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元宵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 狮
何 休
“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 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崴崴地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锵锵的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兄给请回去。
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两个月后,法院开庭,判处何代兵2年有期徒刑。儿子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 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禾嫂赶紧吹红那支香头,就着香头点燃那挂小百响。
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 ”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
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人物不多,但构思独特,层层设疑,而悬念就蕴含在看似平和悠然而又富有张力的叙述语言中。
B.何代兵自认为的“义举”,成了他被判刑入狱的依据,却又令李尚武折服,这都说明他们所秉持的“规矩”与法律的微妙冲突。
C.舞狮队“锵锵锵”的锣声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既是对舞狮队巡游时的热闹气氛的渲染,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
D.李尚武的“换狮头”行为,不仅暗示了李家父子两代人磊落的胸襟,也揭示了小说的主旨:朴素的侠义精神和善良品性仍然在民间延续。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禾嫂没有心思做饭,是担心代表胜利与荣誉的红狮头会随着丈夫去世和儿子入狱而保不住。
B.相隔十八年的两次“比武”都写得很有特色:前一次既有平民打斗的真实感,又有武者交手的侠士范儿;后一次更是干脆“无中生有”,出人意料。
C.小说人物不多,但大多特点鲜明;叙事生动,善于制造波澜。
D.小说构思独特,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3.小说以“青狮”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4.有人评价本文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的现实佳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会
阿城
这趟从省城始发去边城的旅客列车,已经严重超员。连卧铺车厢的边座都被那些既没有卧铺票,又没有座号票的旅客占满了,而且过道上也站满了人。不时有人愤怒地砸卫生间的门,或者用脚踢门,肮脏地咒骂着,逼迫里面的人抓紧时间出来。
外面满天飞舞着大雪。列车像一条绿色的响尾蛇,在丘陵地带向东逶迤行驶着。坐在火车上,从布满冰水的车窗往外看,几乎到处都是残缺不全的枯树。
乘坐这趟列车的旅客,多是一些有身份的人,他们是来自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的记者,还有古怪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包括良莠不齐的官员和企业家,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五花八门小报的工作人员。
列车亢奋地在雪原上奔驰着。乘这辆列车的旅客,大都是应邀参加边城一年一度元宵灯会的客人。所有应邀参加灯会的客人,无论是差旅费还是其他合理费用,对方都一律负责报销,同时免费招待吃住。心平气和地说,吸引这些人到这个边境小城来的,不只是免费招待这一点。这一点对那些有身份的人来说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关键在于这里是中俄边境的陆路口岸城市,在元宵灯会上,俄国人和当地的政府将联合举办中俄商品展览会,届时将有大量的令人眼热的俄国货,像裘皮大衣,俄国的高倍数军用望远镜,苏联的邮票,俄式茶炉及仿银茶具,俄式纺织品,以及女人的大披肩等等,摆上柜台,优惠出售,确实惹人注目。另外,凡是应邀的记者、作家,只要回去以后,不管在哪一个级别的报纸上发表一篇有关边城元宵灯会的千字文章,都将另外给予奖励。对那些前来助兴的歌唱演员、小品演员、杂技演员,只要他们登台表演,都将给予金钱和物质的奖励。此外,还有一个小秘密,就是应邀前来的这些客人当中,将有一小部分人,获得免费到俄国三日游的资格。
离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只有一天的时间了。这些从全国各地来的客人,几乎是马不停蹄、昼夜兼程地往东北奔,先到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落脚,然后,抠门子,挖窗户,找熟人,甚至通过小小的非法手段,购买紧俏的去边城的火车票,经过一夜艰苦的旅行,赶到这里。
翌日清晨,列车抵达边城终点站。寒冷的车站广场上,挤满了前来接客的人和车,上千的旅客一下子拥到出站口,布满积雪的车站广场立刻就乱套了。有的人被接走了,还有不少人则被丢在了广场上东张西望,不知所措。好在小城毕竟是个弹丸之地,于是这些人便成帮结伙地向市政府的方向步行了。小城是个准山城,全城到处都是坡道,加上一宿的大雪,走路很不方便,使得不少男士或女士狼狈地滑倒在雪道上。
边境小城,只有为数极少的几家旅馆。原本这是一座十分幽静的小城,全城只有几百个居民,仅有几幢老式洋楼,这些洋楼以不同的风格,记载着不同年代的历史,不同的人生景观。为了较好地招待这些客人,由有关部门组成了专门的接待小组,研究客房的等级分配问题。其中重要的客人,如国家级的、省级的,有重大影响的记者、作家、艺术家,就安排住在边城的国际旅行社里。稍逊一筹的客人,则安排在市内的一般旅馆里休息。大多数客人档次是较低的,于是市政府就动员全市的广大市民,把自己的家倒出来招待这些客人(包括吃饭),市政府还将出资给这些腾房子的市民以可观的经济补助。
由于事先有过精当的计划,全部客人在小城都有了自己的归宿。
我和另外几个在火车上新结识的朋友,被安排在国际旅行社,个中的道理,是我的一个当地的内线朋友起了关键作用。他把我描绘成像托尔斯泰一样的大作家了。好在当地官员对文学所知甚少,被混了过去。我们是这样才住进了这个全城最高档的旅馆里的。这里的伙食非常好,顿顿都像宴席一样。整幢宾馆,欢声笑语昼夜不绝。
最让人愉快的是,大凡住在国际旅行社的客人,几乎全部被批准去俄国三日游。消息被确认下来之后,这些人开始谦卑地向当地人打听去俄国带一些什么中国货好出手,并开始积极兑换美元和卢布,以便进入俄国境内后好使用。
元宵晚会是在户外一个临时搭的台子上举行的。当晚,露天会场上挤满了外地客人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大会主席台上坐着当地政府五大班子的领导成员。俄国的一个将军也应邀前来参加这个晚会。当市长宣布开会的时候,麦克风坏了一个,这使得领导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非常滑稽。好在礼花很快放了起来,把黑色的夜空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人群中不时地发出阵阵的欢呼声。
大会结束后,客人们进入了一个华丽的大厅,开始吃各种很不错的自助餐。自助餐的档次很高,有海鲜、熏肉等各种菜肴,还有各种各样的酒和饮料,非常丰盛。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客人是俄国人,这些俄国人有的吃相文雅,有的则吃得十分贪婪。不少人在大厅里摄影留念,或者凑在一起学外国绅士的样子,站成圆圈儿,端起酒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吃过自助餐后,客人们去户外观看正月十五的彩灯,所有的灯都集中在一条土街上,看上去灯火通明五彩缤纷,看样子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花了不少钱。这些灯制作水平一般,但凸现着浓郁的民间风情,那种欢乐的气氛十分热烈。
翌日,通过填表,通过体检,办妥所有手续之后,第二天就可以出国了。那些没有出上国的客人,便用仇恨和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混蛋王八蛋,小人。然后悻悻然地离开了这座亢奋的边境小城。客人大部分都走了,边城也清静下来了。
客房里只剩下了我一个客人。
我一边喝茶,一边和那个当地的内线朋友聊天。
我问他,兄弟,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我一直有点糊涂哪。
他说,其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扩大一下小城的知名度。
我说,这多少有点荒唐吧。
他连连摆手说:不不不,这你不懂,你没在小城生活过,你无法理解。他又感慨万端地说,一个小城市如同是一个小人物一样,她应当有权享有这样的日子,并为曾经拥有过这样的日子感到骄傲。兄弟你应当有点同情心对不对!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火车上十分拥挤,有的乘客砸门咒骂的举动与他们的身份形成反差,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某些乘客的真实面目和品性。
B.“我”被朋友吹嘘成著名的大作家,得以住到高档旅馆,让“我”得以亲眼目睹高档宾馆内发生的事,这一片断也推动了情节发展。
C.小说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展开叙事,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件全貌和各色人等的本来面目,更加真实客观,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
D.小说以看灯会为线索,结合环境描写,展现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视角独特,表现力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6.小说写“没出上国的人用‘仇恨’和‘鄙夷’的眼光看着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这一情节有何作用?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7.小说家的能耐体现在对小说语言的驾驭能力上,著名作家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作家阿城正是凭借其语言功力在文坛独树一帜,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灯笼
李云雷
①那时候俊江大爷最吸引我们的,是他会扎灯笼。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灯节,村里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小孩子们也要点灯笼。对我们来说,那时挑着一只灯笼,在夜里到各家去串门,比比谁的灯笼好看,是最好玩的一件事了。
②俊江大爷扎的,就是小孩子玩的这种灯笼。他的手艺很高,在周围三里五村很有名,不少人专门等着买他的灯笼。这种灯笼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但最讲究的是扎骨架的技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扎得结实牢靠,这样从外面看着明晃晃的,但又不至于让火苗舔着了灯笼纸,或者很快就散了架。
③一进腊月,俊江大爷就开始忙了,我们那里年前腊月二十七是大集,他要扎出一批灯笼来,赶到这个集上去卖。那个时候,俊江大爷家就成了一个制作灯笼的小作坊,不只是俊江大爷一个人忙,全家老少齐上阵,扎的扎,印的印,糊的糊,屋里点着一盏煤油灯,火苗挑得旺旺的,全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干活,说说笑笑的。
④那个时候,黑五虽然很小,但也跟着大人一起干活,我去找他玩,他也很少出来了,他娘说他,“你在这儿帮不上啥忙,还净添乱,快出去玩去吧。”黑五有时候不出来,有时候出来了,在外边玩一会儿就又回去了,他说:“我还得回去扎灯笼呢。”黑五可以扎灯笼,那是最让我羡慕的了,因为他家扎灯笼,过年的时候,他就可以挑一只最大最好看的灯笼,在整个村子里游来荡去的,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神气!他还可以参与扎灯笼的整个过程,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神秘、很好玩的事。可是我们都不知道,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只有黑五知道,你说他该有多得意!
⑤俊江大爷去卖灯笼,黑五也跟着去。到了年根底下,集上的人多了起来,俊江大爷将灯笼装满一辆地排车,赶着驴车到集上去卖。俊江大爷拉着一辆车子,走遍了我们这里的十里八乡。车头上竖起一根竹竿,高高地悬挂着一只红灯笼,在风中飘飘摇摇的,别人很远看到,就知道是卖灯笼的来了。
⑥据说俊江大爷扎灯笼的技艺,是跟宫里的一个工匠学会的,那时候他还在我们村地主二力的爷爷家扛活。这个工匠是我们这里的人,早先在皇宫里做匠人,民国后从宫里被赶了出来,辗转回到老家,在乡间靠手艺谋生,走街串巷,在很多村子里游荡。那一年冬天,他来到我们村里的时候,病倒在路上,在风雪中差点冻死,俊江大爷救了他,将他拉到自己的窝棚里,给他烤火,为他端水送药,足足养了一两个月。这个匠人病好之后,无以报答,那时候正赶上过年,他就教给了俊江大爷扎灯笼。
⑦在我们小的时候,扎灯笼只是俊江大爷的副业,那时候刚刚包田到户,一家家干劲都很足,俊江大爷发家致富的劲头也很大,家里人都说,俊江大爷真是能干,这么大年纪了,又是种地,还去放羊。又说,俊江大爷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他有很长时间都在做乡村里最累的活——脱坯子,据说俊江大爷一天能脱一千块。俊江大爷这么卖命地干活,一是家里穷,不干活没有办法;二是他是个认死理的人,无论做什么他都认一个理,从不偷奸耍滑,说干多少就干多少,要干就拼命地干。跟村里人交往,俊江大爷也认老礼,讲直礼,我大爷比他大,他还在世的时候,每年过年俊江大爷去拜年,到了院里,他都真的跪下来磕头,别人看他年纪那么大,怕他摔着,赶忙去拉,他已经跪下了,认认真真地磕一个头才起来。
⑧土改那个时候,俊江大爷也认死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主家”的地怎么说分就分了,怎么就分给自己了?他说,那不是人家的么,咱们分人家的地,那跟土匪老缺不是一样了吗?那时候我衍奎大爷是贫农队长,他和工作组给他做工作、讲道理,说那些土地本来是地主剥夺我们贫下中农的,现在分地,就是把我们的土地再夺回来。这个道理俊江大爷怎么也弄不懂,批斗会之后,他一个人夜里趁黑偷偷跑到主家,把分给他的衣服和粮食,又给主家还了回去。他去还,二力的爷爷也不敢要,两人在那里推推搡搡,让值夜的民兵发现了,将他们俩带到了大队部,等问清了事情原委,我衍奎大爷大发雷霆,瞪起眼珠子大骂了俊江大爷一顿,俊江大爷不敢吭气,最后嘟嘟囔囔地说:“你想骂就骂吧,反正我娘就是你婶子,骂我也就是骂你自个儿。”“你说啥!”衍奎大爷像火上着了油,噼里啪啦又骂了他一顿。二力的爷爷被晾在一边,这时赶忙去劝,“别骂了,都是自家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衍奎大爷就厉声喝止了他,“滚一边去!两个贫下中农吵架,哪有你说话的份儿?”
⑨最后俊江大爷分到了土地,在我们村西南有一大块。那天工作组丈量完,打好界桩,天已经晚了,他们走后,俊江大爷还在地里,他在自己的土地上走来走去,想到这些土地就是自己的了,既不敢相信,又感到惊喜。他抓起一把泥土,迎着夕阳慢慢撒下来,看着那些土缓缓落到地上,腾起一阵烟尘,他的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天色渐渐黑了,他坐在地头上,抽了一袋又一袋旱烟。
⑩那一年,过年的时候,俊江大爷扎了一串红灯笼,在他家大门的门楣上挂成一排,在风雪中飘摇,喜气洋洋的。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一到腊月,俊江大爷都会扎上很多红灯笼,挂在自家的门上,送给我们院里的孩子,也拉着车子到外面村子里去卖。一到过年的时候,我们村里的孩子都会提着红灯笼,在夜里互相串门,说笑,打闹,星星点点的火光,照亮了我们村里的暗夜。
(节选自《再见,牛魔王》小说集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那时候俊江大爷最吸引我们的,是他会扎红灯笼”,“红灯笼”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意象的出现,增加了小说厚重的文化感。
B.文中强调小孩玩的这种灯笼“最讲究的是扎骨架的技术”,一方面体现俊江大爷做活不偷奸耍滑,手艺高超,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C.第四段中“这在我们看来都是很神秘、很好玩的事”,“整个村子里的小孩,只有黑五知道”, 以黑五的“得意”凸显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D.文章以回忆的笔触,描写分到土地后俊江大爷的一系列动作,极具电影的镜头感,艺术地刻画出主人公“不敢相信”“又感到惊喜”的复杂心理。
9.第6节叙述俊江大爷学艺经历,用了插叙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10.英国评论家弗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两个美学概念,其中“圆形人物”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请从小说中选择两个“圆形人物”加以概括,并做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珠子灯
汪曾祺
①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②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③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④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⑤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⑥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⑦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⑧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⑨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⑩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
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屋里一点声音没有。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她死了。
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当地元宵送灯的风俗,颇为详细,既与小说主体有关,又体现了作者对民俗文化的喜爱。
B.第二段关于珠子灯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同时透露出人们期求新婚夫妇幸福、吉祥的愿望。
C.丈夫王常生死后,孙小姐变得古怪了,她躺在屋里,也不看书,很少说话,她就这样躺了十年,这是孙晓芸对封建伦理无声的反抗。
D.结尾三段表现出了一种悲凉、凄婉的情境,“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一句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1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鉴赏第 段。
13.这篇小说为什么要以“珠子灯”为题。
【答案】
C“每一次出现……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错误,末尾写锣声,并非烘托禾嫂紧张忐忑心理,而是渲染出场面的热烈,烘托出李尚武的形象及人们内心的激动和震撼。
A“代表胜利与荣誉的红狮头”有误, 根据“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可知,文中“青狮”代表的是“胜利与荣耀”。
①“青狮”是小说的线索,全文围绕“青狮”组织安排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②“斗狮”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这既是何、李两家两代人“较量”的叙事背景,也是故事展开的文化背景。③文中“斗狮”“换狮头”的情节,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性,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4.①传统文化:舞青狮是一种传统民俗,在禾村继续流传。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是对真善美和正义真理的崇尚追求,李村人对于禾嫂儿子的尊重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②现实性:文中反映了农民工“讨薪难”的问题。禾嫂儿子是农民工,是一个为讨要工钱而触犯法律的“悲情英雄”的形象。
③小说把传统的舞青狮的民俗和现实社会问题巧妙结合起来,既刻画了民风民俗之美,又是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佳作。
5.A“有的乘客砸门咒骂的举动与他们的身份形成反差,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某些乘客的真实面目和品性”错误,这里的人并没有体现出与他们身份的反差,不是为了揭示他们的真实面目和品性,而只是为了营造出火车上拥挤、混乱的环境。
6.从内容上说,这些“仇恨和鄙夷”的眼光体现客人们来到小城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小城政府给予的奖励,他们没能得到,所以对得到机会的人有“仇恨”;他们自己怀着并不单纯的目的前来,也知道获得这个机会并非人人均等,因怀疑留下的客人有不正当手段,去俄国旅行的理由也如他们自己那样并不单纯,而是想去交换物资大捞一笔,所以“鄙夷”。
从主旨上说,这种目光充分体现了人内心的复杂矛盾。他们因得不到机会而仇恨“我们”,又鄙夷可能用了不正当手段得到机会的“我们”,显得十分矛盾,又真实可感,令人深思。
7.语言上雅俗相间,文白间杂。既有文言词汇,简练典雅;又有口语俗语,让语言富有感染力,显示出作者卓越的遣词造句功底。句式上多用短句,简约质朴,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8.B“另一方面也体现他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过度解读,只能说明俊江大爷技艺高超,谈不上坚守传统文化,选项过度拔高人物形象。
9.好处:①塑造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俊江大爷的善良淳朴。
②补充交代上文俊江大爷扎灯笼手艺高超的原因。
③交待了俊江大爷的身份,为下文分地后他的一系列举动做铺垫,前后照应,叙事更严谨。
④叙事方式灵活,丰富了小说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10.①俊江大爷勤劳善良有手艺,但认死理,顽固保守,不能认清土改的作用;他扎灯笼手艺高超,救济匠人,干活踏实,不偷奸耍猾,但他不敢分主家的地,还送还人家衣物。②衍奎大爷是乡村(底层)干部,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阶级界线分明,但处事暴躁、急进;衍奎大爷作为队长,给人们讲道理,做工作,但当他发现俊江大爷的所作所为,便瞪起眼睛大骂。
11.C“这是孙晓芸对封建伦理无声的反抗”是错误的,孙小姐的行为主要是对丈夫的思念,也有遵从传统道德观念的意思。
12.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对屋外动物活动进行描写,写出麻雀、斑鸠等动物的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动物们的热闹与屋中死寂的氛围、孙小姐枯寂的内心世界对比(或反衬),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刻画了人物形象。也暗示了她在孤寂中死去的命运。
13.①以珠子灯为线索构建全文,行文自然,开合有序。②珠子灯表现了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小说展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社会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③珠子灯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它的华与衰与小说人物的兴与亡是同步的。④ 珠子灯表现了特定时代,特定群体向往幸福,向往美好但也容易破散的人生,体现了作者对孙晓芸所代表的悲剧命运的同情与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