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7(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9:0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始于汉末,但“自然美”真正成为一种美学范畴则是到20世纪初在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之下才出现的。
1904年王国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谈道:“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王国维由于受康德、叔本华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的影响,强调艺术美的去欲望化、去功利性,而自然美则很难摆脱与现实利害的纠缠,故此艺术美优于自然美。中国古人在与自然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擅“究天人之际”,冀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伦理上往往表现为“君子比德”说,与西方的自然美观念相去甚远:前者是一种道德之美,山川草木寄寓的是人格;后者则是人情化、情趣化,体现了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灵自由。王国维之后,真正奠定自然美理论基础的是朱光潜。
朱光潜在《什么叫做美》中这样谈道:“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并进一步指出,心物之间的关系并非“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他强调说,心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机械、被动的应激反应,而是要展示出人的性格、情趣、情感,即“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意象的产生以及如何产生决定于“心灵的创造”,即情趣之表现。为什么同样的一枝花,高兴的时候你见它在笑,悲伤的时候你见它在哭?花自是花,花就是它本来的那个样子,但是它呈现出何种意象却为人的情感、情趣和性格所左右。正因为如此,朱光潜宣称:“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
朱光潜认为:“其实‘自然美’三个字,从美学观点看,是自相矛盾的,是‘美’就不‘自然’,只是‘自然’就还没有成为‘美’。如果你觉得自然美,自然就已经过艺术化,成为你的作品,不复是生糙的自然了。”比如,当你欣赏一颗古松、一座高山或一湾清水的时候,你所见到的松、山、水已经不是它们的本色了,古松、高山、清水已经在你的啧啧赞美声中被人情化了。每个人的情趣不一样,在内心中所形成的意象也不一致。“艺术化,就是情感化和理想化。”自然就像生铁,生铁要成为钟鼎,就须得有熔铸的烘炉。所谓的自然美,其实是经过熔铸之后的艺术美,它是艺术家心灵的作品,已不是自然本身。朱光潜曾多次引用法国画家德拉库瓦的一句话:“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这话既通俗又耐人寻味,即自然只提供美的材料和可能性,只有人的天才和情趣才能将自然铸就成为《红楼梦》《陶渊明集》等这样的大书。“美是创造的”,而不是现成的。当我们宣布自然为“美”的时候,自然就已经成为“表现情趣的意象”。在那个时候,自然已经不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已经成为“艺术品”。
(摘编自朱仁金《朱光潜论自然美——从自然“不美”到作为“美的条件”》)
材料二:
王国维和朱光潜在分别接受叔本华和克罗齐的过程中,限于多种因素,显示出接受方式上的基本差异。
王国维的接受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朱光潜则几乎一开始就表现出折衷综合的倾向。所谓单一性是指王国维对叔本华、康德及其他西方哲学家的接受中,没有刻意融合不同的理论以形成自己的综合性体系。而所谓综合性,是指朱光潜在接受过程中有不完全自觉地融合各家美学观念于一体的倾向。王国维的时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的引介正处于初始阶段,接受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都只是以西方某一家为介绍或评述对象。接受的单一性,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但就接受过程而言也自有其优势,那就是更容易准确地把握接受对象,不致因为要融合各种观念而产生牵强附会的缺失,而这种缺失是综合性接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
从美学史的角度看,王国维是最早自觉地接受并运用西方美学观念的,因此缺乏历史积累,而且因为他只在有限的几年内以部分精力涉及于此,接受上的单一性是很自然的。但美学发展到朱光潜的时代,引介的西方观念逐渐积累,研究者大量涌现,美学译著和论著出版数量急增,而且综合性论述比纯粹介绍西方某一家美学的论述更为常见,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中,朱光潜很自然地选择了综合接受的方式,对克罗齐的接受尽管重要,也只是诸多构成因素之一。应该说综合式接受是美学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接受方式上,相对于王国维而言,朱光潜已显示出时代的优势。
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美学和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从内在逻辑来看,其接受过程颇为不同。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是带着激情的,他初读叔本华哲学的片断文字,即为其倾倒,及直接读到叔本华主要著作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叔本华的天才论和悲观主义气质引起他强烈的共鸣。朱光潜最初接受克罗齐时也非常佩服,但从来没有达到充满激情的程度,所以他既不象王国维那样能马上深入接受对象,也不象他那样,激情一退就转向另外的方向。朱光潜的接受过程是韧性的持久过程,这对于他最后在整理西方美学史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必不可少的。
(摘编自姚爱斌 《王国维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方式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艺术美使人容易忘记物我关系,自然美难免受现实利害关系影响,这是王国维的艺术美优于自然美观点成立的前提。
B.不同于西方的自然美,中国的自然美在山川草木中寄寓的是人格,而西方的自然美表现的是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灵自由。
C.王国维接受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单一性,没有刻意融合不同理论形成自己的体系,朱光潜则完全主动融合各家美学观念。
D.朱光潜接受西方美学观念时,不一定能立刻深入接受对象,也从来没有达到充满激情的程度,但他的接受过程是持久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国维接受了康德、叔本华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认为自然美应该摆脱现实利害关系。
B.朱光潜认为心不是对物的机械、被动的应激反应,而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的情趣。
C.如果朱光潜能准确把握接受对象,就不会产生因为要融合各种观念而牵强附会的缺失。
D.与叔本华天才论和悲观主义气质产生的强烈共鸣,是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
3.材料一中朱光潜认为“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下列选项中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如果没有人的想象活动,自然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
B.狄德罗《论美》:“卢浮宫的美,不论有人或无人,都同样存在。”
C.黑格尔《美学》:“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美的反映。”
D.李联明《美的本质论辩》:“美是主观与客观二者的和谐契合。”
4.材料一第四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综合王国维、朱光潜两位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做法,你认为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会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嵇康墓前的榆树
程相崧
(1)雪还没有化尽,便迫不及待地上了石弓山,去拜访你。据说这里就是你被杀的地方,一山瘦峭的石头,石头中间绝少新鲜的树木,只是零星长着些灰色的榆树。地面上细碎的石块儿也硬硬地扎着人的脚,让人想起你佯狂下砸不断、压不弯的骨头。
(2)终于到了南麓的那座墓了,平平常常的一个坟头儿,高不过一尺。朋友从行李包里取出一瓶酒,给你斟上一杯,缓缓地洒在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正像是你被司马氏的禁军押解而来的那个早晨吗?你潇洒地走在队伍的前头,衬得后面那些人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了。那天的阳光也像今天的一样灿烂吗?面对死,你又一次想到了生。这也是你反反复复思量过多少遍的问题,你不想死,是的,活着多好啊!只要活着,只要可以弹弹琴、喝喝酒,就足够了。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
(3)在冬日里,你墓前的那些榆树枝桠指向干冷的天空,黯淡的树皮刺进我的眼眶。这些树不正是你的写照吗?它们不想像奇花异草一样生长在高高的朝堂之上,只愿自由地生长在这山林野洼里,吸着流逝的辰光,让盈盈的生命在风中汛潮般起伏。它们粗糙的皮肤,粗粝的叶子,粗壮的树干,整个轮廓也是粗线条的。不如法桐俊美,不如合欢婆娑,不如松柏骨鲠,不如胡杨乖戾。它们抱朴守拙,对这个世界恭敬而谦卑。
(4)你不也是一样吗?你不像阮籍那样愤世嫉俗,发些“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癫狂。你没有野心,甚至不愿去弄懂什么是政治。你从来不去追名逐利,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你也是抱着宽和的态度,容忍他们。你像一棵榆树一样回味着上一个春夏,企盼着下一个春夏,与世无争,无悲无喜。可偏偏有层层叠叠的飞虫、爬虫来折磨你,它们黏在你的身上,丑陋、肮脏、龌龊……它们爬上你挺拔的树身,飞上你如盖的树冠,无休止地纠缠……这一切都是因为你要活得自由自在、顶天立地。这就是罪过。在中国,想要自由坦荡地做一个人太难了。试问哪个铮铮君子的周围不是总围绕着抹也抹不去的小人?
(5)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多少文人卖身求荣,投靠在强权者的脚下。对你来说,只要变一变节操,别说是求得活命,就是荣华富贵也是易如反掌的事儿。可是正应了那句古话“榆木疙瘩不开窍”,你不愿像杨柳一样妩媚地俯伏低垂,也不愿像藤蔓一样匍匐在地。你虽然外表柔和,可内心却是强硬的。
(6)当初,你在家境贫困的时候,常跟向秀一起在大柳树下打铁。有一回贵公子钟会前来访你,要知道人家是慕名而来,可是你只管打铁,毫不理会。钟会正欲尴尬地离去,你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懊丧失望,气呼呼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你们便结了怨了!这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在适当的时机给图谋篡位的司马昭进了谗言。他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康为虑耳。”司马昭听了以后彻夜难眠了,失眠几天之后,他下令将你杀掉。
(7)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乏,你的长相、身材已经无从考证。但我却固执地认为你的体型相貌应该像极了这些山间的榆树——瘦削、挺拔、傲岸。它们不会察言观色,在春天,它们毫无悦目闪亮的色彩,而是一树葱郁。
(8)另外,它们不会像梧桐一样在树心留下空隙,在骨子里留下“小九九”。这一点只要锯开树身就能一目了然。蹲在榆树的树桩前,仔细观察每一棵榆树的年轮。我们不得不对它们生命的崇高和严谨肃然起敬。它们的年轮总是那么的细,一道紧挨着一道,密密匝匝。除了傲岸的个性,坚韧的骨骼,再就是折也折不断的韧性。榆树的表皮跟树干之间有一层坚韧的组织,湿的时候摸上去滑滑的、黏黏的,它们是榆树的“筋”。
(9)你就是那样坚硬、坚韧地生长着,并想一直这么生长下去。你不想死,你想像这榆树一样在太阳下展现亮丽灿烂的颜色。你的多灾多难,实在首先因为你的硬骨头。你的骨头像榆树的木质一样,长得最实在,最硬。
(10)那天,你就要被押赴刑场了。众多的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把你留下来教他们弹琴咏诗。那是一个血霞满天的黄昏吧,你请求军士给你把琴,军士竟然答应了。你又一次拨动琴弦,一曲《广陵散》越过树梢,在黄昏中红色的穹庐下回响。人们在琴声中听到了你竹林间不羁的长啸,听到了你大柳树下鼓风锻铁的声音……
(11)我的目光又一次投向那些榆树。你死了,可是你的精魂却在这荒凉的山上长成了这一棵棵树,高高地朝天上生长,没有大腹便便者,没有张牙舞爪者,没有攀龙附凤者,更没有低眉匍匐者。它们抵抗着成群的害虫,直面着闪电雷火,在那里形成一道人生风景。像一个个铮铮汉子,站在这荒山野岭之上,将白色的骨头与脚下的山岳铸成一体。渺小肮脏的虫子只要奈何不了山岳,便奈何不了它们。
(选自《散文百家》383期,有删改)
文本二:
不论你艺术.上是什么主义什么派,风格上是婉约还是豪放,类型上是先锋实验还是传统的卫道者,拿出来的东西终得是有着鲜明个性和丰沛情感、真实自如而有些独到体悟的。故而在我看来,好散文应该是浑身洋溢着“真性情”:表露着真实的自我和心灵,吟咏着作者的个性和特识,饱蕴着歌者的深情与大义。
(摘编自姜俐敏《在你心上,也在我们身旁》)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就这些,他们也不让你满足”寄寓了作者对嵇康朴素生活理想被扼杀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慨之情。
B.魏晋时期政权动荡,小人成群,而嵇康行止高洁,对掌权的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氏集团所不容。
C.嵇康的悲情遭遇与时代息息相关,作者感动于嵇康从容赴死的慷慨壮举,同时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
D.嵇康刑前的一曲《广陵散》,既是其竹林长啸的回响、鼓风锻铁的余音,更是穿越千年而不朽的历史绝唱。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描写了山上灰色的树木和坚硬的石头,寥寥数语,颇具深意,既营造了独特的环境,也暗示了嵇康的个性特点。
B.第(2)段虚实结合,作者将眼前凭吊之景与昔日嵇康赴死之状巧妙联系起来,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
C.第(6)段交代嵇康与钟会交恶的原因,刻画了钟会的小人嘴脸,而司马昭之所以彻夜难眠,是因为对钟会的进言表示怀疑。
D.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嵇康与阮籍进行对比,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嵇康的由衷赞美,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
8.文章借榆树表现了嵇康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9.对于文本二中所说的“真性情”,作者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免疫系统对抵抗疾病有重要作用,没有它,人类的寿命将极大缩减。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它的复杂性仅次于人脑。海绵是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拥有可能是动物中最早的原始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由蛋白质组成,漂浮在动物细胞外的体液中,这些蛋白质会伤害并杀死病毒。
病毒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但拥有庞大的群体、不同的攻击入侵方式,主要包括皮肤、眼部、消化道,还有病毒们最喜欢的呼吸道。但我们拥有自己的“防火墙——免疫系统。
为免受病原体入侵,机体构筑了三道强有力的“防火墙”。第一道可以阻挡几乎所有的入侵者,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防御体系:物理防御(皮肤和黏膜),化学防御(胃酸和酶等)以及生物防御(益生菌等),如同抵御外敌入侵的边防长城;第二道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这两道“防火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系统,对所有试图入侵的病原体都具有极强的防御作用,因其特点得名“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是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它是人们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系统,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叫做特异性免疫。
当机体第一道“防火墙”被突破,先天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激活后的免疫系统随即快速反应:受到攻击的细胞释放“求救信号”,通知固有免疫系统中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前往“战场”,对入侵病原体进行吞噬,如果病原体数量过多,其他吞噬细胞也前来助阵,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最主要的后援部队。同时,机体调动补体系统,将补体蛋白投射到病毒表面,便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更加快速、准确地捕捉入侵的病原体。在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下,病毒被大部分消灭,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时起到中枢调控的神经系统开始促使机体升温,进一步加速免疫细胞向炎症区域迁移,这就是我们常见的病毒性发烧。随后,这个“战术动作”会进一步导致人们感到头痛、乏力、肌肉酸痛,还可能会伴有咳嗽、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上这些反应被称为炎症反应,这是机体防御病原体入侵的具体方法,同时也提醒我们给予人为干预措施,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的进一步入侵。
如果病原体没有被打倒,仍然大举进犯,第三道“防火墙”就启动了,使得机体对于入侵的病原体更具针对性,能够特异性杀伤。
(摘编自田通关、徐艳萍《免疫系统——我们的机体“防火墙”》)
材料二:
新华网:新冠病毒进入人体后,不同人的症状为何会有不同 目前已知新冠病毒会对人体哪些系统造成影响
周新:每个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一样,新冠病毒入侵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和咳嗽,如果严重则会出现呼吸困难。但也有少数人,没有发热症状,仅咳嗽,或无明显症状。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新冠病毒除了对肺、呼吸道有侵犯以外,还对其他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消化道等器官有侵犯,新冠病毒所造成的病变不仅仅是肺,而是累及全身器官的疾病。
新华网:新冠病毒对人群是普遍易感的,哪类人群危险程度较高
周新:在已经确诊的病人当中,新冠肺炎以成年人为多,儿童发病相对较少。从易感人群上来讲,新冠病毒对所有人都易感。可能是儿童暴露的机会较少,但是也要予以重视。至于哪些人群会发展为重症,目前看还没有规律,除了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以外,年轻的健康人也会发展为重症,这可能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很大的联系。
新华网:《新冠肺炎诊治指南》将气溶胶传播列为新冠病毒可能的传播方式之一,该如何预防
周新:气溶胶传播是指在较小室内空间中吸入了含有病毒的空气而患病的传播途径。户外空气中病毒的载量非常低,平时我们在户外行走,一般不会有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公众不必过于担心。但如果在室内,则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通过戴口罩、多通风、少接触、勤洗手等方式,可以减少气溶胶传播的概率。
新华网:关于新冠肺炎的很多报道都提到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治愈新冠肺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什么作用
周新:人体的免疫系统非常重要,病毒感染是侵犯机体的免疫功能,新冠病毒也是一样。病毒感染后机体也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可以通过免疫功能杀死病毒,从这一点来讲轻症的新冠肺炎具有自限性。但不是说轻症新冠肺炎不要治疗,对于轻症患者要进行对症治疗,进行抗病毒治疗,即通过药物进行干预,减轻患者症状,避免患者发展为重症甚至是危重症,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摘编自《呼吸病专家:抗击新冠肺炎,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重要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免疫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原始免疫反应,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由蛋白质组成,漂浮在细胞外的体液中,能够杀死病毒。
B.“防火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机体免疫系统由三道防火墙组成,前两道是天然防御系统,第三道是后天防御系统。
C.文中“人为干预”是指机体受到病原体侵害时,通过药物治疗等干预方式,帮助机体抵抗病原体进一步人侵的一种措施。
D.新冠病毒是病毒的一个种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是普通人群感染新冠病毒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的免疫系统是地球生命中最古老、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寿命、抵抗疾病的能力都与免疫系统有很大的关联。
B.“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意思是说在机体内各系统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病毒被大部分消灭,但机体自身也会受到较大损伤。
C.呼吸道是病毒最喜欢的人侵方式,新冠病毒也是如此,它所造成的病变就是人的肺部被大面积感染。
D.气溶胶传播是新冠病毒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它的特点是在较小的空间内,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有效抗击新冠肺炎”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清肺排毒汤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国家推荐的核心方药。
B.核酸检测目的是查找人体是否有新冠病毒的核酸,确定是否感染。
C.“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
D.连花清瘟抑制新冠病毒在细胞中复制,减少细胞内的病毒颗粒。
4.请结合材料,给“炎症反应”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5字。(4分)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新冠肺炎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关系。(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快嘴王
李海庆
“快嘴王”这名号可不是白来的,一分钟能从他的嘴里蹦出多少个字儿来,没有人数得过来,蹦出那些字儿像珠子一样噼里啪啦地散落,纵是你多长个耳朵,也会有收不到的音儿。
偌大一个说书的场子,快嘴王一出场,扇子一摇,醒木一拍,全场顿时敛起声,针鼻大的气儿都不会出了。
旧社会牡丹江老道巷子这地儿,各色人等混杂其中,这说书场子更是囊括林林总总,没名没号的且不论,有头有脸的坐成了片,能把这么大个场子震得住,且让你的喜怒哭笑任由摆弄,非快嘴王莫属了。
快嘴王高挑个儿,人群中一站,本是高人一头,看官们坐在台下,又会矮人一截。仰头,伸脖,目不斜视,一场下来,看官们的脖子都酸了吧唧的,怪只怪快嘴王这张嘴了得,隔着八百年的事都能说得活灵活现的,更让你听得如醉如痴。
台下靠台子的地方摆了两排八仙桌,旁边摆着十来把太师椅,能坐在太师椅上听书的,自是老道巷子不一般的炮儿,是走黑道的走白道的且不论,人一屁股往那儿一坐,店伙计就会上前来,屁颠屁颠地给人家端茶倒水。
大耳周就是前排听书的常客。
大耳周坐下后,跷起矮粗腿,摇着纸折扇,时而喝下一口浓茶,时而冒出一句粗话,一把太师椅,硬是让他坐得地动山摇,吱吱直响。
大耳周在日本关东军当差,认日本人当干爹,背上背的匣子枪,就是日本人亲手送给他的。
而快嘴王一张嘴就是两样子的了,大耳周立马销了声,歪着胖脸,眯眼盯住快嘴王,竖起肥大的耳朵,生怕遗落了一个字。就有人传得非常邪乎了,快嘴王说书场子上讲过的段子,大耳周听过后,回去跟姨太太白白呼呼地重述一遍,竟不差毫厘。
大耳周这异人之处是否真实,且不去考证,有一件事是确有其事——
大耳周充当了日本人手底下的鹰犬,支楞着大胖耳朵四处探听消息,搜罗情报,把打听到的信儿,全盘汇报给日本人,因而博得了日本人对他的信赖,让他在关东军里挂了个衔。
大耳周成了老道巷子的土皇帝,只要手头一紧,随手把匣子枪往谁家的店铺柜台上一放,店铺老板就会麻溜儿地掏出银票来,且必须满脸堆笑,苦着脸还不成,啪啪两个嘴巴会让你哭不出腔来。
老道巷子这地儿,活生生地被搅成了一摊烂泥。
大耳周四处吃白食,偏偏独好听书这一口儿,他来听书,专挑快嘴王的场子。
快嘴王随意吐出一串儿话,钻进大耳周的耳朵,就会让大耳周稀罕得了不得——这快嘴王除了银票不会印,没有他不知道的事儿啊,胸中皆智慧,腹内藏乾坤呢!
快嘴王说书的时候,满眼冒光,环视四周,独独不往大耳周那儿扫上一眼,权当大耳周坐着的地儿是白地。
这些天,大耳周不光自己听,还唤来了自己的爪牙来听,说书场子本来就挤得慌,这一下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周遭散发着的汗臭味,久久挥之不去。
有一天,《曹刿论战》《伍子胥过关》《岳飞大战朱仙镇》——接连的这三个段子,一次又一次把说书场子推向高潮,看官们直呼过瘾,全力叫好。
就在看官们期待快嘴王会拿出更出彩的活儿的时候,却未再见到快嘴王的身影,竟不知其去向。一股股热浪之后,却瞬间退潮,大家未免落寞。
又让人咋舌的是,自快嘴王没了身影之后,大耳周在老道巷子也消失了踪迹。
老道巷子一下子没了两个人。
两个消息一好一坏,让人一喜一忧。
本是扑朔迷离的事儿,更添了些许虚无缥缈的猜想。有人说,快嘴王向东投奔了抗日联军,临走送大耳周上了西天;也有人说,大耳周是个耳朵贼拉灵的汉奸,探听到快嘴王和抗联军队有联系,便加紧了对说书场子的盯防,可毫无收获,未见快嘴王和任何人接触;更有人说,快嘴王把日本岗哨守卫松懈的消息在说书之时,加以描绘传递给接头人,又暗示自己身份让人怀疑,让接头人趁早脱险。
人们一拍脑门,一下子领悟到快嘴王那天要选那几个段子的缘由——《曹刿论战》应是在传达彼竭我盈的信息;《伍子胥过关》在暗示接头人要金蝉脱壳;至于《岳飞大战朱仙镇》的段子,快嘴王犹似在描述小日本碉堡被端掉时的鬼哭狼嚎……
解放后,牡丹江地区文化站成立,第一任站长姓王,高挑个儿。有记者采访他,当年为什么要放弃说书场子去从戎?他只说了一句:国家这个大场子危急存亡,我岂可在一个小说书场子里苟且偷安……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12上,有删改)
文本二:
小小说从民间崛起,是智慧的结晶,是艺术的精灵,是大众化的文体,是一种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使小小说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成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选自杨晓敏《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场采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不断蓄势,快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本张力。
B. 小说中牡丹江老道巷子、说书场的杂乱环境和各色人物,是抗战时期敌占区的生活写照,体现了故事创作的时代性。
C. 小说通过对快嘴王的外貌及其说书时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致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丰满立体的说书人形象。
D. 快嘴王在解放前突然不知去向,解放后化身文化站站长的情节,使故事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增强了艺术魅力。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仙镇之战中,岳家军势如破竹,击溃金兵,大获全胜,所以快嘴王选《岳飞大战朱仙镇》展现了克敌制胜决心。
B. 民间传说伍子胥在东皋公的帮助下,更衣换装,混过昭关,所以快嘴王借《伍子胥过关》提醒接头人要“金蝉脱壳”。
C. 长勺之战,鲁国士气高昂,率先出击,以弱胜强,所以快嘴王用《曹刿论战》传达“彼竭我盈”“敌疲我打”的信息。
D. “快嘴王”因国家危急存亡而不愿苟且偷安,放弃说书而从戎,所以《快嘴王》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和弘扬。
8. “快嘴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尤其是“王”字,内涵非常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 请根据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所体现的“平民艺术”特点。
202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完全主动融合”错,依据原文“不完全自觉地融合各家美学观念”可知,“不完全自觉”不等同于“完全主动融合”)
2.B(A项“接受了”是曲解文意,“认为自然美应该摆脱现实利害关系”于文无据。C项张冠李戴,不是朱光潜,而是王国维。D项因果关系不成立)
3.D(“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表明的观点是美是主客体的统一。A、C项强调美是主观的,B项强调美是客观的)
4. ①举例论证。列举欣赏古松等自然美景的例子,说明自然经过人的艺术化,不再是生糙的自然了。②比喻论证。用“生铁经过熔铸成为钟鼎”这一比喻论证自然美其实是经过熔铸之后的艺术美,强调美是创造出来的。③引用论证。引用德拉库瓦的话说强调自然美只提供美的材料和可能性。(4分。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5. ①学习、引进西方理论,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相关学术。②在接受方式上,坚持单一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做到专博兼备。③对待学术研究,既要有激情的投入,又有韧性的坚持。(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强调了珍惜生命的美好愿望”理解有误。)
7.(3分)A(B“再现了嵇康被杀时的真实情形及其心理变化”错;C司马昭彻夜难眠的原因是该如何处置嵇康;D“对阮籍愤世嫉俗的委婉批评”错。)
8.(4分)①抱朴守拙,恭敬谦卑;②淡泊名利,宽和容忍;③追求自由,自在坦荡;④傲岸挺拔,坚韧不屈。(每个要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借对嵇康墓的凭吊拜谒,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褒贬人物,直截了当,爱憎分明,表现对生命本真的探求与思考;②将榆树的特点与人的精神融为一体,以独特的视角表达对历史人物的个性认知与评价;③全文以第二人称来指称嵇康,多用呼告,拉近与抒情对象之间的情感距离,情深意切,富有感染力。(每个要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A项中“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是所有免疫防御的基础”说法错误)
2.B(A项中“人类”“最古老”“最复杂”说法错误;C项“大面积感染”说法错误;D项中“最常见”说法错误)
3.C(C项是中医理论)
4.炎症反应是指机体在受到病原体入侵时,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抵抗性防御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而引起的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反应)(本题4分,“受到病原体入侵”“出现……症状”“防御反应”各1分,符合下定义的格式“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等1分)
5.(1)侵犯关系:新冠肺炎是新冠病毒引起的,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侵犯。(2)反抗(抵御)关系:人体免疫的强弱与新冠肺炎的轻重密切相关(人体免疫力强的,面对新冠病毒可能出现轻症;人体免疫能力弱,如老年人等,就会出现重症。或:每个人机体的免疫反应不一样,新冠病毒入侵机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本题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 C “说书时……语言的细致描写”错,文章没有描写快嘴王说书时的语言,只有外貌、动作、神态描写,如“快嘴王高挑个儿”“扇子一摇,醒木一拍”“满眼冒光”,没有描写他说书时的语言。
7. C “鲁国……率先出击”错,长勺之战中是齐国率先出击,鲁国一直等到“齐人三鼓”之后才出击。
8. (1)“王”字的浅层含义是指“快嘴王”在说书界称王,他说书时“嘴快”,说书内容生动,能让听者如醉如痴。(2)“王”字的第二个含义是,“快嘴王”机智机警。他通过说书为抗联传递消息,不但惩治了大耳周,而且打击了日本鬼子,自己还成功脱身。(3)“王”字的第三层含义是,“快嘴王”嫉恶如仇,弃说从戎,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值得人们尊敬。
9. (1)内容单纯、语言质朴。小说讲述的就是“快嘴王”利用说书的身份为抗联传递情报、惩治汉奸大耳周的故事,内容单纯;用词准确,拟声词、口语词等的运用使语言质朴生动。(2)情节简洁明朗。小说主要写“快嘴王”说书、大耳周听书、二人双双消失、人们的猜测等,情节简单明快。(3)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具有亲和力。如运用夸张、侧面描写等烘托“快嘴王”说书艺术的高超,富有艺术趣味;写人们对“快嘴王”的种种猜测又具有理性成分,这样写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和故事的传奇色彩,符合人们对于“故事”的期待,具有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