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刘怀远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泪
刘怀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将军来村里祭奠熊二嫂。
熊二嫂是谁?村里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记得。
熊二嫂是个小脚女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做了一件天大的事;拆掉祖传的土屋,盖起了三间青砖房子。
的确不容易呀!迈着一双三寸金莲,除了种自家三亩薄田,还租种了财主家的十亩地,打下稻谷,交完租留够种,几乎全部拿到集市上卖了,然后一家人采野藕摸鱼虾混日子。忙完田里的,再春天养蚕,夏天种瓜,秋天摘棉,冬天织布。
别人问她:“这么累干什么?”
二嫂一指歪歪斜斜的土坯祖屋:“我要起三间砖瓦屋!”
那么容易?如果容易,父辈也就不住土屋了!
每次卖了谷,二嫂就买一些砖,再有钱,再买一些。卖了布,就买几根杉木,有了钱,再买几根。就这样,积少成多,二嫂用十年的时间,终于盖起了宽敞明亮的青砖房子。唯一不足的是,屋顶是稻草苫的,跟她理想中的屋顶上铺满鱼鳞般的青瓦还差一定距离。不过,她迟早会实现的!
住进新房的二嫂,像爬上山顶的人,既有成就感,又有自豪感。稍闲下来,会打量墙上的每一块砖,抚摸屋架上每一根杉木和每块光滑的杉木隔板,虽然一日三餐还和以前一样,虽然身上的衣服还是补丁摞补丁,但心情是舒畅的,有时自己会不自觉地哼起小曲来。
二嫂急切地想把屋顶的稻草换成青瓦。她攒了钱,买一些。又攒了钱,再买一些。为了快速攒钱,二嫂竟又学会了捉鳝鱼,捉的鳝鱼拿到茅庙集上去卖。
这天晚上,湖汊里枪声大作,等枪声平息了,二嫂舍不得耽误这一晚的时间,又去湖汊里捉鱼。静寂的夜里,二嫂练就了能听见沼泽里鳝鱼细微叫声的本领。进了芦苇荡,她隐约听到一声呻吟。
她警觉地顺着声音找过去,沙丘上躺着一个人。
二嫂问:“你是谁?”
“我是游击队的,刚才袭击了鬼子的巡逻艇,我的腿受了伤。”
二嫂毫不犹豫地扶起他:“快去我家养伤吧!”
那人推辞着:“等下同志们会来找我的。”
二嫂看他腿上的血,说:“荒郊野外哪好养伤?还是跟我回家吧!”
二嫂一咬牙,背起他回了家,请大夫治了伤,每天熬鳝鱼汤给他喝,知道了他是游击队的副队长。
副队长伤好归队后,经常来看望二嫂,把二嫂家当成联络点和中转站。
这天,副队长对二嫂说:“明天晚上有军区特派员来,到时我们都来您家开会。”
二嫂点头答应下来。
第二天傍晚,二嫂把三个孩子托邻居照看,怕孩子吵闹影响了队伍开会。想着天太晚了,要安排特派员住下来,又把家里最好的铺盖拿出来,铺在床上。
这时,院子里闯进来一伙人,端着枪对准她,让她待在屋里不要出来。
二嫂的心怦怦跳着,她听到有人说着呜里哇啦的话,瞬间明白了,这是日本鬼子得到了情报,提前来布控抓人的。
天渐渐黑下来,二嫂心里焦急万分,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人落入日本鬼子的罗网!二嫂想从后窗跳出去,刚推开窗,就看见不远处埋伏着几个人。二嫂只好硬着头皮想从屋门走出去,又被拦住。二嫂说:“我要解手,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
一个汉奸晃着手里的枪,恶狠狠地说:“赶紧回屋去,不然我现在就让你死!”
二嫂说:“哼,游击队真要来了,你们几个人能抓住?”
汉奸冷笑道:“村里村外,皇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哪怕来只鸟儿都插翅难逃!”
透过窗子能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了。原本在院子里说话的鬼子和伪军也隐藏在各个角落里,悄无声息。
怎么办?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志投进罗网吗?二嫂感觉心里像着了火。
火!熊二嫂闪出一个念头,她看看泛着桐油光亮的杉木屋架和隔板,抬头望着屋顶上捆扎有序、排列密实的稻草,又望了一眼窗外天空里更加明亮的月牙儿,毅然走进了厨房。
二嫂颤抖着手,把厨房里的一大堆草拖到杉木隔板下,坚定地擦着火镰,瞬间烈焰升腾,蹿上屋顶,火光一下照亮了半个夜空……
站到二嫂坟前的将军,就是当年的副队长,想给二嫂立一块碑。
却没人知道二嫂的名字。
二嫂是熊家在逃荒人群中收养的童养媳,打小被称作熊二家的。又问左邻右居,老人们都一脸茫然:“别说叫什么,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二嫂的大孙子突然想起本家族一位老师编有一本族谱,忙过去查看。果然在他爷爷名字一侧写有:何氏。孙子问老师:“我奶奶姓何?”老师叹一声:“这个‘何氏’是说不知是何姓氏啊!”
将军双手捧起一抔泥土添到二嫂低矮的坟上,流下热泪,轻轻喊了一声“二嫂”,庄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二嫂勤劳刚强,不认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终于盖起了三间青砖大房,让人刮目相看。
B.熊二嫂身世悲苦,和艾青笔下的大堰河一样无名无姓,直至后来经过走访调查才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
C.“学会捉鳝鱼”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情节,它使故事顿生波澜,又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D.游击队副队长伤好归队后,经常来看望熊二嫂并且把她家当作中转站,但最终被敌人发现了踪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等,生动传神,如临其境。
B.小说的叙述富有特色,开篇设置悬念,倒叙引出故事,结尾补叙,行文跌宕起伏,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C.小说语言质朴与典雅兼具,简练而意蕴丰富,人物语言富有个性,二嫂、游击队副队长、汉奸的话都符合身份特点。
D.小说巧用伏笔,“屋顶是稻草苦的”与“烈焰升腾,蹿上屋顶”前后呼应,文章结构浑然天成。
3.如何理解小说中画横线的语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是“将军泪”,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遗
刘怀远
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
黄连婶出了村,在路上走,后面有自行车的声音在响动,骑车人和黄连婶说话:“又要去王权村啊?”
黄连婶站住,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的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
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
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
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元钱,你先拿去用吧。”黄连婶忙拦住说:“你帮我的还少吗?我自己命苦,不能总拖累你们。”
“婶,我知道您性格倔强,可我是外人吗?自家的远房侄子!这几年,黄连叔有病,您也够操心的了。”
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富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
“好吧!”玉亮知道拗不过她,就说,“那我先走了。”
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
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
黄连婶捡起来,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三个月的生活费啊……
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
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遇见的,就继续往前走。
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
“嫂,你要去哪里啊?”
“我去走个亲戚。”
“哦,俺哥一个人在家呢?”
“咋,你还怕他跑了?”
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
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
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挺辛苦的。”
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丢在集上东西了。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
黄连婶笑着摇摇头,心里说:“慌张鬼,掉转车头往回走也不带我一段路!”
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
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
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
俩人都说:“俺俩是傻蛋啊?脑子有病啊?要是被别人检去了咋办?”
黄连婶的泪就要落下来了,说:“只要说钱是你们的,算我借的行了吧?”
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
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
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
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
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
到了村委会,村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村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
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
村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截成两张寸宽的烟纸,把烟丝倒在一张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
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
(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几乎借钱借遍了,即使有人再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她虚荣爱面子的一面。
B.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富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
C.“既然你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对村主任的不信任态度,又表现出对黄连婶人品的佩服。
D.村主任是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之所以不给广播,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人,乡里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
6.小说是怎样叙述拾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7.小说以村主任把黄连婶的拾遗支付了招待费为结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认识汉斯吗
刘怀远
如果你第一次跟张奶奶拉家常,见面说不了三句话,张奶奶就会问你: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
张奶奶闺名芝秀,慈惠墩人,十多岁上父母双亡,孤零零的她被汉口的姑妈领了去。姑妈家住在裕华纱厂旁,迫于生计,芝秀小小的年纪也进了纱厂做女工。织工从早到晚,两只眼睛总是瞪圆了盯住织机,稍微发现一点毛病,眼到手到,飞快地摆弄梭子,不让织机上出一点瑕疵。时间不长,芝秀的眼睛红肿起来,肿痛,视物模糊,其中一只眼睛里还流出白色的汁液来。姑妈先是请来游走的郎中,郎中卖给几包草药。不想敷用后,眼睛钻心地疼,还看不见东西了。姑妈又慌忙领着去看保善堂的先生。先生看了,也是摇摇头,说,可惜了这么漂亮的丫头,还是趁早做手术吧。芝秀问,做手术能好?
好是好不了,是提早割除了坏眼,不影响以后装个假眼,闺女家家的,怎么说也是爱美。不过丑话说在前面,诊费先付,至于落个什么后果,与本堂概不相干。
芝秀呜呜地哭,姑妈劝她,别哭了,再哭对眼睛更不好了。芝秀说,反正是要瞎了的,还能再坏到哪里。
姑妈叹口气,这么年轻的孩子,怎么能没有眼睛呢。没有了眼睛,这一辈子可怎么过,我可怎么跟你死去的爸妈交代啊。
芝秀说,没了眼睛,我也不活了。
姑妈说,要不死马当活马医,我去请个洋大夫来看看。
就请来了汉斯。德国人,在汉口开诊所。汉斯来了,仔细地查看了病情,也是摇摇头,说我也没有办法。
芝秀又伤心起来。汉斯见她抽泣,又用手指在芝秀眼前晃了晃,芝秀眨了两下眼睛。汉斯又点点头,也许还是可以好的。
姑妈说,能治就好。快用药吧。
汉斯说,我给清洗干净了,还需要打一针盘尼西林。你们,打得起吗?
芝秀不知道什么是盘尼西林,姑妈可是听说过的。那个时候的盘尼西林堪比黄金,一是稀少,二是金贵,不是一般人能用的。
你有这个救命的药吗?姑妈问。
汉斯点点头。
姑妈就僵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芝秀问,多少钱啊?
汉斯没有回答,而是问,你在哪里做工啊?
芝秀说,纱厂里当女工。
汉斯微微一笑,那要你不吃不喝,半年的薪水。
芝秀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姑妈对芝秀说,秀,别怪姑妈不给你打针,姑妈实在是……
芝秀说,姑妈,我谁都不怪,只怪我自己命苦,自小没了爹,又没了妈,若不是姑妈收留,说不定我早死了,我怎么还能怪姑妈?眼睛瞎了是命,不怪姑妈,只是今后成了一个瞎子,又要拖累姑妈了。
姑妈也忍不住地哭起来。汉斯在一旁看看芝秀,又看看姑妈,看看姑妈,又看看芝秀,算是明白了怎么回事。汉斯摸摸大鼻子,挠挠头,说,上帝呀,真是可怜的孩子。要不这样,我先给小姑娘治疗打针,等你们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再给,好不好?
姑妈望望芝秀,芝秀望望姑妈,却看不清。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汉斯已经用注射器配药了。
盘尼西林注射到芝秀的身体里,没过几天,芝秀的眼睛真的神奇地好了。
芝秀找到汉斯的诊所,才看清了汉斯的模样。芝秀说,谢谢你救了我。
汉斯仔细察看了芝秀的眼睛,高兴地拍拍她的头说,痊愈了,你的眼睛完全好了。
芝秀声音小得几乎听不到,说,我现在还是没钱给你。
汉斯摸了下大鼻子说,我说过了,你什么时候有钱了,什么时候来还。
你放心,我有了钱一定来还你!
好的,你去吧,不过你要记住,不论再做什么事,一定要爱护眼睛哟!汉斯双眉往上一耸,眼睛透出微笑。
芝秀正想着是回裕华纱厂,还是干点别的。日本鬼子的炮弹飞来了。芝秀拉上姑妈跑回了慈惠墩。
日本人被赶走后,芝秀和姑妈又回到汉口,汉口已找不到一个叫汉斯的德国医生,也找不到一家外国人开的诊所。
“外国人漂洋过海地来开诊所,那么贵的药,一分钱都没给人家。”年老的张奶奶逢人便说,逢人便打听。
“你认识汉斯吗?医生,德国人,不是他,多少年前我就瞎了。”随着来汉口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特意学会了几句英语的张奶奶有机会就拉住外国人,跟人家打听:“你认识汉斯吗?我欠着人家药费呢,从没来要过,好人呐。如果他本人不在世上了,我答谢他的子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啊。”
汉斯,仿佛从没来过汉口一样,没有一丝消息。
张奶奶立了遗嘱,做出她这个年龄老人的惊人之举:身后捐献眼角膜。
(选自《天池》)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你认识汉斯吗”为题,既简明扼要她概括了小说的内容,又以简单的问句形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汉斯愿意为芝秀赊账注射盘尼西林,一方面是因为芝秀太可怜,另一方面源自汉斯是一个有爱心、有医德的医生。
C.小说设计姑妈和芝秀到保善堂看病这一情节,其作用除了表现中医的落后,更主要是为突出汉斯形象所做的反衬。
D.小说在叙述方式上与鲁迅的小说《祝福》相似,都采用了倒叙,这种倒叙方式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9.寻找汉斯,成了张奶奶一生的责任和使命。试结合对小说的理解,分析张奶奶这样做的原因。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汉斯,有人认为是芝秀,你认为是谁?谈谈你的理由。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画痴
刘怀远
钱先生贫困,宋乡绅富奢,二人家境差距极大,却是画友。
宋乡绅隔三岔五请钱先生来家小酌;钱先生呢,叫吃就吃,叫喝就喝,抡起筷子冷着脸,绝不寒暄,吃罢饭抹嘴便走,也绝无回请。每次饭前,二人都会站到画案前。钱先生抱着双臂看宋乡绅写字作画,嘴却不闲,批评挖苦不绝于耳,直到上桌的酒菜把嘴占住。被刻薄奚落了一顿的宋乡绅却如沐春风,笑吟吟地连连点头。过不了几天,又会请来钱先生,依然好酒好菜伺候着,只为两耳灌满批评和奚落。为何宋乡绅乐此不疲?在宋乡绅眼中,不止在苗湖,就是方圆几十里,除了钱先生,再找不到能在书画上这么谈得来的人,特别是能一下点中宋乡绅运笔痛处的人。
一次,二人月下对饮,酒到酣处,宋乡绅说,我的字、画总不长进,皆是因为无古人真迹可摹。钱先生点点头,众目所及都是有形无神的赝品,临摹多了,反而害处不浅。宋乡绅说,我独爱董其昌的字画,天下都知董其昌的字画被康熙乾隆二帝尽数搜罗入宫,民间哪还得见真品?
钱先生端起一杯老酒,慢悠悠地一笑说,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宋乡绅听出了其中意味,忙施礼道,难怪兄台画风古朴飘逸传神,似得董氏技法,恳请兄台家藏真迹让我一饱眼福!钱先生说,我家徒四壁,隔夜米粮都没有,哪里还有古人字画,我只是这样说说。
自此,夜黑风高时分,宋乡绅灯笼都不提,就去钱先生家转上一圈。到了门前,并不进去,只是悄无声息地朝里偷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宋乡绅黑夜中的眼睛瞪圆了:油灯摇曳出的昏黄中,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卷,钱先生正站在画前,细细品味揣摩。
宋乡绅窥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去叩门,里面惊慌地问,谁呀?宋乡绅忙说,年兄,是我。
好一会儿,门才开了,钱先生拦在门口:深夜何事?
宋乡绅说,从此路过,见你没睡,就叩门叨扰,不请我进去喝杯茶?
钱先生极不情愿地让他进去。墙上,已没有了字画。案上,却有墨迹未干的画卷。宋乡绅细细看了,那山,那水,那一叶小舟,那几株松柏,皆丰神独绝,无不如出自董其昌之手。宋乡绅说,年兄,你这是才摹的,快拿出真迹让在下过眼。
钱先生说,拿什么,我不过随手涂鸦而已。
宋乡绅说,我刚在外面都看见了,别再瞒我了。
钱先生顿时口吃起来,祖上有训,决……不让外人观看。
就让我看上一眼吧。宋乡绅紧紧拉住钱先生的手央求道。
钱先生望望一把胡须的宋乡绅,叹口气说,也罢,你我交好多年,今天就是落个不孝之名,也让您看一眼。
钱先生去净了手,才从柜子里拿出一轴画,慢慢展开。宋乡绅眼前一亮,顿觉神清气爽,待要细细品味时,画卷已收起。宋乡绅说,我再好好细品。钱先生说,祖训当头,请兄莫再逼我。
宋乡绅说,年兄守着宝贝饿肚子,不如把画转给我,尽享后半世富贵。钱先生说,即使腹中无过夜米,看上几眼画卷,也如饮甘饴。
第二天一早,宋乡绅又来了,让仆人担着一担金银,和钱先生说,除却田地房屋,这是我全部所有,只求兄台转让画卷。钱先生说,谢谢抬举,恕难从命。
兄台不想过富庶日子?钱先生微微一笑:画轴在手,朝看彩云,暮伴明月,别无他求。
隔一日,宋乡绅又请钱先生去饮酒,钱先生一口拒绝。
过几日,钱先生出去访友,回来后家中零乱,每个角落都被翻动过,而家里却没有少什么。钱先生偷偷查看后,心方落地。
又过几日,天上掉下大喜事,媒婆来提亲,要把宋乡绅的姑娘说给钱先生的儿子。钱先生的儿子二十多岁了,因为家贫从没有媒人登过门。不想,钱先生却一口回绝,竟说儿子还小。
半年后,宋家送了信来,说宋乡绅生命垂危,要见钱先生一面。钱先生无奈地一笑,沉思片刻,从带虫的米缸里扒出一轴画笼进袖筒,跟上来人去了宋家。
宋乡绅面色灰槁,说话有气无力,拉住钱先生掉下眼泪:兄台,我命休矣。临终前,我只想细细品读董其昌真迹一晚,望兄台体恤将死之人。
临来时,我已想到你病症的根源。钱先生掏出画轴,递给宋乡绅说,但请兄台爱惜,并望兄台早日康复。不过,明早日出之时,我来取画。
第二天天刚放亮,钱先生来到宋家。宋家大门洞开,正屋中央摆放着半担金银,却无一人。钱先生一直等到月亮升起,也不见宋家人回来。
钱先生长叹一声,这个画痴呀,把什么都舍弃了。
他把宋乡绅的门锁好,依然回到自己的茅屋。
宋乡绅从此杳无音讯。而钱先生依然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呆,品画。只不过每次他都像做贼一样,仔细观察四周后,才净手焚香,从隐秘处拿出一轴古画,静心研习。寂寞中的他有时也想,宋乡绅会携了画带着一家老小去哪里呢?这个宋乡绅啊,只知我是丹青高手,却不知我也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呐!
(摘编自《北方文学》,有改动)
11.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个框内只能写两个字。
画友→→→→品画
12.请赏析小说的结尾。
13.文中“画痴”指谁?请明确并阐述理由。
14.小说通俗晓畅,但内涵丰富,请从多角度赏析小说主题。
【答案】
B“直至后来经过走访调查才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说法错误,由原文“别说叫什么,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何氏’是说不知是何姓氏啊”等可知经过走访调查也没有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
C“质朴与典雅兼具”错误,语言“典雅”的特点不明显。
①“能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了”表明已临近约定的开会时间,游击队马上就要来开会了,形势危急。②“鬼子和伪军隐藏在各个角落,悄无声息”表明敌人已埋伏好,游击队面临危机。③此处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看似平静却包藏杀机。④引出下文熊二嫂为给游击队传递讯息而作出牺牲的情节。
4.内涵:将军在了解到熊二嫂牺牲的经过以及了解了她苦难的一生后百感交集流下热泪。
作用:①显示了将军的侠骨柔肠。将军流下热泪,有力地衬托了熊二嫂的英雄壮举,写出她舍小家顾大局,支持抗战的大义凛然的形象。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泪”是小说的文眼﹐将军泪辉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歌颂了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的英雄品质。
5.B
A项,“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错误。由原文“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可知,她是不想给别人添麻烦;
C项,“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对村主任的不信任态度”错误,由原文“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可知,黄连婶态度坚决,他们才被迫领回,村主任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是以后的情节;
D项,“不给广播”错,由原文可以知道,“大喇叭里还没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是说这件事传播的快。应该是广播了,但是钱没有还。
6.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7.①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村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黄连婶的形象更加丰满。②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暴露并鞭挞了那个年代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不良风气,与玉亮等人形成对比,弘扬了正能量。③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加了故事的波澜。④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8.C“表现中医的落后”属于无中生有,主要是为了引出汉斯。
9.①汉斯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她,她还欠着汉斯的药费;(情节内容)②张奶奶善良诚信,懂得感恩;(人物形象)③希望爱心和善行能够得到传递。(影响意义)
10.答案示例一: 汉斯是主人公。①情节作用上看:小说以汉斯救助芝秀为主要情节内容。②人物塑造上看: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汉斯的善行以及他对芝秀一生的影响。③主题表现上看:汉斯以一个外国人身份救助他人,更能突出爱心的无私,利于主题的凸显。
答案示例二:芝秀是主人公。①情节作用上看:小说以芝秀寻找汉斯、报恩汉斯展开。②人物塑造上看:小说主要为了表现芝秀的善良。③主题表现上看:芝秀受人救助并终生难忘,捐眼角膜是颂扬她懂得感恩并传承善良。
品画窥画求画(意思对即可)
结尾采用“欧·亨利笔法”,既在意料之外,没想到宋乡绅以病为由,携画逃走,也没想到画是假的;又在情理之中,为了古画两人费尽心思,尤其是宋乡绅,为了得到古画,德行尽失;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
13.示例一:指宋乡绅。为提高画艺请贫穷的钱先生吃饭,听他的奚落;为求真迹,舍尽万贯家财;为求古画将女儿嫁给画友儿子,视画重于亲情;思画成疾,视画贵于生命。
示例二:指钱先生。守着古画饿肚子,古画在手,别无他求;擅做赝品,但并不想靠此获得财富;不愿意占有宋乡绅留下的金银。
14.对古画的热爱,使得一个散尽家财,一个甘守贫困;一个拿赝品去看望友人,一个携画私逃。讽刺当时欺骗盛行的社会风气,嘲讽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与当今社会收藏多为金钱,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