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6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比较文化的研究,是人们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其中,关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双边文化关系或多边文化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揭示异质文化之间复杂而生动的关系,进一步来解明各民族文化的发生、发展,并有助于深刻认识文化的本质特性。
文化与文学的双边与多边关系研究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在两种或几种不同的文化与文学样式中,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这一研究属于“关系研究”的表层形态。它对于深入地探讨双边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引领作用。目前,中日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上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由于未能作进一步的推进,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第二层次,探讨和揭示异文化融入的传递轨迹,包括传递中的分解形态,以及中间媒体的作用与意义。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形成“关系”,一定存在着传递的渠道,它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在传递的过程中,诚如法国文艺学家布吕纳提埃尔所说:“文学类型也像生物的种族一样,也会分解和合成。”例如,在早期中国诗向日本传递,并参与成为和歌“三十一音数律”形成和因素方面,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中国诗被“分解”并和“三十一音数”相“合成”的若干传递轨迹。
这一层次的研究,还特别注意到“中间媒体”的形态与作用。此处的所谓“中间媒体”,是为了解明异质文化传递中复杂的变异而特别确认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它是指在本土文化消融异质文化的相关因子、尚未最后完成变异时,异质文化因子所呈现的若干状态。例如,从日本神话、传说等向物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相信我们也已经找到了它们的中间媒体——一种由文人运用汉文或准汉文创作的,类似于中国古传奇的文体。
第三层次,探讨与揭示在异文化浸润中本土文化与文学的变异,特别是本土文化因子与异文化因子相互组合的模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本土文化与文学的新样式。这些新样式,它们应当是属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的新的形式。
这一层次的研究,就双边(与多边)文化的关系来说,具有“定位”的意义。实际上,当我们要对“异质文化关系”作学术界定时,其概念的意义最后将落实在这一层次。到底什么是比较文化意义上的“文化关系”?并不是说两个文本有相似之处,则它们就有了某种“关系”。它指的是在一个独立完整的文本中,确实内含着异质文化的因子——这些异质文化因子,程度不同地已经被“变异”而融汇于文本之中,只是研究者采用实证的手段使它得以还原。
(摘编自严绍璗《双边文化关系研究与“原典性的实证”的方法论问题》)
材料二:
“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的是对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时所运用的一种方法。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一种功能,是使文学现象“连类比物”、“相类相从”,从而为总结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一般地说,寻找和发现类同和同类,既是人们的一般心理需求,也是科学研究的最初的起点。我们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经常是以已有的阅读经验、阅读积累为背景的。我们在阅读中读到“何其相似乃尔”的文学现象时,常常就会有一种“发现”的喜悦,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现有的“连类比物”、“相类相从”式的类同的平行比较,已经揭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许多普遍现象。然而,一旦要使这种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人类精神现象来说,所谓“同”不是绝对的。平行研究要搞明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同的;这种类同是表面性的,还是实质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还是尚未被充分认知的东西;这种类同的比较是否有助于研究者探讨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二种功能,是使比较的对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并由此形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比照式的平行比较模式。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空关系和逻辑关系中,平行比较有助于被比较的两种或多种事物的特性、价值得到映衬和凸显。比照式平行研究的对象,不必是类同的东西,也不是相反的、对立的东西。他们的关系彼此有别,又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在比较文学中,这种比照式的平行研究,主要不是为了求同,也不是为了辨异,而是要在比照之下使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平行研究方法的第三种功能,是使研究对象处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上的关系,但它们却有着“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平行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反比式的比较研究,仿佛在一个画面上将黑白两种相反的颜色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突出它们的对立,使黑者愈见其黑,白者愈见其白。
(摘编自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关系研究”只能停留在表层形态,读者对“何其相似乃尔”已经感到厌倦。
B.本土文化与文学在异文化影响下发生变异而产生的新样式,仍属于民族文化与文学。
C.文本的相似不等于文本之间的事实关系,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比较研究是肤浅、随意的。
D.要使类同的文学现象进入研究状态,研究者就必须以在类同比较中得出规律为唯一目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论述有事实关系的“关系研究”,材料二侧重论述没有事实关系的“平行研究”。
B.“关系研究”的三个层次之间为递进关系,“平行研究”的三种功能之间为平行关系。
C.鲁迅留学时通过阅读日文译著了解西方文化,这里的日文译著即材料一所说的“中间媒体”。
D.中国人读到圣经中耶和华用泥土造人的故事时会心一笑,此即材料二所言的“‘发现’的喜悦”。
3.下列选项中研究案例与研究模式不匹配的一项是( )(3分)
A.双边文学关系研究:通过实证的手段还原汪曾祺文学创作中来自其师沈从文的文化因子,解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B.相类相从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王熙凤与克劳狄斯的相似之处,领会文学中“美”与“善”的关系——伦理上的“非善”也具有审美价值。
C.相映成趣式平行研究:通过大量经典作品的比照指出中西诗歌各自的情趣所在,“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
D.相反相成式平行研究:通过比较德国反思“二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文学作品,认识人类文化的共性和各自的民族性。
4.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何其相似乃尔”,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5.如欲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加以比较探究,请你列出主要的探究方向。(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守翻口①
孙犁
那天我们正吃早饭,听见外面一声乱,中队长就跑进来说,敌人到了村外。三槐把饭碗一抛,就抓起我的小包裹,他说:“还能跑出去吗 ”这时村长跑进来说:“来不及了,快下洞!”
我先下,三槐殿后,当我爬进横洞,已经听见抛土填洞的声音,知道情形是很紧的了。爬到洞的腹地的时候,已经有三个妇女和两个孩子坐在那里,她们是从别的路来的。过了一会,三槐进来了,三个妇女同时欢喜地说:"可好了,三槐来了。"
三槐告诉女人们不要怕,不要叫孩子们哭,叫我和他把枪和手榴弹带到第一个翻口去把守。
爬到那里,三槐叫我闪进一个偏洞,把手榴弹和子弹放在手边,他就按着一把雪亮的板斧和手枪伏在地下,他说:
“这时候,短枪和斧子最顶事。”
不久,不知道从什么方向传过来一种细细的嘤嘤的声音,说道:
“敌人已经过村东去了,游击组在后面开了枪,看样子不来了,可是你们不要出来。”这声音不知道是从地下发出来,还是从地上面发出来,像小说里描写的神仙的指引一样,好像是从云端上来的,又像是一种无线电广播,但我又看不见收音机。
三槐告诉我:“抽支烟吧,不要紧了,上回你没来,那可危险哩。
“那是半月前,敌人来"清剿’,这村住了一个营的治安军,这些家伙,成分很坏,全是汉奸汪精卫的人,可凶狠哩。一清早就来了,里面还有内线哩,是我们村的一个坏家伙。敌人来了,他装着被敌人追赶的样子,在这个洞口去钻钻,在那个洞口去钻钻,结果叫敌人发现了三个洞口。
"最后也发现了我们这个洞口,还是那个家伙带路,他又装着蒜,一边嚷道:"喊呀,敌人追我!就往里面钻,我一枪就把他打回去了。他妈的,这是什么时候,就是我亲爹亲来破坏,我也得把他打回去。
“他跑出去,就报告敌人说,里面有八路军,开枪了。不久,院子里就开来很多治安军,一个自称是连长的在洞口大声叫八路军同志答话。
“我就答话了:"有话你说吧,听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同志,请你们出来吧。我说:"你进来吧,炮楼是你们的,洞是我们的。’治安军连长说:我们已经发现洞口,等到像倒老鼠一样,把你们掘出来,那可不好看。"我说:'谁要不怕死,谁就掘吧。我们的手榴弹全拉出弦来等着哩。治安军连长说:'喂,同志,你们是哪部分 "我骗他说:十七团。”这时候三槐就要和我说关于十七团的威望的事,我说我全知道,那是我们冀中的子弟兵,使敌人闻名丧胆的好兵团,是我们家乡的光荣子弟。三槐就又接着说:
'当时治安军连长说:'同志,我们是奉命令来的,没有结果也不好回去交代。这样好不好,你们交出几支枪来吧。我说:八路军不交枪,你们交给我们几支吧,回去就说叫我们打回去了,你们的长官就不怪罪你们。治安军连长说:'交儿支破枪也行。两个手榴弹也行。我说:"你胡说八道,死也不交枪,这是八路军的传统,我们不能破坏传统。治安军连长说:"你不要出口伤人,你是什么干部 我说:"我是指导员。治安军连长说:"看你的政治,不信。"我说:"你爱他妈的信不信。这一骂,那小子恼了,他命令人掘洞口,有十几把铁铲掘起来。我退了一个翻口,在第一个翻口上留了一个小西瓜大小的地雷,炸了兔息子们一下,他们才不敢往里掘了。那个连长又回来说:"我看你们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走。”我说:'咱们往南在行唐境里见,往北在定县境里见吧。大概他们听了没有希望,天也黑了,就撤走了。
“那天,就像今天一样,有我一个堂哥给我帮手,整整支持了一天工夫哩。敌人还这样引诱我,你们八路军是爱护老百姓的,你们不出来,我们就要杀老百姓,烧老百姓的房子,你们忍心吗
“我能上这一个洋当 我说:"你们不是治安军吗,治安军就这样对待老百姓吗 你们忍心吗 "最后三槐说:“我们什么当也不能上,一上当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那天钻在洞里的女人孩子有一百多个,听见敌人掘洞口,就全聚到这个地方来了,里面有我的母亲,婶子大娘们,有嫂子侄儿们,她们抖颤着对我讲:三槐,好好把着洞口,不要叫鬼子进来,你嫂子大娘和你的小侄儿们的命全交给你了。
“我听到这话,眼里出了汗,我说:'你们回去坐着吧,他们进不来。那时候在我心里说,只要有我在,他们就进不来,就是我死了,他们还是进不来。”
(节选自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注】①翻口:地道中可供人上下的横洞。
文本二:
在我入行之初,曾一度喜欢以第一人称写稿,却常常受到批评。当时的编辑一见到稿子中有“我",皆悉数删去。我不服气,曾拿由孙犁先生的这篇文章((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举证反驳”。而编样却说,孙犁写的是散文,不是新闻通讯,两者不可比!
而今,当我重读孙犁的早期作品,并将孙犁还原为一个“战地记者”时,视角为之一变,再辅之以“时髦观念”,重新审视这篇名作,不禁豁然悟到:当年孙犁先生所写的,不是一篇典型的"沉浸式报道"吗
(节选自侯军(“沉浸式”战地体验》)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有名的“地道战”场景,反映了人民军队保卫家园、保护人民的斗争精神。
B.“可好了,三槐来了”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三槐的信任,也从侧面表现出三槐是一个经过战争锤炼的英雄人物。"
C.作者通过语言和肖像描写来刻画敌人“内线”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却神形兼备对三槐形象起到衬托作用。
D.从文中来看,冀中的地道设计精巧,规模宏大,在对敌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
7.关于三槐跟治安军连长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安军连长称三槐为“同志”,是一种故意套近乎的虚伪行为。
B.三槐跟治安军连长说自己是十七团的,是为了麻痹、迷惑敌人。
C.面对三槐,治安军连长的花言巧语没有产生任何他想要的效果
D.治安军连长的问话包含了搜集我方情报、摸清我方实力的意图。
8.请简要分析三槐的形象。(6分)
9.文本二中所说的“沉浸式报道”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简要概括。(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细心的人会注意到,自然界有许多体型很小的昆虫,能够实时跟踪物体、导航和躲测障碍物。它们的神经元只有几万、几十万个,与之相比,人类大脑的神经元及突触数量和复杂功能更令人惊叹。如果能在芯片上模拟这些大脑,必然可以系统提升计算机的整体能力。正是基于这一想法,类脑芯片应运而生,它是建造类脑计算机最关键的部件,可以说是人类大脑的硬件电路形式。类脑芯片主要负责模拟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的功能特性信号传递和学习方式,让计算机在低电能消耗情况下完成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
目前,类脑芯片研究主攻方向是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类脑芯片由大量更小的电子器件组成,这些器件每个仅几十纳米到几百纳米大小,被称为纳米器件。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不断寻找与构造合适的纳米器件。如一类叫作忆阻器的纳米器件,其纳米央层中的离子运动可以改变器件的工作状态,这与大脑神经元及突触细胞膜中所包含的离子通道的作用相似。有些忆阻器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工作状态,即使断电了也不会丢失,就跟人的记忆一样。
有了上亿甚至上百亿个类脑纳米器件后,还要使它们都按照人们需要的行为模式协同工作,即要形成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体系架构,类脑芯片架构就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突触传递结构。目前最常见的计算芯片(CPU)均是在冯·诺伊曼体系架构下建立的。这种架构的最大特点是“存算分离”,即存储单元和计算单元是分开的,好比编曲和演奏是分开的。程序员像是作曲家,编程好比编曲,写有程序的存储器就像曲谱本,操作者则像是演奏家,其运算好比演奏,乐器就是具备计算能力的计算单元。一个计算单元可以根据存储器里的不同程序执行不同任务,就像同一台钢琴可以演奏不同曲子一样。与此原理不同的是,生物大脑并不区分存储区和计算区,而是集“作曲家、曲谱本、演奏家和演奏工具”于一体。它是信息的存储者,也是信息的处理者,还是信息的创造者,具有自我学习、思考、创新创造等能力。
并且,类脑芯片还要解决芯片的能效问题。研究发现,人脑是一部能效极高的“计算机”,若用现在的计算机去处理人脑承担的任务,粗略估计需要高达100兆瓦的功耗,是人脑功耗的500 万倍。人脑可以低能量消耗运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存算一体的机制最程度减少了数据的传输需求与传输距离,节约了传统计算架构中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间通信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因此,类脑芯片不仅能够像人脑一样根据外界动态信息做出反应并不断学习,还可以在无信息输入的时候进入“休息”的省电状态。
总体而言,基于硬件的类脑计算过程模拟与真实大脑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类脑学习白运作机制与算法研究还很有限;再如目前人类对大脑神经元及突触如何编码、转导和储存神经信息有较多了解,但尚不了解神经信息如何产生感知觉、情绪、抉择、语言等各种大脑高级认知功能。要让科幻电影里那样的“人类超级大脑”计算机成为现实,仍需研究者,久为功。
(摘编自吴朝晖(类脑计算--构建“人造超级大脑”》)
材料二:
“类脑计算”真的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人工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吗
对于任何以“人类智能”为目标的科学技术,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准确地定义“人类智能"在本质上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根本无法说“达成人类智能"或“超越人类智能等等。特别是从用计算技术模拟“人类智能”的角度出发,识别和定义可以用于组合出复杂的智能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必不可少的。显然,这是一项涉及许多学科的非常困难的任务。就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看到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众所周知,人类学者可以在逻辑学、数学和各个科学领域创造和解决许多图灵计算机不可计算问题。因此,如果我们认为逻辑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的这种“计算”能力应该是“人工通用智能人工智能”所能完成的智力任务,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要突破“图灵可计算性”的概念(其本质上定义了有穷、连续、确定的计算步骤之序列)。这是一项涉及哲学、逻辑学和数学的任务,难度很大,但与包括“类脑计算”在内的任何计算技术无关。
计算能力只是“人类智能”的一个方面。还有其他认知能力也应该被形式地定义,例如“人类推理能力”“人类理解能力”“人类判定能力”“人类发现能力”“人类预测能力等等。同样,这些也都是涉及哲学、逻辑学、数学以及众多科学的任务,难度很大,但与包括“类脑计算”在内的任何计算技术无关。尤其是,逻辑学应该是在抽象的思雄层面和具体的实践层面上支撑“人类智能”的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般正确性标准。但是,在当前“类脑计算”的研发中,我们能够找到与逻辑基础相关的工作吗
由于“人类智能”是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产物,识别、定义、模拟人脑产生智能的机理,当然是实现“人工通用智能人工智能”的合理途径之一。显然,研究人脑如何产生智能的机理是首要任务。这也是挑战我们众多学科(包括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数学等等)的艰巨任务。但是,当前的“类脑计算”是建立在某种定义清楚的机理之上的吗
(摘编自程京德(“类脑计算”能够为人工通用智能的实现提供一个有前途的平台吗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类脑计算打破了冯·诺伊曼架构的束缚,模仿人类的大脑,以实现存储处理一体化,具有超低能耗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能力。
B.即使在断电的情况下,有些忆阻器还可以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这样的特性会使类脑芯片具有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稳定性。
C.尽管“人类智能”集理解、推理、预测、判断等多种元素于一体,但当前的计算机在数理逻辑及逻辑运算方面还是一片空白。
D.“人类智能”是类脑计算的逻辑起点,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精准定义,涉及的学科多,难度大,目前尚未看到效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类脑计算机光明前景和现有局限性,不过二者的主题以及作者对类脑计算机的相关态度却并不相同。
B.类脑芯片模拟人类大脑信息处理方式,所有器件同时对信息进行智能处理,从而实现存算一体化,具有更加强大的处理能力。
C.如果类脑芯片能使计算机实现感知、学习、记忆、决策等智能任务,那么新型计算机无需人类编程,无需时刻遵循操作指令。
D.在类脑芯片的研发方面,应主要关注纳米器件如何进行更高效的感知、存储和计算,如何构建融感、存、算为一体的类脑系统。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一论据的是( )(3分)
A.北京大学研制成功“仿视网膜芯片”,该芯片像人类视网膜一样采用神经脉冲表达视觉信息,脉冲发放频率“超速”人眼百倍,能“看清”高速旋转叶片的上文字。
B.英特尔公司展示了自主学习神经元芯片“Loihi”,Loihi芯片可以通过脉冲或尖峰传递信息,自动调节突触强度,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反馈信息,进行自主学习。
C.高通公司公布一款名为“Zeroth”的芯片,该芯片通过类似于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的“正强化”完成编程,搭载该芯片的设备能够随时自我学习
D.浙江大学研发明“达尔文”芯片,这款芯片上集成了2048个硅材质的仿生神经元可支持超过400万个神经突触和15个不同的突触延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关于人类大脑和类脑计算,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哪些共同认识 (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台湾作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⑤段“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意在写出在台湾很少见到梅花。
B.文章第⑥段写梅花既习惯于严寒酷冷,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生长,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
C.文章第⑩段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
D.题目中的“天香第一枝”指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及其美好品质的喜爱,抒发了自己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大量整句,比如“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语言典雅。
B.文章第⑧⑨两段写记忆中的梅花和孙中山纪念馆的梅花形成对比,含蓄地表达了对记忆中梅花的喜爱之情。
C.文章第⑩段“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一句,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D.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8.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6分)
9.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61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B
2.(3分)C
3.(3分)A
4.(4分)材料一:对中日文学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探讨和揭示相互融入的异文化形态的层次。材料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中相似、相同和相通的文学现象。
5.(4分)两篇小说都虚构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可以探究两篇作品在情节设计、叙述风格、主题内涵等方面的实质性不同。探究两篇作品的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作品创作时代的关系,以及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每点2分,其他观点如合理,也应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肖像描写”错。)
7.(3分)B(“麻痹”错。)
8.(6分)①革命意志坚定,不为敌人的软硬兼施所动摇;②斗争经验丰富,从容应对敌人的突然“清剿”;③心系群众安危,勇于挺身而出保护乡亲;④讲究斗争策略,与敌人斗智斗勇,令其无功而返。(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以第一人称叙述事件,真切记述事件过程;②多用事件亲历者的原话,不作过多的修饰和评论;③打破传统的新闻结构,使观众如同置身于故事之中。(每个要点2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C(“当前的计算机在数理逻辑及逻辑运算方面还是一片空白”错误。)
2.(3分)D(A材料二“谈到了类脑计算机光明前景”错误;B所有器件同时对信息进行处理,文中无据;C “新型计算机无需编程”文中无据。)
3.(3分)A
4.(4分)首先由自然现象引出类脑芯片,点明类脑芯片的作用。(1分)进而依次说明类脑芯片的研究方向:寻找工作行为特性与大脑神经元相似的纳米器件;设计与类脑芯片运行相匹配的的体系架构;解决类脑芯片的能效问题。(2分)最后点明类脑计算机的发展任重道远。(1分)
5.(4分)①类脑计算与人类大脑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类大脑所具有的学习、思考、创新等能力,是类脑计算难以模拟的。②人类大脑智能(认知功能)产生的原因尚不明确,制约了类脑计算的发展。(每个要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B【解析】并非突出了梅花坚贞顽强的精神,而是说明梅花适应能力强。
7.B【解析】“对比”错误。
8.①首先从节令写起,点明了访梅的时节;②然后写到孙中山纪念馆访梅;③接着回忆小时候在苏州老家赏梅、跟随父亲看梅展;④最后写和朋友相约来年访梅。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四点6分;意思相同即可。)
9.①文章用寻访梅花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比如“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比如“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 “水榭亭阁的林国” “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每点2分,答到其中三点、意思相近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