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21世纪教育网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实验中学名师精品
名句积累——路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4.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
——鲁迅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 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其代表作有诗集有 《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瞬息( )
幽寂( )
延绵( )
萋萋( )
忧郁( )
涉足( )
伫立( )
向往( )
尴尬( )
shùn
yōujì
yán
qī
yōu
zhù
shè
xiàng
gān,gà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
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
或达到。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长时间地站着。
愁闷。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延续不断。
幽静寂寞。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读准字音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 面对选择,陷入沉思……
2、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3、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
4、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
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路
表面:
自然界的道路
实际:
暗示人生之路
象征
《在山的那边》 《纸船》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象征
比喻
是一种表现手法
是一种修辞手法
是针对一段文字或几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而言的
是针对一个或几个语句而言的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陆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观;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其代表作有诗集有《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三.诗文理解:
1. 疏通字词
瞬息(shùn)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yōujì)幽静寂寞。
延绵(yán)延续不断。
萋萋(qī)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忧郁(yōu)愁闷。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zhù)长时间地站着。
向往(xiàng)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2. 朗读诗歌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 整体感知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面对选择,陷入沉思。——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选择
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担心选择错误而难以回头。——选择后的惆怅
第四节:写诗人遥想未来:未选择的路或许更好,但现实无法回头。——多年后的回顾感叹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明确:路——表面:自然界的道路;实际:暗示人生之路。分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象征。如所学《在山的那边》《纸船》。追问: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表现手法,是针对一段文字或几段文字乃至整篇文章而言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针对一个或几个语句而言的。当然如果一篇文章整段整段乃至整篇都大量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那么这时比喻为也就成了一种表现手法了。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烦恼是正常的, 但是关键要正确对待它。让我们一起清理烦恼, 消除烦恼,迎着七色阳光,笑对人生,快乐地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诗两首》类文阅读
雪夜林边逗留
我知道谁是这林子的主人,
尽管他的屋子远在村中;
他也看不见我在此逗留,
凝视这积满白雪的树林。
我的小马想必感到奇怪:
为何停在树林和冰封的湖边,
附近既看不到一间农舍,
又在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
它轻轻地摇了一下佩铃,
探询是否出了什么差错。
林中毫无回响一片寂静,
只有微风习习雪花飘落。
这树林多么可爱、幽深,
但我必须履行我的诺言,
睡觉前还有许多路要走呵,
睡觉前还有许多路要赶。
鉴赏要点
弗罗斯特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是美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诗人,擅长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乡间生活的描绘,表现出新的思想和境界。
问题探究
1.概括本诗的内容。
2.写“马”有何作用
3.就本文的写作手法,简要地谈谈你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写雪夜路过一个树林,稍作逗留又继续赶路的情形。
2.把“马”拟人化,写得有了“灵性”,以“马”的“奇怪”衬托树林的黑暗、寒冷,写出万籁俱寂、微风吹拂、雪落无声的意境。
3.本诗既具有画面优美的意境美,又具有抽象意味的哲理启示,呈现一种自然与人合二为一的境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