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4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与惠子都属于学识渊博的“布衣之士”,都来自于普通家庭。只是庄子更不幸些,很早便不得不当了漆园小吏以求果腹。而惠子更幸运些,一上来的起点就颇高。史书上有关惠子的最早记载,说他曾为梁相(魏国迁都后称梁)。也就是说,当庄子失去了漆园吏的活计,还在四处寻找出路时,惠子已经高高在上,坐到梁国的相位了。
惠子虽曾位高权重,但刚刚出道时,日子并不好过。孟子的弟子、时任魏国大将的匡章曾在朝堂之上当着魏惠王及百官的面嘲讽惠子是“蝗螟”。(见《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而当时担任魏相的白圭对惠子提出的新政极为不满,把惠子比作是魏国刚娶进门的“新娶妇”,攻击他初来乍到,就对婆家事务说三道四、指手划脚。不难想见,布衣出身的惠子初到魏国时,即便有魏王的支持,仍受到来自代表魏国贵族势力的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庄子与惠子相遇于何时已无从知晓。据《太平御览》卷四六六引《庄子》佚文说:“惠子始与庄子相见而问焉。庄子曰:‘今日自以为见凤凰,而徒遭燕雀耳。’坐者皆笑。”这是庄子与惠子首次相见情景的唯一记载。此时的惠子,或自誉为凤凰,或为人称做凤凰,已积攒起相当的人气,这才有了庄子所说的,我本以为今日见到的是凤凰,结果却只是“燕雀”而已。总而言之,庄子与惠子的第一次交往在“坐者皆笑”的氛围中结束了。
庄子这人的神经肯定也是十分大条。几年过去,他很可能已全然忘记自己当初与惠子开过的玩笑,忘记自己给惠子造成的难堪,又去见惠子,“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天三夜”,于是便有了讽刺辛辣的“鹓鶵”、“鸱”与“腐鼠”的故事。第二次庄子惠子的相见同样以不欢而散告终。这样的结局,是我们早就可以想象得到的。试想,庄子与惠子年轻时并非好友,成年后也仍未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子究竟为什么要去梁(魏)国?特别为什么要去见惠子?其梁(魏)国之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此次相见,对庄子、惠子双方来说都颇有几分尴尬。庄子大老远专程来见惠子,想必本意不是要来嘲讽惠子一番的;而贵为梁相的惠子得知庄子并不觊觎其相位,感到释然。
而让惠子彻底放弃对庄子戒心的是他们此后的再次相遇:“惠子从车百乘而过孟诸,庄子见之,弃其余鱼。”(《淮南子·齐俗训》)应该说,庄子与惠子的这次孟诸相遇在两人的交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惠子“从车百乘”的奢靡,非但没有引起庄子丝毫的羡慕之情,恰恰相反,庄子见到排场如此煊赫的惠子,直接以行动表明:尽管我贫困至此,却连几条多余的鱼都不肯要,又怎么会在乎你那“腐鼠”般的相位呢?此次“孟诸”相遇,对惠子应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震撼,也促使惠子开始反省,重新了解庄子、认识庄子。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带来了惠子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惠子任梁(魏)相,时年36,庄子35。公元前322年,惠子48岁。魏惠王听信张仪之言,将惠子罢相放逐楚国,惠子旋即返回宋国,开始了“与庄子相晤论学”的人生新阶段。
惠子回到宋国故里时,庄子已经47岁。此时的庄子已不再是旧时的庄子了,他对惠子,也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锋芒毕露。而此刻的惠子也不再是昔日的惠子。政坛的失意,从政的残酷,使得惠子终于不再关心出仕,转而专注于学术。战国诸子,大多做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梦,写的也都是与治国平天下有关的“雄文”。只有庄子、惠子是名副其实的“另类”。庄子的文章当时屡屡被惠子称为“大而无用”,而惠子自己的命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倘若惠子地下有知,再回过头来重温他对庄子的评价,会作何感想呢?的确,若从经国济世的角度去衡量二子,不愧是惠施难为兄,庄周难为弟!
(摘编自王景琳《庄子与惠子》)
材料二:
《庄子》的全书与《老子》一样,它的主旨,在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完成一个人生的最高目的,老子的摄生、庄子的养生,种种理论与方法,都并非最高的目的;他的最高目的与最终的境界,是完成神人、真人、至人的标准。以孔、孟做代表的周、秦之际的儒家思想,是为完成现实人生,建立伦常规范,以安定现实世间为目的,超越宇宙以外的事情,便置而不论了,“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但是,无论为老、庄,或孔、孟,他们在那个时代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是想建立长治久安,达到天下太平的局面。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是他们的发明或创造,实际上,都同是上古传统的观念,不过各人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老、庄的驳斥仁义与圣人,不是否认孔、孟所说的仁义与圣人,是骂当时一班借仁义与圣人之道而逞私欲的人们。老、庄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必须要人人自觉自立,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然后自成仁义道德,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尤其庄子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他认为人能做到那种标准,才够得上说这个人是做到人生的极至了,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做一个人,也可以叫他为圣人,或神人,相反的意义,便不算是人了。
(摘编自如意宝论坛《南怀瑾先生谈庄子》)
1.下列对材料一中对惠子庄子首次见面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惠子先来了个当众提问,虽不知道他究竟问了什么,但想难倒庄子的意思大概也是有的。
B.庄子对惠子之问却不大瞧得上,认为这样的问题不当出自凤凰之口,只配来自燕雀之辈。
C.庄子对惠子的评价似乎得到了在座熟人朋友的嘲笑,庄子爱开玩笑的性格可见一斑。
D.庄子与惠子两人的年纪彼时应该相仿,都很年轻,都自视颇高,说起话来毫无顾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布衣出身,惠子即便有魏王的支持,却仍然受到了来自魏国权贵们的歧视与轻蔑。
B.庄子和惠子的第三次相遇给惠子带来了对庄子从相轻、相忌到相知、敬重的心态转变。
C.《庄子》和《老子》二书,均沿袭于传统观念,所取用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而已。
D.老、庄所倡导的境界,是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却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
3.结合阅读积累,下列典故中不能支撑材料一两人论辩交情的典故是( )(3分)
A.濠梁之辩 B.运斤成风 C.五石之瓠 D.鼓盆而歌
4.根据材料二,概括老庄与孔孟思想的异同。(4分)
5.惠子在世时,名头远在庄子之上,可身后却甚是凄凉,而庄子的命运恰恰与惠子相反,在沉寂了几百年之后,庄子备受士子的追捧。请分别用材料二和课文《五石之瓠》的主要观点,阐述其中原因。(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默的墙
梁晓声
①在一切沉默之物中,墙与人的关系最为特殊。无墙,则无家。
②建一个家,首先砌的是墙。为了使墙牢固,需打地基。因为屋顶要搭盖在墙垛上。那样的墙,叫“承重墙”。承重之墙,是轻易动不得的。对它的任何不慎重的改变,比如在其上随便开一扇门,或一扇窗,都会导致某一天突然房倒屋塌的严重后果。而若拆一堵承重墙,几乎等于是在自毁家宅。人难以忍受居室的四壁肮脏。那样的人家,即使窗明几净也还是不洁的。人尤其忧患于承重墙上的裂缝,更对它的倾斜极为恐慌。倘承重墙出现了以上状况,人便会处于坐卧不安之境。因为它时刻会对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人还能做的事几乎只有一件,那就是美观它,或加固它。
③我家一面主墙的正上方,是方形的特别普通的电池表。大约一九八三年,一份叫《丑小鸭》的文学杂志发给我的奖品,时价七八十元。表的下方,书本那么大的小相框里,镶着性感的玛丽莲·梦露,正巧逛早市时发现摊上在卖,于是以十元钱买下。“她”的旁边,是比“她”的框子大出一倍多的黑框的俄罗斯铜版画,其上是庄严宏伟的玛丽亚大教堂。是一位表妹送给我的。玛丽莲·梦露的下方,框子里镶的是一位青年画家几年前送给我的小幅海天景色的油画,是印刷品。再下方的竖框里,是芦苇丛中一对相亲相爱的天鹅的摄影,是《大自然》杂志的彩页,我由于喜欢就剪下来镶上了。……墙上还有两具瓷的羊头,一模一样。一具牛头,一具全牛,我花一百元从摊上买的。还有别人送我的由一小段一小段树枝组成的带框工艺品;还有两名音乐青年送给我的他们自己拍的敖包摄影。还有湖南某乡女中学生送给我的她们自己粘贴的布画,是扎着帕子的少女在喂鸡,连框子也是她们自己做的。这是我最珍视的,因为少女们的心意实在太虔诚。还有一串用布缝制的五彩六色的十二生肖,我花十元钱在早市上买的;还有如意结,如意包,小灯笼什么的,都是早市上二三元钱买的……以上一切,挡住了我家墙上的破处、脏处,并美观了墙。
④我这么详尽地介绍我家一面主墙上的东西,其实是想要总结我对墙的一种感想——墙啊,墙啊,永远沉默着的墙啊,你有着多么厚道的一种性格啊!谁要往你身上敲钉子,那么敲吧,你默默地把钉子咬住了。谁要往你身上挂什么,那么挂吧,管它是些什么,美观也罢,相反也罢,你都默默地认可了。墙啊,墙啊,你具有着的,是一种怎样的包容性啊!尽管,人可以在墙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挂什么就挂什么,想把墙刷成什么颜色就刷成什么颜色——然而,无论多么高级的墙漆,都难以持久,都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褪色,剥落。自欺欺人或被他人所骗往墙上刷质量低劣的墙漆,那么受害的必是人自己。水泥和砖构成的墙,却是不会因而被毁到什么程度的。时过境迁,写在墙上的标语早已成为历史的痕迹,写的人早已死去,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画在墙上的画早已模糊不清,画的人早已死去,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挂在墙上的东西早已几易其主,由宝贵而一钱不值,或由一钱不值而身价百倍,而墙仍沉默地直立着。战争早已成为远的大事件,墙上弹洞累累,而墙沉默地直立着……
⑤墙什么都看见过,什么都听到过,什么都经历过,但它永远地沉默地直立着。墙似乎明白,人绝不会将它的沉默当成它的一种罪过。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着的一份天职。墙明白它的天职不是别的,而是直立。墙明白它一旦发出声响,它的直立就开始了动摇。墙即使累了,老了,就要倒下了,它也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向人报警,比如倾斜,比如出现裂缝……
⑥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倒下的,因而人时常观察它们的状况,时常修给它们。人需要它们直立在某处,不仅为了标记过去,也是为了标志未来。比如法国的巴黎公社墙。人知道有些墙是不可以不推倒它的。比如隔开爱的墙;比如强制地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一分为二的墙……比如种族歧视的无形的墙;比如德国的柏林墙。人从火山灰下,沙漠之下发掘出古代的城邦,那些重见天日的不倒的墙,无不是承重之墙啊!它们沉默地直立着,哪怕在火山灰下,哪怕在沙漠之下,哪怕在地震和飓风之后。
⑦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像墙的人将没有爱人,也会使亲人远离。墙的直立意象,高过于任何个人的形象。宏伟的墙所代表的乃是大意象,只有民族、国家这样庄严的概念可与之互喻。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过去了,像新的墙漆覆盖旧的墙漆;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融入历史了,又一批风云际会的人物也融入历史了,像挂在墙上的相框换了又换。战争过去了,灾难过去了,动荡不安过去了,连辉煌和伟业也将过去,像家具,一些日子挪靠于这一面墙,一些日子挪靠于另一面墙……而墙,始终是墙。沉默地直立着。
⑧而承重墙,以它之不可轻视告诉人:人可以做许多事,但人不可以做一切事。人可以有野心,但人不可以没有禁忌,哪怕是对一堵墙……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墙与人的关系“最为特殊”,有“家”必须有“墙”。
B.作者认为承重之墙直接关乎人的生命安全,不能轻易损毁它。
C,作者认为往墙上刷质量低劣的墙漆,受损的最终是人自己。
D.作者认为不能推倒那些关乎着人类历史而具有标志意义的墙。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③段通过实写,强调了“承重之墙”对于一个“家”的意义。
B.④⑤两段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承重之墙”独特的魅力。
C.第⑤段通过两种情况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承重之墙”的辩证态度。
D.⑦⑧两段由“墙”及人展开联想,启示人们要守护好生命长河中的"承重之墙”。
8.作者为什么说“像墙的人”是不可爱的?(6分)
9.本文围绕“墙”这个形象布局谋篇,有何妙处?请加以简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提供一个媒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使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当越来越多的写作以娱乐读者为目的,文学里最好的、最核心的东西被屏蔽了。这个东西,可以称为真知。
就创作层面而言,现代作家和施耐庵那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利用的资源不是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是日常经验,因为文学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
日本评论家小林秀雄有一个观点,认为从萨克雷、狄更斯以后,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来描写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而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使得小说家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角色能把你难住,没有什么领域是你无法触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这个论述让人非常震撼,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问题∶一个作者的特定修养、特定出身、独属于自己的情感结构和社会认知,甚至独属于自己的绝望和痛苦,在今天似乎已经没有用了。“有经验的作者”,在写作中越来越不重要。这导致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具备任何神秘感,不带有任何真正的情感,所有人物都可以互换而不具备特定性。一个写作者尽可以把故事编造得非常复杂离奇,因为今天有大量社会新闻来为之提供模板,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一个人具备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一定能成为好作家答案是否定的。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能力,都无法帮助一个人真正写出生活中哪怕一点点的、充满光芒的真知。在小林秀雄的观点里,文学中真正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不是“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人物不能忘记,正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记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里面的人物飞檐走壁,有非常大的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连带着这样的人物在今天的小说写作中已经失去了。我们把笔下的人物当成是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客体,只不过是我们把他定向化,把他变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们来描述他,而不是像小林所强调的那样∶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实际上这并不是小林一个人的观点。汪曾祺也说过,文学写作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钻到对方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时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人物心意相通。
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然而如果这样的真知跟你笔下的世界没有关联,我们怎么跟读者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
真知的缺失同样存在于阅读层面。很多人在读了小说之后就去模仿小说,用小说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不是为了模仿,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里真正可贵的是那一点真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作品里的智慧,找到写作者对存在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的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文学和生命、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在文学和生命、和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深刻的联络。
(摘编自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材料二∶
书写“新人”是作家的课题,但是怎么发现和如何书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孙犁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1942年,他在《新人物·感情·气氛》一文中,敏锐地提出时代新人的问题∶“新的生活和不断的战斗产生了新的人,这些人不同于父亲的一代,甚至哥哥的一代,具备了新的感触、愿望和生活习惯。他们对现实生活负起了新的责任。”孙犁熟悉农村、农民,并且能以历史的眼光发现变化,进而将这种变化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这些新人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普通农民,但在抗战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意识和战斗热情迸发出来——他们斗志昂扬地加入斗争队列,扛起不同于父辈的崭新责任。
孙犁捕捉并书写了这个变化,尤其是抗战后农村女性发生的变化。“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女性起初并不完全了解丈夫的抗日举动,但是经历了不舍离别、前去探望、归途遇险、目睹战斗场景等一系列事件后,她们成长了起来。这些英姿飒爽、开朗明快、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成为抗战文学中的一抹亮色,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不可或缺的身影。
在孙犁看来,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在这些平凡人的脚下。只有写出人物的时代差异,才能通过文学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风尚。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要创造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形象。
(摘自刘卫东《孙犁带给我们的文学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作的娱乐化倾向导致文学表达的真知无影无踪,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
B.小林秀雄认为建立无数写作范式并依靠社会素材写作,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
C.作家创作独特性人物,除要有好的语言和讲故事能力外,还要尊重、理解和热爱人物.
D.孙犁以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变化并将其与时代结合起来,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施耐庵时代的作家创作利用了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不涉及日常生活。
B.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所塑造的人物不具备特定性。
C.孙犁的创作说明在如何书写“新人”课题中“发现”比“书写”更重要。
D.《哦,香雪》以鲜明形象让人思考,体现了文学和生命、生活的密切关系。
3.下列关于孙犁的评论,与材料二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贾平凹认为∶“他的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
B.《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对人物极少作静态的描绘,而在行动过程中寥寥几笔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还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C.铁凝∶“孙犁先生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渗透力,是不会消失的,不会泯灭的,相反,它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现出来。”
D.某学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孙犁将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创作时善于将个人的经历、情感与时代相融,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孙犁的“新人”创作体现了材料一中所说的“文学的真知”,请简要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跑南海
蒋冬梅
他在南海打鱼的时候,大马哈鱼正肥美,它们满满地铺在海底,像扯着一面色彩鲜艳的旗。鱼像听到什么召唤一样,迎着浪头逆水而行,向乌苏里江洄游。打鱼人并不急着下网,他们只等在河口,把白色的渔网撒成半开的花朵,网住的鱼一个人就已经拉不动了。产卵后死去的鱼漂满河面,连它们红色的尸身都是美的。他知道所有的大马哈鱼攒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才能把它们送回乌苏里江。
乌苏里江畔的男人,顺着大马哈鱼的来路,坐一条杨木船去跑南海。那里有肥美的海参和森林一样的海菜。他们把自己“卖”给渔头,预支了银线交给女人,打着单薄的背包去搏命。他也在一张薄薄的的契约上,像他的父亲那样,按下半只手掌的印子,把自己交给了大海。
母亲穿着棕色的袍子在江边送他,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从送走父亲的那一年开始,这块石头就伫立在江边。十几年的江风吹过,把石头吹矮了,终有一天会变成一颗石子,等着父亲回来握在手里。
坐上杨木雕下海时,他穿着一件鱼褂子,持一柄钢叉,扎水底白沙上黑宝石一样的海参。人们看到他手臂上凸起石头一样的肌肉,就喊他“石头”。南海上的人,都忘记了本来的名字,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他们渔帮里有一个老头,年老打不动鱼了,人家可怜他,让他蹲在杨木雕里绑海菜,一喊他就叫“绑菜”。“绑菜”沉默寡言,好像他不会说话一样。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互相也不常说话。
母亲说过,南海码头上的女人,是缠人的绳子,缠住了父亲的腿。有时候母亲又说,是南海的海菜缠住了父亲的腿。他刚一到南海,就急着向人打听父亲,可他又说不清父亲的样子。他用力回想幼年时父亲的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他才发现,父亲就像一幅洇了水的画,色彩和线条全被冲毁,只剩下一个斑驳的影子。这让他想起那些死去的大马哈鱼,用面目全非的样子,把自己交回故乡。
他向人描述着父亲,酱色的脸庞,山石一样的身体,一顿能喝下一坛烧锅酒,用一只手就能拉上来一网大马哈鱼。人们听了指着“绑菜”说,他当年就是那样子啊。“绑菜”蹲在船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木然得像块石头,一双粗黑的大手,加紧在绑着海菜。那些海菜长得能绑住这片海,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绑完。“绑菜”站起身来,弯曲的身体像一只青虾,常年漂在海上的人,骨头都被海里的湿气弄变形了。不只是“绑菜”,打鱼的人个个都被蚀成海边的断崖。那时的“绑菜”踩着船像踩着一片树叶,吹着哨子,举着手里的鱼叉,有海豚涌过来敲击船帮,一齐引来硕大的海狗。“绑菜”会握紧鱼叉猛刺向海狗,胳膊上的肌肉凸起,像坚硬的石块。
没有人见过他的父亲,打鱼人都不打听别人的事,譬如问他的家乡,问他的女人,问他的儿女。他们只说受了一天的海风,于是晚上点起火,图着喝酒,
从前,父亲教他唱渔歌调子“跑南海”时就唱过:“东道走来,西道往来,海参崴[注]呀,撒大网
呀。打好鱼来,大马哈来,叉海参呀,拧海菜。”父亲说,大马哈鱼群里,能游回乌苏里江的都是最勇猛的鱼。千万条鱼里,只有数十条能回去。大马哈鱼能跳过瀑布,跃过桥栏,隔着山海,也能闻到淡水的气味。它们回到出生的那片淡水,在一片沙砾里安静下来,产卵之后慢慢死在那里,像秋天的落叶。他无数次地想,父亲为什么不是最勇猛的大马哈鱼呢,是不是他忘记淡水的气息了。
有一天他路过出海口,看见大马哈鱼正在洄游,它们逆水冲浪,聚成一团,像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嘶鸣。“绑菜”很少见地居然没有绑海菜,他蹲在船头,望着碧青色的海水,突然说了一句:“一条鱼都知道回家。”听他说这话,杨木雕上的人都停了手里的活,望着海口的浪头。谁也不知道,从前和“绑菜”一起打鱼的人都去了哪,他们只知道,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成为“绑菜”。
“石头”踩着杨木雕靠过来,他突然对“绑菜”说了一句:“乌苏里江抚远来过一个林绍春,一顿能喝一坛烧锅酒,一只手能拎上一网大马哈鱼。”
“绑菜”垂着头,俯身又开始从船帮往上拉海菜。他背朝着“石头”,背朝着出海口,背朝着大马哈鱼群,踩着杨木雕,在灰黑的大海上渐渐漂远了。
(有删改)
[注]海参崴,即符拉迪沃斯托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从“他”到南海打鱼写起,再介绍“他”的家庭情况,然后写“他”前来南海的目的,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父亲”和其他奔赴南海打鱼的人一样,有着类似的经历,他们为生活所迫,先从渔头那里预支银钱给家人,其实就是把命交给渔头,难以翻身了。
C.母亲对父亲是十分惦念的,文中“站成一块风化的石头”一句生动形象地将母亲眺望父亲归来的深情期盼表达了出来。
D.尾段写“绑菜”踩着杨木雕在海上消逝的场景,极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
7.关于文中父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自离家外出跑南海打鱼后,十多年来从没有回过乌苏里江畔的故乡。
B.父亲见“他”来寻找自己,觉得自己没有脸面见儿子,于是他躲了起来。
C.父亲久不归家让母亲心生怨言,由此便引起了母亲对父亲未回家原因的猜测。
D.父亲在南海打鱼的生活状态与“绑菜”的很相似,但“绑菜”不是父亲。
8.文中多次提到了“大马哈鱼洄游”之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有人称《跑南海》为“散文化小说”,请结合文章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40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嘲笑”一词不妥,根据情境“哄笑”更妥当,不一定是“嘲笑”。
2.D【解析】A.强加因果;B.过于绝对,原文“很可能就是这次相遇”;C.偷换概念,原文“孔、孟的仁与义,老、庄的道与德”,并非“《庄子》和《老子》二书”。
3.B【解析】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见《庄子·徐无鬼》)
4.①目的都均为建立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局面(1分)②均是上古传统观念(1分)③选取的名辞和意义别有异同的含义。(1分)④从根本上而言,对仁义的认识是不矛盾的。(1分)(每点1分,共4点)
5.①庄子所谓圣人、神人、真人、至人的境界,以他和惠子的三次相见来说,他不自居于仁义道德的名缰利锁之中,他要完成最高的道德标准,因此和光同尘,而终其天年。他提出的至人与真人,意义更加明显,所以庄子最后成为了后人眼中的神人。②《五石之瓠》中庄子借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反驳惠子认为五石之瓠无用的观点,而事实上庄子以自身的行为证实了他的观点: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而惠子拙于用大,锱铢必较,“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也确实走不远,人生之路在于自身的格局。(每点2分,共4分)
现代文阅读II
6.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曲解文意,第⑥段强调有些标志意义的墙是必须推倒的。
7.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的能力。第③段不是强调“承重之墙”对于一个“家”的意义,而是为了说明墙的“厚道”。
8.①“墙”的直立人格决定了“像墙的人”必然担负“承重使命”,也必然非常人所能真正理解,因而显得不可爱。②“墙”不会随着时间改变其沉默理智的本性,这也决定了“像墙的人”可敬而不可爱。(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以小见大,表现主题。墙是人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形象,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承重之墙”那沉默而沉重的特点,突出墙对于人的重大意义,进而联想到人类历史中形形色色的“墙”,凸显出墙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进而启发人们对“承重之墙”应有的敬畏态度。②由表及里,逐层深入。作者从家里的墙写起,接着铺垫自己对墙的感受和态度,很好地唤起读者的生活经验,理解墙沉默而直立的特点,进而引导读者深入感受“标志意义的墙”“像墙一样的人”“历史长河中的墙”的丰富内涵。③易于接受,易受启发。“墙”的形象来自日常生活,让读者感觉遇见了老朋友,但经过作者深入挖掘提炼后,“墙”这个意象变得新颖而独特,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惊喜和震撼。(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A项“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错;B项“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错;D项“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错)
2.D(A项“不涉及日常生活”错;B项“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错;C项“‘发现’比‘书写’更重要”错)
3.D
4.①文章以设问开篇,指出当今文学失去真知;②接着从创作层面,说明什么是文学的真知;③然后从阅读层面论述文学真知的作用;④最后指出文学真知不可或缺。(4分。每点1分)
5.①文学的真知要求通过独一无二的人物体现与世界的关联,孙犁塑造了文学画廊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时代精神。②文学的真知要求文学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智慧,改变生活,孙犁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历史、时代的发展,从而扛起崭新的责任。(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II
6.D(“使读者从和‘绑菜’类似的打鱼人的灰暗人生中看到了一丝光亮”于文无据,这里只是强化了悲剧的色彩,并没有光亮色彩出现)
7.B(从文中信息来看,“他”没有找到父亲,而父亲也并不知道“他”来寻找自己,更谈不上躲起来)
8.①用“大马哈鱼洄游”来揭示主旨,从而表明思念故乡、盼望回故乡的主题。②用“大马哈鱼洄游”的艰难来比喻跑南海的渔人的回乡之难。③多次提到“大马哈鱼洄游”,并以此串联起文章内容使得文章结构完整,相互呼应。(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虚化人物。小说中的人物连姓和名字都没有,都是看着近旁的物什,随口喊一个人,就当作名号了。儿子向人打听父亲,可父亲始终没出现,其样貌,眼睛、鼻子、嘴巴全都模糊一团,符合小说虚构性的特点。②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儿子找父亲、“绑菜”绑海菜、渔人跑南海等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趋向散文化。③营造意境。着力于对“大马哈鱼洄游”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有散文的特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