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4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41(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8: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4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工作对象问题,就是文艺作品给谁看的问题。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摘编自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摘编自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信息文明时代,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诉诸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引导科技向善的变革创新,才能使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是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的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对新媒介艺术而言,艺术创新不仅要在逻辑框架上寻求创新与技术迭代,从而带来节奏、韵律上的美感,更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心灵深处的温软。如此,艺术创新才不会沦为技术高视阔步的爬虫,才能以其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2022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舞台艺术的形式演绎了《千里江山图》,通过入画舞蹈的视觉样式,实现了用舞蹈完成立意的舞台转化。在艺术创新中,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借助创意和技术的力量,创造了一个不背离技术逻辑又着意于情感诉求的新的叙事方式,从而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呈现了绚烂的视觉盛宴,令人印象深刻意犹未尽。
信息文明时代,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并非全然是艺术的福音,特别是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的前景还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当年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批判在数字化时代仍有余响,这使得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了解他们”“熟悉他们”这样的句子反复出现,强调了文艺工作者对待工作对象的正确方式。
B.材料二中“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一句表达了对创作者扎根生活时覆盖之广、剖析之深的肯定。
C.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科技创新,而以文化人价值理念的引导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败。
D.媒介融合视域下的《只此青绿》成为艺术创新的现象级作品,是由于它创新的叙事方式既符合技术逻辑又体现动人的情感诉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二用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写作窘态的事例,批评了不去生活深处和人民中寻求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的错误做法。
B.只有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深入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并完全消化了,文艺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C.新媒介艺术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所以更能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
D.人机合成的智能化艺术产品并不一定预示着美好前景,一些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还有可能为艺术带来负面的影响。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 乐记》
B.盖文章一道,关乎学术性情。诗品、文品之高下,往往多随其人品。——《四库全书总目》
C.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D.人民艺术家,人民是关键。对人民的感情应该是写作者最大的动力。——现代作家王蒙
4.围绕文艺工作对象的问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5.202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选文中两位领导人有关文艺工作的阐述在新媒介艺术创新中应如何运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宋大河
刘夏
我们村最长寿的张老太活到103岁,生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逢年过节,来看望她的后辈站满了整个大院子。有一年春节,她在南方当兵的外甥捎来两箱橘子,其中一个到了我同学宋大河手里。宋大河是张老太的孙子,在吃完橘子瓣后,他把橘子皮像地瓜干一样晒干,每天掰一小块放杯子里泡水喝。大家笑话他怪兮兮的,但他一本正经地说有药用价值。
张老太的庆寿随着年龄增高越来越隆重,大家都愿意沾点寿气儿。张老太总是笑呵呵地接受大家的祝福,她一年到头对襟大褂前面掖着一方白手帕,有一般农村老太太没有的干净劲儿。张老太有一本矜贵的小画册,过寿时才拿出来给大家过过眼。看过画册的宋大河说都是繁体字,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大洪水的。“你们知道大洪水吗?”宋大河有一次问我们。我点点头,印象中有一年发大水,家里一片忙乱,东西堆得到处都是,水漫到院子里的时候,我被放在一个大盆里,不知怎么就随着盆漂到了小学旁边的水塘那里。水盆一路打着转儿,我坐在里面,看着眼前浑浊的水有点头晕,一只鸭子跟在后面,让我不那么孤单。
水盆忽然停下来,原来是碰到了两棵紧挨着的树,被挡住了。我正不知道怎么办,家里人追过来,把我拉上来。这次童年经历让我对大水深有忌惮,多少知道了水火无情。我一开始对宋大河以及王大江这些同学有点抵触,觉得他们身上蕴藏着我担心的能量,直到有一天听说是因为命中缺水,起个带水的名字弥补一下,才觉得他们没什么可怕的。宋大河摇摇头,“咱们村以前的发大水算不了什么,画册上说的发大水才厉害。那水高过最高的山,把所有能喘气的都淹死了。”我倒抽了一口气。宋大河接着讲故事:“不过画册上说有一家人躲在一艘大船里活了下来,还说我们现在所有人都是他们的后人呢。”
我从此对张老太的小画册有了念想,希望能一睹真容。在张老太九十八大寿的时候,我拼命挤到她身边。张老太抽出手帕擦擦手,“这是游方先生送给我的,那年我听游方先生讲故事,还是个小闺女呢。他扎大棚在我们张家村讲故事,一讲就是三四天,我每天都去,先生站在台子上讲,我紧挨着听。临走时先生送了我这本画册,嘱咐我回家好好看,别弄丢了。你们不知道,先生真是好口才,心肠也好,可惜我再也没见过他。”张老太说着,小心打开画册,我看到第一张画上是两个人在一个园子里吃水果,“可惜这是个不好的果子,吃了以后他们就变坏了。”张老太叹了口气。再往下翻,就是大洪水了,果然有一艘大船,高高地浮着,看得出里面有几个人还活着,水面上漂着很多死人。“这可不是一般的发大水,除非在船里才能逃命。”张老太又叹了口气,“游方先生说,大洪水之前,人至少能活五六百岁,还有的活了九百多岁呢。大洪水之后,寿命就短了,活不过两百岁了。”大家这时便都说起过年话来:“老太太,你身子硬邦着呢,也能活好几百!”张老太翻到画册的最后,“这里还有个园子,里面的果子都是好的,吃了能长生不老呢。
游方先生告诉我,只要相信他说的那些话,有一天就可以吃到那些果子,连树叶子都是上等药材,有点小病也不怕。”大家听了,都露出羡慕的神气。我追问道:“万一又来了大洪水呢?那园子不会被淹吗?果子还能存住吗?”大家有些黯然。张老太想了一会儿,忽然高兴地笑起来,“我记得先生说过,以后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洪水了。为了这个事,天上还专门设了个记号,我到现在还没忘呢。”看着我们好奇的样子,张老太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你们可不一定能猜出来,那可是个稀罕光景呢——晴天看不到,雨后才会有的稀罕光景呢。”紧挨着我的宋大河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那天我在屋檐下晒橘子皮的时候,忽然下起睁眼儿雨来,一会儿雨停了,天上出现了一道彩虹。奶奶,你说的那个记号是不是彩虹?”张老太抓起一把糖果装在宋大河的口袋里,连声说:“是是是!好孩子,你说的正是!”我不禁羡慕起宋大河来,此前还嘲笑他吃橘子皮的事,谁想到他晒橘子皮能遇到睁眼儿雨呢?睁眼儿雨是突然下的时间很短的一阵小雨,通常一边出太阳一边下着雨,可能就是一片过路云彩随心所欲,走后留下一道彩虹,颇有点浪荡子的拽劲儿。我决定以后对宋大河客客气气的,这个人吃块橘子皮都能跟天上彩虹搭上关系,说不定就是个贵人。
据说张老太为她的小画册专门做了个小皮套加以保护,每天晚上都放在枕头下面,简直就是小宝书。张老太成了百岁老寿星那一年,村里着实热闹了一番。宋大河自从答对了彩虹题,深得张老太欢心,百岁宴上他作为特派员,拿出张老太的小宝书跟大家分享,并负责回答大家的提问。显然他已经对小宝书上的故事滚瓜烂熟了,我丝毫不怀疑他就是那本小宝书的继承人。我甚至起了贪念,如果有一天我能嫁给宋大河,我也会拥有部分继承权。
一贯沉稳自信的宋大河有一阵心事重重,我猜他一定有什么秘密。我学习更加努力,行事越发严谨,力争让自己成为最值得托付和信任的那个人。终于有一天宋大河来找我了,我克制自己的好奇心,认真向他请教一道数学题,频频点头表示钦佩。宋大河忽然停止讨论数学,跟我说起玄学来:“前一阵子,我奶奶告诉我,她要走了,过完生日就走,要去很远的地方……去那个园子,吃好果子,叫我别伤心……”我听了居然没有表示惊讶,甚至觉得很自然,大概是小宝书起作用了。我安慰他:“你奶奶要去享更大的福了,你没什么可难过的。如果你舍不得她,你就把那小宝书继承下来,做个念想。”
张老太在过完103岁生日后的第二天寿终正寝,她像往常一样安稳地睡了,只是没有再醒来。大家都说她没病没灾地走了,实在是天大的福气,是喜丧。就像个老面瓜,瓜熟蒂落,没啥可悲伤的。宋大河果然继承了小宝书,上大学后我们还一度保持联系,但高度始终维持在分享小宝书的水平线上,我体会到精神对肉体的辖制,当然这不能不说是人之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他结婚了,我作为同窗好友送了一份厚礼,他回赠了我一本小宝书的复印件,封面上画着一道彩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大河吃完橘子瓣后,把所剩下的橘皮晾晒干,然后用来泡水喝,这显示了宋大河生活的节俭和养生知识的广博。
B.张老太的庆寿随着年龄增高越来越隆重,是因为大家只想沾沾张老太的喜气,希望如张老太一样健康长寿。
C.由于宋大河能继承那本小宝书,所以幼时的“我”希望能嫁给宋大河,也由于宋大河继承小宝书,我们的友谊被限制在了分享的水平上。
D.“小宝书”既承载了“我”童年的记忆,又可以象征着人类的历史:有灾难,有诱惑,有信仰,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使用第一人称,主要运用儿童的视角,叙述了“我”童年时期对于洪水、对于小画册、甚至对于死亡的理解。
B.“我一开始对宋大河以及王大江这些同学有点抵触”,是因为他们的名字都带有与水有关的字,而“我”在童年时遭遇过发大水。
C.我向宋大河认真请教一道数学题,并“频频点头表示钦佩”,表现了我在数学方面能力的欠缺。
D.小说语言通俗质朴。“矜贵”在文本中是“珍贵”的意思;“就像个老面瓜,瓜熟蒂落,没啥可悲伤的”,以“老面瓜”比喻人的死亡,贴切自然。
8.小说中作者设置“张老太”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彩虹”具有多重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做简要的探究。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如果说开幕当天恰逢中国传统的立春是巧合,那么用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倒计时则是神来之笔。
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的结晶。先民们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的变化,总结变化规律,有序组织农事生产,合理安排日常生活。早在先秦时期,先民们已经先后确定“二至”(日影最长的冬至、日影最短的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初步形成四季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主干“四时八节”。至秦汉时期,《淮南子》已完整记载二十四节气,其名称与顺序沿用至今。
我国当前通用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其中阳历(也叫太阳历)依据的是太阳运行规律,能够直观反映四季变化;阴历(也叫太阴历)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制定,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阳历与阴历配合使用就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便是阳历算法,反映的是四季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与排序大有学问: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季节、气温、降水甚至物候等变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行动指南。比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四季的不同阶段;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之变;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降水量的多少;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节气命名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生动实践。比如,“二至”中的“至”意为极,反映的是太阳直射点运行至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达到极值开始转折的自然现象,实质上正是物极必反辩证思想的体现;而“二分”是昼夜平分线,之后昼短夜长变为昼长夜短,或昼长夜短变为昼短夜长,反映的是阴阳交替。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至今流传着“冬至到,吃水饺”“不吃饺子冻耳朵”的说法;春分日,不少人沿袭“春分到,蛋儿俏”的习俗,挑战“竖鸡蛋”的游戏;清明节,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传承至今的两大礼俗主题。节气与节日、民俗等共存,保持着紧密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冬至等节气已经有了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苗族赶秋、壮族霜降节等已经成为重要节日。
节气与节日的碰撞,不仅丰富了节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利于二十四节气的传播传承、深入人心,这为二十四节气彰显时代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2018年,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式设立,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摘编自刘宁《每个节气日都是一堂自然和文化课》)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也是世界汉字文化圈中的背景知识。历史上,二十四节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华文明的早期,先民生产能力增长和人口繁衍,促进了天文气象、农业科技的进步。他们努力探索周围天气和环境变化的原因,用朴素的自然观解释世界,在观察天象、探知节气、形成诊语、识别自然等方面都有初步的发展。
与二十四节气关系最紧密的,首推天文学。古代中国人很重视对天文气象的观测,在对天观测中自然就有了对气象的观测。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存在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遗存的古观象台。其夯土柱是用来构建观测缝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观日出、定节气,可能还有观测其他天体现象的功能。这说明,先民利用两根土柱之间的缝隙观察太阳变化,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这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内容,因为这样的观测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空气能见度、经年的位置变化、节气记录可靠性与对比等,这需要天文、气象、地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也将反过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二十四节气产生以后,逐渐形成了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中国古代对于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它是中国传统气象学的核心理论之一,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比如,西汉的《太初历》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其中编入了二十四节气,对指导农业及畜牧业生产与生活带来极大方便。
节气对农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对冬至时刻的细致推算,有利于安排来年的农业生产,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冬至具体时刻有所差异。例如,南宋朝廷南迁后,冬至的日影长度就与中原地区有区别。南宋《数书九章》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比如“欲求中间嘉泰甲子岁气骨、岁余、斗分各得几何?”其中的“气骨”就是指冬至时刻。
(摘编自陈正洪《二十四节气中的科技与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农耕时代,是在先民们不断观察天体运行、总结时令气候和物候的变化规律中形成的。
B.阳历依据太阳运行规律,而阴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阳历推算的,反映的是四季变化。
C.节气本质上反映客观规律,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最全,主要反映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
D.冬至时刻的差异主要是缘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对冬至时刻的研究能更好地利于农业生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又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辩证思想。
B.节气与节日既存在不同,又紧密联系,部分节气具有节日的内涵,承载着不同地域的习俗信仰、饮食风尚等。
C.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早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就利用两根土柱观测日出、制定出完整的节气。
D.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是《太初历》,它的主要内容是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与节气无关的一项是( )(3分)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方法与行文思路。(4分)
5.为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设《立春》这一节目?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铁锅槐
梁衡
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好像绝不可能,但确实如此。
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寻找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理想,大家气喘吁吁地坐下来吃午饭。当地一位朋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拜访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妙组合。
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拜访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慢慢烹煮着的时间。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而整裸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厚重与庄严。
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淡忘。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淹没了铁锅。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忽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唤。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开始发芽生根。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那雪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好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自云。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平等。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槐树一天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零而加倍珍惜,一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
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明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普通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普通的炊具,千家万卢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昏,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天的正果 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无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明,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园外。而皇室培养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开始,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恐怕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智慧和佛的灵性。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伟大的天人之合。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后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这是心的力量,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幕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强地活下去!
临出寺门时已幕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思想者》。
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寻找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公里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好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 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了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旺的标志”。
C. 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 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少,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了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了槐树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 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义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
C. 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使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明,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D. 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8. 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
8. 为什么说“我忽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4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2.C
3.D
4.①材料一认为文艺工作的对象侧重于延安的工农兵及其干部,呼吁文艺工作者深入了解熟悉工农兵及其干部;②材料二认为文艺工作的对象应该侧重于人民和生活,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闭门造车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5.①要用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引导新媒介艺术创新,使其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②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③新媒介艺术创新要从叙事上体现情感慰藉和家国情怀,进而触及灵魂,使艺术创新以感性的审美体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现代文阅读II
6.D
7.C
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通过张老太引出宋大河、画册上的故事、画册的来历和画册最后的归宿。
②烘托映衬人物形象。通过张老太的长寿乐观来映衬村里人对长寿的向往和友善、宋大河的天真活泼以及“我”的小心机和“我”对文化的渴求。
③凸显小说的主题。通过张老太表达对灾难、对生命、对亲情、对文化影响的思考。
9.①“彩虹”象征着幸运,宋大河晒橘子皮能遇到睁眼儿雨。
②“彩虹”象征着儿时的记忆。
③“彩虹”象征人类遭遇灾难后的重生。
④“彩虹”象征着亲情,象征着宋大河对去世的张老太的想念。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C项,“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中名称记载最早”错误。原文是“节气本质上反映一种客观规律,《淮南子》中出现了中国最全、最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和名称,记载了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变化”,“最早”一说于文无据。
2.B A项,“‘二至’‘二分’既体现了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错,原文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则反映动植物等随节候发生的变化”。C项,“制定出完整的节气”错,原文是“从而推测季节变化和节气”,没有说“制定出完整的节气”。D项,“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错,原文是“二十四个节气……逐渐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选项中把《太初历》说成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3.D A项,“清明时节”指清明。B项,“春分”指春分。C项,“露从今夜白”指白露。D项,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4.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了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汉族历法《太初历》,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对于后世历书制作影响很大;引用论证,引用了南宋《数书九章》中的语句,说明古书中也有天文历法方面的问题,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行文思路:首先提出观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常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接着通过举例论证论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促进了节气的快速形成;最后通过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促进了社会多方面的发展。
5.①《立春》这一节目与北京冬奥会开幕的时间正好吻合。②《立春》这个节目与冬奥会的宣传主题“一起向未来”高度契合。③《立春》这个节目让中国传统文化闪耀冬奥舞台,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现代文阅读II
6. D
7. C
8. ①高大苗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②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蜓屈结,枝繁叶茂;③饱经沦桑,充满厚重与庄严。
9. ①“面壁的达摩”“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用隐喻的手法写铁锅槐带给人的启迪;②锅与槐的结合告诉了人们心的力量、坚守信念的力量;③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饱经沧桑,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