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腊八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粥
裘山山
赵清雅走进营业厅,取了一个号,就坐到大厅的长椅上等候。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年过40后,她本就没有好脸色了,长期失眠,还连续遭遇打击:母亲去世,鲁可失踪。真是雪上加霜啊!可是她已经哭不出来了,这反而让她很不自在。
忽然有人轻轻拍她,她睁开眼,是一张凑得很近的年迈老婆婆的脸。那张脸与她只有几公分的距离。老婆婆轻声说:“小妹儿,麻烦你帮我个忙嘛。”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老婆婆费力地解开自己上衣的第二颗扣子,指着怀里说:“你帮我把里面口袋里的存折拿出来,好吗?”赵清雅伸手进去,在别针别住的那个口袋里,掏出了一个老旧的存折。老婆婆宝贝似的接过来,颤巍巍地朝柜台走去。
赵清雅取完钱,起身回头,发现刚才那个老婆婆竟然还没走,赵清雅下了两级台阶,回头看她还站着,就说:“婆婆,要不我送你回去呀?我有车。”老婆婆喜出望外:“哦哟!我今天运气好好哦,简直有菩萨保佑哦!”
一路上老婆婆自说自笑,赵清雅只是“嗯嗯”地应着,任老婆婆的絮叨在车里盘旋。赵清雅早已与谈笑风生绝缘了,这十几年来,她的日子一直是黯淡的。父母在她1岁时离婚了,她没有兄弟姐妹。33岁时,准备结婚了,手续都办好了,请柬都发了,丈夫却在婚礼前猝死。
赵清雅的车子绕过几座很摩登的高楼,拐进了一个狭小的巷子。老婆婆忽然说:“到了,就是巷子最里头杂货铺旁边的那个院子。”她开车进去,这是一个极狭窄的院子。停车开门,扶老婆婆下车,赵清雅需要侧着身子走。这样的场景立即引来一些人的目光。有人说:“周婆婆,你今天耍洋盘了嗖?”老婆婆笑眯眯地说:“就是,人家小妹儿送我回来的,人家小妹儿多好!”老婆婆回身拉住她说:“到我屋里坐一哈儿嘛。”赵清雅不想去,正迟疑着,忽见一只脏乎乎的小狗奔跑而来,冲到老婆婆跟前兴奋地扑腾,跟鲁可真像啊。赵清雅伸手去摸它的头,它却一下子闪开了。
赵清雅进了屋子,有些发傻,她从来不知道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住房。整个屋子只有她家厨房那么大。靠门摆了一张床,床上挂着发黄的蚊帐,床对面是一张现在很少见到的木桌,桌子下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旧纸箱。赵清雅觉得这哪里像住人的地方啊,就是个破仓库嘛。
赵清雅问:“你一个人吗?”老婆婆说:“我和乖乖两个。”赵清雅说:“乖乖是哪个?”老婆婆笑道:“狗狗。”哦,赵清雅回头看,狗狗正趴在门口看她。赵清雅顺势坐在床上,感觉屁股下面又凉又硬,用手一摸,床上就铺了一床跟纸板似的旧棉被。赵清雅有些心惊:“婆婆,你垫这么少,晚上不冷吗?”老婆婆说:“不冷不冷,我在上面搭了棉衣的。”赵清雅顿时有些辛酸,说:“婆婆你床上太单薄了,我去给你买一床铺盖吧。”老婆婆说:“不消不消,那蚊帐顶板里面全是我的新被子,有街道上送的,还有老头子原来的单位上送的。”赵清雅说:“那你为什么不拿来用?”老婆婆笑眯眯地说:“你说得也对哈,那就用嘛。你帮我拿一下嘛。”
赵清雅踩到长凳上,连拉带拽,弄下两个编织袋来。打开一看,可不是,一床棉花被,一床太空棉被,还有被套枕套,都簇新簇新的。她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床上那些烂棉絮、脏被子卷起来,扔到外面。再打开包装袋,把厚点儿的棉花被铺到床上当褥子,又把软和些的两床套上被套当铺盖,就是没枕头。她想了想,把一床毛巾被叠好塞进枕套,再铺上新床单,一张床顿时焕然一新了。
一切忙完了,赵清雅觉得很累,就一屁股坐在了床上,一眼看见乖乖趴在她扔出去的旧棉絮上,愣愣地看着她。她拍拍床,示意它过来。它没动。若是鲁可,早就闹翻了。她忽然起了个念头,自己可以再养一只狗狗的。一个哈欠不期而至,赵清雅一歪身子靠到被子上。新被子的味道进入她的鼻孔,她又连连打了几个哈欠,一头倒在床上,睡着了。
她睡啊睡啊,好像睡了一辈子那么长,起初她还隐约听见有人在聊天,有人在说笑,鸟儿叽喳,溪水流过,后来她听见有人在唱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这些都是母亲爱唱的歌。她终于在歌声里放松下来,渐渐沉入海底,变成了一粒细沙……
醒来时,赵清雅不知身在何处。睁开眼,老婆婆正凑得很近很近,笑眯眯地看她:“你醒了哇,小妹儿?你睡了好久哦。”赵清雅已经太久没有这样睡过觉了。她坐起来,发现门缝里有阳光泻入,自己身上盖着新被子,鞋也脱了,接着,她看到了乖乖,趴在她的脚跟旁边,比她睡得还香。而老婆婆却如昨天一样穿着那件紫色的防寒服,手里端了碗热腾腾的稀饭,递到赵清雅的手上:“你晓得不,今天是腊八,我早上起来就熬了腊八粥,香得很,你赶快吃一碗。”
赵清雅端着热腾腾的腊八粥,任热气一阵阵飘拂在脸上,半天也没动口。她忽然放下碗,一把抱住了老婆婆。她流泪了。她把她的眼泪,蹭在老婆婆那件油乎乎的防寒服上,眼泪越蹭越多,让她抬不起头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腊八粥是全文的线索,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暖,也使小说在风格上具有传统民俗的味道,充满烟火气息。
B.小狗鲁可和乖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乖乖行为的变化暗示并推动了赵清雅精神世界的转变。
C.“小妹儿”的称呼以及笑眯眯的神情体现了老婆婆的慈祥、亲切和热情;当赵清雅要开车送自己回去时,老婆婆喜出望外,爽快地答应了。
D.小说中摩登的商楼和老婆婆狭窄的院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繁华与贫困的对撞,表现了社会发展中小人物的坚强、乐观与温情。
2.小说通过讲述赵清雅与老婆婆间的故事,展示了赵清雅精神世界的转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变化过程。
3.小说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腊八粥
黄静泉
①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大塑料袋里装着好几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里装着红豆、绿豆、薏米、莲子、红枣等等。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他回头看了看,后面没人。三哥再回过头来,继续看那个人,那个人还在冲他笑。三哥突然说,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②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突然会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③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玩顶拐拐,玩逮人,要不就是推着钢筋棍儿做的铁圈子,哗啦哗啦满大街跑。可长大后,忙着上班,忙着找对象,忙着成家拉扯孩子……人一旦开始生活,就很快被改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二红眼儿自从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④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看样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知道二红眼儿说的大娘是自己的母亲。三哥马上不笑了,好像刚才他就没笑过。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突然也不笑了。二红眼儿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还说,他本来一直想来看看大娘,可那些年,他一直忙着上班,后来更忙,一边上班,一边还要帮着照看孙子,这一忙就忙了大半辈子。他说他去年退休了,孙子也上班了,才觉得真是应该来看看大娘了。“可是没想到,大娘已经走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⑤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樊二胜的眼睛总是红斑斑的,还有黄黄的眼屎,挺难看的样子。其实二红眼儿的红眼病,就是去了医院也治不好,那是缺乏营养造成的。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红豆粥。腊八粥是多种粮食熬的,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对人是有好处的。那个时候人们都穷,就弄出来个腊八节,吃一回多种粮食做的饭,是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包含在里边的。说到节日,中国的节日好像都跟吃分不开。过年就不说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就算冬至不是节吧,也还流传着“冬至不吃肉,冻掉脚趾头”的说法。清明节是祭奠的节日,但也要吃个煮鸡蛋,说是清明节吃了煮鸡蛋,一年不长疙瘩。你就罗列中国的节吧,没有不跟吃挂钩的,好像所有的节,都是为了给吃而找的一个理由。为什么?不就是平时吃不上嘛。
⑥扯远了,那就回头再说二红眼儿。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儿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进了三哥的家。三哥妈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豇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⑦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二红眼儿的心里,开始盼望腊八节,盼望能喝上腊八粥来了。其实,腊八粥不是喝,是吃的,因为要熬得很稠,粥里的食材也丰富,除了好几种豆子和米,还要放进大红枣,甚至要往饭桌上再放一碗白糖,可真是仪式隆重呢。
⑧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矸石山上去拾炭,从山上摔下来了,颅脑骨折。大夫们说,能不能保住命,还不一定呢。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⑨明天就是腊八节。
⑩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人们哪能不快乐?
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妈就把大梅豆和豇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太困的时候,就拿凉水洗把脸,凉水洗脸也不管用的时候,就用缝衣针扎一下指头肚子,扎上那么几回,困劲儿也就扎没了,天也就亮了,腊八粥也就熬好了。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好,这个好,主要是说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煳了。
腊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喝粥吧。
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如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多年没见面的儿时伙伴二红眼儿突然到访,引发了三哥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设置了悬念,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B.小说把童年的生活与长大后的生活进行对比,体现出成人世界的忙碌,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形象地写出了过节时家家户户放鞭炮的热闹场景。
D.“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中的“眼红”与第④段中的“眼红”原因不同,前者是因为悲伤,后者则包含深深的自责。
5.关于文中三哥准备腊八粥食材和二红眼儿送八宝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哥对于母亲当年熬腊八粥记忆深刻,采购了食材,准备像母亲一样熬腊八粥。
B.当年大娘黑夜不睡熬腊八粥,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愧疚,于是就来看望大娘。
C.二红眼儿提着八宝粥来看望大娘,为后文写二红眼儿与腊八粥的故事做了铺垫。
D.三哥和二红眼儿都表现出对三哥妈的深深怀念,这从侧面刻画出三哥妈的形象。
6.第⑤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各种节日习俗?请简要分析。
7.“腊八粥”这一物象是理解小说的关键,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
黄静泉
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三哥定神儿看了看,试探着问:“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会突然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上学,下学也要互相等一等,然后相跟着回家,把书包往家里一扔,马上又跑出来了。长大后,二红眼儿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在三哥面前往起提了提,看样子那个兜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愣了下,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还说:“我本来一直想来看看大娘,可那些年,我一直忙。我去年退休了,才觉得真是应该来看看大娘了,可是没想到,大娘已经走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樊二胜的眼睛总是红斑斑的,还有黄黄的眼屎,挺难看的样子。那时候不是家家都挺穷吗?只要不影响啥,孩子眼红点,家大人也舍不得花钱领孩子到医院去治治,好像那时候的人也皮实,不觉得有点啥毛病就是个病。其实二红眼儿的红眼病,就是去了医院也治不好,那是缺乏营养造成的。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红豆粥。这说法尽管没有过科学论断,但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腊八粥是多种粮食熬的,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对人是有好处的。
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儿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穿着一双露出脚指头的灯芯绒单鞋,进了三哥的家。三哥妈看着二红眼儿的脚说:“这冰天雪地的,不得把脚指头冻掉了啊?”三哥妈说着话,就走到院子里的小房里,过了一会儿,拿回一双三哥穿过的灯芯绒棉鞋来,二红眼儿比三哥小两岁,肯定能穿三哥的鞋。三哥妈还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豇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二红眼儿的心里,开始盼望腊八节,盼望能喝上腊八粥来了。
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矸石山上去拾炭,从山上摔下来了,颅骨骨折。大夫们说,能不能保住命,还不一定呢。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明天就是腊八节。
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人们哪能不快乐?
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妈就把大梅豆和豇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好,这个好,主要是说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糊了。
腊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喝粥吧。”
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如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把腊八节比做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烘托出樊二胜将要喝不上腊八粥的凄凉。
B.小说为了突出腊八粥的珍贵和三哥妈的勤谨,特意描写了三哥妈熬腊八粥时一宿不合眼、勤搅勤翻的辛苦。
C.樊二胜去探望三哥妈,却听到了她已经去世的消息,这个结局警示人们行动前要先了解情况,升华了主题。
D.小说先交代了樊二胜要给三哥妈送一兜子八宝粥的情节,然后叙述为什么送八宝粥,这样安排制造了悬念。
9.文章最后一段最为升华,分析该段如何呈现出升华的,表现出了樊二胜怎样的心理。
10.作者为何以“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腊八
付秀莹
腊月初八,换谷盘算着,要不要煮一锅腊八粥喝。在芳村,腊八节这天,人们是要喝腊八粥的。抓一把小米,抓一把高粱米,抓一把豆子,豇豆,赤小豆,花芸豆,花生豆,黑豆,绿豆,再抓一把大枣,要是家里有核桃仁,也抓一把放进去。几样了?可不正八样了。换谷掰着指头数一数,索性就凑它十样,十全十美么。要么十二样,好事成双么。
为了这个,闺女老笑话她,说她迷信。换谷不服。这能叫迷信?才到城里几天呀,就嫌亲娘迷信了。女婿倒是话不多。女婿跟闺女同岁,看上去却比闺女老成得多。说话做事,稳稳当当。就是有一样,不大开口叫人。早先倒不觉得,一个在北京,一个在芳村,隔着千里万里的。而今在一个屋檐下住着,一口锅里搅马勺,就觉出来了。女婿对换谷,能不叫就不叫,实在躲不过了,就跟着外孙女叫,姥姥这个,姥姥那个。
小超市不大,东西倒齐全。进了腊月,年货也多起来。换谷在蔬菜架子前面挑挑拣拣,又买了煮腊八粥的江米啊芸豆啊大枣啊。城里什么都贵,就这点子东西,竟然花了好几十。
风小了些。阳光金沙似的铺下来,到处都明晃晃一片。小区里很安静。这个时间,该忙的都出去忙了。城里人就算对门住着,人们也只是点点头,顶多寒暄一句,咣当把防盗门一关,就把她后头的话给堵回去了。换谷是个爱热闹的人,在芳村的时候,家里头天天人来人往,热闹惯了,乍一到城里,不免觉得寂寞。
闺女女婿都忙。女婿的单位比闺女的好,国家的饭碗,有保障,工资呢,也比闺女高。为了这个,换谷对女婿的心情就有复杂,不由得想的有点多,总要悄悄看女婿的脸色,偏偏这女婿是个不爱笑的。做饭上呢,换谷常常照顾着女婿的口味。女婿是南方人,对面食不大喜欢,饺子啊包子啊面条啊烙饼啊,这些个换谷最拿手的,竟然都派不上用场。换谷真是遗憾得很,私下里暗暗发愁。这一日三餐,看着平常,其实大有学问呢。换谷纵有一双巧手,也是心思费尽。闺女说,你做啥我们吃啥。她说,那还行?闺女说,你做啥我都爱吃。拉着她的胳膊,晃了几晃。换谷心头一热。
这房子是两室一厅,客厅还兼着饭厅。换谷刚来的时候,着实吃了一惊。她万没料到,闺女他们住得这么拥挤,并且,这老小区的楼房这么旧,这么不体面,不排场。换谷又是吃惊,又是心疼。就这住处,比芳村可差远了。如今的芳村,谁家不是大房子大院子,盖得铁桶似的,装修得那个豪华,那个讲究。闺女笑得不行,说这怎么能比?换谷心里不服,怎么不能比?
屋子里安静得很,只有那只闹钟在滴滴答答走着。外孙女在墙上冲着她笑。外孙女长得像闺女,鼻子却像女婿,肉乎乎的蒜头鼻子。就是这么个小闺女,闺女女婿凤凰蛋似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换谷从旁看着,心里又是欢喜,又是难过。有好几回,换谷想劝闺女再生一个,都被闺女给堵回去了。
正忙碌着,电话响了。电话在客厅的小茶几上,换谷任它响,也不去接。叫它响好了。反正也不是找她的。再说了,如今都有手机,真要是有急事儿,不会打手机?这话是闺女嘱咐地的,如今骗子忒多,一个人在家,别叫人家给骗喽。换谷心里哼了一声,谁不是长着一个脑瓜儿俩眼睛,活了大半辈子,就那么好糊弄?随便到芳村打问一下,谁不知道村东头的换谷?眼一分,手一分,嘴一分,换谷是芳村出了名的利落人儿。
这个季节,天短,太阳落山早。刚才还见阳光在窗子上跳跃呢,好像一转身工夫,太阳就转到楼后头去了。屋子里渐渐昏暗下来。换谷看看时间,三点四十,该接孩子了。幼儿园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大多是老头老婆儿,这个点儿,年轻人都忙着上班呢。
一个穿大红羽绒袄的老婆儿,戴着枣红毛线帽子,在风里头立着,眼巴巴瞅着大门口。那老婆儿说,也来接孩子呀?换谷说,接孩子。两个人立在门口说话。老婆儿说,你家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换谷说女孩儿。老婆儿说,我家也是女孩儿。换谷心里有些高兴,说女孩儿好,女孩儿是小棉袄儿。那老婆儿看着是个文化人儿,不大爱说话,想不到却跟她说个没完。换谷听着,心里说这老婆儿,看来平时也没个人说话儿,生是给憋闷的。
晚上吃饭的时候,女婿看上去情绪不错,正笑笑地喝酒。闺女高兴地冲着换谷说,他提职啦。换谷说我的娘,这是大喜事,今儿个腊八,果然是好日子。吃饭过程中,换谷又说起下午那个电话,八成是个骗子。女婿听她这话,就停下了,跑到座机那边看了看,回来接着喝酒。也不知道是不是换谷多心,她注意到,女婿照常喝酒,却不再笑笑的了。他冲着孩子说,宝儿,姥姥这腊八粥好吃吧?又香又甜。换谷说,是不是?我再给你盛一碗。
腊七腊八,出门冻傻。腊月里,冷是真冷,可人们不怕。不是还有个年在前头招手么。过了年,就是新春了。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标准的“老年漂”换谷,离开了熟悉的芳村,来到大城市帮女儿带孩子在腊八节这一天的故事;故事情节平淡自然,无波澜。
B.幼儿园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大多是老头老婆儿,这个点儿,年轻人都忙着上班呢。表明“换谷们”俨然化身为全天待工的保姆。
C.当换谷听到穿大红羽绒袄的老婆儿说也是接女孩儿时,“心里有些高兴”,代表着她对女儿没生男孩儿的遗憾略有释然。
D.小说有意将叙述视角限制在换谷身上,但她只是作为线索人物,在城市中打拼的女儿女婿才是主人公,他们代表着承上启下的一代人,责任重大。
12.作者以“腊八”为标题有着怎样的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3.付秀莹在《腊八》中,通过“最中国的日常生活”显示了“人物心理的起伏细腻、言语的含蓄委婉”,她认为“这是最中国的审美经验”。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
1.A“腊八粥是全文的线索”分析错误。腊八粥不是小说的线索,文章最后才出现了腊八粥。2.(1)精神麻木,欲哭无泪。老婆婆请她帮忙,赵清雅愣在那里,半天没应出话来;对于老婆婆的絮叨,自说自笑,她沉默不多言,对生活心灰意冷;
(2)目睹老婆婆独自生活,物质贫乏却豁达乐观,重新对生活有了新的想法,想再养一只狗狗,精神深受触动,心灵得到放松;
(3)精神得到救赎,伤痛、失落情绪得到治愈。老婆婆的热腾腾的腊八粥,温暖了伤痛不堪的内心,抱着老婆婆流眼泪,心灵得到抚慰。
3.(1)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2)多用对话形式,语言平实,口语化,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叙述情节更加集中;
(3)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交代人物的遭际,这样写更利于我们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4)注重生活常态的细节描写,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平和的气氛里舒展和推动情节,这样写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4.C“形象地写出了过节时家家户户放鞭炮的热闹场景”错误。结合“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可知,应该是烘托出樊二胜将要喝不上腊八粥的凄凉。
5.B“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愧疚”错误,应该是让二红眼儿至今心怀感激,于是就来看望大娘。
6.①指出中国的节日都跟吃有关,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为下文熬腊八粥、送腊八粥等情节做铺垫。
③丰富了内容,使小说更有文化韵味。
7.①腊八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腊八粥展开,情节集中紧凑。
②小说通过腊八粥塑造三哥母亲勤谨、善良的形象。
③小说通过腊八粥表达对质朴人性的赞美,以及对现代人生活的反思,凸显主题。
C“这个结局警示人们行动前先要了解情况,升华了主题”分析错误,这是对小说主题的错误解读。小说主题是对三哥妈善良、樊二胜懂得感恩的的赞美之情。此处并没有升华主题。
最后一段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描写方法来升华。表现了樊二胜知道大娘去世后愧疚、遗憾、自责的心理,以及想要向大娘表达感激之情却不能够的痛苦心理;也表现了樊二胜要用某种形式来表达感恩之心的坚定心理。
10.①情节安排上,“腊八粥”是小说的线索,串联各相关情节,使得情节紧凑集中。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表现了三哥妈关爱别人、善良的人物形象;也表现了樊二胜懂得感恩的人物形象。
③有利于表现主题。“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表现了对三哥妈善良、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对樊二胜懂得感恩的赞美之情。
11.D“但她只是线索人物……女儿女婿才是主人公”说法绝对,文章以换谷的视角讲述故事,她不但是线索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
12.①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腊八节,通过熬粥祈运和全家团聚喝粥,体现了这个节日代表的文化传统。
②腊八的日子是寒冷的,但全家人一起喝腊八粥却是温暖的,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对亲情的重视。
③腊八意味着新年即将到来,腊尽春归,代表对未来的希冀,代表生生不息。
13.①体现在对人物委婉曲折心理的精准把握与表现。如换谷在女儿面前的自信和对女婿的复杂心态。
②体现在语言表达运用准确凝练,意味隽永。例如小说以“过了年,就是新春了”一句结尾,含蓄委婉,情韵悠长。
③体现在通过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以小见大地表现同地域、不同代际、不同文化之间融合的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