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郑俊甫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弓 长 张
郑俊甫
卤水点豆腐———物降一物,这话就是说张长水的。
张长水是西街村的支书,也是我驻村认识的第一个人。乡干事老刘介绍张长水时,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他点不了的豆腐,没有他降不住的人,没有他摆不平的事儿。”
说这话时,张长水并不在我跟前,可以肯定,老刘没有拍马屁的嫌疑。
等见到张长水时,多少有些让人失望。干干瘦瘦的一个老头儿,脸上枯树皮似的,沟壑纵横。
头发凌乱,像是从来没有梳理过,一双眼睛倒是挺有神,盯着你看的时候,真像聚焦的相机镜头。
“我叫张长水,叫我老张就行,弓长张的张。”张长水握着我的手,这么介绍自己。
为什么强调自己的姓是“弓长张的张”?认识久了,才知道,张长水对他的姓氏特别自豪,他信奉的一句话是“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在那之后,我断断续续听到了一些关于张长水的传奇。传奇也说不上,算是逸事吧。据说有一回,村里调整土地。调整土地这事儿,一般的村干部都头疼——几百户人家,上千亩土地,谁都想要好的、离村子近的,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十指伸出来、有长有短,哪会是加加减减平均一下那么简单?西街的调地小组就被一片位于铁路西的偏僻地块给绊住了。谁都不要,多给两分也不要——离村子远不说,地也薄,收的庄稼总比其他地块少两成。
原本是打算抓阄的,虽然办法原始了些,但相对公平。自己的手气自己认,怪几个刺儿头一起哄,风向突变,大部分人都不同意抓了,扯着脖子直喊“要公平”。至于怎样的办法,谁也没主意。事情僵持不下,大家的目光都落在了支书张长水身上。张长水倒不急,两只眼睛盯着黑乎乎的人头,静坐了片刻,一拍桌子,站起来说:“从村干部开始,先分那块地,干部分完党员上。什么时候把那块地分光了,再分别的地!”据说当时,张长水让人把党旗竖在分地现场,先给自己分,然后盯着党员一个个上。
“活像是临阵炸碉堡,那叫一个霸气!”讲这故事的人赞叹不已。
可是,分地的问题解决了,分到赖地的家庭就愿意吗?毕竟,家家户户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谁也不愿意吃亏。
你别说,这就是张长水的本事了。他跟十几名村干部以及党员分完地,都没有急着种庄稼,而是跑到省农科所,弄到一批果树苗。几年的工夫,铁路西那片地摇身一变,成了休闲农业园,每到周末,热闹得很,原来没人要的偏僻地现在变成了“金土地”,引来众人的羡慕。
村里准备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对那条坑坑洼洼的村路,大家早就怨声载道。以前村里穷,交通主要靠腿,坑洼就坑洼呗,不影响走路就行。后来买车的人越来越多,那条路的毛病就成了大事。村里提出修路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跳着脚鼓掌的。
没想到,规划路线的时候,出了麻烦。村里规划了一条通向村外的笔直大路,常要拆迁几户人家。村干部分头做工作,最后,在王飞亮那儿卡壳了。王飞亮家是一座老宅,“老宅”是他自己的说法,其实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盖的房子。王飞亮说:“房子是我爷爷盖的,对外来说算不上文物,对我们家却是有纪念意义的。想拆?得赔一套两层别墅。”
负责做工作的村干部什么办法都用了,王飞亮就是软硬不吃,还在大门两旁插了两面国旗,扬言谁敢强拆,就拍下来,全网曝光。谁也没辙,自媒体时代,一件小事也可能闹得满城风雨。
大家都看着张长水,看他怎么收拾残局。奇怪的是,张长水也不露面,他不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就是开着车到处转悠,谁也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整整半个月后,张长水出面了,领着几名村干部,直奔王飞亮家。张长水说:“赔两层别墅,我没那个钱,村里也没那个钱。修路用的是项目款,一分一厘都是萝卜占坑,动不得。你说你家房子是老宅,我就问一句,有我家的房子老吗?”
张长水家的房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年盖的。张长水的爷爷是个远近闻名的砖窑匠,每烧出一窑砖,他不要工钱,只要东西。他用自己多年亲手烧制的砖,为自家盖了一座房子。
王飞亮瞪着张长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生气地说:“你家的房子又不在拆迁范围内,你们这是‘崽卖爷田不心疼’。”
张长水笑了:“今儿个我就‘崽卖自己的田’。我那座房子无偿拆喽,你敢不敢拆?”
王飞亮脑子一热,脱口道:“你要是敢拆,我立马就拆。谁不拆谁是王八蛋。”
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就这样被化解于无形。
跟张长水混熟后,我一直好奇地问他:“为了修路,把自己家一座好好的老房子拆了,值得吗?”
问得多了,张长水拗不过,告诉了我答案。原来,邻县上马了一个古镇建设项目,到处搜罗老房子建材。张长水的房子他们早就盯上了,出的价钱也很诱人。但张长水死活不同意,他想把那套房子一代代传下去。
“要不是出了个王飞亮,要不是为了村里修路,我能舍得?不过现在想想,新农村建设,旧房子早晚得改造。凡事有舍才有得嘛。”张长水挠了挠头,嘿嘿笑着说。
弓长张的逸事一下子讲不完。细细品来,我觉得弓长张的很多逸事就是传奇。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非常简洁,通过“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的歇后语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张长水,自然地过渡到对后文故事情节的叙述。
B.“干干瘦瘦的一个老头儿,脸上枯树皮似的,沟壑纵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张长水的肖像,“我”见到他时有些失望
C.“我叫张长水……弓长张的张”“……那叫一个霸气”“今儿个我就‘崽卖自己的田’”,这些语言都是正面描写,塑造了张长水的形象。
D.村里提出修路时家家户户都是鼓掌赞同的,但村里规划的路需要拆迁时,有人就不乐意,甚至刁难了,前后对比反映了基层工作的不易。
2.“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有评论说“张长水的姓‘弓长张的张’蕴含着他的形象”,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洁癖
郑俊甫
老徐到窑镇那一年,我已经8岁了。
8岁正是上学的年纪,可我不用上学,窑镇的孩子们都不用上学。镇子三面环山,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建起来的学堂连学生都没招满,就解散了。学堂变成了打谷场,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里面进进出出,不必担心挨先生的板子。
先生都去哪儿啦?听大人们说,先生都四处谋生路去了。只有老徐,孤身一人,无牵无挂,也不愿意再飘零了。老徐来窑镇之前是干什么的,我不知道。但他来窑镇之后,大家都喊他臭秀才。
其实,最初喊老徐臭秀才的是乡约。乡约也确实有乡约的样子,穿一身四个兜的衣服,脑袋上严严实实地扣着一顶帽子。夏天是灰色的宽檐呢帽,冬天是灰色的貉皮棉帽,从来没有见他摘下过。整天跟屁虫似的拖在我后边的乡约的儿子狗蛋儿,有一次悄悄跟我说,其实他爸根本不喜欢戴帽子,戴帽子是因为他是个秃子,遮丑。
乡约是不是秃子我不关心,我好奇的是乡约动不动就从兜里变戏法般掏出一个手帕,遮住鼻子,然后摇着一只手说:“哎呀,脏死啦,脏死啦!”
“到底哪儿脏?”我问狗蛋儿。明明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怎么到了乡约嘴里就像踩着了屎壳郎?狗蛋儿附在我耳边悄声说:“我爸有洁癖。”我问了半天才搞清楚洁癖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了我就笑得前仰后合:“哈哈,敢情你爸的性格随娘们儿呀!哈哈哈哈……”
这么说,乡约喊老徐臭秀才就不奇怪了。乡约不但喊老徐臭秀才,还把镇衙门最脏的活儿派给了他——清茅粪。乡约说:“扫厕所,清茅粪,浇菜园。从出口到进口的工作都让你干了,够光荣吧?”
老徐就顶着这顶光荣的帽子,清起了茅粪。窑镇的路不好走,癞疤头似的坑坑洼洼,碰上刮风下雨,一步一打滑。但是茅粪不能不清理,不清理厕所就进不去人。于是,老徐就成了那条癞疤头路上的一道风景,整天塌着腰,拉着一辆清粪车,怕踩狗屎样在路上挪着步子。为了不让茅粪洒出来,老徐用木板把粪桶盖得严严实实。饶是这样,走过乡约的办公室,乡约还是会从兜里掏出手帕,遮住鼻子,然后摇着一只手说:“哎呀,脏死啦,脏死啦!”一群孩子也远远地跟在老徐身后,有模有样地学着:“哎呀,脏死啦,脏死啦!”
老徐不恼,老徐好像从来都不会生气,相反,他还很喜欢我们这些孩子。不忙的时候,他就冲我们招着手,让我们去他的那间黑屋子。大家你看看我,我瞅瞅你,没人愿意去。老徐清了一天茅粪,窑镇的水又金贵,每天小半盆的洗脸水,一身臭味根本洗不去。
但是我愿意去。我一去,跟屁虫狗蛋儿也就跟着去。我们站在老徐的门口,看他用小半盆水上上下下擦完了身子,然后从床头的木盒子里,取出一个蓝布包,小心打开。蓝布包里是一个小巧的青花盖碗,盖碗上的花纹真好看,像是一朵一朵蓝色的云彩。我问老徐:“这是干什么用的?”老徐嘿嘿笑着说:“泡茶。”
老徐边说边开始秀他的手艺。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这么耐心地折腾一碗东西,那碗被老徐叫做茶的东西,经过半天的倒腾,终于露出了它的样子,青黄透亮,暗香扑鼻。老徐端着盖碗,放在鼻子前闻了闻,轻轻呷一口,人就陶醉起来,就跟我偷喝了我妈的蜂蜜一个德行。
我伸过手,想夺了盖碗尝尝。老徐忙扭身遮住碗,惊叫道:“不能碰,这个不能碰!很珍贵的哟!”
他又拿了吃饭的碗,为我们泡了一点儿,但我却没有喝,那碗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怪味儿,实在是倒胃口。
老徐也不怪。老徐边喝着茶,边摇头晃脑地吟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吟完,老徐问我们:“知道什么意思吗?”我们摇头,老徐也摇头:“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然后就不说话了,好像“羊牛下来”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情。
好长一段时间,我和狗蛋儿都在老徐清完一天茅粪,回到小黑屋的时候,站在门口看他泡茶,喝茶,吟那些半通不通的文字。有时候,还能看见他流泪,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一副不知羞的样子。
后来,这事就给乡约知道了。乡约最初并不知道老徐喝茶吟诗哭鼻子,他只是在吃晚饭的时候,总是见不着狗蛋儿,问了一帮孩子,就找到了老徐这儿,就看到了老徐端着青花盖碗喝茶的样子。
乡约很生气,乡约自己也是这么端着青花盖碗喝茶的,这种悠闲这种雅好怎么能轮得到一个清粪工呢?他顾不上掏出手帕捂鼻子,三两步冲过去,夺了盖碗,看了看,瞪着老徐说:“看来清粪的工作还是太清闲了。哼!”
乡约鼻子里的那一声,短促有力,使他看起来更有了乡约的架势。哼完之后,乡约带着嫌恶的表情把盖碗丢到桌上,刚要转身,想起什么似的,又把抓盖碗的手,就着茶水涮了一涮,使劲儿一甩,然后扯着狗蛋儿的胳膊,走了。
老徐看着桌上零落着几片茶叶的青花盖碗,抿着嘴,沉默了漫长的时间,突然抓起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那个有着一朵一朵蓝色云彩的青花盖碗,一下子碎成了一地残渣。我惊叫起来:“嗳,不是说很珍贵的吗?”
老徐淡淡地冷笑了一声:“脏了。再珍贵也不能要了。”
一副生无可恋义无反顾的样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上流寇和土匪日益猖獗”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这为老徐这个知识分子成为身份上的弱者提供了依据。
B.乡约称呼老徐为“臭秀才”并把镇衙门最脏的活儿清茅粪派给老徐,表达了乡约对于老徐的轻蔑和侮辱。
C.哪怕孩子们跟风侮辱他,老徐也喜欢孩子,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体现出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情怀和自尊。
D.老徐“一边吟诵一边流泪,一副不知羞的样子”,这表明老徐是一个多愁善感、开朗大方、志趣高雅的人。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描写生动传神,比如乡约的口头禅“哎呀,脏死啦,脏死啦!”,就直接表达了乡约对老徐的厌恶。
B.小说对狗蛋儿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却能在塑造乡约这一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变化中起到巨大作用。
C.小说在塑造老徐形象时善用对比,学堂先生的四散和老徐的独守、老徐对生活的屈从和讲究等都构成了对比。
D.小说以曾被视为珍宝的青花盖碗被摔碎为结尾,形成了一种意料之外的突转,对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7.小说以“洁癖”为题,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探究意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非建档户
郑俊甫
第一次去西街村搞贫困户核查时,我跟同事肖梅一组。别看肖梅比我小两岁,但她已经在扶贫一线待了快半年了,稀奇古怪的事儿、难缠的刺儿头,她都应付得头头是道。领导说跟着肖梅,抓紧熟悉一下流程,把肩膀磨踏实了。千斤重担,都在那儿等着人挑呢。”
西街村不大,三百多户,一千来口人,却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镇里初次调查摸底,就圈定了五十多户贫困户。厚厚的一沓资料摆上案头,我翻了足足一天,才从密密麻麻的数字蛛网里理出一点儿头绪。接下来,就是入户核查,落实数据的准确性,确定能否建档立卡。
入户前一晚,肖梅给我打了预防针,虽然贫困户的帽子并不是镶金镀银的,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千方百计想戴在头上。“人性,”肖梅强调说,“最复杂的东西就是人性啊!超出所有书本所能涵盖的范畴。”肖梅还提醒我,记得穿得低调一点儿,衣冠楚楚,皮鞋锃亮,在机关,对人是一种尊重,但在贫困村走街串巷,反而有一种“自绝于人民”的隔阂感,不利于和贫困户打成一片。
当我第二天站在肖梅面前时,肖梅扑哧一声笑了,上上下下点着我的行头说:“老蓝布,解放鞋,啧啧,从哪个古董店里翻出来的呀?”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昨晚翻箱倒柜,真没找到合适的衣服。这一身,还是在父母家翻出来的。
时令已过了清明,天还是有点儿凉。乡下不像城里,没有什么高楼大厦遮挡,稍微有点儿风,就横冲直撞。我跟着肖梅,按图索骥,准备拿着名单一户一户查下去。刚从第二户出来,就发现一位六十来岁的大娘,迈着一双圆规似的细腿,若即若离地跟着我们。我刚要提醒肖梅,她倒先转了身,疾步逼近大娘,当头一句:“您有什么事儿吗?”
大娘吓了一跳,一只手抚着胸口,魔怔了半天,才回过神来:“恁……是县上下来给贫困户发卡的?”
“是建档立卡。”肖梅纠正道。
“给俺也发张卡吧,”大娘说,“俺家也是贫困户。”
“你们家户主叫什么?”我掏出贫困户名册,问道。
“茹大军。”大娘盯着我的名册说。
我迅速翻了一下,没有。肖梅冲我挤了挤眼,一笑,意思是,狼来了。“说说吧,你们家什么条件?”
“俺家……嗯……三间房,好几十年的老房子,墙都裂缝了,瓦上全是草。俺整天睡觉都闭不上眼哪,老怕房子塌下来。”大娘吞吞吐吐,总算把话捋明白了。
我赶紧掏出笔记本,想做个记录。肖梅摆摆手,阻止了我,继续问道:“大娘,您家孩子多大了?”
“大孩儿三十五了,二孩儿二十九了。”大娘答道。
“结婚了没?”肖梅又问。
“二孩儿还没结哪。”大娘摇着手说。
“我给他介绍个对象吧?”肖梅笑着说,“您家啥条件呀?”
刚才还蔫蔫的大娘忽然挺直了身子,连语调也高了八度:“哎呀,俺家条件呀,房子是去年新盖的,五间大瓦房。恁到三邻四舍打听打听,俺家那孩儿,人可好啦!”大娘摇着手臂,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证明她儿子的好。
肖梅呵呵笑了起来:“好了大娘,我知道了。您先回家歇着,有合适的,就给他介绍啊!”
大娘一步三叮咛,千恩万谢地走了。我憋在肚里的笑虫,也终于爬出来,抖个没完。
本想着这件事就这么画句号了,没想到一周后,肖梅带着我专门摸到了大娘家。我不解,问肖梅:“不是骗人的吗?去干什么?”
肖梅说:“我这两天去村委会问了,大娘说的也不全是假的。他们家两片宅基地,老宅基地的房子确实很旧了,一家三代七口人都挤在新房子里。他们家小儿子眼看三十了,还没对象。在农村,这是会让人笑话的。”
“知道会让人笑话,为什么还不找对象?”我又问。
肖梅白了我一眼,嗔怪道:“你这是‘何不食肉糜’的逻辑呀!除了穷,还因为那孩子有点儿太实诚,用农村的话说,就是有点儿憨。当然——”肖梅停顿了一下,说:“还有点儿懒,到现在都没出去打工。”
在大娘家,肖梅给二孩儿介绍了一份工作,在县里的一家果园,忙的时候摘摘果子装装箱,闲的时候给园子里散养的鸡鸭喂喂饲料。起初二孩儿还不乐意去,忸忸怩怩找借口。大娘也有点儿不满:“俺是让你给二孩儿找对象,不是找工作。”
肖梅说:“就是为了找对象呀!那家果园里的工人都是女的,去了多说说话,不就找上了?”
这句话挺管用,大娘回过头就骂二孩儿:“鳖孙样儿,人家县里的领导给你找的工作,你还拿三捏四的挑啥?想打一辈子光棍儿呀?”
大概一个月后,我就听到了二孩儿订婚的消息。女方比二孩儿大三岁,离过婚,还带着个孩子。“大娘跟二孩儿都没意见?”我好奇地问肖梅。
“有啥意见?”肖梅眼一瞪,“我的眼光,能错?”
我这才知道,女方是肖梅早就考察好的。让二孩儿过去,不光是为了找份工作,也是为了让女方主动接触他。日久生情,好多磕磕绊绊的事儿也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肖梅呀!
(有删改)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贫工作千头万绪,第二段写“我”翻阅西街村贫困户资料的情形,初步展示了扶贫工作的不容易。
B.大娘为了能够获得贫困户的名额捏造事实,说家里的房子是几十年的老房子,墙壁裂缝,瓦上长草。
C.肖梅通过询问大娘二儿子婚姻问题,让大娘说出了家里的相关情况,成功阻止了大娘冒领贫困名额。
D.文中透露出来的争抢扶贫名额、农村大龄男青年找对象难等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我们深思。
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大娘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她对家里情况的介绍前后反差极大,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效果。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多样,如第一段从侧面展现肖梅的性格特点,而文中对大娘形象的刻画则主要通过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
C.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这样既可以使故事脉络清晰,叙事有头有尾,又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真实性。
D.作为一篇扶贫主题的小说,本文的内容富有特色,如走访贫困户时扶贫干部的穿着、农村的宅基地、大娘富有方言特色的语言等。
10.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文中肖梅的形象。
11.小说以“非建档户”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谁杀了伯仁
郑俊甫
人这辈子真是邪性,怕什么来什么。那天,一位好友喝醉了酒,附在我耳边悄声说:“你兄王敦,脑后生着反骨。”我心一颤,手中的杯子差点儿落地。好友擅长卜卦,大小事经了他的嘴,无不应验。
我一直想找王敦聊聊。这个堂兄啊,一刻也不让老王家省心,整天磨刀霍霍,忙着操演他的军马。我修了一封家书,言辞恳切,希望他能收敛收敛,尤其是在皇帝面前。信还没有送到,王敦就闹腾起来,以“清君侧”的名义,浩浩荡荡,兵临江东。
在京的王氏几百号人,一时间惶惶不可终日。大家无头苍蝇似的,满城乱飞,最后都飞进了我的府门。没办法,谁让王敦是我堂兄呢!还是撒尿和泥一起玩大的。大家都想听听我的意见,是卷起细软溜之大吉,还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当然都不能。皇帝于我有恩,于我们王氏有恩,出了这档子祸及九族的事情,我心有愧呀!于是,我带着一众族人,齐齐跪到宫门外,负荆请罪。
辰时,日上三竿。宫门外来来往往的人,见了我们,掩面而逃,好像我们身上带着瘟疫。以前这帮人不是这样,以前他们为了迈进我的府门,无不使尽钻营之能事。
此一时彼一时,我老老实实地垂着脑袋,等着皇帝心生怜意,能够给我一个表明心迹的机会,却始终等不到。皇帝像是忘了,宫门外还跪着乌泱泱一群人,个个如同油煎。
午时,身边“噔噔噔”有了杂乱的脚步声。斜睨一眼,是伯仁!我的好友周伯仁!我的心中顿然照进阳光。
我与伯仁自幼相识,情同手足。这么说吧,但凡我有一口肉吃,绝不会让他喝汤。当然,作为大晋的才子,伯仁官居尚书仆射,也不需要我的眷顾。
如果说,我对伯仁有什么看法,那就是他太孤傲了。一次,与伯仁闲谈,我拍着他的肚子,戏谑道:“鼓鼓囊囊的,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伯仁一笑,轻飘飘地答道:“里面空空洞洞,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又一次,皇帝大宴群臣,酒酣歌热,兴之所至,皇帝说:“今日名臣共聚一堂,纵使尧舜之时也不过如此吧!”伯仁站起来反驳:“如今的世道怎么能跟尧舜盛世相比呢?”皇帝大怒,下诏将伯仁下狱。数日后,皇帝愤怒平息,才将他放出。大家前去探望,为他压惊,伯仁却轻描淡写地说:“就知道我死不了,没犯死罪嘛。”
你瞧瞧,这像什么话嘛!但是不管怎样,这么多年的情谊还是在的。况且,当年伯仁赴任荆州刺史,遇到了流寇,幸得王敦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说起来,王氏于他,也算有再造之恩。如今,王家落到这步田地,他动动嘴皮,为我们求几句情,不为过吧?
我唤了一声伯仁。伯仁扭头扫了我一眼,视若无物,置若罔闻。我以为他没听见,提高嗓音又唤了一声:“伯仁,我王家几百口的性命就都靠你啦!”伯仁这次头都没回,昂首进了宫。
这家伙,为了避嫌,六亲不认。我心中愤然。
大概申时,不,也许已经是酉时。我揩汗的时候,斜日的余晖已经隐入宫墙。伯仁终于出来了,歪歪扭扭,五迷三道。这个酒鬼,平时贪贪杯也就罢了,这个时候,我一家老小命悬一线,他还有心思饮酒!我心里虽恨,身子却依然匍匐向前,扯住了他的衣袖,像是扯住了最后一根稻草。我得知道,皇帝到底打算怎样处置王家。
伯仁冲我翻了翻白眼,居然对身边的人说:“我们一定要杀了王敦那帮混蛋,好挣个天大的功名!”然后扬长而去。
我的心一下子凉透。
事情的发展像是一场戏。数日后,王敦大败朝廷大军,占领建康。入京后,王敦置瑟瑟发抖的皇帝于不顾,却开始笼络人才,意图重整朝纲。他跑过来问我:“伯仁声望极高,应当位列三司吧?”
我看了王敦一眼,即便他是一个胜利者,我依然觉得他是一员叛将,是王氏宗祠的一块污点。但现在说的是伯仁,伯仁呀,我的脑子里满是他走过我身边时目中无人的样子。我选择了沉默。
王敦不甘心,追着问道:“就算不入三司,也得做个仆射吧?”
我依然沉默。
王敦的眼里露出了凶光:“如果不能用,就只能杀了他。”
我装作没听见,抬头看天,仿佛天.上写着伯仁的宿命。
伯仁最终被捕,押至城南门外处死。据说,临刑前,伯仁面色不变,举止自若。伯仁死后,家被查抄,作为大晋高官,家里仅有五瓮酒、数石米、几篓旧絮而已。
我说过,事情的发展像是一场戏。我和王氏一族,因为在王敦之乱中坚定立场,维护帝室,不但断绝了这位堂兄的勃勃野心,还激起了民众的高昂斗志。王敦之乱很快平息,我又回到了熟悉的位置。我开始着手整理宫中奏折,厚厚的一摞里,意外地发现了伯仁的奏章。竟然是历数我的功绩和耿耿忠心,言辞恳切,殷勤备至。落款的时间,正是我跪在宫门外的那天深夜。我这才醒悟,在宫里和皇帝喝得醉醺醺的伯仁,醒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皇帝上表,替我这个所谓好友鸣冤叫屈。
那天,我回到家,闭门谢客。我把几个儿子唤到跟前,一字一句地忏悔:“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呀!”
语罢,顿足捶胸,大放悲声。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运用了精彩的心理描写和玄妙的卦语,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充分蓄势,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我”修了一封家书给王敦,既体现了“我”对堂兄王敦的情意,又体现了“我”对朝廷的忠诚。
C.小说将伯仁的到来比作阳光照进心中,表现了“我”内心的期望,伯仁的淡漠与之形成对比,为下文埋下伏笔。
D.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介绍了“我”和伯仁之间的趣事以及伯仁在皇帝面前的忤逆直言,表现了伯仁的孤傲。
13.结合全文分析“伯仁”这一人物形象的品性特征。
14.小说以问句“是谁杀了伯仁”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唤作“马行”。
“马行”逢三六九吉日开集,开集时,十里八乡的马贩子便云集于此,极是热闹。“马行”里的交易,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的是“中间人”撮合。
一般成功一桩买卖,双方都要付给“中间人”一些佣金。“中间人”吃了买方吃卖方,看似潇洒,其实不然。要做一个上得台面的“中间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诚信,看到什么说什么,既不看人下菜碟,也不暗收好处打诳欺瞒。二是能耐,这能耐便是相马,一匹马往跟前一站,一看二摸三遛弯,看是看牙口,摸是摸膘情,遛是遛役力。可别小瞧了这三招,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学不来的。
窑二就是做“中间人”的。在窑镇马行,窑二的名头极是响亮,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进马行,当头便是一句,窑二在不?似乎找着了窑二,卖马便卖得心安,买马便买得理得。
窑二入行十年,相马无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退马事件,这让窑二的头上罩上了一层无形的光环。窑二也不拿架,人极随和,往往逢了集开了市,便左手托一紫砂壶,右手摇一雕花扇,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呲溜”一口,然后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神仙一般。
这日逢九,照例是马行开市的日子。一大早,马行偌大的场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根根木桩上拴满了各式各样的马。买主,卖主,手一袖,便蹲在那儿等。等谁?窑二。
窑二来了,边走边哼。左手泥壶,右手纸扇,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干净利落。不时地有人站起来,喝上一声好,然后问一句,窑二爷,来了您?窑二笑着点点头,答一声,来啦。接着哼。
进了马行,虽说没有交易,窑二也不闲着,人围着拴在木桩上的一匹匹马,来来回回地看。看着,看着,窑二的脚就在一匹马前顿住了。是匹枣红马,毛色纯正整齐,浑身缎子般发亮。窑二围着那匹马连转了三圈,叹了一声,好马!
窑二相马从不轻易夸马,看窑二的神态,这马绝非等闲了。立时就有打算买马的人聚了来,把窑二团团围住。人群里有一个胖子开了腔,窑二爷,这匹马当真是好马?窑二眯着眼答,您当我是闹着玩的?胖子瞅了瞅那匹马,摇一摇头,说瘦了点儿。窑二上下打量了胖子一回,应道,驮货爬坡颠山道,您可见过胖子走得下来的?人群哄地笑了起来。窑二一摆手,说,对不住,只是打个比方,没有嘲笑您的意思。胖子也笑,胖子说,冲了窑二爷这句话,这马我要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价钱了。卖马的人是个瘦子,一胖一瘦分别跟窑二用手势打起了哑谜。围观的人屏着息,瞪着眼,一个个盯得仔细,生怕错过了一场好戏。价码终于在窑二伸出的手势里定了下来。窑二伸出五根手指,冲着人群晃了晃,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喧哗。一般的马都是二三十块大洋成交的,好了也不过四十块大洋,这匹马居然卖到了五十块,真真破了天价。
在众人的唏嘘里,胖子很豪爽地掏出了五十五块大洋,交到窑二手里,五十块是买马的钱,五块是酬金。酬金本该是两块大洋,胖子说,难得今天买了匹好马,多谢窑二爷。
胖子兴冲冲地牵着那匹枣红马走了。
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不想却节外生出了枝。事情出在十天之后,胖子买回的枣红马突然病了。胖子起先以为是小毛病,请了兽医来看,兽医看了几次,却诊不出毛病来,只好开了药,灌服。十多天下来,病一点儿也没有见好,却白白贴进去十多块大洋。胖子有点儿急了,本想花高价买匹好马来挣钱,谁知却成了赔钱货。
眼见马病得不行了,胖子寻到了马行,追问窑二缘由。窑二摇头,说定是您饲喂不当的事。胖子不服,想要退马。窑二说,马行有规矩马在买马人手中超了三日概不退换。如果都像您这样喂出病来就来退换,马行岂不乱了套?众人皆点头附和。
胖子见辩不过,一急之下,竟在一天夜里把自己挂在了马行的一根木桩上。
窑二听了这事,一跺脚,长叹一声,再不去马行。数日之后,窑二也一病不起。
那天,眼见窑二的身子骨不行了,窑二的老婆抹着泪坐在床头,望望窑二,又望望得了怪病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儿子,凄切道,都怪我,不该出了这等馊主意,逼你牵了自家的马去骗人啊。窑二摇头,幽幽地说,不怪你,怪我自己,一个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妻儿,却要靠这等手段害人害已,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
言毕,两行浊泪爬上了面颊。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行有规矩……岂不乱了套”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窑二坚持原则的形象特点。
B.胖子最后无奈自尽与前文洒脱、大方的形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C.小说前半部分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后半部分扣人心弦,尺幅之内,摇曳多姿。
D.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马行的人对窑二的信任,突出窑二会相马的特点。
16.小说画横线的两处描写,同中有异,两处描写各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
17.小说开头三段和结尾三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答案】
1.C“这些语言都是正面描写”分析不当,“……那叫一个霸气”是别人的评论,是侧面描写。2.①“我”是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更有吸引力。
②“我”是线索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展开的。
③“我”是次要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突出了张长水的形象,如“弓长张的很多逸事就是传奇”。
3.①张长水强调他的姓是“弓长张的张”,张长水以此为自豪,他信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这体现了他的形象特点。
②他富有智慧,讲究谋略。他圆满解决了分地的难题,还让偏僻地变成了“金土地”。为了修路,他通过拆自家老宅的激将法让王飞亮拆迁。
③他敢于担当,富有勇气。面对分地难题时,他敢于拍板,霸气,十足,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先分众人不愿要的偏僻地。面对拆迁问题时,他虽有不舍,但还是决定将自家的老宅拆了。
D“开朗大方”错,老徐“一副不知羞的样子”表明老徐在吟诗的过程中陶醉其中,而非表明他开朗大方。
A口头禅“哎呀,脏死啦,脏死啦!”是乡约的习惯性表达,并不都直接针对老徐,只有一处是针对老徐的。
6.①“我”在小说中既是叙述者又是旁观者。作为叙述者,小说故事由“我”叙述出来,真实可信;作为旁观者,衬托老徐的形象,老徐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立体生动。(答儿童视角的真实性也可以。)
②“我”在文中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因为“我”和狗蛋儿跟着老徐回到小黑屋,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7.①小说标题为“洁癖”,一语双关。既指乡约怕脏怕臭,有行为上的洁癖;也指老徐身为知识分子自尊清高,有精神上的洁癖。
②乡约行为上的洁癖和老徐精神上的洁癖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反讽效果。
③“洁癖”表达了对于乡约这类底层官僚尖酸刻薄的嘲讽,也表达了对于老徐这一类知识分子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作者对老徐仍然坚守知识分子的尊严表示认可;另一方面,作者对生活在屈辱环境中的老徐感到叹惋。
B“捏造事实”错误,由文中的“大娘说的也不全是假的。他们家两片宅基地,老宅基地的房子确实很旧了”可知,“捏造事实”说法错误。
B“第一段从侧面展现肖梅的性格特点”说法错误,第一段中的“别看肖梅比我小两岁,但她已经在扶贫一线待了快半年了,稀奇古怪的事儿、难缠的刺儿头,她都应付得头头是道”属于正面描写。
①工作能力强;②扶贫经验丰富;③认真负责;④聪明、热情。
11.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非建档户展开的,非建档户是本文的行文线索。②本文借肖梅帮助非建档户的故事,展现了肖梅的形象,以此为题,能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形象。③虽然“非建档户”不是贫困户,但作为基层干部的肖梅还是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解决困难,歌颂了基层干部,深化了文章主题。
12.D“小说运用倒叙手法介绍了‘我’和伯仁之间的趣事以及伯仁在皇帝面前的许逆直言”错,文中运用的是插叙。
13.①孤傲。从“我”与伯仁的戏谑趣谈以及他在皇帝面前的大胆直言,都可以看出他孤傲的品性。②重情义。他示人无情,实则很重视情义。“我”求他为王家求情,他对“我”“视若无物,置若罔闻”,而实际上却是当天夜里就给皇帝上表,“替我这个所谓好友鸣冤叫屈”。③清廉。伯仁死后,家被查抄,作为大晋高官,家里仅有五瓮酒、数石米、几镂旧絮。
14.①以问句为题,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和结尾的“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③以“是谁杀了伯仁”为题,引人思考,深化主旨,表达了“我”因对伯仁的不信任间接导致他去世的愧疚和悔恨,提示人们不能只以眼前所见进行简单臆断。
15.A“刻画了窑二坚持原则的形象特点”错,结合后文可知,窑二因家庭困难的原因用自家的病马去行骗,他不想退马,所以这么说。
16.第一处:“托一紫砂壶”“摇一雕花扇”,暗示其经济状况宽裕:“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呲溜’一口”“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勾勒出窑二的惬意,突出窑二在马行因讲诚信、相马技术高超成为人人信赖且尊敬的“中间人”的形象。
第二处:“紫砂壶”“雕花扇”变成“泥壶”纸扇”,暗示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符合“中间人”职业身份。“边走边哼”“接着哼”,暗示窑二因无钱财继续给儿子治病,被迫拿自家的马去行骗表面镇定自若实则内心不安。
17.开头三段的不避其繁交代小说社会环境,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马行的风俗,使得小说更且地域性与历史感,为窑二出场做铺垫。
结尾三段写一马两人俱死的悲剧结局,并通过对话交代原因,为了给得怪病的儿子治病,窑二在老婆的强逼下将自家的马牵去行骗。写出窑二内疚,悔恨之情,表现窑二良知未泯,从而给人启示:诚信做人,诚信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