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8:4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5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特殊。为什么野味有如此巨大的诱惑力?人们在食用野味时为什么会陷入尴尬境地?
首先,野味比人工培植的食物具有更完整的自然性。许多野生动物能在人的控制之外自由自在地活动着,这种自由自在对人的本质力量来说似乎是一种无形的挑战。人在潜意识中对本质力量的盲目崇拜,促使自己尽最大的力量去驾驭、支配尚未被人征服的野生动物。于是,享受野味就不仅是为了满足口福,深层的意义则是通过对野生动物的掌握和享用,使人感到自己本质力量的扩张。这样,原本以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生活追求,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蜕变成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放肆行为。
其次,野性往往使野生动物表现出生龙活虎的生命活力。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往往会转化为食物学上“鲜美”的评价标准, 导致了人们对野味的味觉期待往往超过了对家禽家畜的口味评价。许多野味实际的味觉并非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对野味味觉上的肯定性评价在人云亦云的大众心理作用下会得到进一步放大,野味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人类原本出于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却演变成对生命的戕害。
再次, 野味的食用还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野味经营者动用各种手段去收购那些国家明令禁止捕猎的野生动物,通过各种宣传去吸引消费者,使人们把食用野味作为一种消费时尚,同时中国人爱面子的大众心理导致野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样,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现象,并没有使消费者改变嗜好,特定社会氛围反而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的行列里来,最终导致了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 经营者也就越多;社会限制越严格,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导致野味越来越少。尤其应该关注的是,由于野生动物是某些病毒和细菌的宿主,大量的食用也就打开了向人类传染疾病的潘多拉魔盒。
(取材于於贤德相关文章)
材料二
非典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NA病毒。RNA分子结构稳定性差,烈性RNA病毒很难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当年非典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RNA病毒,很可能遭到人类免疫系统的顽强抵抗。免疫系统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反应过度,事实上,当年有相当一部分非典病人就是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受RNA病毒感染的病人通常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彻底治愈,病毒完全消失;要么病人死亡,病毒同样完全消失。从这层意义上说,非典病毒确实已经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新冠病毒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专家说是蝙蝠,它是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新冠病毒可永久生活在蝙蝠体内,并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相互传递,交叉感染。长此以往,蝙蝠种群内形成了一个异常庞大而复杂的冠状病毒基因库,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病毒序列,而且处于不停地变化之中。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了,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当年非典病毒就是这么来的,如今的新冠病毒也是这么来的。与此类似的就是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平时主要躲在鸟类的身体里,也有少部分病毒以猪为自然宿主,这就是我们此前经常听到的禽流感和猪流感。这些寄宿在鸟类和猪体内的流感病毒也在不断地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体,情况和冠状病毒非常相似,这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非常危险的新型传染病。
到底怎样才能避免这类新型传染病呢?一个明确的答案就是不吃野生动物。但是,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人类和野生动物大部分直接的接触发生在野外,这里所说的绝不仅仅是旅游,更多情况是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从而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风险。
(取材于袁越相关文章)
材料三
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 1988年11月审议通过。此法在规定保护和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维护生态平衡的立法目的时,加入了“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内容。2003年“非典”后,《野生动物保护法》作过小幅的修正,适度加大了野生动物法制保护的力度。2014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刑法解释规定,惩罚非法购买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但是,该解释并不涉及故意参与食用国家重点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也不涉及购买和食用国际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2019年2月,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规定,强调推动野生动物保护、繁育与利用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做了有益的补充。
目前,可合法饲养并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共54种,既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等国内品种,也包括从国外引进的鸵鸟、美洲鸵等6个品种,产业巨大。以非重点保护动物为人工繁育主攻方向,可能会刺激社会消费野生动物的“风尚”,与时代文明发展的要求相悖。
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食用行为,所食用的往往是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允许繁育的野生动物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此,《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配套条例、规章作出修改时,在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应当严格限定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正面清单,将绝大多数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纳入禁止清单。这样才能保护全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也保障依法开展养殖的企业的权利。
(取材于网络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地位特殊,但是其安全性仍然值得人们深度思考。
B.人类享受野味不仅仅是满足口福,更是为实现对野生动物的驾驭和支配。
C.野味味道并不鲜美,但其生猛鲜活的外在特征使其具有了特殊的诱惑力。
D.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但特定社会氛围推动着消费者挤到野味食用者行列。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人们食用野味时陷入的“尴尬境地”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享用野物是为了扩张人的本质力量,最终却失去了对自身的合理控制。
B.追求野味源于对野生动物生命活力的崇拜,最终演变为对生命的戕害。
C.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最终却使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
D.食用野味是为了享受野味的鲜美,实际上却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行为。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非典病毒消失是因为RNA病毒很难长期存活,而且人类免疫系统会顽强抵抗。
B.非典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并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
C.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实现物种间跨越,使其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细胞受体对上。
D.寄居某些动物体内的流感病毒不断进行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并伺机入侵人类。
4.根据材料三,下列解说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988年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不仅强调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力度。
B.2014年刑法解释对“故意参与食用濒危野生动物及制品的行为”未作出相应的惩罚规定。
C.目前允许合法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共54种,繁荣了野生动物产业,也可能带来一些隐患。
D.在科学论证前提下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才能有效防止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新浪科技网2月21日报道,关于是否取缔野味集市和野味饭馆这一问题,在近10万份公众调查问卷中,有94.8%的人选择取缔,1.3%的人选择中立,3.9%的人选择不取缔。
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被调查者,你会怎样选择?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加以解说。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一个“狙击兵岭”
魏巍
常言说,“响鼓不用重槌敲”。自从团政委点出三连的问题之后,郭祥就立时召开了支委会,首先对自己打大仗的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接着对“怕捅马蜂窝”的思想,也捎带着给了几炮。随后经过研究,选出了本连的特等射手,组成了步枪组,机枪组,还有六○炮和祖国新来的无座力炮合编的冷炮组,区分了地段,划分了责任。第二天,狙击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大家都憋足劲,要向“狙击兵岭”看齐。
果然不出所料,狙击活动遭到了敌人强烈的报复。又是飞机,又是大炮,很疯狂了一阵。但是都被他们硬顶过去。郭祥还特意把无座力炮秘密运到前沿,敲掉了无名山上敌人设置的那辆固定坦克,狙击活动就更顺利地开展起来。无名山下的每一条大路小路,敌人出没的每一个场所,都受到狙击手们的严密监视。只要敌人一露头,就会猝不及防地倒在狙击手们的枪弹之下。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偶尔出来一次,就像老鼠出洞一般。开始敌人还去拖死尸,死尸拖不回,还得赔上三个五个,最后连死尸也不拖了。当时,我们的快板诗人毕革飞,曾写过一篇快板,专门记载此事。诗曰:
狙击手,真活跃,你一枪,我一炮,
不打死靶,要打活目标。
展开狙击大竞赛,个个都把战机找,
敌人在工事一露头,叽地一枪应声倒。
敌人出来拉尸首,又是射击好目标。
你要愿意要尸首,我们负责给你造!
零零碎碎吃喝你,最后把你全吃掉!
在这场狙击大竞赛中,“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的口号,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青年战士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最先突破这个光荣指标。特别是那个16岁的小鬼杨春,简直着了迷。这匹刚刚戴上笼嘴的小马,在老保姆陈三得力的领导下,虽然进步不小,但是按陈三的说法,始终没有把他那种过剩的精力完全转化为建设的积极性。平时,不是到这个班偷偷拆卸机枪,就是到那个班摆弄别人的炮。这一下可好了,他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这方面去了。每天天一亮,他把帽檐儿一歪,就抱着一支枪,伏在射击台上,用一双圆圆的猫眼搜寻着自己的猎物。有时候为了减小自己的目标,他甚至脱个光膀子,把帽子也染上黄泥,伏在交通沟沿上观察。远远看去,他那在庄稼地滚过的身体简直同黄黄的泥块没有两样。由于他这样不辞劳苦,今天打中三个,明天击倒五个,他的记录表直像响箭一般地直线上升。他本人也越打越上瘾,越打越来劲。每天只嫌太阳落得早,只嫌天色亮得迟。就是夜间做梦,也不断地喊:“打中了!打中了。”一边喊,手指头还在不断地扳动。这样,在一个月结束的时候,他的毙敌数已经达到58名,不要说在全连,就是在全营也遥遥领先了。有人分析说,他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由于他那精确的射击技术,确实不能否认,他从小就是一个玩弹弓的好手,到现在他那圆乎乎的小脸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就是他的战友给他留下的光荣纪念!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揭破这小鬼的一件秘密。它甚至已经到了绝密的程度,以至使得料事如神的郭祥、工作深入的老模范以及朝夕相处的陈三都摸不清底细。
那还是今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从祖国寄来了大批的“慰问袋”,小杨春也理所当然地分到了一个。这个袋子里装了几十块水果糖,还有一封短短的信。从信上看,来信人年纪很小,字迹稚嫩,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信上写道:
亲爱的志愿军叔叔:
我妈妈每天给我一分钱买糖。我没有吃,现在我给叔叔寄去。希望叔叔吃了我的糖,多打死几个美国鬼子!我要向叔叔学习,长大了,也要去抗美援朝。
李毛毛
当时,接到慰问袋的这位16岁的“志愿军叔叔”,不用说是颇受感动的。因为他平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人民的战士受人尊敬。他当时就在自己的小本上写了一首诗:
慰问袋,六寸长,慰问糖在里面装。
昨天我吃一块糖,糖儿对我把话讲:
你吃糖,想一想,祖国人民的心意可记上?
按照小杨春原来的计划,这糖本来是准备立功之后才吃的。但是,毕竟我们这位“志愿军叔叔”修养方面还有些不足,今天一块儿,明天一块儿,也就吃完了。只剩了个空空的小口袋还包在包袱里。这次支部号召“创造杀敌百名狙击手”,小杨春忽然想起这个慰问袋来,如果打死一个敌人,就把一枚小石子装进去,装满了100枚,将来寄给这位小朋友,岂不是一个很好的纪念?这样就暗暗下了决心。但是,这小鬼鬼心眼不少:一来这计划还不知道能不能完成;即使能完成,事先透露出去,还是会被人传为笑柄。他自己这样那样的“漏子”已经够多了,何必再给人增加一份谈话的资料呢?于是就把这事定为“绝密”一级,对人绝口不谈。只是在打死一个敌人后,才选一枚晶莹可爱的小红石子,乘夜深人静悄悄丢到那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的口袋里。
(节选自《东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杨春是志愿军战士的典型,文章通过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以及“狙击大竞赛”前后的对比塑造这一形象。
B.大家分析小杨春射击成绩好的原因时以调侃的方式提到他脸上的伤疤,表现出大家对小杨春的关怀和喜爱。
C.文中“一笔一画,像是刚会挪步的孩子,比杨春那打飞脚的字好不了多少”表明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D.文中写小女孩送来“慰问袋”并写信这一事件,揭示出了后方的大力支持是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
7.关于文中快板诗人毕革飞快板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内容看,虽与上文的有些重复,但衬托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
B.表现出朝鲜战场上我军不但战法灵活,还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
C.表现出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体现出我军战士的必胜信心。
D.以对偶的形式,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景。
8.有人说魏巍的《东方》让我们对英雄的定义愈发清晰,请结合杨春这一人物,对魏巍笔下英雄的形象作简要的分析。(6分)
9.魏巍曾说:“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写作‘富矿’,‘文风朴实,言之有物’”,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选文是如何体现魏巍的这一创作特征的。(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京张高铁是中国铁路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凝聚着中国先进的科学和管理技术,创造了多 项世界记录。京张高铁开通后,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成为我国高铁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京张高铁在全球铁路建设中首次全 线采用BIM技术,实现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在此过程中,我国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5G通信等行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进一步巩固了我国高铁的领跑优势。
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重要配套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按照“标准配置+奥运配置”的思路,形成了“龙凤呈祥”“瑞雪迎春”两种外观涂装方案。“龙凤呈祥”是京张高铁的标准配置,“瑞雪迎春”则在奥运期间使用。同时,京张高铁还将在动车组上提供全面的奥运服务,包括多语播报、滑雪板存放、高速互联网覆盖、奥运赛事直播等。此外,京张高铁太子城站能直达奥运比赛核心区,方便游客观赛。
京张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京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通运营,不仅 满足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交通服务需求,也让更多城市实现了顺畅贯通。京张高铁衔接大张高铁、张呼高铁等多条高速铁路干线,接驳即将开通的京沈高铁,让北京与河北、内蒙、山西等地域多了一条交通大动脉,也将为沿线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力提升的显著标志。我们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路网规模、列车时速、运营效率走在世界前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以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为标志,中国铁路这张“国家名片”将越来越亮丽。
(取材于晁星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京张高铁起点位于北京,终点位于张家口,线路全程174公里。作为我国智能高铁的示范工程,京张高铁智能化体现在其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中。
在京张高铁的智能化技术中,最亮眼的莫过于列车的全自动驾驶设计。全自动驾驶主要包括列车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停车、停车后自动打开车门、车门与站台屏蔽门之间的自动联动五个方面。自动驾驶功能把驾驶员从繁杂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关注行车的安全工作。
以复兴号动车组平台为基础,设计者研发了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的智能动车组。智能动车组是一对双胞胎,车头分别模拟鹰隼和旗鱼的形状,具有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漂亮的外观。
京张高铁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建设、运营、调度、维护、应急全流程提供智能化服务。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全线每一个桥梁、车站,每一处钢轨,通过传感器连接至电脑,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照明是否损坏,工作人员都能一目了然。未来,京张高铁10个车站将有同一个“大脑”。通过这个“大脑”,在控制室就可以实现各类设备管理、应急指挥。
“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京张高铁总设计师王洪雨说。创新、技术、人才锻造了今日的京张高铁,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带来了全球化视野,把中国高铁建设发展事业推到了世界前列。
(取材于周舟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京张高铁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把“京张文化”书写好,既是对我国传统铁路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铁路文化在世界上的有力彰显。
京张高铁文化的表达包含四个核心视觉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人字纹”,代表中国铁路历史的视觉印记“苏州码子”,代表中国哲学精神的视觉镜像“山水视界”,代表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五行五色”。“人字纹”造型提取“人”的文字流变造型,用于细部和标识性的装饰及造型。“苏州码子”是老京张线独有的里程标识符号,将“苏州码子”花数进行抽象化提取及打散重构,转化为极具视觉冲击的艺术形式,寓意中国铁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山水视界”主要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与现代性的表现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中国山水意象”装饰图像及纹样。“五行五色”汲取传统美学的五色观,以五行与五方相配,将东南西北中对应五色,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水墨黑、汝瓷青、琉璃黄、冰雪白和春节红。
京张高铁的每个站房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清河站的文化主题是“不息”。清河站是京张高铁主要始发站,老京张铁路诞生之际也恰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自觉、自强不息的起点。自铁路先驱詹天佑始,中国铁路人的精神从京张线开始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该文化主题取清河水奔涌不息、百年铁路人自强不息之意,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感。长城站的文化主题是“丰碑”——长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丰碑,途经长城的老京张线“人”字形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中的第一座丰碑,高铁是新中国工业文明的丰碑。太子城站的文化主题是“无界”。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空间与自然相通、人与天地相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追求。
太子城站是距离奥运赛场最近的高铁站,地理之于高铁无界,山水之于人心无界,奥林匹克之于人类无界,是太子城站文化主题的深刻内涵。
(取材于褚冠男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京张高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时速350公里的突破。
B.京张高铁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很多便利服务。
C.京张高铁使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实现全面贯通。
D.中国铁路因京张高铁的开通运营而成为“国家名片”。
2.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 京张高铁智能化优势的一项是( )(3分)
A.自动驾驶功能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B.车头的动力性能优越且外形美观。
C.监测系统可实现全线路实时监测。 D.各高铁站能够实现统一控制管理。
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京张高铁文化表达的核心视觉元素”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字纹”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京张铁路的视觉符号,只适用于标识性造型。
B.“苏州码子”花数的抽象提取和重构,以艺术形式展示新老京张的文化传承。
C.“山水视界”将传统与现代方式结合,创作京张高铁独有的装饰图像及纹样。
D.“五行五色”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应用体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视觉韵律。
4.根据材料三,下列设计构想与各站房特有的文化主题,不符合的一项是( )(3分)
A.清河站地面铺设绘有“百年京张传承”年代图示的地砖。
B.清河站的站牌上喷绘流动的水波暗纹作为整体背景图案。
C.长城站墙砖采用 2022 年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作为纹饰。
D.太子城站悬挂以广袤群山和无垠白雪为主体图案的壁画。
5.上面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京张高铁建设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能为我国其他领域 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提供哪些思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 ”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地,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儿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 ”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地亲切,格外地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儿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地光亮,粉笔是分外地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地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远远地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各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地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地,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乙文】
最后一课
老 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 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甲文】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5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每个人都已觉得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抖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
D.【乙文】“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了比喻,说明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课"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来表现的意图。(6分)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5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3分)【解析】原文“许多野味实际上的味觉虽然并非见得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并不能说明“野味味觉并不鲜美”。
2.C(3分)【解析】不合逻辑。“享受野味是人们追求消费时尚的行为”与“许多经营者获益颇多的结果”并不能形成相对的局面,谈不上“尴尬”。
3.D(3分)【解析】A项“人类免疫系统顽强抵抗”会使得“非典病人死于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而非“非典病毒消失”的原因。B项文中并未说明“非典病毒”可“永久存在于蝙蝠体内”,而且“进行相互传递,交叉感染”只是“在不同的蝙蝠种群之间”。C项因果倒置,原文为“一旦某个突变类型正好和人类某种细胞受体对上,便能感染人体,完成物种间的跨越。”
4.A(3分)【解析】“还要求加大法制保护的力度”文中无据。
5.【答案示例】(6分)
我不赞成取缔。野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大众消费心理形成的特定社会氛围不会轻易改变,取缔野味集市或野味餐馆可能反而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社会限制越严格,野味越少,要求食用者反而越多,经营者反而越能赚钱,最终反过来导致野味越来越少。(2分)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为,往往是食用了那些在野外直接捕获的稀奇古怪的野生动物。经过科学论证的人工驯养繁殖的某些野生动物,不必担心引发公共卫生事件。(2分)人类为生存的需要,不断开疆扩土,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增大了人类被传染的危险。所以,比起管住嘴,更重要是管住腿。(2分)
我赞成取缔。追求野味往往会使人类失去对自身感官享受的合理控制蜕变为疯狂猎取野生动物的行为,演变为对野生动物生命的戕害,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作用,野味经营者敢于动用一切手段猎取野生动物,牟取暴利,吸引消费群体,使野生动物不断减少并濒临绝种,破坏生态平衡。(2分)许多野生动物(如蝙蝠)是许多细菌、病毒的中间宿主,人类大量食用会感染病毒、细菌,生病甚至死亡。(2分)国家制定并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了可以合法饲养和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品种,但仍存有隐患;另外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很难杜绝野味经营者铤而走险,为牟取暴利进行非法运营明令禁止的野生动物品种的行为。今年武汉海鲜市场爆发的新冠肺炎病毒即是血淋淋的教训。(2分)
现代文阅读II
6.C
7.D
8.①英雄就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杨春就是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②心怀祖国,忘却自我,甚至是付出生命,杨春为保家卫国,参加抗美援朝,狙杀敌人,随时可能付出生命;③为战胜敌人,拼尽全力,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夜苦练狙击本领;④知恩图报,以最好的成绩回报关爱自己的人,杨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袋”。
9.①选取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述历史的伟大进程;②通过“怕捅马蜂窝”“也捎带着给了几炮”“真是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屁滚尿流”等朴实的语言,塑造普通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文风朴实;③通过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日常生活歌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言之有物。。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
2.(3分)B
3.(3分)A
4.(3分)C
5.(6分)参考答案
①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在多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有前瞻性和突破性,创造世界领先水平。
②京张高铁的建设突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展现文化自信。
③京张高铁的建设发展与我国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互为促进,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要与相关领域协同发展。
现代文阅读II
6.A(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从小学生的视角来写。)
7.D(比喻表现的是学生遭遇了国家被侵略,面对战争的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祁瑞宣老师不上课不是因为麻木,而是亡国的痛苦和悲愤让他以这种方式来表示抗议。)
8.参考答案∶①【甲文】是散文,这样写,直抒胸意,表达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交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苟且的精神。
②【乙文】是小说,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描写祁瑞宣的内心,真正的苦痛来源于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深陷沦陷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苦痛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表现出祁瑞宣因为极度的痛苦和悲愤的心理。
③作品体裁不同,相同情感表现手法出不尽相同。每个人面对痛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样的,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评分细则∶6分。每个要点2分,文体手法、作用各1分。大致意思相同的,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塑造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
②反映底层世界的生活。不仅对底层人民身处日本人铁蹄之下的状态有原生态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底层苦难包裹的复杂人性有探索,如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描写反映出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③运用底层叙事的话语方式。比喻通俗易懂,如∶“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语言形象平实“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评分细则∶6分。三个要点“人物形象”“作品内容”“表现手法”各2分。答案必扣紧三个方面,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