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测试卷(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火柴燃烧 B.钢铁冶炼 C.折纸飞机
2.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盐溶于水 C.铁锅生锈
3.化学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危害,比如( )。
A.制作药物,帮助人类对抗疾病 B.工业废物,污染环境
C.烟花燃放,绚丽多彩 D.各种好看的服饰
4.用滴管将碘酒滴到一小块土豆上,会发现土豆( )。
A.没有任何变化 B.变成红色,这是化学变化
C.变成蓝色,这是化学变化
5.大气层是地球最重要的保护罩。关于大气层中的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占大气气体约为四分之一
B.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就存在氧气
C.大气层里氧气的出现是一个缓慢变化的过程
6.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下列关于地球上的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地球上的资源都是通过复杂化学变化而来
C.人类可以利用石油生产多种生活材料
7.下列变化中,其中有一个变化与另两个变化有本质差别的是( )。
A.堆雪人 B.蜡烛燃烧 C.用笔写字
8.下列现象中,不会产生新物质的是( )。
A.秋天树叶变黄了 B.铅笔芯在使用过程中变短了
C.火柴燃烧时发光发热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干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B.刀在潮湿的空气中有锈,但没有物质生成。
C.花生米腐烂了,但没有新的物质产生。
10.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作比较( )。
A.前者产生了新物质,后者没有产生了新物质
B.前者发生了物理变化,后者发生了化学变化
C.都产生了新物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题)
11.蜡烛燃烧过程中冒出黑烟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
12.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很多宝藏,如宝石、石油、铝合金等。( )
13.生锈的铁片还能被磁铁吸引,说明铁锈和铁片是同种物质。( )
14.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也常伴随化学变化。( )
15.只要隔绝了空气和水分中的一个条件,铁就不会生锈。( )
16.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或气体等现象是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重要依据。( )
17.铁锅经常生锈,妈妈可以用涂油漆的方法,防止生锈。( )
18.食物进入人体内后,只发生了化学变化。( )
19.自制紫色甘蓝水试剂可以精确地测出其他物质的酸碱度。( )
20.化学变化常伴随变色、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但不会发光发热。( )
三、连线题(共12分)
21.判断下列反应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并进行连线。
灯泡发光发热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食盐变盐水 白糖加热熔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2.将下列成语与所涉及的变化类别用线连起来。
花香四溢 百炼成钢 死灰复燃 积沙成塔 蜡炬成灰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题)
23.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呢?
24.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吗?
25.铁钉生锈的过程是什么变化?我们可以用什么证据进行解释?
五、实验题(每大题7分,一个大题可能有多个小题,共2题。)
26.小明想研究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a是什么,他在网络上查到了以下常见气体的资料。
气体名称 特点
氧气 比空气重,无色,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无色,不支持燃烧。
氢气 比空气轻,无色,可燃,易爆炸。
二氧化硫 比空气重,无色,不支持燃烧。
他继续进行了以下探究。
(1)他将气体a倒入天平(如图)的右端,发现右端下沉,这说明气体a比空气_________,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
(2)小明把点燃的火柴伸进杯子中,发现木条立即熄灭,这说明气体a不可能__________,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3)当你自己在做实验时收集到一种不知名气体,可以直接用火焰来检验这种气体吗?理由是什么?
(4)经过以上研究,小明认为气体a肯定是二氧化碳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小明和小红为了探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温度变化与小苏打用量的关系进行实验,测得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回答:
组别 小苏打用量 白醋用量 初始温度 混合后最低温度 收集到的气体体积
1 3克 100克 9C 7℃ 0.5升
2 6克 6℃ 1升
3 9克 5.5℃ 1.3升
27.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______。
28.小明在第1组实验中得到一瓶无色气体,他想知道它是一种什么气体,就利用下图的方法去检验它的性质,发现会观察到______(填写“长”或者“短”)的蜡烛先熄灭。
29.通过小明上述的实验,由此可判断该气体( )。A.是二氧化碳 B.比空气重 C.是氧气 D.是一氧化碳
30.小红在第1组实验中,小苏打放入白醋,待其充分反应后,杯底( )。
A.仍有部分小苏打沉淀 B.有白色沉淀,但不是小苏打
C.会有红色沉淀 D.无沉淀
31.第3组瓶中剩余的无色透明液体中,小红认为还有白醋。请你写出一种检测方法。
32.对于瓶内气体到底是什么气体,小明和小红查阅了很多资料整理如下:
气体 氮气 氧气 氖气 二氧化碳 空气
质量(克/升) 1.25 1.43 0.9 1.98 1.29
能否支持燃烧 不能 能 不能 不能 能
分析上表可知,该实验中产生的气体可能是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3.B
4.C
5.C
6.C
7.B
8.B
9.A
10.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答:我们的身体变化主要与人体摄入食物有关,认为食物能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使身体发生变化,所以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有利于我们身体的成长。此外,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也是促使我们的身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原因。
24.答:药物和食物中毒与化学变化有关。误服或服药过量以及滥用药物均可引起药物中毒。原则上抗菌药物和任何其他药物都不可随意的混合在一起给药,哪怕同是抗菌药物。比如说一个病人静脉滴注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两种抗生素,就不可以把二种药物同时放进一个瓶子里进行滴注。因为各种抗菌药物它们的理化特点是不同的,它们加在一起,肉眼看颜色没变,或许也没有沉淀,但实际上它们可能已经发生了相互作用,使各自的抗菌效果降低了,甚至会产生新化合物,对人体产生危害。所以应用抗菌药物,必须要单独给药,绝不能在一个容器里同时放两种药。
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所产生的肠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引起葡萄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淀粉类(如剩饭、粥、米、面等),牛乳及乳制品、鱼肉蛋类等,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20~22℃搁置5小时以上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这个过程是化学变化。
25.答:铁钉生锈的过程是化学变化。铁钉生锈的过程中产生了铁锈,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6.(1) 重 氢气
(2) 氧气 因为氧气支持燃烧
(3)不可以,因为万一是氢气之类易爆炸的气体,直接用火焰检验可能会引发爆炸。
(4)不同意,因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都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还需要继续研究才能确定。
27.小苏打用量 28.短 29.B 30.B 31.放入小苏打观察是否冒气泡 32.二氧化碳或氮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