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除夕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二)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①,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②。
【注】①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冬到杭州任通判,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②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离开朝廷南来已三年,恐怕自己终身奔走于宦途而不能践偿政治抱负。
B.因为桃符一年一换,诗人自比“桃符”,来寄托新的一年仕途得到晋升的愿望。
C.颈联对仗工整,诗人以自然界万物复苏的繁丽景象来反衬自己的衰病老迈。
D.本诗抒发除夜感慨,“桃符”“烟花”“屠苏”等词点明节令,营造浓厚节日氛围。
2.尾联“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有怀
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任张九龄幕府时。②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独在幕府,深夜孤枕难眠,不禁起了光阴易逝的感慨和思乡之意。
B.钟漏相催、残灯无焰、炉香成灰都是写诗人除夕之夜客居他乡的寂寞。
C.为排遣心中孤寂,诗人邀人在账中对酌,朦胧间,似见春暖驱走冬寒。
D.“催”“逼”采用拟人化写法,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深无眠的内心感觉。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对酒赠少章
陈师道
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发短愁催白,颜衰酒借红。
我歌君起舞,潦倒略相同。
[注]少章:秦觏,字少章,与诗人交往颇密,此时尚未发达。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除夕之夜,本该合家团聚,但诗人却问“身何托”,首句抑郁不平之情劈空而来。
B.旅店中的客人还没有静下来,他们自身无愁苦,故喧闹不已,惹得诗人更加不快。
C.诗歌第四句中的“梦”其实是人生理想的代名词,本句隐含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D.颈联对仗工整,用词讲究,“借”字见得颜本不红,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愁情之深苦。
6.诗歌中诗人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中守岁在柳家庄
白居易
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
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点明时间是除夕夜。作者在外生活窘迫,守岁之夜连酒也没有。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
B.颔联,比之家中生活的贫困,作者深深感受到在外漂泊更加艰辛,因为除了旅人的贫困孤独之苦,还满怀刻骨的乡愁。
C.颈联,“惊”表现作者因年老感到时光匆匆,而因难以排遣的愁绪尤多,以致“恶春”,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D.这首五言律诗用语平淡朴实,但感情真切,表现出流落在外的诗人在佳节之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8.请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日
苏辙
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①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②,每因吾党赋归欤③。
[注]①十二春秋: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十二春秋”,亦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②箕颍:箕山和颍水。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③赋归欤:告归,辞官归里。
9.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除日”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从诗题可以看出,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在除旧迎新之际对生活的感想。
B.首联写诗人每年都在除夕之夜饮屠苏酒来驱邪防病,祈福消灾,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已经年过七旬。
C.颔联对“讲春秋”“书道德”等日常生活场景的描摹细致入微,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落拓不羁、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
D.尾联中的“怪”有“吃惊”的意思,每当听到党人告归的消息,诗人不禁吃惊并慨叹自己退居已经这么多年。
10.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颈联的意蕴。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岁夜咏怀①
【唐】刘禹锡
弥年不得意,新岁又如何?
念昔同游者,而今有几多?
以闲为自在,将寿补蹉跎。
春色无情故,幽居亦见过。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屡遭贬谪的刘禹锡老母病逝,在护送灵柩途中又接到好友柳宗元去世的消息。诗人闻讯异常悲痛,此后两年在洛阳守丧,《岁夜咏怀》约写于居丧期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应该是写于除夕之夜。首联中“新岁又如何”句表明作者虽然遭遇多年来的坎坷不得意,但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
B.颔联中“昔”与“今”的对比,“有几多”表明朋友所剩无几,这两句蕴含着作者伤悼众友早逝,更主要的是对挚友柳宗元的痛悼。
C.此诗语言朴实自然,但在字里行间寄寓作者无限感慨,读后令人不得不动情。
D.尾联表面是说年年的春色皆同,在贬谪幽居时也是如此。真正的含义却是:自然界的春天是无所谓的,可惜的是看不到政治的春天降临人间,看不到国家兴旺景象的来临。
1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①
徐铉
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②羡小儿。
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注]①除夜:除夕夜。②乡傩:乡间驱除疫神的祭祀。汉代宫中傩祭,以十岁至十二岁小儿百二十人为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寒夜已深、灯光明亮、旧年将过、新年将至的景况。
B.颔联将“往事”“春风”并提,揭示了往岁将逝,新春到来乃自然规律。
C.在辞旧迎新之际,诗人内心非常复杂,眼前之景、过去之事有机融合。
D.全诗情感真挚淳厚,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手法多样而又得体。
14.诗中“更对乡傩羡小儿”一句,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除 夜①
陈与义②
畴昔追欢事,如今病不能。
等闲生白发,耐久是青灯。
海内春还满,江南砚不冰。
题诗饯残岁,钟鼓报晨兴。
注:①除夜,即除夕夜。②陈与义,两宋之交杰出诗人,靖康之变后,他辗转流亡多地,于绍兴元年(1131)抵达南宋朝廷所在地临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采用对比手法,令往年除夕夜的欢愉与眼前自己卧病在床、身心憔悴形成鲜明对比。
B.颔联中,“白发”“青灯”等意象的使用,为读者勾画出一个忧国伤时的孤寂者形象。
C.颈联写冬天已经过去,江南大地一派春色,使得诗歌的情感也由低沉苦闷转为昂扬向上。
D.本诗综合使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将个人身世、时代背景融入其中,意蕴深刻。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寄寓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其七)①
姜夔
笠泽②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
长桥③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①姜夔于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吴江市。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二句诗人凝视远方,重叠的玉峰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明灭可睹。不说“云缭绕”而说“护云衣”,融情入景,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B.此篇之妙在最后一句。不着声色,以景结情,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另外,篇末点出了全文线索。
C.后两句远近结合。“只有诗人一舸归”。茫茫湖面只有诗人一叶扁舟,悄然而行,俯仰之间,身世之感袭上心头,倍感寂寞。
D.此诗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空蒙淡远、清旷寂寥的冬夜行舟图,深蔚含蓄,旨隐象外。
18.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人认为一、二句将作者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B“来寄托新的一年仕途得到晋升的愿望”曲解文意,由“退归”可知,本句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含有退隐之意。
2.①“但把穷愁博长健”意为惟愿用失意仕途来换取身体长健,表现了诗人在失意郁闷中的自我劝解,勉自振作。
②“不辞最后饮屠苏”意为不怕在新年最后一个饮屠苏酒,包含了不再以岁月蹉跎、年纪老大为意的豁达超脱。
3.C“诗人邀人在账中对酌”错,无中生有。“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写诗人在凄清的除夕夜,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看炉香燃尽,诗人除夕之夜客居他乡,借酒排遣寂寞,思念家人。所以,诗人并未邀人对酌。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深感羁旅艰危,除夕之夜思乡之情。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
5.B“旅店中的客人还没有静下来,他们自身无愁苦,故喧闹不已,惹得诗人更加不快”错。首联“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是说明亮的油灯前,客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地喝酒猜拳。这些客人们大都已得到了一官半职,生活有了着落,所以他们是那样无忧无虑。而诗人这一年依然像无根的浮萍,随风飘荡,无所依托。除夕之夜,本应合家团聚,可妻子儿女却在远方,难以相见;一年终了,诗人托身何处仍无结果,心中感到抑郁不平。所以,选项中说的旅店中的客人因自身无愁苦而喧阗不已的说法是错误的。
6.诗中塑造了一位因不幸的遭遇而抑郁不平和愁苦的诗人形象,尾联也表明了了诗人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7.C“直接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错。颈联“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的意思是因年老而害怕过节,诗人感到时光匆匆,而因难以排遣的愁绪尤多,以致“恶春”。该联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8.①直抒胸臆,诗人一开篇就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极度思念家乡,泪水把衣襟都沾湿了,看似平淡,却是平淡处见真情。②对比,用在外漂泊的艰辛与家中生活的贫苦做对比,抒发了对家乡的刻骨思念。③曲笔,最后一联转换抒写角度,不写自己思念家人,而是从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写,不仅表现出一种浓浓的亲情,更强化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9.C“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落拓不羁、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错误。该句写作者讲《春秋》,书写《道德经》,虽没有明讲自己心情上的悠然自得,但可以从作者悠闲的生活中感知,属于侧面描写。故不是“直观形象地表现”,而是“侧面烘托”。
10.①颈联表面上是说树木虽经霜雪的侵袭,但它的根不会生虫,船历经风浪而不沉没,缘于它装载的东西不是太满。②诗人实际上是以树木和船为喻,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深受党争的影响,仕途波折,生活颠沛流离,却时刻不忘入世济民的情怀和经过长时间退居生活的淬炼对待人生的豁达淡然的态度。
11.A“对新年来临仍会寄寓新的希望”理解错误,首联理解为“多年来就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新的一年又当如何呢”,言外之意是不会有新的希望了。
12.①对过往坎坷命运的愤慨。首联写自己多年来在坎坷不得意中渡过,体现了对命运坎坷的愤慨与无奈。②对柳宗元及众友早逝的哀悼。颔联用反问写出朋友只剩下几人了,以此表达对已逝的朋友的哀悼。③对国家颓败的伤感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尾联表面写作者的平静、闲适,实则透露出作者的伤感和壮志未酬的极端苦闷。
13.D“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错,语言并不华美,“手法多样”也不明显。
14.①对小儿的羡慕之情;②对新旧交替、岁月流逝的无奈;③对自己年岁已老的不安。
15.C“转为昂扬向上”说法错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低沉苦闷,尽管新春的到来带给诗人一丝诗兴和希望,但仍然没有脱离诗歌的沉闷基调。
16.尾联写诗人在除夕夜磨墨挥毫,饯别残岁,而外面迎新的晨钟已经敲响,提醒人们新一年已经来临。新年来到、春回大地,带给诗人新的希望,诗人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国家形势能有所好转,也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17.C“后两句远近结合”错误。诗文后两句说的是“诗人的船此时正咿呀咿呀摇的过长桥,长桥就横卧在诗人的眼前,诗人感到多么地宁静与寂寞”,所以是近景描写没有远近结合。18.同意。①茫茫太湖上的一点雁影与作者的孤独漂泊之情正好契合,这里的孤雁也就成了作者的化身。②作者把自己比作孤雁,表达了其淡泊、清冷、落寞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