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4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宇宙”这一概念,源自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尽管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但它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虽然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另一方面,受疫情等影响,线上办公、线上课程逐渐普及,人们在虚拟空间的停留时间更长,线上生活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人们捕捉到元宇宙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从在游戏中参加虚拟演唱会,到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参加会议,且会上可以用语音和动作进行实时交流,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尽管如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元宇宙产业还远远达不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们离元宇宙的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一些知识付费项目把元宇宙包装成一夜暴富的机会,声称“未来只有元宇宙这一条路”,以贩卖焦虑的方式借机敛财。一些人言必称元宇宙,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实体内容却热衷于抢注各种相关商标,挖空心思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这就提示我们,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来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打好发展地基。正如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
(摘编自《万物皆可“元宇宙” 》)
材料二:
“数字时代,万物皆可元宇宙。”这是某商家为新推出的月饼数字藏品所做的广告词。目前市面上的数字月饼分为两大类,一类与实体月饼捆绑出售,另一类则与实物商品完全脱离,仅以数字商品的形式存在。且它们的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购买者付款后,可得到一款“月饼盲盒”,每个盲盒内包含一份“数字月饼”。专家称,这样的数字月饼,本质是一种数字权证。
数字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可以给我们真实世界的各类事物形成数字确权,在市场当中发行,借助想象力和艺术手段创作一个跟真实世界不一样的月饼,也许是一个3D建模型的,也许是一个图片,我们把它叫原生型的数字月饼,属于数字权证当中的一种。
“数字月饼”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关注传统文化。月饼加上“数字藏品”,这种跨界创新,吸引年轻消费群体关注传统文化,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消费选择。在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纷纷晒出自己的第一块“数字月饼”。在他们看来,拥有这份充满“未来感”的小礼品,时髦而有趣,值得与网友分享。专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月饼的“社交”属性早已大于“食物”属性。社交平台不断迭代,“数字月饼”应运而生,既满足了他们对时尚的追求,也能提供更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专家建议,数字月饼应当优化设计,扩展使用场景,赋能实体经济。我们今天的数字产品不能仅仅只有收藏价值,而且应该要跟使用的属性关联,我们把这一点叫藏用结合。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我们的数字产品、数字文化才会得到更好发扬。数字产品需要把新技术、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三者进行比较好的结合,才能真正具有较高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
但目前,有些数字月饼在二手市场上炒作,建议大家避免这类行为,警惕金融风险。数字月饼的发行者会声称依托区块链技术发行的数字月饼,每一枚配有专属的序列号,具有收藏价值。收到这枚独一无二的数字月饼,可以做什么?我们收到数字月饼之后,如果它是跟实物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当然可以去使用,比如说像盲盒。你当然也可以去看一下它的美誉度,美誉度太低的,它的数字月饼的价值可能不会太高。我们建议在参与到数字产品的收集过程当中,保持平和心态,杜绝炒作、大起大落,避免金融风险,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在不少数字藏品交换平台上,一些二手数字月饼被标出高价。专家指出,由于数字藏品还处于新生阶段,数字藏品二次交易存在法律风险,也容易给买家造成经济损失。所以,人们购买数字月饼投资要保持理性,相关平台更要结合数字藏品本身价值,打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让“数字月饼”只“藏”不“炒”。
(摘编自《“元宇宙”里卖月饼,“数字月饼”哈味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宇宙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已经有现实案例,但在作者看来,目前它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生事物。
B.尽管元宇宙产业在技术、法律和道德伦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然而作者确信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C.数字月饼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对月饼实物进行的一种数字确权。
D.要提高数字产品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就需要把新技术、时代精神、传统文化三者进行有机结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采用了层进式结构,作者先提出观点,再剖析走红的原因,最后指出应有的正确态度。
B.苏州博物馆虎形玉饰被制成供销售的数字盲盒,得益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能进行数字确权。
C.打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做到只“藏”不“炒”,就能消除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
D.材料一侧重于对元宇宙这一新生事物的整体分析,材料二侧重于对元宇宙中具体事物的分析。
3.下列关于“数字月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脱离实物商品进行独立出售的数字月饼是数字商品,而与实体月饼捆绑出售的数字月饼则不属于数字商品。
B.借助于想象力和艺术手段创作出的跟真实世界不一样的数字月饼,尽管形态多样,但本质上都属于数字权证。
C.数字月饼必须同时具有收藏和使用两种价值,凡是不具备收藏价值或使用价值的,都不是真正的数字月饼。
D.要购买数字月饼,除了看收藏价值,还需要从美誉度方面进行了解;凡是美誉度高的,其价值也一定很高。
4.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假如潍坊市某研发公司计划开发“数字风筝”这一产品,请你结合材料从产品设计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岭上多白云【注】
汗漫
西湖九月,游船点点。偶有水鸟飞掠而下,把湖中颤动不已的荷叶当成了停机坪。西湖边,浙江美术馆前的广告牌——“岭上多白云: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吸引了我的视线。
我知道汪先生有三大爱好:写写字,做做饭,画画虫鸟花卉食材。
他的小说创作受教于沈从文的一个指点:“贴着人物写。”就是贴近所写人物的内心去写,合于世道遭际苍狗白云。八十年代起,他有《异秉》《大淖记事》等小说相继发表,延续废名、沈从文一脉风致,绘出江南风情图,于平淡中见惊艳。
他每天提着袋子到菜市场转悠,根据眼前食材构思菜谱,像作家根据掌握的素材构思文章。“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通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家常食材,经他之手,改变操作手法,锅中、盘中、碗中的色彩与滋味,焕然一新,摆脱了既往口舌感受中的陈词滥调。“辞必己出嘛,哈哈……”他这样端着菜盘子自我调侃,朋友们边吃边举大拇指,“味道好,好文章,哈哈……”他有秘诀:“粗菜细做。”比如,让大虾与土豆相依偎,出人意料,境界高迥。看他写的菜谱,如读明清小品。苦辣酸甜臭麻咸,喜怒哀乐悲恐惊,滋味一同。
受父亲影响,汪曾祺幼年有作画心愿。作文之余,时时随意涂抹花鸟虫鱼、土豆白菜,消遣散心。六十岁重新开始写小说,依旧大密度作画,被赞曰“文人画”。求画者多多,有求必应,腾出书桌一角就画。为林斤澜画荷叶,绿颜料不够用,就进厨房端出半碗菠菜汁,涂上去,那画面就隐隐有醋意,像在嫉妒那一朵荷花的美。观画者感叹:“生活气息多浓郁啊,原生态——怎么画的?”汪曾祺嘿嘿嘿嘿笑,不言。
庚子年,疫情未了,我在西湖边“偶遇”汪曾祺,喜悦起来。想到了苏东坡,忽觉得,苏与汪一古一今相似度颇高:都写字、做饭、画画,名动天下;都曾处于话语中心、受挫被贬于边缘;都因饮酒或吃冷饮而肠胃崩溃、遽然辞世;都怀着、表达着、遗存着对尘世万物的爱意深情。
浙江美术馆举办的这一画展,是汪曾祺生前与身后的首次画展。题材大都是花木虫鸟,人物画只有一幅《子赡样》,子赡或者说东坡,站在一棵树下沉思,身姿清癯,不胖。规格大多是尺幅小品,受制于江曾祺位于北京蒲黄榆家中的书桌。大幅作品,伏在地板上一挥而就,家人经过,须跳跃闪避。他嘿嘿嘿嘿自我欣赏一番,待画晾干,就卷起来扔在书柜上,抽烟、盯着天花板、摇荡着腿,去想小说中的人与事了。想着想着,眼睛木木着亮起来,一篇好文章就问世了。
汪曾祺从没有以画谋财的心机。其笔墨,完全是写作之余内心的散放,自由复自治,这恰恰是文人画与商业画差异所在——不取媚于世人,独与天地自我相往来。苏轼、黄庭坚如此,吴镇、倪瓒亦如此,即便困顿不堪也拒绝以卖画求生存。他们是文人画的源头人物,创造一种画风,其实就是创造一种人格。当下,许多作家操持水墨油彩,自称画文人画,并试图进入市场。他们或许不明白:文人画难在有文、贵在有人,文须佳,人贵真醇,非率尔操觚者所能为。
“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汪曾祺如是说,是谦谦君子言,也是磊磊孤傲者独白——孤独的白,岭上云朵的白,来自秦、汉、魏、晋、南北朝……那个在云朵间获得愉悦感的陶弘景,汪曾祺喜欢。苏东坡也喜欢白云,曾作诗:“云兮汝归山,无使达官怕。”达官为何怕?东坡未明说,大概怕以云朵对比出一己的凝滞、污痕、不自在。
展厅安静,我慢慢走,慢慢看,看这些花卉虫鸟,如同在逶迤峰岭上看白云。
两枝紫薇花,在风中纷乱纠缠在一起。这画面上方,是汪曾祺落款:“紫薇花对紫薇郎。此画殊无章法,紫薇亦无章法。”无章无法,得解放,画画如此,作文亦如此。随风吹而动静起伏就美好,紫薇如此,岭上白云亦如此。
一只蜻蜓,从一盏灯似的荷花上空,振翅而起。寥寥几笔,画出一幅《蜻蜓荷花》。汪曾祺在右侧题款:“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等水开时而作。”我笑了。他慢性子,悠悠然作此画,蜻蜓急性子,等不及水开面熟就飞了——西湖上的天色吸引了它?汪曾祺爱吃面,有此为证。画画也属餐桌、书桌之间的即兴之作。
汪曾祺用画画作日记。“夏雨。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一日天气闷热”。题款旁,是两叶芭蕉、一枝紫藤。他爱画紫藤。一九八四年五一节,画兴大发,作十幅画,最后一幅画就是满纸紫藤,题款曰:“后院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
他的画和文章,兀自在平淡中掀波澜。风吹水面,暗含深渊,文字就有了入心动人的力量。汪曾祺的语言就是风,暮春初夏时节的风,《诗经》“风”“雅”“颂”中的风,送来小温暖大感慨。画中有文章,文章中有画,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让紫藤、野草、蔷薇、菊花、柳树等寻常花木,以及那些花木般的卑微者,激动、感动、生动。
在西湖边,我“遇到”汪曾祺,写下这些散乱文字,忽觉得白纸如云、黑字连绵如峰岭——风吹岭上多白云。(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
【注】这句话出自陶弘景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岭上白云,形容汪曾祺自由灵动的创作风格,也比喻其自在洒脱的个性、真醇高洁的品格。
B.汪曾祺作画无章无法,不重视商业价值,常使自己陷入困顿,这恰恰彰显了他的人格操守。
C.作者将对汪曾祺先生的敬仰之情蕴含于叙述和描写中,感情充沛饱满、真挚深厚。
D.文章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写汪曾祺,绘形传神,富于生活气息,令读者倍感亲切。
7.从文中三个加点成语中任选其一,根据语境解说汪曾祺做饭或作饭的特点。(3分)
8.汪曾祺将写字、做饭、画画相互融通,请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解说这种融通达到了怎样的境界?(6分)
9.作者说汪曾祺的文与画里“有阵阵风吹”,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作者这样形容的妙处。(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与“文”之间无需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如前所述,“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真”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
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
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求“真”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
(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散文要求必须抒发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而文本中的人和事可以存在一定的虚构。
B.小说、戏剧和诗歌也是“人”与“文”一体两面,但只有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C.文体与语体层面是现代散文其他三个层面的载体,也是读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
D.现代散文中作家表现的是本真的“自我”,这与“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有本质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现代散文的真实性,都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进行探索。
B.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二者在深刻性上逐层递讲,二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C.精神与境界层面是表现作家主体人格最重要的层面,它决定了一篇散文的高度。
D.现代散文对“自我”本真的追求,更多的是受英式随笔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为论据来证明“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韩愈:“愈之为文……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B.(唐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明代)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脑流出,不肯下笔。”
D.(近代)梁启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4.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与作者人品、性格直接相关,这一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高中《语文》教材编选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与地坛》等现代经典散文,请从中任选一篇,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在散文文体四个层面的体现。(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这真是个让人称心如意的好天气,晴朗的天空没有一片云朵。清晨,花匠早早地起来修剪草坪,把草坪打扫干净。就像得到了大天使的帮助,一夜之间,花园里上百朵玫瑰绽开了花苞,压得绿色的花枝弯曲下来。
“我们去花园看看吧,从后门出去,”劳拉对琼斯说,“我想知道凉棚搭好了没有。”
但是后门不能通过了,厨子和送蛋糕的人挡在那里。
“怎么了?”
“小姐,对面的斜坡下面有一些简陋的小房子,你知道吗?有个赶马车的小伙子住在那儿,他姓斯各特。今天早晨,牵引车把他的马吓着了,受了惊的马把他摔下来,他的头撞到了地上,没命了。”送蛋糕的人饶有兴致地讲着。
“他死了?”劳拉瞪大了眼睛。
“被抬起来的时候就死了,我到这里送蛋糕时,看见他们家的人正把他抬回去。他家里还有老婆和五个孩子。”
劳拉抓住琼斯的手臂,神色惊慌地说:“我们怎样才能把它给取消了呢?现在我就到楼上去和妈妈谈谈。”
希恩太太正在试她的新帽子。劳拉气喘吁吁地告诉了母亲那个不幸的消息。
“我们的茶会必须取消了,是吗?客人和乐队一来,就会被他们家听到,他们离我们太近了。”
劳拉没有想到母亲并不同意。“我的孩子,你应该合情合理地想一想。我们是在无意中知道这件事的。你回答我,如果那些小房子里有人生病死掉,我们不是也要照常过我们的生活吗?”
“妈妈,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太冷酷了?”
“宝贝儿!”希恩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走过来,劳拉还来不及阻止,她就把手里的帽子戴在劳拉头上了,“好孩子,这顶帽子你戴正合适,简直是给你做的。我戴着有些太年轻了。你自己好好看一看,你有多漂亮!”她把小镜子举到劳拉面前。
“不,妈妈!”劳拉没有妥协的意思,她把脸转到一边。
“劳拉,你这样就太让人失望了。”希恩太太冷冷地说。
“我实在不明白。”劳拉站起来走了,她回到自己的卧室。一进门,就在镜子里看到一个漂亮迷人的姑娘,头上那顶装饰着金色野菊花的黑色帽子上,有一条长长的黑丝绒带子垂下来。她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可是她又好像看见那个带着一群小孩,把丈夫的尸体抬回家的不幸女人。她决定等园会结束后再去考虑这件事。
随后受到邀请的客人们都先后到来了。乐队开始演奏。仆人都从房子里出来,走到凉棚下。草坪上有很多的客人在悠闲地漫步,一群朋友欢聚在一起,相互拉手、亲吻,开心地笑,真是太愉快了!
“姑娘,这帽子可真合适!”
“劳拉,你今天怎么格外漂亮啊?简直像个西班牙女郎。”
这个美好的下午像鲜花一样,怒放之后又慢慢合上花瓣。
所有的客人都告辞了,希恩太太看见桌子上还有许多吃剩的蛋糕、点心和三明治,不吃掉都会变质的。她又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她,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劳拉!”她高兴地要跳起来,“到贮藏室把那个最大的篮子拿来。”
“妈妈,我们这样做恐怕不太合适吧?”劳拉说。她想,那个女人会愿意接受这些吃剩的东西吗?
“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到底怎么回事?”劳拉赶紧把篮子拿来。母亲把东西都塞到篮子里。“你给她送过去吧,就这样去,不必换衣服了。”
这时候天色已经发暗了,在一个喧闹的下午过后,傍晚变得一片寂静。
她横穿过街道,走进狭窄的小巷。她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头上那顶有丝绒带子的大帽子真是引人注意,实在不该戴来!算了,既然已经来了。就是这里,到了,没错。
劳拉感到异常紧张,真希望马上离开这儿!她走过去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个穿着丧服的小个女人出现在门口。女人说:“请进,小姐。”
“噢,不,”劳拉说,“我是来送东西的……”那个小个女人好像对她的话充耳不闻。“请走这边,小姐。”
劳拉发现自己到了一个破旧、狭小、低矮的厨房,里面点着一盏冒烟的灯。火炉旁坐着一个女人。她的脸浮肿而红胀,眼睛和嘴唇都肿着,看上去很可怕。劳拉只盼望尽快离开这里。她又走到走廊里,推开门就向前走,没想到走进了卧室,尸体就放在这里。
一个年轻男人躺在那里,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那些茶会,篮子,装饰着花边的裙子,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眼泪总是忍不住要流。她是不能一言不发就走开的,于是她大声地哭了一声,像一个小孩子。
“请原谅我这顶帽子。”她说。
她没有等小个女人给她带路,自己摸索到门,走出去了。走到小巷口的时候她看到了劳瑞。
“你没事吧?妈妈很着急。”
“我没事。哦,劳瑞,我的哥哥!”她一下抓住他的手臂,紧紧地靠住他。“哥哥……”她抬头看着劳瑞,“你说,人生是不是,”她又说,“人生是不是——”可是,她又说不出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人修剪草坪、搭建凉棚、送来蛋糕等细节,表明希恩家对这次花园茶会的重视。
B.送蛋糕的人向劳拉姐妹饶有兴致地讲述斯各特的死,表现了他对别人生命的漠视。
C.希恩太太虽未取消茶会,但能将剩余的食物送给斯各特一家,可见她内心的愧疚。
D.结尾处劳拉与哥哥劳瑞断断续续的对话,表明了斯各特之死对她内心的强烈冲击。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题为“花园茶会”,但对茶会的正面描写很少,意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茶会前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小说不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而是借助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呈现主人公认识的变化过程。
C.本文语言具有明显的口语色彩,以自然随性的描述,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叙述氛围,显得沉着而不张扬。
D.小说始终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再现了希恩家花园茶会举办的始末,和斯各特家亲人死亡前后的场景。
8.请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内涵。(4分)
9.小说多用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42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作者确信它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错)
2.C(“就能消除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错)
3.B(A两种销售形式的数字月饼都是数字商品;C“收藏”本身就是包含使用价值,文中“藏用结合”是指拓展使用场景;D美誉度高的数字月饼不一定价值很高)
4.材料二首先指出数字月饼的本质,接着阐明其意义和价值,然后指明数字月饼的设计方向,最后分别针对消费者和生产平台提出建议。(4分。每点1分)
5.①立足潍坊风筝实物丰富多样的设计形式研发数字风筝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②优化数字风筝设计,坚持藏用结合,赋能实体经济;③把新技术、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提高数字风筝的文化属性和艺术价值。(6分。每点2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B
7.(3分)
示例:
陈词滥调:指用创新手法烹制普通食材,使饭菜摆脱了寻常口味而别有风味。
辞必己出:指做饭不用他人之法,而以自己独创的方式做出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
一挥而就:指汪曾祺在地板上作大画时,潇洒率性,才思敏捷,完成很快。
(意思对即可)
8.(6分)
示例:
汪曾祺做饭如写作一般,讲究食材的选择搭配、构思手法出新,形成独特的风格,令人品味到人生百味;作画题材多为日常生活中的虫鸟花卉、蔬菜水果,用菜汁做染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用画画作日记”,画中有文、文中有画,蕴含着对尘世万物的深情爱意及文人风骨。做饭、画画、写字将创作、生活、人格高度融合,达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9.(6分)
作者用比喻写出:汪曾祺的文与画体现着国风的传统,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反映现实中的普通生活、用自由灵动的笔墨描绘寻常花木,赋予卑微者以生命活力;蕴含着他对尘世万物的深刻思考、爱意深情,融入了他的人格风骨;汪曾祺的文与画给读者以震撼心灵的力量。作者这样形容,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汪曾祺文与画的艺术魅力,寄寓了作者对他的赞赏与敬佩之情。(意思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小说、戏剧和诗歌也是‘人’与‘文’一体两面”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
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更多的是受英式随笔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错误,现代散文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原文没有比较受哪个因素更多。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C项袁宏道的观点强调“独抒性灵”,写文章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可作为论据。A项韩愈强调写文章要法古,B项白居易强调要为时用而作文章,D项是梁启超关于文章语言风格的主张,均不符合。
4.①现代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人”与“文”一体两面,这体现了“文如其人”的观点。②现代散文与中国文学传统不是截然分开的,“文如其人”等带有朴素的追求自我的观点,是现代散文的传统渊源。③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文如其人”。(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的能力。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语境给定的一个现象:古代“文如其人”的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我们可以从现代散文和“文如其人”两个维度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一,现代散文讲求“人文一体”,这与“文如其人”的说法是一致的;材料二主要谈现代散文追求真我的思想渊源,“文如其人”的说法体现出不同于“文以载道”的、,表现自我的特点,这与材料二提到的“主情”说、“性灵”说是一致的,也包含着朴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是现代散文的传统渊源,正好解释了古代“文如其人”的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的现象。
5.参考示例:《我与地坛》。①知识与经验层面,作品描述了自己在遭遇身体变故后,在地坛的所见、所感。②思想与情感层面,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恩,对个体不幸命运的思考。③精神与境界层面,表现出超越个体不幸的高贵坚强的品质,显示出崇高的人格力量,散发出人性的光辉。④文体与语体层面,表现为沉静优美的文笔、真挚动人的语言等。(每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 C
7. D
8. 劳拉漂亮的帽子与吊唁的场合格格不入,她为自己的唐突道歉。劳拉华丽的帽子象征着与斯各特家截然不同的社会阶层,她为自己家人的傲慢道歉。(4分)
9. 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希恩太太与劳拉之间的对比,以希恩太太的冷漠与虚荣衬托劳拉的善良;劳拉前后状态的对比,从对生活的懵懂混沌到对人生的觉醒思考,体现了劳拉的成长;环境氛围的对比,热闹快乐的花园和寂静狭窄的胡同的对比,表现了不同阶级之间生活境遇的悬殊;生与死的对比,青春美丽的劳拉和死亡沉睡的斯各特形成对比,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深刻思考。(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