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3 月是故乡明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备人 课型 略读实践课
课标 分析 课标 摘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课标 分解 学什么: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批注等方式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到什么程度: “体会”指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批注等方式能够说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怎么学: 1.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包括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用简短的话概括。 2.圈画直抒胸臆及细节描写的语句并进行批注,和同桌交流。说一说作者回忆童年时内心的感受,成年的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和同学进行交流。
教材 分析 地位: 《月是故乡明》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 “童年往事”为人文主题,《月是故乡明》中典型的事例和直抒胸臆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以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不以贴标签或下定义的方式将思想感情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内容: 本课《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了在故乡的童年生活,抒发了离乡后的思念之情。 课文中不仅引用了许多古代诗文,也有许多古雅的用词,显示了高度的文化品位。课文用非常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浓烈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课插图中,一轮满月挂在空中,烟波浩渺的苇坑倒映着月光,营造出幽幽思乡之境,有助于学生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批注等方式体会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学情 分析 已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在过往学习中,掌握了通过抓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够通过对文本的基本理解,联系同类文章的学习,从而深化对文本思想感情的体会,对于思乡的感情主题比较熟悉。 困难和障碍: 本课引用了诸多古诗文,有许多古雅的用词,学生对于思乡的感情主题虽然熟悉但是缺少具体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措施: 默读课文,入境体验,借助直抒胸臆的语句,批注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习 目标 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通过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批注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能通过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语句、批注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价 任务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课文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 2.默读课文,批注童年趣事中直抒胸臆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成年后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从而对比出作者对于家乡月亮的喜爱,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 节 一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 2.走近作者:季羡林 (1911.8-2009.7),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 “朗润园四老”。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环 节 二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读音。 1.PPT(出示生字)学生接力读词语。 2.强调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3.指名读句子,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这篇课文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 认读生字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环 节 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的故乡在哪 (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3.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 (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 (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呢? 完成学习单任务一,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课文还写了哪些童年趣事和成年经历? (①童年: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等 ②成年:离开故乡后再各地望月的经历、各地美丽的月景、反衬出了故乡月亮的美丽等) 能写出地点能写出主要事件
环 节 四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完成学习单任务(二),小组交流、展示。 1.默读课文,批注童年趣事中直抒胸臆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预设: 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默读课文5.6段,说一说成年后每次经历给作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预设: 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3.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 (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 (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4.作者在故乡以外看到的月亮是怎样的?(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与故乡的月相比呢?(相机点拨:通过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家乡月亮的喜爱)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 (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6.自我评价。 同学们,看一看你总共收集了几滴小雨滴?你们表现的真棒,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7.布置作业。 能用横线画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 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作者的感情。
作业 设计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 设计 3*月是故乡明 童年趣事 成年经历 思乡之情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