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3(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3(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8:4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5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自然界有许多体型很小的昆虫,能够实时跟踪物体、导航和躲避障碍物。它们的神经元只有几万、几十万个,与之相比,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及突触数量和复杂功能更令人惊叹。如果能在芯片上模拟这些大脑,必然可以系统提升计算机的整体能力。正是基于这一想法,类脑芯片应运而生,它是建造类脑计算机最关键的部件,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硬件电路形式。类脑芯片主要负责模拟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的功能特性、信号传递和学习方式,让计算机在低电能消耗情况下完成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
目前,类脑芯片研究主攻方向是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类脑芯片由大量更小的电子器件组成,这些器件每个仅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大小,被称为纳米器件。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不断寻找与构造合适的纳米器件。如一类叫作忆阻器的纳米器件,其纳米夹层中的离子运动可以改变器件的工作状态,这与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细胞膜中所包含的离子通道的作用相似。有些忆阻器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即使断电了也不会丢失,就跟人的记忆一样。
有了上亿甚至上百亿个类脑纳米器件后,还要使它们都按照人们需要的行为模式协同工作,即要形成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类脑芯片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目前最常见的计算芯片(CPU)均是在冯·诺伊曼体系架构下建立的。这 种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存算分离”,即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是分开的,好比编曲和演奏是 分开的。程序员像是作曲家,编程好比编曲,写有程序的存储器就像曲谱本,操作者则像是演奏家,其运算好比演奏,乐器就是具备计算能力的计算单元。一个计算单元可以根据存储器里的不同程序执行不同任务,就像同一台钢琴可以演奏不同曲子一样。与此原理不同的是,生物大脑并不区分存储区和计算区,而是集“作曲家、曲谱本、演奏家和演奏工具”于一体。它是信息的存储者,也是信息的处理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具有自我学习、思考、创新创造等能力。
并且,类脑芯片还要解决芯片的能效问题。研究发现,人脑是一部能效极高的“计算机”,若用现在的计算机去处理人脑承担的任务,粗略估计需要高达100兆瓦的功耗,是人脑功耗的500万倍。人脑可以低能量消耗运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存算一体的机制最大程度减少了数据的传输需求与传输距离,节约了传统计算架构中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问通信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因此,类脑芯片不仅能够像人脑一样根据外界动态信息做出反应并不断学习,还可以在无信息输入的时候进入“休息”的省电状态。
总体而言,基于硬件的类脑计算过程模拟与真实大脑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类脑学习的运作机制与算法研究还很有限;再如目前人类对大脑神经元及突触如何编码、转导和储存神经信息有较多了解,但尚不了解神经信息如何产生感知觉、情绪、抉择、语言等各种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要让科幻电影里那样的“人类超级大脑”计算机成为现实,仍需研究者久久为功。
(摘编自吴朝晖《类脑计算——构建“人造超级大脑”》)
材料二:
“类脑计算”真的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台吗?
对于任何以“人类智能”为目标的科学技术,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准确地定义“人类智能”在本质上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根本无法说“达成人类智能”或“超越人类智能”等等。特别是从用计算技术模拟“人类智能”的角度出发,识别和定义可以用于组合出复杂的智能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这是一项涉及许多学科的非常困难的任务。就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众所周知,人类学者可以在逻辑学、数学和各个科学领域创造和解决许多图灵计算机不可计算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认为逻辑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的这种“计算”能力应该是“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所能完成的智力任务,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突破“图灵可计算性”的概念(其本质上定义了有穷、连续、确定的计算步骤之序列)。这是一项涉及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任务,难度很大,但与包括“类脑计算”在内的任何计算技术无关。
计算能力只是“人类智能”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认知能力也应该被形式地定义,例如,“人类推理能力”“人类理解能力”“人类判定能力”“人类发现能力”“人类预测能力”等等。同样,这些也都是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以及众多科学的任务,难度很大,但与包括“类脑计算”在内的任何计算技术无关。尤其是,逻辑学应该是在抽象的思维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支撑“人类智能”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般正确性标准。但是,在当前“类脑计算”的研发中,我们能够找到与逻辑基础相关的工作吗?
由于“人类智能”是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产物,识别、定义、模拟人脑产生智能的机理,当然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强人工智能”的合理途径之一。显然,研究人脑如何产生智能的机理是首要任务。这也是挑战我们众多学科(包括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等等)的艰巨任务。但是,当前的“类脑计算”是建立在某种定义清楚的机理之上的吗?
(摘编自程京德《“类脑计算”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台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类脑计算打破了冯·诺伊曼架构的束缚,模仿人类的大脑,以实现存储处理一体化,具有超低能耗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能力。
B.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有些忆阻器还可以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这样的特性会使类脑芯片具有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稳定性。
C.尽管“人类智能”集理解、推理、预测、判断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但当前的计算机在 数理逻辑及逻辑运算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D.“人类智能”是类脑计算的逻辑起点,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准定义,涉及的学科多,难度大,目前尚未看到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脑计算机光明前景和现有局限性,不过二者的主题以 及作者对类脑计算机的相关态度却并不相同。
B.类脑芯片模拟人类大脑信息处理方式,所有器件同时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从而实现存算一体化具有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
C.如果类脑芯片能使计算机实现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那么新型计算机无需人类编程,无需时刻遵循操作指令。
D.在类脑芯片的研发方面,应主要关注纳米器件如何进行更高效的感知、存储和计算,如何构建融感、存、算为一体的类脑系统。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是( )(3分)
A.北京大学研制成功“仿视网膜芯片”,该芯片像人类视网膜一样采用神经脉冲表达视觉信息,脉冲发放频率“超速”人眼百倍,能“看清”高速旋转叶片的上文字。
B.英特尔公司展示了自主学习神经元芯片“Loihi”,“Loihi芯片可以通过脉冲或尖峰 传递信息,自动调节突触强度,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C.高通公司公布一款名为“Zeroth”的芯片,该芯片通过类似于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正强化”完成编程,搭载该芯片的设备能够随时自我学习。
D.浙江大学研发明“达尔文”芯片,这款芯片上集成了2048个硅材质的仿生神经元, 可支持超过400万个神经突触和15个不同的突触延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关于人类大脑和类脑计算,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共同认识?(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光下
蔡东
①她到得比我早。隔着窗子端详她的侧影,利落的短发,干净的墨绿色针织衫,背是挺直纤瘦的,我心里踏实了些。快走到座位时,她转过头来,在这个时空里,她依然记得我的脚步声,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
②小姨,你有白头发了。这句话脱口而出,暗地里埋怨自己不会说话,随之却发现,我俩耸起的肩膀都松开了。
③六角托盘擎过来两杯茶,透明杯子里绿莹莹的,薄片正舒展成叶子,有的芽头朝上,立于水中,有的缓缓落下,躺在杯底。她倒吸一口气,赞叹说真好看,一边却说,不用来这类地方,在哪里说话不是说。
④她还那么爱美,拿起手机拍杯中碧色,我趁机细看她的样子。长白发了,眉心文刻着深深的竖纹,但比起同龄人来她仍显得年轻。不光是体态的年轻感,她精神头看上去也不错。她的眼睛一点也不黯淡,眼神里充满对此刻和未来的热情。
⑤几棵散尾葵,几株马醉木,室内就幻化出一片清新的小森林,看多了,也觉得不过是一种崭新的流俗。她看看四周,说,我住宿舍,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不然就叫你过去了。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知道她想认认我家的门,但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哪怕我们曾经那么熟悉,哪怕今天看她一眼我就听见心底的声音,如之前的某个人生阶段,现在的我也需要她。
⑥我曾为我妈感到些许遗憾,老天爷偏心,小姨才是姐妹中长得最好看的那一个。有她在的时候,我眼睛挪不开,偷偷盯着她看,仰慕她俏丽的单眼皮和飞扬的长眉,还有月光一般的皮肤。一度不知怎么形容那细白若有光的皮肤,比雪色柔和,比奶脂透亮,我甚至分不清楚,月光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还是从她脸上轻轻荡漾出来的。我和她年龄相差十几岁,辈分上她高我一辈,但我们亲密得更像姐妹。
⑦杏烟河是我俩的嬉游之地。在那里,你知道四季是怎么到来和退出的。月光下,杏树枝根根分明,投在地上的影子也是瘦的,疏疏淡淡干净的几笔,忽如一夜,水边堆满热闹的花影,抬头一看,干枯的树枝上冒出密密的杏花,酸胀的春天舒畅了。接着,白天长了,细细窄窄的河流变宽了,充足光照中,树叶的绿厚了一层,又厚了一层,蝉声在浓绿中突然静默又骤然响起,她喜欢说,一大早天就这么蓝,中午得热成什么样!当河边的色彩变得丰富,夏天就过渡到了秋天,毛衣上的静电噼里啪啦的。到了深秋时节,河水分外沉静,风掠过,几朵云从水里浮起来。我们用纸片叠小船和飞机,任由它们随水流走,我们百无聊赖地躺着,看到英俊的狼狗把吃不完的骨头埋进土里,然后永远地忘记了。
⑧她说,你长大了,我是变老了。我看着她,说,小姨你哪里老,气色比我强。她笑笑,说心还没老。我注意到,她拿起纸巾把桌上的水渍抹干净,没有水渍也来回抹,这或许是过往从事某个职业的印记。她说,这些年奔走多地,最早做保洁,后面跟古法经络的传承人学习,专治亚健康,也做过老板的住家保姆,干活麻利,其他时候笨笨的就行,雇主要管理,她不想走太近,就注意保持距离感,包吃住挺好,手里一直有活钱,只是跟坐牢一样不自在,半年就辞掉了。我问她现在靠什么吃饭,她说,前几年开始做育婴和产后康复,就是伺候月子,熬夜免不了的。
⑨她说,跟你妈一直有联系,她刚得心脏病那年我回去看她,问起你来,说早出来上班了。她等着我也说点什么。到底在外生活多年,自觉遵守新礼节,不主动打听私事。但她的眼神是急切的,是与比较和窥探无关的,单纯地想知道我过得好不好。
⑩茶已经放凉。她站起来,说沙发窝得人难受,出去溜达溜达。我跟着她往外走,像一下子回到了多年前。这一刻,我辨认出胸口突然涌上来的热流是什么,是庆幸,庆幸在我能理解更复杂的人世时,还有机会跟她相见。
推开门,尚未汇入人流中,我们像被什么撞了一下。不知道哪条街的桂花开了,金桂的香那么重,风都吹不动,空气变得很稠密,站在里面,一下子就被花香染了一身。不似幽冷的兰花香,飘飘忽忽,闪躲着什么,桂香浓郁,强烈,无所保留地让空气达到了饱和状态,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
洒水车缓缓走过,喷出的水流落在路面和路旁的绿化带上。她指着前方说,快看快看。我循着她的视线,看见一道小小的彩虹,阳光和水滴造就了它,缺了小半边,依然梦幻鲜艳。
在饭店门口的台子上,她拿起菜牌翻翻,大大方方放下,往前走出去一段路才对我说,钱不是这样花的。她说多年来有强制储蓄的习惯,备着应急和养老。
她问,你家里能做饭吗?我点点头,能做,就是东西不全,不太像个家。她试探着问,要不去家里看看?我想起那个进门堵着一堆鞋子的住处,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
橘红的月亮出现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天一黑,它就蹑足而上,越过树梢,步入深蓝色的天幕。像往常那些日子一样,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我跟着她拐进旁边的小超市,她问,现在爱吃什么?我说,你做的都好吃。她细细挑选,把失散的白菜豆腐五花肉归拢在一起。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一个瞬间我像坠入昏暗的深海,四周是真空般的寂静”,运用比喻等手法,生动地写出“我”与小姨会面的拘束和紧张。
B. “我低下头,喉咙一阵发紧”,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我”的窘迫难堪:小姨依旧关心“我”,而“我”却主动疏远她。
C. “香味像是凝结成一滴滴水珠般,落得到处都是”,运用通感写出金桂的浓香熏染着周围的一切事物,“我”也为之沉醉。
D. “它散射出母系的、心智成熟又充满感情的光,安抚夜空,也慰藉人世”,运用拟人手法写明月,融情于景,含蓄隽永。
7.文中多次写到小姨的美丽和快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先描写小姨的侧影,突出她的干净利索和挺直纤瘦,表明她体态还很年轻。
B.第④段写小姨依旧爱美,用手机拍杯中茶,眼神明亮,表明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C.第⑥段穿插回忆,写小姨年轻时眉眼俏丽,皮肤细白有光,“美”在我记忆深处。
D.第 段写街边的小小彩虹,给小姨带来了几许惊喜,表现了她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8.这篇小说的戏剧性并不强,最后以“我拎起袋子,挽住她的胳膊,从超市里出来,往家的方向走去”结尾,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好处。(4分)
9.小说标题为“月光下”,“月光”在文中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相对论”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 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 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 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把人分成“我们”和“他们”,我们都是对的,他 们都是错的。种族中心主义走到极端,就是大国沙文主义,就会引起种族或国家之间的冲突, 甚至战争。
为了避免种族中心论,人类学家对文化采取了相对态度,即主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否 合理,不应当用外部标准来判断,而应当用他们自己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中亚人吃饭拿手抓,各自有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否合理,要 用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要不要改变,也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外人不能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应当说这是一种客观的、公平的文化价值观,它有利于各民族术国豪相处。于是文化相对论 就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
但是文化相对论也不是无限的,不同文化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标准的。如果把文化 相对论无限化,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那就会导致世界上没有公理,无法沟通,这就会阻碍 社会进步。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 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按照他们内部价值标准说,这是合理的,应当的, 别人也不能反对。倘若普遍如此,那么社会还能进步和发展吗?事实上,社会在发展,人类 在进步,民族和国家之间交往更加频繁,这就必然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要不然世界各国 人民怎么互相交往与共同进步呢?所以说,不能把文化相对论无限化,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 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
一个种族或群体的文化价值,是他们长期共同生活在他们那个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是在人类交往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前者是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 殊性,后者是人类文化的普遍性。经济社会越发展,世界交往越频繁,人类共同价值就越会 增多。这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大趋势。
(选自杨心恒《说说文化相对论》,有删改)
材料二:
文化相对论者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反对用暴力干涉落后民 族的文化,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不作分析地把一切文化都看作是具有同等价值的文化, 忽视其文化背后的社会发展水平,不主张帮助落后民族提高文化水平,使不发达地区继续保 持落后状态。
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并不是都同等价值,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文化相对论者极力推崇文 化的多元性,反对西方人用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落后民族文化,并野蛮干涉,使落后 文化服从“优秀”的西方文化,或者同化它。这是文化相对论中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是, 难道被西方人看作是落后的文化,一定是文化相对论者想象的那种有民族特色的原始美,被 当地人喜爱的那么值得去推崇、保护的文化吗?那种文化保持下去,一定永远那么吸引人 吗?
协作体高一期中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8 页
其实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的特色,一味地去保护、尊重,而不去了解这种文化在 道德伦理角度、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民族文化水平提高角度和现实生活角度的好坏,不去分 析那些文化的差异,那是十分片面的,是十分不理智的,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以虽然文化相对论者在理论上很得意地用仁慈的中立态度去对待每一种文化,但在现 实生活中是万万行不通的,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并不是都要受到尊重,有的甚至要去推 翻它。
与文化相对论一样,文化进化论有片面性,但事物不能不“进化”,用哲学的话讲是“事 物总是要发展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文化相对论者所保护尊重的“落后” 特色时期的,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所以各民族众多有识之士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 “进化”,以此来使本民族站起来。我支持达尔文的“进化论”,但是我绝对反对到处肆意地 乱用“物竞天择”。过分强调物竞天择,这个世界就会多一分不安宁,国家之间相互战争, 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后采很难设想。希特勒就是一个过分强调物竞天择的人,由此想灭绝 犹太人。
(选自王顺《文化相对论是一把双刃剑》,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相对论认为每种文化都具有充分的价值,反对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 群体的思想行为。
B.文化相对论之所以能成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主流思想,原因之一是有利于各民族和国家 之间和平相处。
C.对于部落吃人、奴求买卖这种现象,我们不能野蛮干涉,只能用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合 理引导。
D.文化相对论者只注意了文化特色,以仁慈中立态度对待每一种文化,但理论与现实脱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各个种族、群落的文化,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
B.文化相对论保护了民族文化多元,避免了同化,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
C.文化相对论与文化进化论均具有片面性,因此,面对具体文化现象我们需辨证思考。
D.材料二支持落后文化需进化的观点,但全面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
3.下列选项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思想和行为的是( )(3分)
A.乡下的阿Q们讨厌城里人煎鱼时放切细的葱丝。
B.国学爱好者认为京剧是国粹需要保护传承。
C.美国以“民主”名义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
D.韩国人强烈呼吁取消日本“丑陋”的相扑运动。
4.社会学家费孝通晚年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观点, 已 经成为诸多文化学者的共识,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 (4 分)
5.材料一、材料二都提到落后文化并不都具有价值,对于如何使落后文化进步,各自提出 了怎样的主张?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背篓情
李复威
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的。
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
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
“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送这一趟多少钱 ”“便宜得很,5 元钱。”
“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
“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就算7元钱。”我点点头。
暮色笼罩下的广场灯火已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站似乎还要等候一阵子。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面。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 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的像是……北京话,你这是去……’“回北京。”
“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打工 ”
“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大学。”老人流露出兴奋的神情。我略感诧异,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老人家,您儿子上的哪所大学 "
“就是你们那里的,叫……北京……大学……’
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发酵--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子联系起来。稍停片刻,我仍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上了这所大学,你儿子了不起,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了不起。"
他使劲摇头:“跟我扯不上边。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这都是他中学老师的功劳。他们一准认定娃儿是块好料,铆足了劲精心打造。校长支持,县里头也来人关照。娃儿倒也明事理,学习起来跟干农活抢场似的……”说着,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孩子和校长.老师们的合影。我一看孩子长得清癯秀气,连连夸好。我问老人,相片上的孩子为什么还背个背篓 老人告诉我,那就是娃儿平时上学用的书包。娃儿也是背着背篓去北京的……他听娃儿说,这是全国顶呱呱的大学,全省只有七八个学生考取这所学校。乡亲们开玩笑说,这算得上是个“头名状元”,是他“祖坟上冒了青烟”。村里还打算出些钱让他去送孩子上学,“我不去,风光一阵子是安逸,那得花费多少盘缠,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呀!”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您为何还要出来“送站”打工 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 ”
“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养这么一个'人物’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 听娃儿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想让他专心读书,送站挣钱补贴他一些。我现在还有一把力气,别攒着白白浪费掉了。我没告诉他……”
我问老人一天能挣多少 “没得准头,有多有少。我自个儿花销很少,除了鼓捣自家那块地,有点空就泡在这里。车站这边的人都认识我。他们都管我叫'大背篓’。”
“您的老伴 ”
“患了气喘病,出不得门。”
“您二老将来怎么办 还是得靠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一听这话,老人撇了一下嘴,笑着“驳斥”我:“你这位同志落后喽。现在对头的说法,将来娃儿是娃儿,我是我,不能完全扯到一个背篓里。我只是想,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我哪能去扯娃儿的后腿,惦记去享他的福哟。我在家的后山上种了些我们贵州独有的水果刺梨,销路可以,多了些收入。虽说当下的日子过得还
竖巴巴,但一年比一年顺溜 有盼头……”老人一脸心满意足的样子,皱纹都在微微颤抖老人说,最近孩子告诉他们,刚谈了一个对象,是同班同学,人长得标准,家境也好。“但我可是不大安逸。”
“为什么 ”我十分诧异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往我身边凑了凑,细声慢语地说:“……唉,上大学刚开个头头,就紧忙着谈对象,同志,你寻思寻思,这要是不误读书,鬼才信!要我说,这么多人帮衬,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国家伸长脖子盼着,要长点大本事才行……想婆娘,就得忍着点……’
我被老人的直爽、风趣逗得咯咯地笑出声来。
火车要启动了。我和老人在车厢的窗旁告别。他一直在絮絮叨叨:“同志,要是在北京遇到我娃儿,一定劝劝他,别太早谈对象,好好学本事……”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
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背篓……”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 2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两次说“没得问题”,是强调自己身子骨很好,能胜任帮忙送站的工作。
B.“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的送站问价,体现了我对“老人”的同情心。
C.老人发现钱多后“扔下背篓追赶上来”,并举手大喊,表现老人的淳朴本性。
D.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送站者的职业特点,也表明他常年劳作,生活简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描写暮色下的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等场景,是为了营造一个热闹的谈话氛围,从而引出“我”与老人对话。
B.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以及在语言描写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老人形象。
C.老人靠“一把力气”来从事的底层职业和“打了补丁”的穿着,多次使“我”对他的言谈感到意外,形成有趣的反差。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既有“我”的直接叙述,又有“我”和老人的直接对话,还有老人的转述,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8.结合小说内容,简析题目“背篓情”中“情”的内涵。(6分)
9.小说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层层推进,两人的对话是如何不断深入的 (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53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当前的计算机在数理逻辑及逻辑运算方面还是一片空白”错误。)
2.(3分)D(A材料二“谈到了类脑计算机光明前景”错误;B所有器件同时对信息进行处理,文中无据;C “新型计算机无需编程”文中无据。)
3.(3分)A
4.(4分)首先由自然现象引出类脑芯片,点明类脑芯片的作用。(1分)进而依次说明类脑芯片的研究方向: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设计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的体系架构;解决类脑芯片的能效问题。(2分)最后点明类脑计算机的发展任重道远。(1分)
5.(4分)①类脑计算与人类大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学习、思考、创新等能力,是类脑计算难以模拟的。②人类大脑智能(认知功能)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制约了类脑计算的发展。(每个要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具体内容和赏析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我’却主动疏远她”错。此时的“我”因为久居城市,已不适应具有速度感的亲昵,这是成年人保持距离的做法,而不是“主动疏远”。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表现了她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错。小姨和“我”的会面后心情很好,发现小小彩虹,表现了小姨的快乐欣喜,可以看出小姨善于发现美,这是她热爱生活的表现,不能说是“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
8.①交代了故事的结局。“我”和小姨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情节合理,结构完整。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前文写“我”与小姨久居城市,都学会了保持交往的距离,结尾处两人情感都发生了变化,都愿意走近对方,彼此关怀。③升华小说主题。“我”和小姨找回了曾经的纯真质朴,找回了成长中丢失的亲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可以把文本分成三部分:开端、发展、结局。第①段到第⑨段,侧重写“我”和小姨像城里人那样保持着交往的距离;第⑩段到第 段,两人内心的距离逐渐拉近;最后两段,两人才恢复了多年未有的“亲近”。分析时,可以梳理出三个角度;情节的合理性(结构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丰满以及对主题的升华等。
9.①用“月光”比喻小姨雪白有光泽的皮肤,将月光美与小姨美融合在一起,写出了“我”内心深处对小姨的爱和依赖。②往事如烟,记忆鲜活,过去的月光,是“我”和小姨友谊和心心相印的见证。③多年后,“我”和小姨在城市相见,美丽、温馨的月光,暗示“我”和小姨不仅亲情恢复如初,而且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共情。④美好月色象征人世间的浓浓亲情。(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解析:“欧美认可的价值标准”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信息为“比如一些部落吃人,按他们的习俗是对的,别人不能反对。一些民族实行奴隶制,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可以买卖,可以杀戮……既要承认文化相对论有客观性,又要承认人类需要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才是科学合理的态度”,可见“只能用欧美标准”应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合理引导。
2.【C】
解析:A.“不能认为一切文化都具有价值”错误。原文是“文化并不是同等价值的”,不能缺少“同等”,文字表述有误;
B. “但正是这种保护导致外来民族的侵犯”错误。原文是“民族的文化是不能永远停留在……‘落后’特色时期,不然会受外来民族的侵犯”,原文表述认为有被外来民族侵犯的可能性,但选项表述为“落后时期”则必然导致侵犯。
D. “反对把自然界的‘物竞天择’运用到人类”错误,反对的是“到处肆意乱用”,反对的身世“过分强调物竞天择”。
3.【B】
解析:材料一第一段对“种族中心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表述:“一个种族或群体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ACD 都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看作是最好的,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评价别的种族和群体的思想和行为。
B项不涉及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不属于“种族中心主义”。
4.
①费老先生主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要吸收外国的优良文化,各国优良文化融合在一起,世界就大同了。
②这一理念既尊重欣赏不同种族和群体文化的特殊性,又认可人类文化应该有共同的价值标准。这是处理好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理念。
5.
材料一:依赖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进而促其提升。
材料二:支持文化进化论,可去“先进”国家寻求文化“进化”,适度合理运用“物竞天择”。
现代文阅读II
6.B。不是同情心。
7.A。不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8.父子情;家国情;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之情。(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6分。每点2分)
9.①老人主动提出话题(写“主动搭讪”亦可);②老人不断纠正“我”的观点,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人的“答”与“我”的“问”,存在鲜明的反差、矛盾或否定,均可)③“我”的追问,引发老人的讲述。(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