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5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关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驭”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驭”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摘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沉郁”一词最早见于钟嵘的文学理论著作《诗品》,被用来评价艺术风格。
B.“沉郁”文风起源于汉末文人五言诗,成熟于建安诗作,并成为诗歌评估的标准。
C.杜甫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壮大之景,意在其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D.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大的抒情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都认为,要形成“沉郁”文风,诗人个性、学识与阅历等因素缺一不可。
B.在王南看来,杜甫“沉郁”诗风既有对前人艺术精神的继承,又有所发展与创新。
C.材料二从艺术形式层面阐释“沉郁顿挫”的内涵,主要采用举例与对比的方法。
D.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更多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两则材料共用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江汉》)
B.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泊岳阳城下》)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内涵,请概述其异同点。(4分)
5.如欲从“沉郁”的角度为杜甫的《登岳阳楼》写一篇评论,请结合材料,分联列出评论要点。(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抓药
莫小谈
那天,我去济世堂为爷爷抓药,发现除了纪先生与药铺伙计外,还有几个人立着,气氛有些凝重。搭眼一看,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在那里。
之前,我和父亲也曾来过几趟,纪先生总是乐呵呵的,抚摸着我的脑袋:小鬼,又长高了。父亲一笑:过些时,就能单独来了。随后父亲又说,再抓几服药,我爹还是咳得厉害。
接下来,纪先生口述药方子,药铺伙计照方抓药:丹参6钱,当归3钱,白术4钱,砂仁、七叶一枝花各2钱,胆南星1钱……记着,加水煎15分钟,滤出药液,再加水煎20分钟,去渣,日服2次。
父亲收起药方和药包,又补问一句:去哪里买药引子?
中医注重药引子,纪先生也不例外,他要么说去西街百货店里找赵四爷买白酒半斤,要么说到大王村洪恩家讨几只蝎子蜈蚣,要么说晚饭时再遣人送来一味配伍的药,等等不一。
回家后,父亲总是把药包放在案台上,随后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对爷爷说:我去取个药引子。
爷爷一阵猛烈地咳,而后咯痰,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好久喘匀实了气儿,说:去吧,快去,路上小心些。
我隐约觉得,爷爷与父亲好像更重视纪先生开的药方子。
一切妥当后,父亲开始煎药,空气中的中药味像雾一样弥散开。
有一次,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臭小子,几岁了?
九岁。
都成小伙儿了。
嗯。
以后能自己为爷爷抓药不?
能。
父亲笑笑:兔崽子,出息了。
一天半夜醒来,我听见父亲和爷爷谈话,大多听不懂。最后,父亲冲着爷爷磕了三个头,爷爷扶起他低声说:走吧,快走,路上小心些。
父亲没有和我告别,但我清晰记得头天与他的对话:你单独抓药时,要注意什么?
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他问啥我答啥。
父亲点了点头。
今天,药师爷的牌位是扣着的。
我瞟了一眼立着的几个人,又看了看纪先生。
喔,小鬼,是来给爷爷抓药的吧?
是。
这几天还咳得厉害?
厉害。
带血不?
带。
喊疼不?
喊。
纪先生面朝立着的几个人说:他爷爷肺痨,老病号了。
立着的几个人相互看看,打头的人示意纪先生可以抓药。
纪先生对药铺伙计说:乌骨藤、槲寄生各6钱,前胡、苦参、山慈姑各3钱,白及、花蕊石各4钱,松香、乳香各3钱……还按之前的方法煎服,1日1剂。
包好药,纪先生特意交代我:我这里冰片成色不好了,你去东桥头栓祥药铺买1钱冰片入药,就妥当了。
嗯。我正要接过药方,却被一个胖子抢先夺了去。
纪先生冲胖子一笑:就是一药方,别吓哭了孩子。
我一听,当即哇哇大哭,伸手和那人抢:还我,还我,这是爷爷的救命方子。
打头的人向胖子发话:你拿着方子,陪孩子一起去。
到了栓祥药铺,我说:栓祥叔,纪先生药铺没了冰片,让来补个方子。
栓祥医生看看我,又看看我身后的胖子,说:把方子给我看看。
胖子不给,一脸严肃地说:只缺1钱冰片,你只管抓就是了。
那不行,冰片有毒,肝肾虚者不宜用,气血虚者忌用,慢惊属虚寒者不可用,小儿吐泻后成惊者切不可服。栓祥叔态度坚决:不让我看药方,我万不敢抓药。
我又哭了:爷爷咳血,还喊疼,没药吃会死的。我哭喊着去抢胖子手里的药方。他不给,就咬他,哭着求他救救爷爷。最后,胖子无奈,把药方给栓祥医生。栓祥医生细致地默念着方子,反复核对每一味药的每一个剂量。
补完药方后,胖子又随我回家。爷爷也不问来人是谁,只是咳嗽,身子一颤一颤地咳。
又咳血没?我问爷爷。
一阵剧烈地咳嗽后,爷爷抹一把嘴角,有血。
疼吗?我又问。
疼。
我忙为爷爷煎药。至此,胖子神情才稍放松些,他问爷爷:病多久了?
爷爷只顾咳,喊疼,不理他。
胖子站在一旁看我煎完药,才打算离开。走到门口时,又突然折身回来,蹲在爷爷身边,冷冷地问:为什么不喝药?
爷爷不理会,好大一会儿,等到药汤温热正好时,爷爷一饮而尽。
胖子还不放心,又在我家左瞧右看半天,实在没什么可疑,才悻悻地离开。
这一天,我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异常,但又觉得所有人的表现都很正常。
当晚,听街坊说,纪先生是地下党,被捕了。
爷爷摸索着起身熬药,顺手将那张方子烧成灰烬。
从此,我再也没有看见过父亲。但令我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好了。
(选自《山西文学》,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我”去济世堂给爷爷抓药,看到有几人立着,供堂上药师爷的牌位也扣放着,气氛有着和往日不同的凝重、压抑。
B. 爷爷是个老病号,多年的肺痨,经常一阵猛烈地咳,而后咯痰,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听得到,好久才能喘匀实了气儿,还会咳血。
C. 小说写父亲临走前和爷爷话别的情景,他们的对话我听不懂,爷爷让父亲“快走”,父亲给爷爷磕三个头,这些情节设置了悬念。
D. 写胖子抢过纪先生给开的药方,盯着“我”去买冰片,盯着“我”煎药,监视着爷爷把药吃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敌人的狡猾。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引人兴致。以“抓药”为题,写出了“药”在全文的重要性,让人想知道围绕抓药可能会发生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小说运用细节描写。父亲“取出药方揣到怀里,捂了捂,又按了按”,“揣”“捂”“按”这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父亲的谨慎,表现出药方的珍贵。
C. 小说运用补叙手法。补写了父亲带“我”去抓药的情形和“看到药师爷牌位扣着放时,不多说话,听纪先生的”的叮嘱。
D. 小说前半部叙述平缓,娓娓道来。结尾处意味深长,“但令人欣喜的是,爷爷的病好了”,让人恍然大悟,顿感手法高明。
8. 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本篇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请分别概括出来,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9. 小说的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和视角,叙述方式和结构技法等方面,请尝试列举三种,并简析其作用。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审美观的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摘编自肖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典戏曲通过舞台上的角色造型、“唱做念打”和戏曲冲突,促成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B.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同,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C.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D.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有可能避免美丑观混乱等现象等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古典戏曲在产生时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
B.中华美学精神都地生动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
C.材料二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
D.正因在继承精神传统的同时,随时代适时更新美育内涵,戏曲才能一直发挥教化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
B.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强调:“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D.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认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4.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广州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粤剧进校园”专题活动。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粤剧的美育功能。(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不见的藏品(德国通货膨胀时期的故事)
茨威格
①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这帮家伙突如其来的狂热的抢购欲望,让我几乎被洗劫一空。我羞愧难当,真想关门停业。
②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其实这些旧账本也告诉不了我什么东西,因为大部分老主顾早就被迫把他们的收藏拍卖掉了,或者早已去世。然而,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③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④ ▲
⑤我们登上楼梯,正要推开门时,就已听到从客厅里面传来老人洪亮的声音:“进来!进来!”凭着盲人敏感的听觉,他肯定在我们上楼时就听到我们的脚步声了。“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妇人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⑥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⑦“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 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⑧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⑨“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 ”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⑩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11)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12)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13)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看不见的藏品”,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1914年以来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C.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这幅藏品对他的重要性。
D.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尽力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艰难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的见闻和感受讲述了失明的老收藏家对艺术的执着和坚守,“我”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B.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人物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C.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反映精神的寄托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D.本文和茹志娟《百合花》都是反战小说,虽没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但都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重大主题。
8.“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请根据上下文推测第④段的情节要点。(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57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3分)D
2.(3分)A
3.(3分)C
4.(4分)
同:都认为“沉郁”诗风涵盖内容与形式两方面,且对杜诗思想内容的看法基本相似;
异:材料一笼统地说其艺术手法是“沉著蕴藉”的,材料二则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5.(4分)
①首联平白的今昔叙述展现下笔的深思熟虑: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
②颔联运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展现洞庭的磅礴气势,扩展时空,为时局和身世感受蓄势。
③颈联感叹个人身世:展现生活坎坷、晚年漂泊的孤危心境。
④尾联展现对社会的深重情思:抒发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报国无门的哀伤情怀。
现代文阅读II
6. B .理解错误,结尾说“爷爷的病好了”揭示了真相:爷爷是装病,是为送情报做掩护。
7. C.“运用补叙手法。补写了……”错误,文章以“我”抓药始,“以”我拿回药,爷爷病好终,中间回忆父亲为插叙,不是补叙。
8. 明线是父亲和“我”为爷爷抓药治病;暗线是纪先生等地下党人的对敌斗争。明暗线结合,使故事脉络清晰,内容含蓄隽永,既赞颂革命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又清晰呈现“我”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表明革命者前赴后继,后继有人。
9. ①“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以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凸显主旨;
②小说以儿童视角来叙述,形成了小说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③叙述方式采用插叙的方式,插叙父亲抓药、离家等情节,交代了“我”随父亲抓药,补充了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④小说善用伏笔与照应增添其艺术性。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错。原文是“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原文中“追求形式美、外在美”和“追求内涵美、内在美”是递进关系,而选项说成是并列关系了。故选C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错。原文是“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原文中指的是“天然功利性”,而不是“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B.“中华美学精神都生动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错。原文是“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选项前后关系弄错了。C.“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开头第一句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可知,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故选D。
3.A根据材料二的首尾段落的论述,强调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审美价值引领作用。A.强调经典对审美的作用。B.强调无为思想。C.强调美对生活的作用。D.强调创作要以简洁明了为主。故选A。
4.①材料一从传统戏曲这一具体的传统艺术形式的角度,阐述了戏曲的陶情功能和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发挥的风化功能。②材料二则从中国传统艺术这一整体的角度,阐述了其丰富的审美形式和审美价值引领所起到的审美功用。
5.①借助粤剧具有美感的表演要素,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寓教于乐。②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符合新时代价值观的剧目,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③顺乎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探索美。
现代文阅读II
6.(3分)A
7.(3分)D
8.(6分)①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让“我”觉得很惊讶。②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③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④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6分)①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②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