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5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到底是什么?
文学提供一个媒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使我们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当越来越多的写作以娱乐读者为目的,文学里最好的、最核心的东西被屏蔽了。这个东西,可以称为真知。
就创作层面而言,现代作家和施耐庵那个时代的作家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够利用的资源不是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是日常经验,因为文学要描写的是日常生活。
日本评论家小林秀雄有一个观点,认为从萨克雷、狄更斯以后,小说建立了无数的范式来描写所谓客观化、对象化的社会生活,而林林总总的社会生活又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这使得小说家几乎无所不能:没有什么角色能把你难住,没有什么领域是你无法触及的。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现实主义小说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被小说写。这个论述让人非常震撼,因为它揭示了一个问题:一个作者的特定修养、特定出身、独属于自己的情感结构和社会认知,甚至独属于自己的绝望和痛苦,在今天似乎已经没有用了。“有经验的作者”,在写作中越来越不重要。这导致小说在今天遭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具备任何神秘感,不带有任何真正的情感,所有人物都可以互换而不具备特定性。一个写作者尽可以把故事编造得非常复杂离奇,因为今天有大量社会新闻来为之提供模板,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艺。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一个人具备很好的语言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是不是一定能成为好作家答案是否定的。再高的才华,再好的讲故事能力,都无法帮助一个人真正写出生活中哪怕一点点的、充满光芒的真知。在小林秀雄的观点里,文学中真正重要的是“独一无二的人物”,而不是“宛如真实的人物”。我们之所以对文学作品中的有些人物不能忘记,正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有强烈的特征。我们在孩提时代就记住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里面的人物飞檐走壁,有非常大的能量,具有某种传奇性,不管他真不真实,他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刻画人物的能力连带着这样的人物在今天的小说写作中已经失去了。我们把笔下的人物当成是一个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客体,只不过是我们把他定向化,把他变成社会的一个部分,我们来描述他,而不是像小林所强调的那样:要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首先要尊重这个人物,第二要理解这个人物,第三要爱这个人物。实际上这并不是小林一个人的观点。汪曾祺也说过,文学写作最重要的前提是你要钻到对方心里去;海明威当年教学生观察人物时也提出过类似的要求,就是一定要跟人物心意相通。
你怎么了解一个人的心?只有通过爱,通过理解,通过真正的交往,所以这时候你要调动的是你真正的经验,这个东西我把它称为文学当中的真知。这种真知在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然而如果这样的真知跟你笔下的世界没有关联,我们怎么跟读者之间建立真正的联系?
真知的缺失同样存在于阅读层面。很多人在读了小说之后就去模仿小说,用小说来指导自己的生活。阅读不是为了模仿,对于读者来说,文学作品里真正可贵的是那一点真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生活,而且应当帮助我们改变生活,但它绝不是说我们直接模仿小说里的人物,而是需要我们综合理解作品里的智慧,找到写作者对存在的态度,然后获得某种感知,把这种感知用于你的实际生活,如果得到印证,真的能够帮到你,才会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重塑文学和生命、和生活的关系,才能在文学和生命、和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深刻的联络。
(摘编自格非《什么是文学的真知》)
材料二:
书写“新人”是作家的课题,但是怎么发现和如何书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孙犁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经验。1942年,他在《新人物·感情·气氛》一文中,敏锐地提出时代新人的问题:“新的生活和不断的战斗产生了新的人,这些人不同于父亲的一代,甚至哥哥的一代,具备了新的感触、愿望和生活习惯。他们对现实生活负起了新的责任。”孙犁熟悉农村、农民,并且能以历史的眼光发现变化,进而将这种变化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这是作家的过人之处。
这些新人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是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普通农民,但在抗战背景下,他们的所思所想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意识和战斗热情迸发出来——他们斗志昂扬地加入斗争队列,扛起不同于父辈的崭新责任。
孙犁捕捉并书写了这个变化,尤其是抗战后农村女性发生的变化。“她们并没有多少学问,但她们都能直觉地认识到斗争的实质,她们总是那么奋发、乐观、勇敢。”《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女性起初并不完全了解丈夫的抗日举动,但是经历了不舍离别、前去探望、归途遇险、目睹战斗场景等一系列事件后,她们成长了起来。这些英姿飒爽、开朗明快、勇敢独立的女性形象,成为抗战文学中的一抹亮色,也成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不可或缺的身影。
在孙犁看来,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在这些平凡人的脚下。只有写出人物的时代差异,才能通过文学看到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风尚。他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文学要做的,是从创造一朵花的形象到一个人的形象,再扩大起来,要创造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形象。
(摘自刘卫东《孙犁带给我们的文学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作的娱乐化倾向导致文学表达的真知无影无踪,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
B.小林秀雄认为建立无数写作范式并依靠社会素材写作,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
C.作家创作独特性人物,除要有好的语言和讲故事能力外,还要尊重、理解和热爱人物.
D.孙犁以历史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变化并将其与时代结合起来,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施耐庵时代的作家创作利用了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而不涉及日常生活。
B.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所塑造的人物不具备特定性。
C.孙犁的创作说明在如何书写“新人”课题中“发现”比“书写”更重要。
D.《哦,香雪》以鲜明形象让人思考,体现了文学和生命、生活的密切关系。
3.下列关于孙犁的评论,与材料二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贾平凹认为:“他的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简误认为了少。”
B.《中国现代文学史》“他对人物极少作静态的描绘,而在行动过程中寥寥几笔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还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
C.铁凝:“孙犁先生对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和渗透力,是不会消失的,不会泯灭的,相反,它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凸现出来。”
D.某学者:“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孙犁将目光投向人民生活的深处,创作时善于将个人的经历、情感与时代相融,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孙犁的“新人”创作体现了材料一中所说的“文学的真知”,请简要分析。(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镇蔑匠
李笙清
旧时匠人传授手艺,大都喜欢传授给自己的子女,俗称“门第师”。除非匠人的后人有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愿学父辈的手艺,匠人这才会将手艺传授给外姓徒弟。我的小叔便是这样的手艺传人。
小叔大我九岁,他十七岁那年,拜了住在老街的老蔑匠漆师傅为师,学起了蔑匠手艺。漆师傅是从湖南湘西搬来的,在老街上买了两间带后院的小屋。他把堂屋跟正房打通,做了作坊,后院用来堆放竹子和蔑器,后面厨房旁边的小屋是他歇息的地方。屋后有一条大河,漆师傅的竹子原料大都是从水路运来的,青石板码头边,经常浸泡着漆师傅编好的蔑器——据说浸泡过的蔑器经久耐用。
漆师傅的老婆死得早,没有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他也一直没有续弦,在老镇上孤独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堂屋供桌上的黑边相框里,有我没见过的漆师傅的老婆的照片。我小时候经常看到漆师傅将镜框擦得干干净净,拿在手里一看就是好一会儿,有时候还喃喃自语,说的是我听不懂的湖南方言。
据说当年漆师傅来老镇落脚时,受到了本地蔑匠师傅的排挤,还是在老镇素有声望的我的祖父出面摆平了这件事,帮漆师傅置买了住房,让他在老镇扎下根来。因为有这种交情,在祖父的恳求下,漆师傅收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个徒弟,也就是我的小叔。所以小叔很是自得,常以正宗的湖南蔑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
拜师那天,家里准备了荤素搭配十个碗的一桌宴席,请来了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族长作陪。小叔按拜师的礼节给漆师傅磕头敬茶。漆师傅笑呵呵地对祖父说:“我们谁跟谁啊!不用这么烦琐啦!”祖父一脸严肃,说礼数是祖宗定下的,千万不能马虎。那天,漆师傅脱下了常年穿在身上的那套黑衣裤和粗布围腰,特意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坐在上首。他喝酒喝得脸红扑扑的,整个人神采飞扬,话格外多。
那时候乡村里的谷囤都是用竹蔑编制的围子,长长的,一圈一圈围上去,就成了农家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扫地的撮箕,筛米的筛子,淘米的筲箕,打场的连枷,屋角的鸡笼……这些都是蔑匠的杰作。还有家家户户都在使用的竹椅、竹凳,厨房里用的蒸笼、刷锅的刷子……蔑匠用一双巧手,做出了形形色色的蔑器,丰富着老镇人们的生活。
那时我常常在放学后,转到老街看漆师傅做手艺活。漆师傅抽出一根竹子,操起厚脊薄刃的蔑刀,用刀身在竹子的底部随意比画一下,就挥刀劈下,一截粗大的竹子便在脆响中一分为二。然后漆师傅拿起一柄长长的凿子,几下就将竹子中的痂结清除掉。随着蔑刀的上下翻飞,竹子变成了一根根长长的竹片,竹皮则被削成薄薄的蔑丝,看得人眼花缭乱。漆师傅一边做活,一边给小叔讲解蔑活中的砍、锯、切、剖、削等基本功要领,不厌其烦,直到小叔领悟。料裁好后,师徒俩便开始忙活起来,编蔑席,做鸡笼……
漆师傅不赶活的闲暇时候,我特别喜欢到他家里听他讲神秘的湘西故事,吃他晒制的湖南苕果子和苕丝,喝他泡在陶壶里的大叶茶,那感觉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评书一样。漆师傅是一个天生的故事家,一个李天宝的故事,他讲了半个多月都没讲完,让一众街坊听得兴致勃勃,欲罢不能,天天挤在他的作坊。有时遇上漆师傅带着小叔赶活,上门来的街坊就只好打道回府,神色中明显露出几分失落。故事每次讲到夜深,漆师傅都会拿起他的那块有些泛黄的小竹片,“啪”地打出一声脆响,宛若惊堂木的回声,听故事的就知道到了“要知结果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时候了。
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用细蔑编制出各种各样的动物,锦鸡、鹅鸭、小猪、老虎、鲤鱼……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他都能很快做出来,而且小动物们个个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可惜小叔没学会这门技艺。漆师傅要小叔先学好蔑匠手艺,以后再教他这个。可没想到当小叔快出师时,漆师傅却因醉酒后去码头捞蔑器,不小心落入河中溺亡了。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
时隔多年,我有一次回老镇,听说住在镇西古桥边的守寡半生的孙婆婆去世了,她离世时手里紧紧捏着一对竹编的连在一起的比翼鸟——这是漆师傅留在这个世上的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漆蔑匠在老街购置的带有后院的两间小屋,无论是布局还是地理位置,都为他做蔑匠活提供了便利,表现了他和祖父的交情匪浅。
B.漆蔑匠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离开湖南老家后,多亏了祖父的帮助,才能在老镇扎根,所以他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
C.小叔成了漆蔑匠的徒弟后,十分自得,常以正宗湖南蔑器技艺嫡传弟子自居,可见蔑匠在当年是一个让人羡慕的职业。
D.“每每提起这个,小叔都一脸的遗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漆蔑匠意外失足落水离世;二是漆蔑匠绝活的失传。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老街”“老镇”“门第师”“囤谷的围子”“打场的连枷”等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B.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叙事,通过“我”的回忆,将蔑匠漆师傅的故事娓娓道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C.第6段列举了漆蔑匠制作的众多蔑器和它们在老镇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表现了“我”对蔑匠这一传统手工艺人的赞美。
D.小说以“守寡半生的孙婆婆捏着竹编的比翼鸟去世”结尾,有着复杂的意味,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
8.请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3段中的画线句。(4分)
9.小说的题目为“老镇蔑匠”,但作者为什么没有始终围绕漆师傅的手艺展开描写,反而加入了漆师傅闲暇时给街坊们讲故事的情节?请简要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传统为中心的文化。那么我们今天如何借鉴这一传统呢?
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这就要有特殊的处理办法,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最起码的一点,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从日常的语言中萌发出特殊的语言,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唐诗在诗歌语言上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些为语法而有的虚字都可以省略,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可是我们又不能失掉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省略掉这些字因此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古典诗歌的语言离开散文越来越远,这就是“诗化”的过程。诗化而自然天成,一点也不别扭,这标志着古典诗歌语言的真正成熟。
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给我们以丰富的启发。但启发既不是止境,更不是胶柱鼓瑟。一切烦琐的技巧上形式上的讲求,都往往只会把诗歌引入歧途。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材料二:
光明智库:谈到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网友们最集中的主张有两种:一是跳出“曲高和寡”的小圈子,真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百姓生活;二是坚持与时代同步。对此,您怎么看?
葛晓音: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现在能写古体诗词的人还有不少,并不限于专业研究者。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
当然,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在这方面,盛唐诗的经验值得借鉴。“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提出来的,首先是强调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同时,他也希望诗歌明白易懂,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他用自己的讽喻诗和新乐府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二者统一的可行性。
康震:如果把古典诗词比作一个优盘,那么它便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都聚合保存了起来。普通百姓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有困难,而读一些语言浅显、内涵深刻的诗词就容易些。诗词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进行了充分表达。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
余江:诗词创作既要源于现实生活,又要反映时代的变迁与脉络。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古典诗词,如何赏其美、品其意、传其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小说、戏剧的组成要素相比,诗歌只有语言,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
B.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即使在写作时没有分行,也有利于摆脱散文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C.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
D.白居易的创作实践证明,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诗歌语言发展到可以完全不用“之”字的程度,可见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
B.对古典诗歌的创造性借鉴有助于促进新诗的成熟和发展,新诗作者不能不加消化就使用古典诗歌现成的语言。
C.古典诗词凝结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情感与内容,以一种便捷、扼要、明快的方式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价值理念。
D.《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诗歌语言的飞跃性”的一项是( )(3分)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生活中朝夕与共的,但此时的南山倏然映入眼帘,如同初次相会,因而别有天地。
B.“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山本来就在那里,本来也是青的。但似乎在曲声完了时,山峰才宛然在目,让人觉得格外地青。
C.“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本来就是绿的,但在这“欸乃一声”中,这绿色就仿佛是第一次在我们的感觉中出现,绿得不同寻常。
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两句不能分开理解,“当窗理云鬓”应“对镜”,“对镜帖花黄”也要“当窗”,表现了木兰恢复女儿身的兴奋之情。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中华诗词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风雷友情
金克木
这位来教小学的小学毕业生到校时只见史校长和一个看门兼做饭的工人。史校长有三十来岁,态度严肃,总像有什么心事。相处半年,见面不多,少年总记不起什么时候曾经见他大笑过。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大庙,主要建筑只是一座大殿,算是各班共同教室。殿两旁隔开的两小间屋,一边是校长卧室兼办公室,一边是教员卧室。中间是吃饭等共同活动的场所,用板壁和后面大教室隔开。
几天内又来了两位教员。一位娃石,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本县一位石烈士的本家侄子。
一位娃王,曾在武汉进过什么干部学校,大革命失败,才回家来。
王老师总爱弹风琴唱“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的《道情》。石老师身体不好,总爱躺在床上,但并不睡觉。他们都比这个小老师大几岁年纪,又多了不少阅历。有一天王老师忽然板着脸问他:
“你读过《共产主义abc》没有?”
“没有。”
“没读过《共产主义abc》的,能是共产主义者?我来教你。”
“书在哪里?我去拿。”
“你拿不到。书在这里。”王老师用手掌拍一拍肚子。石老师斜靠在旁边的破藤椅上,笑了起来。
“这本书是危险读物,怎么能带来带去?我一章一章、一句一句背给你听。好好用心记住。第一章,商品。”
“怎么?你把全书都背下了?”
“那是当然。”
小老师也不感惊异,因为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些白话文。不过还没有背诵过犯禁的翻译外国人的书。第一章的题目“商品”,他就不懂。可惜王老师的背诵和讲解开始没有多久就开学,只匆匆说了全书大意,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再这样大声讲什么价值、价格、资本了。
眼看就到冬天了。一天,史校长把这个小老师叫进了自己的屋子,对他说:
“现在有件非常重要的紧急事,我不能亲自去,只能你去办,听我讲完就出发。你的课我来教。注意听清楚了:先到团城子小学,那里有一位毕校长等着你。什么介绍信都不能带,你只要对他说是我叫你去的就行了。一切听从他的。他会带你去堰口集。他是那里的小学校长。在那里,这一两天内有一次重大会议,不过并不要你参加了。一切由毕校长主持。毕校长会把结果告诉你。你立刻回来向我报告。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明白了吧?立刻出发。到团城子只找毕校长。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好!快走。”
小老师悄悄走出校门。学生都中午回家了。老师和工人都在自己屋里。他快步溜出村子,向团城子进发。
刚到团城子小学门口,只见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穿着长袍的人站在那里。没等他开口,那人便问:“你是哪里来的?来找什么人?”他刚说出是来找毕校长的,就听那人放低声说:“我姓毕。谁叫你来的?”“史校长。”“好,随我马上走。”
不由分说就上路。不料这位毕校长身高体壮,一步至少有这大孩子的一步半,没走几步路就把他抛在后面。他连赶带追,毕校长头也不回。出了村子,两人之间已经隔了一截路。毕校长仍然大步流星往前走,好像后面没有人同路。走了几里路以后,毕校长的步子放慢了,可仍不回头看。直到走出十里以外,大人才让小孩儿赶到约莫一丈开外之处。
毕校长站住了,回头了,笑呵呵地说:“累坏了吧?亏你赶上了。现在可以一起走了。”
原来他是有意撇开同伴的。
“现在已经走出快十五里了。还得走十几里,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看看没有什么汗,很满意,说了句:“不赖。”
又走了一段路,毕校长忽然脱下了长袍,往肩上一扛。这时露出了他身上挎着的一件东西。他一伸手把那些东西举起来,问:“认识吗?”
“盒子炮(长筒手枪)。”
“会打吗?”
“不会。”
“我打一只鸟给你看。以后我就可以教你打靶子。”
“还是不要放吧。”
“怕什么?这里是我的地界儿了。”
“不是怕,是不想你浪费一颗子弹。”
“那好,不打了。”
“要打,也得穗子撩高些(往天上打枪)。”小孩子不由得卖弄一句新学来的江湖黑话。
“哈!你还会问两句。告诉你,会不全,就不要卖弄。三句话答不上来,就会闯大祸。你懂不懂?干这一行,不是靠嘴皮,是靠本领,靠名声。记住了?干大事不是耍嘴皮子。尽管我有这个(他一拍手枪),在团城子里也不能露相。靠嘴上几句话是不管用的。那是编故事或者闲谈的人用的。”
毕校长这番教训给了他很深印象。史校长很少对他这样教训过。两人都是实干派.但表现性格不大相同。
到了毕校长的小学,天已经阴了下来,不过黄昏,已像黑夜。呼呼的北风也吹起来了。
吃完晚饭,毕校长嘱咐他不要出屋,不论听到什么响动都不要管。早早睡下,一切明天早上再说。
这一夜大风大雪。一觉睡醒,雪停风止,太阳从云中时隐时现,房檐上滴起水来了。
起来后吃早饭时,毕校长一言不发,面色阴沉,和前一天大不相同。
早饭后,天晴了,毕校长告诉他立刻回去。化雪,路上泥泞,给他一双旧棉鞋,叫他慢慢走,小心别滑倒。雪深,又给他一根棍,探着路走,莫掉进路旁沟里。都嘱咐完了,没说一句正事。毕校长送他到校门外,又讲了讲回去的路怎么走。然后,他昂起头来,看看天色,嘴里咕叽几句,先高后低,忽高忽低:
“霜后暖,雪后寒,现在还不算冷,快点趁有太阳走,说不定下午还会阴,尽快在中午赶到才好。见到史校长说我问他好。(低声)谈崩了。(声音高起来一些)你认识路了,有空来玩。(又低声)谈不拢,完了。(又高声)快走吧。(低声)快撤。”说完转身进校门。
本来不知道这位校长为什么要这样演戏,这时才明白了。不但门前有人走过来,而且斜对面的一大门里也走出来人。这时校内校外到处都有人。
他赶回学校,两脚和两腿都成了泥糊的,身上也沾了不少泥。尽管有根棍,仍然滑跌了几次,幸好没有掉下沟。史校长等得不耐烦了,一听声音,跑出屋门,一把拉他进屋。
“毕校长说:‘谈崩了。谈不拢,完了。快撤。’就这几句话。”
史校长眉头一皱,吁了一口气,伸头向门外一望,转身把他推出去,说:“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
他换好罩衣、罩裤、鞋袜,再出来时,史校长门上一把锁。他不知哪里去了,饭也没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校舍是一所破旧的大庙”,点出了学校的简陋,也暗示了当时开展革命工作条件艰苦、过程艰难。
B.王老师总爱唱”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表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具备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一夜大风大雪”,既写出当夜环境的恶劣,又渲染出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与当晚的重大会议相映衬。
D.史校长”不知哪里去了,饭也没吃”,意在说明他为革命奔忙,废寝忘食,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7.关于文中三位教员谈论《共产主义abc》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老师主动提出给小老师讲《共产主义abc》,表现了王老师作为共产主义者时刻不忘发展革命力量。
B.石老师的笑,包含王老师和石老师二人对小老师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小老师当时还显得有些稚嫩。
C.对于王老师将书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小老师并未感到惊讶,说明了小老师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
D.没有多久就开学,王老师没有工夫也不可能大声讲解书的内容,暗示革命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
8.文章从“小老师”的角度,交代了史校长和毕校长“两人都是实干派,但表现性格不大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两人性格特点的异同。(6分)
9.史校长的话语短促、紧凑,毕校长的语言充满了紧张感。本文用这样的人物语言叙写了传递情报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55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A项“让读者无法获得对生活的某种感觉”错;B项“大大提升了小说家的写作能力”错;D项“同时代的作家难以做到”错)
2.D(A项“不涉及日常生活”错;B项“作者的经验使今天的小说不具备任何神秘感”错;C项“‘发现’比‘书写’更重要”错)
3.D
4.①文章以设问开篇,指出当今文学失去真知;②接着从创作层面,说明什么是文学的真知;③然后从阅读层面论述文学真知的作用;④最后指出文学真知不可或缺。(4分。每点1分)
5.①文学的真知要求通过独一无二的人物体现与世界的关联,孙犁塑造了文学画廊里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传达了时代精神。②文学的真知要求文学帮助读者理解作品智慧,改变生活,孙犁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历史、时代的发展,从而扛起崭新的责任。(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现代文阅读II
6.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主动收下小叔做他的唯一弟子”说法错误。由原文第4段可知,漆师傅收下小叔做弟子是因为“祖父的恳求”。
7.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也暗示出传统手工艺的没落衰败”过度解读。“比翼鸟”是传说中的一种鸟,多用来比喻夫妻恩爱。漆师傅制作的竹编比翼鸟让守寡半生的孙婆婆至死不放,可见其手艺高超,能将传说中的动物具象化,让人寄托情思。而这最后一件竹编作品,也强调了漆师傅这一技艺的失传。
8.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形象、贴切地描绘了主人公漆篾匠典型的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亡妻深切的怀念,表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9.①这样写使情节宕开一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趣味性,使故事更具可读性。②能使漆篾匠的形象更加丰满,表现他的多才多艺。③街坊们对漆师傅故事的追捧和喜爱,表现了老镇居民对漆师傅的认可,与下文对漆师傅“还有一个绝活”的叙述形成互应。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解析】A.“所以诗的语言是我们今天唯一可以借鉴的诗歌传统”中“唯一”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C.“现在的作者是不可能借用传统的形式写当下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的”说法是非颠倒,原文是“不是没有可能”。D.“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这二者统一起来是可行的,这就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诗歌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重大问题,这是诗词创新的重要动力”。
2.A【解析】“省略掉语法中的虚字,就能使诗歌语言具有飞跃性”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因为这些虚字都没有什么实感,省略了就更有利于飞跃”,只是“更有利于飞跃”,不等同于就能飞跃。
3.D【解析】ABC三项印证了语言的飞跃性带给人的新鲜印象。D项说明两句对偶兼用互文,词约意丰,不涉及语言的飞跃性。
4.(1)对比论证,将诗歌与小说、戏剧,语言与音乐、绘画进行对比,论证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 (2)举例论证,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语言的艺术性(以唐诗可以不用“之”字来论证古典诗词语言的成熟性); (3)类比论证(比喻论证),用人体消化营养来类比诗人借鉴古诗语言,论证要创造性借鉴古诗的语言。(答出2个给4分。手法1分,说明手法的运用1分。)
【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一,材料一中“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把诗歌与小说、戏剧放在一起对比,论证了从艺术的角度说,诗歌能够借给我们借鉴的主要是诗的语言。使用的是对比论证。还有”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这是把语言和音乐、绘画放在一起对比,论证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
“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诗歌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比方唐诗中可以完全不用‘之’字,而新诗中‘的’字就还不能完全不用”这是以唐诗中完全不用“之”字,新诗中“的”字不能完全不用为例,论证省略掉一些没有实感的字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掌握过程。我们新诗的这个过程还很短,就还不容易做到这一步。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把艺术的修养比作人体的营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
5.(1)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
(2)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3)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
(4)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根据”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艺术上的借鉴近于一种修养,艺术的修养好比人体丰富的营养,要能够创造性地消化它,才能成为自己的新鲜血液。否则,营养太多了,反而容易使人变成好像不爱多走路的胖子,觉得古诗的语言处处方便,信手拈来,一切都是现成的。不少新诗的作者因此往往写着写着就放下新诗,停下来作旧诗了。我们需要古典诗歌的丰富借鉴,但愿这借鉴是创造性的,它将有助于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而不是拜倒在古典诗歌之前”可以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创造性地借鉴古典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借鉴诗的语言。
根据”运用传统形式,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诗词,不是没有可能。闻一多先生、林庚先生探索新诗格律,就是希望将古体诗词的形式原理用到新诗创作中去,创造出和古体诗一样容易传诵的新诗形式。但由于古体诗词的语言基础与现代不同,这种探索可能还要走很长的路”“形式只是诗词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关键还是要能写出真正代表新时代精神的好诗”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有容易传诵的形式,又要与时代同步,反映时代精神。
根据”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传诵的面越广,传统诗词的生命力也越长久”“传承中华古典诗词需要从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接触诗词,等他们长大后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再来理解这些诗词就能有深切的体会”“近年来涌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传承中华经典诗词、篇章的节目,一系列对诗词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人物的评选表彰,各个学校、机构等对优秀诗词作品的品读、诵读等,都是很好的传承方式,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出中华诗词的传承和发展要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让孩子从小接触诗词,并以大众化的方式实现中华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代文阅读II
6.D【解析】D.“废寝忘食”错,曲解文意,只是出于当时革命形势考虑而暂时撤退了。
7.C【解析】C.“对革命的认同和热爱”错误,根据“小老师也不感惊异,因为他早就背过古书和一些白话文”可知,此说法人为拔高,无中生有。
8.同:二人对待革命事业都尽心尽力、小心谨慎。(2分)
异:史校长态度严肃、不苟言笑(2分);毕校长为人热心、坦诚直率。(2分)
【解析】同:根据“注意听清楚了……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原来他是有意撇开同伴的”“见到史校长说我问他好。(低声)谈崩了。(声音高起来一些)你认识路了,有空来玩。(又低声)谈不拢,完了。(又高声)快走吧。(低声)快撤”可知,二人对待革命事业都尽心尽力、小心谨慎。
异:根据“史校长有三十来岁,态度严肃,总像有什么心事”,而“毕校长站住了,回头了,笑呵呵地说:‘累坏了吧?亏你赶上了。现在可以一起走了。”“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以后我就可以教你打靶子”“告诉你,会不全,就不要卖弄。三句话答不上来,就会闯大祸。你懂不懂?干这一行,不是靠嘴皮,是靠本领,靠名声”可知,史校长态度严肃、不苟言笑;毕校长为人热心、坦诚直率。
9.①环境上演染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
②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也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
③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呼之欲出。
(每点2分)
【解析】史校长话语短促、紧凑,因为时间紧张,他需要尽快知道相关情报;毕校长语调故意忽高忽低的,是因为革命斗争形势紧张,防止被人怀疑。这样的人物语言渲染了紧张的斗争氛围,与情节的展开相协调;
文章主要的情节内容是通过两位校长的话交代的,如“一切听从他的。他会带你去堰口集……你立刻回来向我报告”“谈崩了……谈不拢,完了……快撤”,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集中;两人的话语没有交代“谈崩了”的具体内容,制造了留白的艺术效果;
“注意听清楚了……任何文字记录都不许有,只有凭心里记……对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能说你的事,不能提到我,只除了对毕校长一个人”“快回屋,把泥鞋、泥衣裳都换掉。你到什么地方去,做了什么,对任何人也不许说”“走得动吧?天冷,出点儿汗不要紧,只是不要被风吹”“毕校长用手摸摸同伴的头”等语言刻画了谨慎干练、互相关心的革命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