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4(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54(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24 19: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5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个性化创造活动和结果,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要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判断,从而影响其创作风格。现实的社会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敌人,它造成痛苦和失望,但对于艺术激情的产生来说,这恰恰是必要的准备。正如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因此,建安风骨所透露出的悲凉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其忧郁悲凉之感让人心绪颤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刘勰的这段话可谓是对建安文士创作情感的最好描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迷惘,这双重困境必然会在建安文士们的审美情感上留下深刻的痕迹。
审美肇源于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崇高作为反映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一,与审美主体自身因素(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以及在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频繁的战乱和疾疫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大批建安文士的生命,“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曹丕《与吴质书》)如果说生命在瞬间的消逝只是一种命运的劫数,或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话,那么精神价值的失衡和无所皈依就更促使文士们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一方面,正是人们面对战争的摧毁强力,感觉生命的存在力量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整体失衡,可以说又毫不留情地给了人们本已脆弱的灵魂以沉重一击,他们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是毫无意义的渺小。崇高体验大都是艺术家遭受心理挫折时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的外物面前,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巨大或宏伟,都首先给艺术家以威慑和震撼,迫使他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在如此苍茫的宇宙中,作为如此渺小的生物,我的存在是否太可悲、太可笑、太脆弱,不值一提?因此,我们可以说建安时期的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是崇高感产生的契机。
至此,建安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就不难理解了:明净的大自然与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文士们极易领悟山川草木之不朽和个体生命之卑微,便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崇高的愿望,从而努力把有限的自我融入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在对物质不灭而人生短促的崇高(审美)体验中,一股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作家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巨大狰狞的外物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我”(人格力量)的升华,使“我”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
(摘编自吴巧云《建安风骨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风骨”属于中国传统的文论范畴,它既可以用作文学批评,也适用于书画、人物的品鉴。在中国的文论范畴中,“风骨”体现为情志和思想的刚健正气之力。以此观照雪莱的诗歌,发现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等诗作中所蕴含的崇高正气之力恰好与此相通,从而揭示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在某些层面上的可通约性。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释“结响凝而不滞”句,指出“凝者不可转移,声律以为贵”,声律调畅而凝练,文章读起来就铿锵有力。因而,形成了文章声律美的效果。基于汉字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构成了中国诗歌或激越高昂、或沉郁苍凉、或简淡清亮的声律特色。而英诗在音节的轻重和音步的长短错位中也形成了诗歌独特的声律美。韵律在英诗中的植入,形成了英诗的多重音象。雪莱尤为推崇培根文章中波澜壮阔的声韵,认为它超出了人心的局限,带着人的心灵一块倾泻,涌现它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在雪莱的诗作中,因其情感的奔放与韵律的短促有力的和谐统一,形成了诗歌声律的铿锵有力,从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魄,如他的《西风颂》就体现了这种特色。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声律铿锵有力的诗歌在雪莱诗作中既非个别,也非偶然。《西风颂》固然是此中的一个代表,但除此之外,像《颂歌》《苍天颂》《云》《致云雀》等,都是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名篇。尤其是《致云雀》,雪莱以饱满的激情和充满张力的语言,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这正与刘勰《风骨》中所说的“结响凝而不滞”相通约,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
虽然雪莱追求诗歌的自然成文,但是追求诗歌写作的自然性并不拒斥对语言的锤炼。雪莱也是在不断修改自己作品中,完成其诗篇对雄壮伟力的表现,并非全凭最初的灵感。他在《诗之辩护》中指出,语言、形式等诸多因素是组成广义诗歌的素材。而对于狭义的诗歌而言,正是语言,尤其是具有韵律、力量语言的特殊配合,才创造出无上威力的诗歌。他认为倘若诗歌文辞使用妥当,就犹如“火星”“原子”,充满了精神,饱含电光。这正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具有属性上的相似。
此外,雪莱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中,由于其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也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在雪莱的一些抒情诗中,这种格调表现得尤为明显。希腊神话是雪莱诗作题材的主要来源,雪莱对希腊神话的崇高形象情有独钟。这些富有力量的神话形象经过雪莱天才诗情的改造,从而具有了现代精神。雪莱《阿波罗之歌》中对阿波罗的阳刚形象加以赞美,诗中的阿波罗象征着光明和正义,那些有奸伪、欺诈的恶念的人都对阿波罗敬畏三分。因而诗歌的高昂格调就在正与反、光明与黑暗的对比中突显出来。阿波罗与黑暗、邪恶的斗争,揭示了胜利的可能,预言着最后光明的降临。因而,马克思又称雪莱为预言者。
(摘编自李玮玮《雪莱诗歌的中国阐发研究——论雪莱诗歌的“风骨”特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它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创作主体能够借助文学“感物吟志”,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B.诗人的审美判断、创作风格与其生存境遇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失望往往能够激发出诗人的创作激情。
C.创作主体在自我实现中形成审美体验,主体的审美情感不同导致其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审美判断与评价也不同。
D.我国的诗歌追求声律美,汉字中的单音节现象和齐梁以来的“四声说”,为我国诗歌呈现声律美提供了可能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建安时期的文人认为自己在战乱、疾疫面前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
B.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使自己的作品蕴含崇高正气之力,这也证明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是有相通之处的。
C.培根追求文章的音律美,雪莱亦是如此,他在《致云雀》中大胆尝试,植入音律,使诗歌达到声律铿锵、节奏明快的效果。
D.雪莱在创作中善于借用希腊神话的相关题材,他创作的诗篇《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之歌》都预言了未来的胜利。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的一项是( )(3分)
A.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
B.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曹丕《芙蓉池作》)
C.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
D.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雪莱诗歌的特色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风骨”特色有相通之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4分)
5.面对险恶的政治环境,魏晋诗人刘桢用下面这首诗来劝勉自己的堂弟,同时也是在自我劝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崇高感的。(6分)
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注]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罹:遭遇。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你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
如此过了一年,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神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
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侍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已经这么多年,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
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祥,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到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
周围井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
“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
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
“我不看。”刘禅气喘吁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
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
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
“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
“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
“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吗 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鸟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
一天。一天。
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王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旧臣们的这种痛心与无奈,其实是其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
B.“习惯躲进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表现出刘禅表面虽沉迷根雕,实际却时刻不忘回到蜀地。
C.厨师“想了想”才答应王妃的要求,暗示出安乐公府内人际关系,透露出刘禅在家中也不敢表露心思的原因。
D.“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的叙述中,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富有内涵与张力。
7.关于文中道士探望刘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禅端茶、焚香、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意在表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蜀。
B.刘禅让道士明示心思,巧妙应答道士,反映出其内心时刻不放松的警惕。
C.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
D.道士探望刘禅故事虽小却一波三折,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8.刘禅变蛋化鸟这一荒诞情节有其合理性,请从小说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他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是在赓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向。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践的包容性特征。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缘。
(摘编自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
“和”作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呼唤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诸侯和卿大夫都为自己之“私利”,相互叛逆;诸侯国之间亦争权夺利,以至战争征伐,这构成了当时的一个“国际社会”。由于当时诸多政治单位——诸侯国的互动和变迁,其结构相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体系”。按照此理论架构来审视孔子时代,思想家们对此“国际体系”结构的“礼坏乐崩”的剧烈变动,应做出如何维系稳定秩序的回应,就成为当时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既冲突又融合,无冲突无所谓融合无融合亦无所谓冲突。以“和”为价值标准,就是在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时,要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原理、原则,即有“不同”而融合,不因“不同”而结党营私,为害国、家、人与别国、别家、别人。小人反之,“同而不和”,为一国、一家、一人之私利,拉拢别国、别家、别人,结党营私,不顾国家之大局公利,贼害别国、别家别人的利益。这表现了两种不同道德标准和思维方法。
除儒家外,管子、老子、墨子都主张“和”“和合”或“合和”。“和”是当时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这种共识,来自对现实社会的忧患和对未来可能世界的理想。怎样才能“和”?“和”的依据与基础,即“和”之所当然的所以然,便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自爱而爱泽人人,墨家的“兼相爱”等的人类之爱的人道精神。
这种“泛爱众”的仁爱精神的原理、原则,犹如孔子的“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己与人永远是对峙的,已立己达就不希望人立人达因人立人达可能损害己立已达。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提出“西方文明为顾及自身利益对内应加强团结,放慢裁军速度”“对外应拉拢东欧和拉丁美洲,跟日本和俄罗斯合作,限制儒家与伊斯兰国家的军事扩张,并挑拨儒家社会与伊斯兰社会的歧异,使他们无法联手对付西方”,都是以己立而人勿立、己达而人勿达的中心概念,把立人达人转换为损人贼人,而使立己达己与立人达人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为维护西方文明、既得利益,美国不惜损害他国、他家、他人的利益。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便是亨氏所说西方文明的话,那么,亦有违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在文化多元冲突、多元融合的错综复杂的后冷战时期,价值观念的冲突是导致世界变局和多元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建构一种以融合各种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便不可能共同面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明的五大冲突的挑战,尤其是不能给人类提供各种不同文明间的宽容开放、和平共处的“和境”。这就迫切需要建构一个新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五大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把“和合学”作为 21 世纪的文化战略来建构的原因之所在。
(摘编自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大同”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之一,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应如何维系天下秩序成为诸子百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C.《文明的冲突》中观点既与中国“和”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有违西方平等、博爱思想
D.后冷战时期急需构建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合学”从文化战略高度予以了回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价值资源。
B.“同而不和”,为一己一家一国私利而不顾天下之公利,将导致己与人之间对立。
C.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特点有助于在新一轮全球化运动中营造和平共处的环境。
D.西方文明主张“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与儒家的“泛爱众”对立。
3.根据材料一,中国即使成为世界强国也不会对外霸道的最主要原因是( )(3分)
A.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靠对外扩张。
B.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生发内在的创新动力。
C.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跃升指明方向。
D.中华文明内蕴着“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
4.联系两则材料,谈谈“和”的思想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匠心
聂鑫森
三月江南,天总是阴着一块脸,柳树的丝丝缕缕织出翠色的珠帘,桃花也绽放出许多笑意来。
今天是双休日的星期六,华光家具厂的宿舍区静悄悄的,静得悲咸。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做的家具竟没有了销路。
最烦躁的要算厂长柳大林了,好好一条结实的汉子,硬是瘦了一圈。他年纪并不大,满打满算五十三,木匠出身,中间还读过两年中专技校,称得上是家具行业中的里手。
一早起来,他在阳台上练了几节“太极操”,可思想老开岔。厂里的事让他苦恼,家里的事也叫他焦心。昨晚,妻子告诉他,她听人讲,独生女小絮已有了男朋友,至于那个人的年度生月、性情长相,以及工作、身体情况,则一概不知。背后传来了脚步声,轻轻悄悄的,然后停住了。
“爸爸,今天天会晴的。”
大林回转身,见女儿齐齐楚楚地站在面前,长发披肩,西装配牛仔裤。
“管它晴不晴,小絮,你什么时候把男朋友带来让我们看看?”
“在适当的时候。”
阳光从云层里射出,金灿灿一直射到客厅里来。大林站起来,走到窗前,从三楼往下望。他忽然发现在大楼与大楼之间的那块空坪上,黑压压圈了一大堆人,一个个指手画脚、又笑又说的。
小絮悄悄地走了过来,也把脑袋伸出窗外,说:“哦,是一个小木匠在揽生意。”
大林听了,不由得哈哈大笑,这简直是班门弄斧,揽木匠活也不看清地方,居然闯到这木匠窝里来了。
小絮说:“一个小木匠,敢到这地方来,恐怕是不同寻常。”
“那好,你陪我下去看看是个什么角色,敢到这里来逞能!”
小絮说:“我要看书,我不想去。”
琼芳见大林很有兴趣,忙对小絮说:“小絮,陪你爸爸去吧,免得他老是烦恼,散散心也是好的。”
他二十五六岁的样子,个子高高挑挑,脸盘很白净,眉毛、眼睛、鼻子、嘴巴配得很匀称,白衬衣上罩一件大棒针打的毛衣,上上下下显得很精神。
他的木匠担子很特别,可以拆开,拼成一个长长的柜台,上面放着十几种家具模型。大林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这些家具完全是新的式样,或者说不是“家具”,是大大小小的“乐器”。床是一架大钢琴,翻开琴盖,立刻成了床;挂衣架是一把斜立的大提琴,琴柱是挂衣服的地方:书桌是一台扬琴,琴柱上嵌一块毛玻璃;书架是几台竖琴的组合……这些家具很美,可欣赏,还实用,木材也很节省。
有人问价格,小木匠殷勤地回答着,突然眉毛一挑,大声说:“我们是一家个体作坊,价格公道,交货迅速,家具款式新颖,连续三届参加了香港举办的国际家具展览,如需要预定,请到我这里来登记。”
果然有一些年轻人往前挤,大声报着要订的家具样式和数目,以及自己的姓名、地址。大林的后背竟透出一层热汗来。他佩服这些家具的设计,确实是艺术的创造,同时,又觉得受了什么奚落,家具厂的员工居然向个体小作坊订做家具!
“喂,小师傅,你这些家具做成这个样子有什么意义?”大林窝着一腔火,劈头盖脸地问。
小絮忙说:“喂,这是我们家具厂厂长柳大林,问你话嘿。”
小木匠笑着说:“柳厂长,您是行家,请多指教。家具打破原有的设计规范,其目的是与现代生活合拍,除实用之外,还需要一种观赏的美感,使家庭陈设走向审美化,体现家庭文化素养的高雅,不晓得对不对?所有的家具都是可以拆开的,轻便简单。城市的建筑走向高层,有了这种家具,搬家就不必发愁了。”
“那么说,你们的作坊就事事称心吗?”
小木匠摇摇头,诚恳地说:“困难很大,场地小,人手少,机械化还几乎谈不上,产量太低,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大林被这番诚恳的话感动了,不由得叹了口气。
小絮从侧面挤到前面来,随手拉起一个挂衣架模型,仔细地看,然后悄声说:“阳光真好。”
小木匠点点头,说:“亮得像金子一样。”
“过几天,要自考制图学了。”
“我会抓紧复习。”
大林一挥手,说:“小絮,回家吧。”
“慢……这小木匠你不想和他谈谈?”
大林看到小木匠的脸忽然红了。
大林对小木匠说:“你到我家来坐坐好吗?有些事想向你请教。”说完,他径直走了。小木匠由小絮领着到大林家作客。小木匠递上一张名片;上写:新潮家具社经理杨荫。大林问妻子:“你看这小伙子怎么样?”
琼芳说:“一副聪明相。”
小絮一别脸:“没什么了不起!”
大林突然大笑,说:“小絮,他是谁,爸爸还猜不出吗?”小絮脸一下红了,低下头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三月的江南,天总是阴着一块脸,但是柳树、桃花却有许多亮色和笑意,既符合江南的地域特征,又烘托了柳大林烦躁的心境,还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和结局。
B.柳大林看到家具厂员工向小木匠订购家具,心里窝着一腔火,劈头盖脸地责问小木匠,是因为他觉得作为华光家具厂厂长,不能为厂里的家具找到销路,是羞耻的事情。
C.柳大林对水木匠的态度发生了多次变化:刚看到他在楼下摆摊时是轻视,看到他的家具模型时是佩服,看到家具厂员工买他的家具时是生气,跟他交流后是感动和喜欢。
D.柳大林邀请小木匠到家里坐坐,说有些事想向他请教,然后径直走了,柳大林的这些行为说明此时他已经猜到小木匠就是女儿的男朋友,并已经初步同意了他俩的恋爱。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写了小木匠的担子和里面放着的家具模型,突出了他的家具新潮和艺术化的特点,丰富了小木匠的形象特征,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对小絮的刻画就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突出其性格特征。
C.文章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如将两家家具工厂规模一大一小,产品一家滞销一家供不应求等不同现状进行对比,突出小说合作共赢的主旨。
D.文章善用伏笔,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更为完整严密。如“爸爸,今天天会晴的”,为后文柳大林的心情变化和小絮的对象让家人满意作了伏笔。
8.小木匠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9.文章以“匠心”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5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果关系颠倒。原文是“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A项,“他们选择消极避世,来逃避现实”错,原文的意思是说建安文人以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为契机,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了崇高感。B项,“雪莱借鉴中国文论中的‘风骨’特色”于文无据。D项,材料只说《阿波罗之歌》预言了未来的胜利,没有信息表明《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也预言了未来的胜利。
3.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项是在表现诗人游玩芙蓉池时轻松愉快的心情。C项是对洛神容貌仪态的描写。D项是李白对友人和自己文章的评价。这三项都不能体现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气”。
4.①雪莱注重诗歌的音律美,他的诗歌声律铿锵有力,表现出其内心的激情和高昂的斗志,体现了声律的调畅凝练,展现出“风骨”的声律特色。②雪莱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力求诗歌文辞使用妥当,表现出其诗篇的雄壮有力,与“风骨”的“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相似。③雪莱诗歌的格调高昂刚健,其诗歌中鲜明的抗争性、昂扬的斗志及其乐观的精神风貌,营造出了诗歌“风骨”高昂刚健的格调。(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和第三段得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得出第②点,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得出第③点。
5.①诗中的松树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这与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从松树身上感受到其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的精神,升腾出崇高的愿望,努力将自我与松树的形象融为一体。②诗人在对松树的审美体验中,形成一股浩然正气,这股浩然正气激发他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丑恶的现实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人格力量的升华,使诗人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II
6.A(“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错)
7.C(“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错)
8.①刘禅强烈思念蜀国却不敢表露;②刘禅沉迷根雕,雕刻飞鸟,有想飞的内心冲动;③道士赠书,让刘禅变蛋化鸟有了方法;④耳目满庭的生活环境,让刘禅心理异化。(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9.①人物形象更丰满,凸显了刘禅小心谨慎、弱小的形象;②深化主题,揭示出想飞翔却没有做飞翔准备的矛盾,令人深思;③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增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④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空间。(6分。每点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酌情赋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B。“维系天下秩序”与“回应稳定秩序”,偷换概念;儒道墨不等同于诸子百家。
2.D。“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是假设。
3.D。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而不同”及其时代意义。
4.①有助于构建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②是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③有利于建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统。(4分。答到2点即给满分)
5.先交待“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述“和”思想的具体内涵(2分),最后表明“和”思想的时代意义。(1分)(4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是因为他觉得作为华光家具厂厂长,不能为厂里的家具找到销路,是羞耻的事情”理解错误,是因为他觉得名声很好的家具厂员工向个体小作坊订做家具是羞耻的事情。)
7.C (“突出小说合作共赢的主旨”分析错误,文章通过这样的对比是为了突出创新的重要。)
8.①相貌英俊,年轻有朝气。②木匠手艺高超,有创造性。③善于经营,说话诚恳。④好学上进,讨人喜欢。(每点1分,酌情给分)
9.①情节上:以“匠心”为题,设置了悬念,激发阅读兴趣;②内容上: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木匠的担子,小絮在适当的时机把小木匠介绍给她的父母,这些情节都体现了小木匠和小絮的独特匠心;③人物形象上: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以“匠心”为题,突出了小木匠和小絮富有创造性的性格特征;④文章主旨上:小说以“匠心”为题,突出走创新之路才是走出困境获得发展的有效途径的主旨。(每点2分,答任三点即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