔涔 泪潸潸 遮挽 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根据读音正确书写11个词语,在预习单中结合具体语境书写词语。
环 节 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作者先提出问题;(2)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3)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4)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5)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能够通过声调的起伏、情感的变化表达情感。同桌或是小组间合作,背一背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 节 三 四、走进作者 1.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师总结。 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五、谈收获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背诵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作业 设计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板书 设计 匆匆 一去不返 时间 来去匆匆
教学 反思
第 2 课时
侧重 目标 1.能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2.能抓住关键句段,感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仿照第三自然段,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触。
评价 任务 1.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够尝试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具体的。(指向目标三) 2.小组间内互相讨论,说一说“时光的流逝本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得如此感人”。(指向目标三) 3.试一试能用上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写写生活中其他的场景。(指向目标四)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导入新课 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环 节 二 二、再读课文,谈体会 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2)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尝试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写具体的。
环 节 三 三、品析课文,谈写法 1.学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1)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学生以读代答——“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体会写法:①作者使用了排比句,把时间拟人化“跨、飞、溜、闪”,写出了一天的时间是怎样很快的从身边“溜走”的。②作者通过生活具体的小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的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3)导读出时间流逝的匆匆和永不停息。 (4)教师小结: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2、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四、拓展延伸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过去的终将过去了,现在的日子你该如何过好?联系自身说一说。 预设:(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 4.读一读《和时间赛跑》《明日歌》《长歌行》 小组间内互相讨论,说一说“时光的流逝本就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得如此感人”。 能用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写生活中其他的场景。
作业 设计 1.背诵课文。 2.仿照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写写生活中其他的场景。
板书 设计 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匆匆 具体说明 跨过 飞去 溜去 闪过 时间宝贵 如轻烟 如薄雾 珍惜时间 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