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4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具体表现在文体论、作家作品论和时序论等方面。
曹丕《典论·论文》首开文体论,用“雅、理、实、丽”四个字分别概括“奏议、书论、铭谏、诗赋”四科八类文体的艺术特质。陆机《文赋》直承《典论·论文》的言说方式,用并列词组形式描述十种文体的特质。刘勰的文体论,多一言以蔽之。如《文心雕龙·定势》“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作家作品论虽为只言片语,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精妙传神地把握住了作家作品的艺术神髓。评阮籍、嵇康文学风格的异同,刘勰有“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李、杜才学风格迥异,严羽着“飘逸”与“沉郁”而风神足俱。郊岛并称,同为苦吟,苏轼有“郊寒岛瘦”,堪称妙评。
在对一个朝代的文风的把握上,古代文论也时常运用整体浓缩性的表述。古代批评家往往有俯瞰宇宙、弥纶百代的眼光和胸襟。他们以这种眼光和胸襟“统百代而论诗”(叶燮《原诗·内篇下》),雄视上下几千年,往往会有许多独到的体会和领悟。如“建安风骨”“盛唐气象”,非常允当地抓住了一个时代的风神气貌。
古代文论整体浓缩性特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文化传承来说,中国文化善于以简治繁,举重若轻。世间万象,千变万化,其运转之规则理应纷繁复杂,中国的哲人却一言以蔽之“一阴一阳”。这一思维方式直接启示了后代的文论表达。姚鼐《复鲁絜非书》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受《周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还受文化经典的启示。道家的整个思想可以用一个“道”字来概括。儒家的经典《春秋》,内容上“微言大义”,语言上“一字褒贬”。《文心雕龙·宗经》说“《春秋》辨理,一字见义。”儒道文化是古代文论思想智慧的基石,其思维方式是中国文论浓缩性特征的滥觞,促使文论家们用最精要的语言去把握文学的真谛。
(摘编自李建中 吴中胜《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
材料二∶
片语精微、言约意丰,把丰富的含义浓缩在极小的篇幅之中,是论诗诗之诗性特征在文体形式上的一个显著标志。例如反对模拟,主张创新,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至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叶燮的《原诗·内篇》,无一不再三强调,反复阐明。只因散文不便记忆,时间一长,很少有人记住他们的原话了。而赵翼的一首论诗绝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以其浅近的语言就把“文律运周,日新其业”的道理,说得鞭辟入里。
如果说片语精微、言约意丰是论诗诗之诗性特征在文体形式上的标志的话,那么比兴、意象、象征、暗示等方法的运用则是论诗诗之诗性特征在语言文辞及表现方法上的体现。韩愈的论诗诗喜用惊人的比喻和奇崛的语言来喻示沉雄光怪的诗境,如《调张藉》以“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破”喻李、杜诗风的宏阔神怪,用“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喻诗语之雄怪和笔力之高洁。像这样用具体的形象来喻示作家作品风格,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与西方解释学的抽象说理、条分缕析迥异其趣,充分体现了"论诗诗"这种诗性批评文体的民族特色。
但是,从根本上决定“论诗诗”的诗性特质的,还是它的诗性思维方式,即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这是远较论诗诗特有的文体形式和比兴、意象、象征、暗示等具体的表现方法更能决定论诗诗的诗性本质的东西,也是论诗诗这种中国古代特有的诗性批评文体与西方分析思辨型批评文体大异其趣的关键所在。我们不妨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司空图对于二四种诗歌风格意境的阐释并不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是以直觉象征思维的方式来展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亦深解诗理,凡分二十四品·····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这里的“体貌”一词正是对《二十四诗品》论诗不取抽象论说,专用直觉象征的诗性思维方式的精当概括。试看司空图对“冲淡”一品的解说,本来“冲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定的诗歌风格类型或意境类型是极难用逻辑的推论和精确的语言加以界说的,因为中国诗歌本身就具有含蓄朦胧、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作为对中国诗歌艺术的这一特点有着深切了解的诗论家,司空图极富智慧地选择了直觉象征的思维方式,即用两幅具体感性的形象画面来“体貌”冲淡的韵味∶“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前一幅画面表达的是清虚淡泊而沉默自处,心意幽隐而妙合天机。如饮生生万物的太和之气,与孤鹤齐飞在天外邀游。后一幅画面表达的是如和暖春风,柔和地吹拂着衣襟听门前风吹竹林的声韵,让人载美而归。司空图正是借助这两幅形象画面的叠加描绘,把本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有关诗歌风格和韵味的“冲淡”概念具象化、形象化了,从而帮助人们去真切地体味和领会“冲淡”一品自然、淡泊、空灵的审美特质。这种化抽象为具象、以形象为思维的中介、借此而言彼的思维方式正是包括论诗诗在内的整个中国文论所独具的。
(摘编自邓新华(“论诗诗”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峻”与“遥深”、“飘逸”与“沉郁”、“郊寒”与“岛瘦”,把嵇康与阮籍、李白与杜甫、孟郊与贾岛的作品风格概括得入木三分。
B.中国哲人以阴、阳来统观世间万象,姚鼐(复鲁絜非书》提阳刚和阴柔之美,可见"以简治繁"的思维方式直接启发了他的文论表达。
C.论诗诗之诗性特征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片语精微、言约意丰的文体特征,比兴、意象、象征、暗示等方法的运用,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
D.论诗诗的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能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画面表达,还有利于读者领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有关诗歌风格和韵味的概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诗诗通常用具体的形象来喻示作家作品的风格,阐释诗歌创作的规律,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
B.化抽象为具象的思维方式是中国的论诗诗独具的,而抽象说理、条分缕析的解释学是西方独有的。
C.司空图深切了解中国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等特点,他选用具体感性的画面来"体貌"冲淡的韵味。
D.“纤秾”一品中的“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展现了一幅生气蓬勃的春景图。
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立片言以居要。《文赋》
B.简言以达旨。《文心雕龙·征圣》
C.一言穷理。《文心雕龙·物色》
D.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文心雕龙神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和论证方法。(4分)
5.如何理解和评价初唐“四杰” 针对当时文坛一些轻薄之徒对四人的讥笑,杜甫写了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请结合材料二对这首诗进行评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翻开《辞海》《辞源》或任何一本工具书,我们会发现,今天的中国人之所以还有词可用,有话可说,而且可以指望说得漂亮些,丰富些,滑头些,是因为古代有一批热情的语言创造者,确切地说是词汇创造者。中国若没有苏东坡,我们不仅在引经据典方面会有所缺失,民族语言宝库也会失落大量极富意味的词。孔子虽然强调“述而不作”,但一部《论语》,撇开别的巨大历史功绩不谈,单单从丰富民族词汇这方面考察,已当得起功德无量。说到“巧言令色”“和为贵”“温故知新”“尽善尽美”“惠而不费”诸词,即使冒昧从经济角度考察,我们也可以说其中每个词都价值连城。
可见,仓颉造字,文人造词,乃是最天经地义之事。
今天的情况则令人沮丧,虽然语言始终在更新创造过程之中,不舍昼夜,但真正由当代文学家自铸的新词伟词,则少而又少。似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公认:创造语言的使命已经终结,剩下的只是如何运用已有的语言了。实际上,一次也写不出新词丽句、从来也不曾为祖国语言的丰富有过“美芹之献”的作家,绝对难称一流。
语言不是时装,见别人穿上去漂亮得体,就误以为自己只要依样画葫芦也能收到“漂亮得体”之效,这实在是外行之见。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大师拈出的“陌生化原则”虽不足以解释文学杰作的产生机制,但至少可检验一个作家是否够格。沈从文先生1934年1月在致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提到一张有趣的帖子,我也一字不改地抄录如下:
“立招字人钟汉福,家住白洋河文昌阁大松树下,今因走失贤媳一枚,年十三岁,名日金翠,短脸大口,一齿凸出,去向不明。若有人寻找弄回者,赏光洋二元,大树为证,决不食言。谨白。”
沈先生随即感慨道:“这人若多读些书,一定是个大作家。”——沈先生凭什么下此断语呢?
不必说,就因为这家伙用词大胆,出语奇崛。单单那个“枚”字,就够出奇了。
其实,自铸新词与祖国语言是否丰富并无必然关系,即使所欲表达的喜怒哀乐,现有词汇已足够对付,作家仍有义务求新求变,如果他不满足于仅仅表达一下的话。何况,想到古人已经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或生动或可爱或有力的词汇,作为今人就更没有理由不思进取,更不该躺在先人的功劳簿上坐吃山空。只有在我们的时代同样创造出大量美妙新词,造福后代,才更能无愧于曾经铸词遗赠吾辈的先人。
换一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为数寥寥的那几位称得上大师的文学家,大抵都有此抱负。钱钟书无疑是此中的大行家,少年鲁迅即有“酸风戛窗”的奇句,林语堂单单译出一个“幽默”来,已足可使吾辈至今齿颊生香。当代中国作家中最为我激赏的台湾余光中先生,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仅所获极丰,且非常感人。余光中某天曾在日记里如此放言:“这世界,来时她送我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走时,这两件都要还她。一件,已被我用坏,连她自己也认不出来,另一件我愈用愈好,还她时比领来时更活更新。纵我做她的孩子有千般不是,最后我或许会被宽恕,欣然被认作她的孩子。”显然,余光中这么夸口不仅是因为他曾写出这样不可思议的句子:“依次是惊红骇黄怅青惘绿和深不可测的诡蓝渐渐沉溺于苍黛”,更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须有他自己专用字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摘编自周泽雄《谁在自铸新词》
材料二:
收录“初心”“点赞”等词汇,“萌”增加“稚嫩而惹人喜爱”的意思,为了医学术语“卒中”的读音,“卒cù”下增补复音词“卒中”;文字有了声音、笔画有了动态……记者从10日在京举行的《新华字典》新版首发暨商务印书馆文教读书月启动仪式上获悉,新推出的《新华字典》第12版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跟进社会发展,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需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表示,《新华字典》第12版于2013年筹备修订,2015年正式启动并逐步实施。此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根据国家规范和教学需求,增补字头;二是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三是与时俱进,完善字词释义;四是满足需求,增补实用字音;五是体现规范实用,完善《部首检字表》;六是依据权威资料,更新附录信息;七是正文每页附二维码,借助纸书十二维码的形式,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可以看听结合。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表示,《新华字典》已延递12个版次,及时反映了社会变迁与进步。商务印书馆以《新华字典》新版首发为序幕,启动“新华绽放—商务印书馆文教读书月”活动将推出“涵芬大讲堂”“2020阅读行动论坛”“文教类图书新书发布会”“家庭书架推荐”等系列活动,向读者推荐经典名著和精品好书,助力全民阅读。
——摘编自《“初心”“点赞”“二维码”等被收人新版〈新华字典〉》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若没有苏东坡的话,我们不是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缺失,而是会让自己的民族语言宝库失落大量极富意味的词。
B.很多文学家认为其创作运用已有语言即可,而实际上,写不出新词丽句、不曾为丰富祖国语言做过贡献的作家,难称一流。
C.文章举沈从文的例子论证的是:一个作家应该遵循“陌生化原则”创作,而不应该读别人的书,向别人学习借鉴。
D.新推出的《新华字典》紧跟社会发展,每页附上二维码,将看听结合,这是其“科学性、规范性和适应性”的最重要体现。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若单从丰富民族词汇方面来考察,就已功德无量,因为它创造了不少令人耳熟能详词语。
B.在我们的时代,作家能够创造出新鲜词语以造福后代,才能更无愧于曾经铸就伟词遗赠吾辈的先人。
C.余光中日记中说世界送他两件礼物,一是肉身,一是语文。第二件礼物实际上说的是他的专用字汇。
D.商务印书馆以《新华字典》新版首发为序幕,将推出一系列读书活动,向读者推荐好书,助力全民阅读。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大师进行的语言创新的一项是( )
A.孔子及其弟子使用了“巧言令色”“和为贵”“温故知新”“尽善尽美”等词。
B.沈从文在致妻子张兆和的信中曾提到一张有趣的帖子中使用的“枚”字。
C.少年鲁迅即有“酸风戛窗”的奇句,林语堂曾译出一个“幽默”的词汇。
D.余光中写了“依次是惊红骇黄怅青惘绿和深不可测的诡蓝渐渐沉溺于苍黛”。
9.材料二中的画线内容,各属于第12版《新华字典》哪项修订内容?(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 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 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 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 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 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睹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戍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之悲剧不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而是因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人生见地不同。
B.金陵十二钗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都落空,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欢乐现得苍白脆弱,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C.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假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批判意味。
D.《红楼梦》的悲剧与希腊悲剧并无不同,都是人生见地的冲突和兴亡盛衰之无常,所体现的悲剧无不是曲线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悲剧和希腊悲剧相同,都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正因为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抗争,才赋予悲剧崇高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虽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最早的古希腊悲剧所反映的命运悲剧完全不同。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摧折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二者的社会意义不向。
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体现的“真正之悲剧”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窦娥冤》 B.《哈姆莱特》
C.《雷雨》 D.《水浒传》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关于《红楼梦》悲剧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人生见地之不同是如何造成“宝黛爱情悲剧”和“宝钗婚姻悲剧”的。(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①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湾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②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③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说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④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
⑤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于是三三在哭里笑里慢慢的长大了。
⑥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苞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⑦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⑧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
⑨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
⑩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到地下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了,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到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用大量笔墨介绍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和碾米过程,交代了当地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关系,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内容,详写三三对钓鱼者的不同态度,略写三三吹唢呐、喂鸡等事情,情节安排详略得当,轻重合宜。
C.小说的叙事节奏富于变化。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切换迅速,叙事节奏很快;而以钓鱼为中心叙事是特写镜头,节奏较慢。
D.小说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十分形象,拟声词“咿咿呀呀”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7.下列对本文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作者通过写三三生活的环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秀美、灵动的湘西少女形象。
B.“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鱼是各处走动的,……怎么不能钓。”三三对潭边,钓鱼者的双重标准,展现出她的天真可爱。
C.小说中的“三三”和《边城》中的“翠翠”,无论是成长的环境,还是人物的性格,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她们都是沈从文独特审美的体现。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快叙事的节奏,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8.沈从文笔下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请结合本文和《边城》,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6分)
9.沈从文在谈及《边城》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请结合本文简析这种人生形式。(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4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见‘以简治繁’的思维方式直接启发了他的文论表达”理解错误,原文“这一思维方式直接启示了后代的文论表达。姚鼐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受《周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中的"这一思维方式"指"一阴一阳"的哲学思想,不是指"以简治繁'的思维方式"。
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是中国的论诗诗独具的”说法错误,应该是整个中国文论独具的,根据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可以知道。
3.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相关知识的能力。D项是有关创作论的言论,是说在文学创作中联想所发挥的作用。
4.行文脉络∶首先,指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整体浓缩性的三种具体表现;然后,对三种表现分别进行阐述;最后,从文化传承和受文化经典的启示两个方面分析古代文论整体浓缩性特征形成的原因。(2分)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如论述作家作品论时举了刘勰评阮籍、嵇康和严羽评李、杜以及苏轼评郊岛的三个例子;引用论证,如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微言大义”“一字褒贬”等。(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行文脉络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回答行文脉络时最好用“首先”“其次”等提示性词语,回答论证方法时要举出例子。
5.①这是杜甫的一首论诗诗,诗性特征明显。该诗片语精微、言约意丰。诗歌用28个字肯定了王杨卢骆的文学贡献和地位,告诫那些轻薄之徒不要讥笑王杨卢骆,王杨卢骆的诗文将流传久远。②用江河万古流比喻四杰等优秀作家的名字和作品万古流传。抽象的说理、议论借助可感的形象来传达,理自现,情由生,使偏于理论批评的论诗诗读来富有诗意,情趣盎然。③体现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杜甫用大河东流的具体感性的形象画面,来赞美四杰的艺术成就与山河同在。(答对一点得1分,三点全对得4分)
现代文阅读II
6. B
【解析】 A.“不是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缺失”错误,文中说的是“不仅是”。C“而不应该读别人的书,向别人学习惜鉴”错误,文中举沈从文的例子是论证作家应遵循“陌生化原则”创作,不能支持“不应该读别人的书,向别人学习借鉴”。D.”最重要体现”错误,材料二只是说“新推出的《新华字典》第12版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等方面跟进社会发展,更加适合新时代读者需要……实现了媒体融合的二次升级,可以看听结合”,“最重要体现”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7. C
【解析】C“第二件礼物实际上说的是他的专用字汇”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件礼物说的应该是他从小接触的语言文字。
8. B
【解析】B.“枚”字,只是沈从文引用的一个帖子里的故事里提到的,不是他自己创造的,所以不属于语言创新。
9.①收录“初心”“点赞”等词汇属于第二项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
②“萌”增加“稚嫩而惹人喜爱”的意思属于第三项与时俱进,完善字词释义。
③“卒cù”下增补复音词“卒中”属于第四项满足需求,增补实用字音。
【解析】题干问的是“材料二中的画线内容,各属于第12版《新华字典》哪项修订内容”。首先找到画线内容,然后找到第12版《新华字典》修订内容,找到二者的对应之处,进而找到所属范畴。
分析画线处的内容,“收录‘初心’‘点赞’等词汇,‘萌’增加‘稚嫩而惹人喜爱’的意思,为了医学术语‘卒中’的读音,‘卒cù’下增补复音词‘卒中’”,“点赞”“初心”属于新词,所以属于第二项“跟进时代,适量增补新词”;“‘萌’增加‘稚嫩而惹人喜爱’的意思”是增加词语的意思,所以属于第三项“与时俱进,完善字词释义”;“‘卒cù’下增补复音词‘卒中’”是增补实用字音,所以属于第四项“满足需求,增补实用字音”。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A.“而是因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人生见地不同。”错,以偏概全。根据原文“悲剧为什么演成 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 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可见,《红楼梦》之悲剧不仅仅是因为“性格不同,思想不同,人生见地不同”。B.“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欢乐现得苍白脆弱”错,张冠李戴,原文“而在十二钗之外,……晴雯等的死亡”才“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欢乐现得苍白脆弱”,而非金陵十二钗的价值毁灭。D.“都是人生见地的冲突和兴亡盛衰之无常”错,无中生有,原文“这是性格不同……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可知,相同点是人生见地之不同,而没有涉及到兴亡盛衰之无常。
2.AB.“古希腊悲剧蕴含……的追求”错,范围扩大,原文“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可知,主语是“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而不是“古希腊悲剧”。C.“这与最早的古希腊悲剧所反映的命运悲剧完全不同”错,原文“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可知二者并不是完全不同。D.“难逃摧折的客观趋势”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和“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可知,作者认为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虽遭摧折毁灭却仍会继续生长的前进的客观趋势。
3.C根据材料一“……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分析可知,《红楼梦》的悲剧不是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而造就的悲剧。《雷雨》中的悲剧源于社会以及个人之思想、性格、人生见地之不同,未涉及善恶之攻伐。A《窦娥冤》讲的是以窦娥为代表的善和社会黑恶势力的对抗。B.《哈姆莱特》讲的是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这涉及到了善恶之征伐。D.《水浒传》的主题是“官逼民反”,这也是善恶的对抗。
4.①材料一总结了《红楼梦》悲剧演成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冲突,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其中侧重论述了《红楼梦》悲剧的演成在于人生见地之冲突。这和希腊悲剧相同。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红楼梦》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在于价值的彻底毁灭,这种毁灭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几乎更接近与莎士比亚悲剧。(每点2分,共4分)
5.①宝、黛的爱情悲剧,主要源自于他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当时周围人的人生见地不同。贾府人看重封建大家族政治势力关系网的维系,而宝黛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毁灭。②宝、钗的婚姻悲剧,主要源自于宝、钗二人的人生见地不同。宝玉追求自由本真,厌恶仕途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宝钗却理性现实,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支持者。二人志趣见地不同,最终也只能是悲剧。(每点2分,共4分)
现代文阅读II
6.C(“开篇以碾坊为中心交代环境,镜头快速切换,叙事节奏很快”有误,此处镜头的切换并不快,视角徐徐展开,叙事节奏是缓慢的。)
7.D(“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没有表现“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8.①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三三心想着,潭里的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这段心理描写把一个小女孩内心的小小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边城》中的翠翠本来是满心欢喜地去看船,期待和傩送见面,没见到后无意识的自言自语:“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表现出翠翠的难过之情。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 三三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写出了三三的小小任性和天真。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男女对歌,唱小歌、端午节赛龙舟……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答对一点计2分,答对三点计满分,细节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①人性美:如三三吹唢呐,踩鱼脬,可见其纯真可爱;赶逐横蛮无理的鸡,可见其天性善良;三三爱笑,小事可乐,可见其活泼开朗。这些都是人性之美的体现。②人情美:如妈妈成天全身都是糠灰,随着碾槽转,抚养三三长大;妈妈炒鱼待客,说这是三三的鱼。这些细节都可以看出母女二人感情真挚。母亲对不讲规矩钓鱼的人非常宽容;钓鱼的熟人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母亲晒干了用来招待客人。这些细节多可以看出乡亲邻里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③有不讲规矩的人钓三三的鱼;母亲和三三在他们撇断了钓竿后,有一些小小的幸灾乐祸,母女同笑。这些细节说明作者没有过于美化人性,而是很自然地表现出一种不是完全理想化的人性。(答对一点计2分,答对三点计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